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拉那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复活节选教学设计
TUhjnbcbe - 2023/4/2 17:36:00
治白癜风的偏方 http://baidianfeng.39.net/a_cjzz/131031/4282985.html

《复活(节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分析小说的叙述视角

2.赏析小说的心理描写

3.探究小说题目“复活”的含义,了解“托尔斯泰主义”

一、导入

《世界最美的坟墓》(节选)

茨威格

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名字也没有。这个比谁都感到受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话。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无论你在夏天和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象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人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人们重新感到,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能打动人心。残废者大教堂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侯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读了这段文字,同学们知道墓主人是谁吗?

对,他就是托尔斯泰,被列宁称作“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的托尔斯泰。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生前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复活》。

一、名著导读

(一)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

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列夫·托尔斯泰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他的作品反映了年到年俄国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变动,因此他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高尔基说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国。

2.背景介绍

①俄国农奴制:15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上半叶,俄国在以劳役制为主要剥削形式的地主庄园经济基础上建立的经济、法律制度。农民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在土地、人身、司法上依附于地主,处于社会最低层,实际上是农奴。

②《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19世纪末期,俄国的农奴制和俄土战争,使俄国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列夫·托尔斯泰看到了社会问题的本质所在,对农民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世界观发生激变,抛弃了贵族地主阶层的传统观点,站在广大农民的立场,观察俄国的社会现实,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他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抨击社会现实,揭露俄国社会制度的本质。在此背景下创作出的《复活》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3.作品简介

小说主人公玛丝洛娃本是一个贵族地主家的养女,她被主人的侄子、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公爵诱奸后遗弃。由此陷入了苦难的生活,她怀着身孕被主人赶走,四处漂泊,沦为妓女达7年之久。后来她被人诬陷谋财害命而被捕入狱。十年后,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审理玛丝洛娃的案件,他认出了被告就是十年前被他遗弃的玛丝洛娃,他的良心受到了谴责。为了给自己的灵*赎罪,他四处奔走为她减刑。当所有的努力都无效时,玛丝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与她同行。途中,传来了玛丝洛娃减刑的通知,苦役改为流放。这时的玛丝洛娃尽管还爱着聂赫留朵夫,但为了他的前途,拒绝了他的求婚,与*治犯西蒙结合。这两个主人公的经历,表现了他们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复活。

小说通过玛丝洛娃的苦难遭遇和聂赫留朵夫的上诉经过,广泛而深刻地抨击了法庭、监狱、官僚机关的腐败、黑暗,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反动官吏的残暴昏庸、毫无人性,撕下了官办教会的伪善面纱,反映了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极端贫困,勾画了一幅已经走到崩溃边缘的农奴制俄国的社会图画。

本课节选的是第一部第四十三章。小说前面的情节是:玛丝洛娃无辜卷入一起谋财害命官司,蒙冤受屈,即将去服苦役。担任陪审员的贵族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发现玛丝洛娃正是自己年轻时抛弃了的姑娘,良心深受谴责,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决定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祈求宽恕。

(二)管中窥豹

活动一、围绕以下任务,自读课文

1.阅读课文,读不准音的字词查词典,积累课文中的成语。

2.梳理课文情节,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情节。

3.把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的句子圈点出来,并批注你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活动二、检查预习

(1)检查字词积累

1.明确字音。

嫣然(yān)斜睨(nì)褴褛(lánlǚ)哽住(gěng)擤鼻涕(xǐng)

鬈发(quán)

2.成语积累。

嫣然一笑:形容女子笑得很美。

夺眶而出:眼泪一下子从眼眶中涌出。形容人因极度悲伤或极度欢喜而落泪。

步履轻盈:形容脚步轻盈,走路很快。

衣冠楚楚:形容衣帽穿戴得整齐漂亮。

截然不同:意思是事物之间,界限分明,全然不一样。

饱经风霜:意思是指经历过种种艰难困苦。

鄙夷不屑:意思是指轻视,看不起。

(2)梳理情节

请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情节。

参考:课文写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祈求宽恕的经过。聂赫留朵夫来到监狱探监,试图得到玛丝洛娃的宽恕,为自己以前的罪过赎罪。而玛丝洛娃从不认识到认出他来,玛丝洛娃与聂赫留朵夫见面后说出自己的遭遇,依然对那段生活感到痛苦,她想法子从聂赫留朵夫那里要钱,已经失去了灵*,但他仍坚持请求她的宽怒。

(3)初识人物形象

请学生谈谈对两个主人公的认识。学生自由谈,不求标准答案,只要结合具体描写言之成理即可。

活动三、《大卫·科波菲尔》运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讲故事,《复活》则运用了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讲故事,什么是全知视角?结合文本谈谈全知视角作用是什么?

参考:

全知视角也指上帝视角。叙述者如同无所不知的上帝,能够以非现实的方式不受限制的描述任何事物。在讲述故事时,能够看到或感受到任何东西,视点可以任意转移,超越时空,可以深入每一个人物的心灵,洞悉他们的思想、情感、愿望等。

好处:①视角广阔,不受时空限制,作者仿佛是全知的上帝。小说节选部分多次以叙述的方式展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如第44段,插叙了玛丝洛娃初见聂赫留朵夫时的感受以及后来的生活际遇;第67段则叙述了聂赫留朵夫思想的变化及其原因,以居高临下的广阔视角准确真实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②叙述自由灵活,视角转变自然灵活。如:课文开头主要人物出场,先写了聂赫留朵夫视角下的玛丝洛娃,他熟悉的“温顺表情”就是曾经的回忆在她身上的投射;继而写玛丝洛娃眼中的聂赫留朵夫,“有钱人”既体现了玛丝洛娃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复活节选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