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拉那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沿坟墓而行穿越东欧大地走向伊斯法罕丨索
TUhjnbcbe - 2023/3/15 18:57:00
预备干部求职招聘QQ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4545.html
                            

编辑推荐:

五十四天,每一天都让你潜入一个新的世界;直面令人不愉快的真相,展现公共知识分子的情怀;是什么将人与人分隔,又是什么将人与人相连;在这里,冷战远未结束——

沿坟墓而行:穿越东欧大地走向伊斯法罕

〔德〕纳韦德﹒凯尔曼尼著

李双志王博译

年10月/86.00元

ISBN-7---1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索恩

有一片广袤的土地,从德国以东,跨越俄罗斯而绵延至近东,它始终让人感觉陌生,它被频仍的战火与灾祸撕裂。纳韦德?凯尔曼尼沿着当今在欧洲重新出现的壕沟长途跋涉:从他的家乡之城科隆往东到巴尔干半岛,再向南翻过高加索山,抵达他父母的故乡伊斯法罕。他对含义丰富的细节有着清晰无误的敏锐感受,并藉此在自己的日记中讲述被遗忘的地区,那里的人们如今正在创造历史。

作者简介

纳韦德?凯尔曼尼是生活在科隆的自由作家。他以小说、散文和纪实报道赢得过众多奖项,包括克莱斯特奖、约瑟夫-布莱特巴赫奖以及德国书业和平奖。

译者简介

李双志,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德语系青年研究员,至年就读于北京大学,至年就读于德国柏林自由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至年在德国哥廷根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曾任教于南京大学。长年致力于现当代德语文学与美学思想研究,中德文学比较研究。

王博,南京大学德语系本科毕业,南京大学与哥廷根大学双硕士学位。热爱阅读,热爱文化交流,曾任职于奥地利共和国驻华大使馆。目前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在读博士,江苏理工学院德语助教。

图书目录

向上滑动阅览

科隆

第一天什未林

第二天从柏林到布雷斯劳

第三天奥斯维辛

第四天克拉科夫

第五天从克拉科夫到华沙

第六天华沙

第七天华沙

第八天从华沙到马祖里

第九天考纳斯

第十天维尔纽斯及周边地带

第十一天穿越帕内拉伊去明斯克

第十二天明斯克和哈腾

第十三天在切尔诺贝利封锁区

第十四天库拉巴蒂和明斯克

第十五天在科拉思纳博乐背后的封锁区

第十六天从明斯克到基辅

第十七天基辅

第十八天从基辅到第聂伯河

第十九天在顿巴斯前线

第二十天穿越马里乌波尔到达黑海

第二十一天沿黑海海岸前往敖德萨

第二十二天敖德萨

第二十三天从敖德萨起飞

第二十四天经莫斯科前往辛菲罗波尔

第二十五天经巴赫奇萨赖去塞瓦斯托波尔

第二十六天沿着克里米亚海岸

第二十七天从克里米亚岛俄罗斯大陆

第二十八天去克拉斯诺达尔

第二十九天从克拉斯诺达尔到格罗兹尼

第三十天格罗兹尼

第三十一天在车臣山区

第三十二天从格罗兹尼去第比利斯

第三十三天第比利斯

第三十四天第比利斯

第三十五天去哥里,去格鲁吉亚-奥塞梯停火线那里

第三十六天从第比利斯去卡赫季州

第三十七天从卡赫季州去阿塞拜疆

第三十八天沿着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停火线

第三十九天乘夜间火车前往巴库

第四十天巴库

第四十一天巴库和戈布斯坦

第四十二天从巴库起飞

第四十三天埃里温

第四十四天埃里温

第四十五天去塞凡湖并继续前往纳戈尔诺-卡拉巴赫

第四十六天穿越纳戈尔诺-卡拉巴赫

第四十七天去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停火线那里,并继续前往伊朗

第四十八天途经焦勒法去大不里士

第四十九天途经阿哈马达巴德前往阿剌模忒堡

第五十天抵达里海并继续前往德黑兰

第五十一天德黑兰

第五十二天德黑兰

第五十三天德黑兰

第五十四天从德黑兰起飞

与家人在伊斯法罕

启程

致谢

媒体获誉

向上滑动阅览

“纳韦德?凯尔曼尼的范例说明,这一类作者必须要有多么丰富的事先历练,必得经历多少次破碎、排挤、为此沮丧同时又狂喜,不论遭到多少批评都必定要为世界振奋如斯,他们才担当得起*治作家这个本身也闪耀动人光彩的角色。”

——莱纳尔德?葛茨

年毕希纳文学奖获奖演说词

“记者作家纳韦德?凯尔曼尼着迷于异国他乡。他对令人不愉快的真相的那份好奇让他具有同理心,努力以写作来理解是什么将人与人分隔,又是什么将人与人相连。”

——安德里亚斯?吕格

德国电视一台,年3月18日

“他的纪实报道也许是这位公共知识分子的核心作品。它们缔造了一部不可言传者的文化史。”

——菲利普?霍尔斯坦因

《萨尔布吕肯报》,年3月20日

“这本书的突出特征将会久久萦绕你心头:那便是对这个世界中总有无法治愈之伤的感触。”

——汉斯-迪特?徐特

《新德国》,年4月11日

“这是一本如此丰实饱满,扣人心弦的书,值得花五十四天去读,每一天都会让你潜入一个新世界。”

——卡嘉?怀瑟

《北德广播电台在线版》,年1月26日

“他的五十四天让人感受到,在他走过的十二个国家之间,在这上万公里的旅途中有着多么无穷无尽的伟大的文化财富。”

——克劳迪娅?梅奥德

《新苏黎世报》,年2月21日

精彩书摘

那片位于火车站后的街区,我每天都会穿行而过。在这边听到人说阿拉伯语,那边又传来了波兰语,左边听起来像是巴尔干地区的语言,土耳其语是屡见不鲜了,偶尔也有零星一点儿让我竖起耳朵去听的波斯语,有非洲人说的法语,有亚洲人的语言,也有色泽和味道截然不同的各式德语,来自金发人,也来自东方人,来自黑人或者黄种人。

这儿也不总让人感觉安心。那些流浪汉们,那许许多多的黑色人造革夹克衫(或者也可能是真皮革,我看不出来);哦,神呀,那些身穿彩色长裙、抱着围巾里的孩子的黑发女人,门牙镶金,手边身前还有第二个、第三个孩子;那些四处晃悠的少年,那些瘾君子,身上挂着伤痕,住在“科拉能树下”——我的街区这儿的街道真叫这个名字——的宿舍里;这之间还有几个留着“可疑”长胡子的穆斯林。

图源:

1
查看完整版本: 沿坟墓而行穿越东欧大地走向伊斯法罕丨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