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3.21彭城晚报《彭城故事》专题
在徐州老城区淮海路与解放路的交叉口,有一座民国风格的建筑——中山堂。中山堂前“淮海东路68号”门牌下,是一块徐州市人民*府颁发的“徐州市历史建筑”牌匾。
中山堂历史始于年建成的公会堂,现建筑建设于年,主体为桁架结构大空间影剧院建筑,建筑面积为平方米,是徐州的地标性建筑,也是几代徐州人心中难以磨灭的文化印记。
1
从公会堂到中山堂年5月19日,侵华日军占领徐州,日伪*府于年开辟了徐州主干道启明路(今淮海东路),年在启明路南、大同街路北、原督学试院改成的徐州中学堂旧址上建造了公会堂(即公众议事和集会的厅堂)。公会堂坐南朝北,大门面向启明路。公会堂占地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砖木结构,观众厅面积平方米,有座位个。门厅、观众厅均两层,西侧有舞厅、小卖部、休息室,东侧设九州饭庄、信佳西餐厅,大院南门东侧是宴乐春小吃部,由日伪*府直接管理。收藏家王飞提供的《苏淮特区行*公署周年典礼摄影纪念》图集中,有年2月19日汪精卫来徐参加在公会堂举行的纪念典礼并讲演的内容。从汪精卫讲演结束后走出公会堂大门的照片可知,公会堂门楼高大,大门两侧有方柱和壁灯。公会堂为当时徐州新剧场的代表,安装有美国产辛泼莱斯放映机,除开会演戏外,公会堂还从天津请来放映师放映电影,并经常邀请京剧名角来徐,尚小云、马连良、筱翠花、毛世来、童芷苓、金少山、荀慧生、杨宝森、梁慧超、李盛斌等曾在此演出过。日本人建公会堂是为了在徐州强化统治、奴役人民,在日占期间电影放映大都是表现日军所谓战绩的《血战巴丹岛》《奇袭珍珠港》等片子,还有伪*权组织的戏班子演出。荀慧生来徐演出《红娘》时,在伪*权要员看戏的前排及厕所内发现了定时炸弹,一时秩序大乱,观众争相夺门而逃,对日伪人员形成了心理震慑。昕昕中学老校友*学昕昕中学老校友*学礼先生回忆礼先生回忆,年下半年或年上半年,日伪在公会堂举办一次演唱会,慰问日军官兵及家属,其中安排了昕昕中学的节目,李罡老师小提琴伴奏,学生*学礼当着台下众多日伪观众高歌一曲《太行山上》。这是一首抗日歌曲,台下日伪观众愣是没听出来,竟以掌声回报。这次冒险演唱让*先生多年后回忆时还有些后怕。*先生对教他这首歌并给他伴奏的李罡老师充满敬佩。*学礼(右)年在公会堂演出。这段传奇经历我是在徐州高级中学《百年口述史》中看到的,有当年的演出照片为证。当我通过钟鼓楼社区找到*先生家地址想进一步了解时,社区工作人员告诉我,*先生已于年11月去世了。日本投降后,国民**府接管了公会堂,改名为国民会堂。蒋纬国任国民*战车团团长驻扎徐州时,把国民会堂改成中山堂,此名称沿用至今。 2接管工作的见证者 年12月1日,徐州解放。新旧交替、百废待兴之际,有一位全身戎装的南下干部刘峰随部队于12月2日晨抵达徐州。经过几天的学习培训,刘峰作为徐州军管会文教部社教队的接管员奉命接管了中山堂。中山堂原经理、国民*中校军官崔晓东早已望风而逃,只有几个员工留守。接管中山堂后,刘峰带领新老员工清理物资,登记造册,积极开展文化宣传活动,迅速恢复正常的会议和演出功能。徐州刚解放时,市里的大型会议和重要活动多安排在中山堂,仅两个月时间就在这里先后举行了由军管会召开的全市干部大会、铁路职工大会、治安委员会成立会议,由市委召开的全市各业工人大会、全市各机关干部大会,由华东支前委员会汽车管理处召开的庆功大会等。南下干部曲永庆于年12月2日晚赶到徐州。他作为军管会文教部中教队的接管员,先是接管了徐州一中等中学,随后又转到军管会社教队。年1月29日,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等首长到中山堂观看华东慰问团带来的京剧《宇宙锋》。曲永庆按照上级安排,佩戴手枪在中山堂后台巡视,协助搞好安全保卫工作。年4月,刘峰离开中山堂调到机关工作,5月,曲永庆被任命为中山堂副经理。中山堂增加了新电影的放映,邀请名团名角来徐演出,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新生的中山堂,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徐州人民面前。年9月26日至30日,徐州市各届人民代表会议在中山堂召开。曲永庆回忆,为了更好地烘托氛围,中山堂工作人员采来松枝将门楼装饰一新,松枝上有颗硕大的五角星,门楼悬挂着“徐州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横幅,过道两侧方柱上悬挂标语“把群众的意见集中到*府来”“把大会的决议带到群众中去”。会议期间,曲永庆随身配枪,昼夜不离会场,直至会议结束。年版《徐州文化志》“大事记”年12月中有刘峰、曲永庆等人参与接管影剧院的记载。刘峰与曲永庆90岁之后分别撰写了诗文集《难忘的岁月》和自传《岁月留痕》,详细回忆了接管中山堂的经历。近日我分别拜访了均已九八高寿的两位老人,他们对那段引以为豪的经历记忆犹新。他们是参与新徐州建设的先行者,是中山堂回到人民怀抱的亲历者和见证人。
3时代里的文化记忆解放初期,中山堂除开会外,以放映电影为主,也常有剧团来此演出。山东省军区文工团演过《闯王进京》,鲁中军区文工团演出歌剧《三世仇》,名旦程砚秋演出《荒山泪》《六月雪》等剧目。收藏家王宣瑞提供了几件中山堂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电影宣传单和财务收支票据,可视作那时的中山堂为新生*权所做的电影放映和舆论宣传的物证。其中一张是中山堂年4月19日在中影华东公司南京办事处购新片《钢铁战士》《婚姻大事》的票据,从中可见当时崇尚英雄和婚姻自主的社会宣传热点。年中山堂内部改造,观众座椅由活动的板条长连椅改成在铸铁长排支架上安装可翻转收起的木质单人座椅,并把支架固定在地上。我的忘年交、现年82岁的张瑞泉先生回忆:这些木质座椅的制作和现场安装是由他父亲创立的新建木器厂(公私合营后并入鼓楼木器厂)承担的。中山堂的会议功能一直到年徐州会堂建成使用后才有所弱化,娱乐功能逐步加强。那时的电影放映、戏剧上演很注重思想教育性,观众非常热衷在中山堂观影听戏。我就读的鼓楼小学离中山堂就隔一条淮海路,小学的电影包场都在中山堂。我家住在鼓楼西巷,中山堂也是离家最近的电影院。假期时,学校发给我们印有电影目录的优惠卡,此卡可在各大影院使用,而我主要是去中山堂。记得放映苏联电影《攻克柏林》时一票难求,我是在中山堂大门前的方柱旁花两角钱等到的一张退票,那时我上小学三年级。看过电影,与同学说起那些激动人心的场面,他们都是一脸的羡慕。小时候我在中山堂看的最动情的电影是《红色娘子军》,我还在新华书店买了电影《红色娘子军》的册页画片,好电影让年少的我心醉神迷。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中山堂放映《宁死不屈》《地下游击队》《第八个是铜像》等阿尔巴尼亚电影的引进,让中山堂场场爆满。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青春之歌》《早春二月》《舞台姐妹》《燎原》《怒潮》,还有日本电影《追捕》《望乡》《生死恋》等电影的放映,让年轻人过足观影瘾,满街都是“送君送到大路旁”和“啦呀啦”等电影主题曲的歌声。那时我已在中山堂西边的徐州市图书馆工作几年了,图书馆发的电影票都是中山堂的,从丰富多彩的电影中,我真切地感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春光烂漫。复映的苏联老电影《革命摇篮维堡区》(马克辛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电影所反映的变不可能为可能的革命激情与科学精神,让人们在新旧交替的时代产生了心灵上的共鸣。
4名家荟萃的美工室说起中山堂的电影广告画,不能不说王非老师。刚解放时他就在中山堂画了苏联电影《无脚飞将军》和国产纪录片《新中国的诞生》的大幅宣传画,每幅12平方米。年曲永庆(中)与中山堂同事在王非绘制的第一幅大幅电影海报《无脚飞将军》前合影。王非生于年,年去世。黄埔军校十六期毕业生,参加过武汉保卫战、昆仑关会战,曾画过大量抗日救国的宣传画,解放后在徐州任电影公司美工。我在图书馆常见他来借书,与他交谈,发现他兴趣广泛,见识独到,为人热情,经常帮助学画的年轻人。王非在徐州影响最大的作品多是市区繁华地段的电影海报。彭城路宽段、淮海路上坡、济众桥头、中山路口等处,常见他搭架登高,默默作画,下面仰视的人赞不绝口。徐州市书协原主席王冰石先生年从四川调到徐州,他说,比起我到过的其他城市,王非的电影广告画技法娴熟,人物生动,是徐州的文化名片,由此可以确定徐州的文化品位。 现为北大艺术学院教授、博导的翁剑青说,王非老师非凡的绘画才艺和身单影只的忘我工作情境,早已嵌入那个年代徐州众多市民及艺术青年的记忆深处。中山堂美工室曾经人才荟萃,王慎孝、韩小莉、李孝德、陈仁汉等美工各有绝招,让中山堂做出来的宣传海报和标语与众不同。陈仁汉原在中山堂打杂,不识字,却迷上了写美术字,凡要他写的内容,先得由人一笔一画写清楚,他“依葫芦画瓢”,居然有模有样。一年四季他总套一件蓝布大褂,上面的广告色红一块白一块。他喜欢喝点小酒,但从不误事,有求必应,不求回报,活得简单,也活得开心。马世晓、方冰山、贺成、宋德安等书画名家是美工室的常客,话剧名角阎杰来到这里会耍起模仿的绝活,每每逗得大家前仰后合。尉天池路过徐州时,也会来凑个热闹。大家在美工室喝茶聊天,谈书论画,切磋技艺,探讨艺理,艺术氛围浓郁。中山堂美工室就是当时独步徐州的艺术沙龙。
5徐州第一次油画展中山堂以电影院建筑为主体,涵盖周边的院落和老房子,形成一个颇有影响的文化综合体。电影院东南方有一院落,面向大同街开有南门,电影散场观众从此门出去就是大同街钟鼓楼。东边有电影公司机关及试片室、美工室、电工房,西面是面向文学巷的商业门面。那时省电影公司每月一次排片会,徐州电影公司派人参加。一部新电影分到徐州的拷贝通常只有一部,拿回来还要试映,既是检查电影内容,也是检查拷贝质量,然后再按影院等级先后放映。同级影院放映时间错开半个小时,由跑片员将拷贝传递下家。电影公司试片室规模不大,也叫小礼堂,我曾参加的徐州市文化局第四次团代会就是在电影公司小礼堂召开的。在中山堂北门前原有矮墙围住前院,后来在矮墙处建造了画廊,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又扩建提档,新画廊面向淮海路,颇为抢眼。因地处闹市,露天展览,观影逛街的人流密集,每天都能吸引许多观众。画廊归属徐州市文化馆,从年至年,这里展出时事、美术、摄影等版面块,出刊期(年底中山堂拆除,画廊保留到年),是徐州重要的文化艺术宣传阵地。年,徐州市文化馆主办了“徐州市青年油画习作展览”,文化馆美术工作者李广才、陈少立、李建国负责画展筹备,共有李建国、武平人、周颖超、王世群、陈少立、刘志毅、张景阳、魏鲁宁、郭希铨、崔泉溪、陈俊义、渠岩、李亚飞、徐祥顺、郭建华、李广才16人参展。这是徐州有史以来第一次油画作品专题展览,参展者大都是徐州本土第一代油画作者,年龄在二十多岁,个别三十出头。在闹市街头展出油画,观者如潮,以至于需要交警维持秩序,疏导交通。四十多年后,当年的参展者都已六七十岁了,大都在艺术领域卓有建树。中山堂画廊敢领风气之先,以卓尔不群的油画展形成轰动效应,在徐州文化事业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