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拉那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奥斯曼帝国衰落史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奥斯
TUhjnbcbe - 2023/2/27 11:09:00

17世纪,在土耳其封建主统治下的奥斯曼帝国占有广大領士,幅员跨欧、亚、非三洲。军事采邑是封建士地占有制的基本形式。每年收入在两万阿克切(奥斯曼帝国货币名称)以下的采邑主称“吉马里奥特”,收入超过两万阿克切的大采邑主称“札伊姆”。他们都终身占有采邑,向农民征收捐税,同时有亲自向苏丹服军役的义务,在战时提供一定数量的军队。采邑内的农民耕种份地,向国家、封建主或教会缴纳地租,担负各种捐税和劳役。他们被束缚在份地上,没有人身自由,封建主有权强制逃亡农民回到领地。

一、奥斯曼帝国经济的衰落,动摇了国家基础

奥斯曼帝国是*教合一的国家,苏丹为*治和宗教的首脑。各地总督兼管军民,事实上成为半独立的封建主。伊斯兰教是帝国的国教,古兰经和伊斯兰教法典被奉为制订法令的依据。帝国的军队由骑兵、称为“雅内萨里”的近卫步兵和水师组成。骑兵部队由军事采邑供应,三千余札伊姆和五万余吉马里奥特共应派出军队十二万余人。17世纪时近卫军有五万五千人,他们享有许多特权,是进行掠战争和镇压人民的主要武装力量,在*治上也起重大作用。

沉重的封建剥削使农民无力扩大再生产,农业生产一直停留在中古的低下水平。从17世纪起,随着商品货币关系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封建剥削加强。年以前,每个农民每年担负捐税约一百阿克切(奥斯曼帝国货币名称),由于剥削加重和货币贬值,到17世纪增至七百至八百阿克切。封建统治阶级开始要农民用货币缴纳部分地租,并常预征四五十年。包税制盛行。包税人往往是当地长官或大封建主,他们按照某一地区应交税额预付国库,换得征收捐税的权利。

为了尽快收回税款和更多榨取,他们肆意掠夺农民。地租形态的改变,使迫切需要货币缴纳租税的农民陷入高利贷者的罗网。这一切导致农民的破产和农业的衰落,大量耕地荒废。到18世纪阿勒颇省原有的三千二百个村庄只剩四百个,而全国荒废了的土地占可耕地总面积的一半以上。

苏丹*府的横征暴敛和行会制度严重阻碍手工业的发展。手工业者按照法令都必须参加行会。行会的章程由苏丹批准,具有法律效力,违者受严厉体罚。生产工具和技术都不易改进提高。17世纪中期又遭到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竞争,手工业者大批破产。枪炮弹药制造、兵船制造等有关军需部门也一蹶不振。大多数矿山荒废,无人愿意承包开采。

进口贸易几乎完全掌握在外国商人手中。他们根据条约享有许多特权,输入货物只纳一次值百抽五(后改为值百抽三)的关税,经营活动和生命财产都受特权条约的保障。本国商人不但随时横遭封建势力的干涉迫害,而且输入货物须纳关税高达10-12%,每经一个省区还需缴纳关卡税。国内贸易很不发达。

随着帝国经济的普遍衰落,军事采邑制度日益破坏。大封建主不顾兼并土地的禁令,夺取中小封建主的采邑,变为世袭领地。商人和高利贷者也不断购买中小封建主的采邑。苏丹*府开始把国有土地包括采邑在内出售给富入,以增加收入,同时又把很多土地赏赐给宠臣近幸。这样,新的封建主阶层开始出现,他们占有大片土地,但不承担为苏丹提供兵力的义务。旧的军事采邑主大多破产,新的军事采邑主又竭力规避军事义务,军事采邑制度因而遭到破坏,严重削弱了帝国的军事力量。17世纪时,札伊姆和吉马里奥特所出的骑兵已不到一万人。

苏丹*府日益依赖近卫军维持专制统治。近卫军人数增加,获得许多新的特权,如经营各种手工业和商业的权利等。各个敌对*治集团往往利用近卫军发动宫廷*变,因此他们有可能于预国家*治,军纪逐渐败坏,战斗力受到影响。经济的衰落严重动摇国家基础,中央*权也从此日益削弱。

二、起义给奥斯曼帝国造成沉重的打击

年,首都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爆发人民起义。伊斯坦布尔约有人口六十余万。其中有很多手工业者,从事军需品和日用消费品的制造;也有不少充当短工的破产农民或游民。统治者奢修豪华,官吏营私舞弊。国库空虚,因而大肆增加税收。手工业者、城市贫民以至部分小商人负担加重,愤懑情绪增长。年,伊朗纳狄尔沙打败奥斯曼帝国军队,收复土耳其所占的哈马丹、大不里斯等地。战争的失败引起近卫军的广泛不满。

9月17日晚,有手工业者、贫民、小商人、以及部分近卫军等三千人聚集在首都的广场,要求苏丹阿赫美德三世把人民所痛恨的宰相和高级官吏交人民审判。起义者一夜间从店铺和作坊抢得很多武器。次日,首都的近卫军全部参加,起义人数共达一万二千人。

苏丹无力镇压,只有牺牲其近幸以缓和人民的愤怒。他下令处死宰相和民愤最大的官员,把尸体交给起义者。不久,阿赫美德三世被迫逊位给他的侄儿马赫穆德一世。这些虚伪的让步欺骗了起义者。新苏丹立即策划阴谋,假意邀请起义领导者巴特罗恩·哈利尔等入宫会谈,乘机杀害了他们。马赫穆德一世随即下令进行大规模屠杀,遣散参加起义的近卫军。年3月13日,首都人民和三百近卫军再次和苏丹的暴行进行斗争,坚持到4月底,终被苏丹*府残酷镇压。

18世纪后半期,奥斯曼帝国境内被压迫各族也掀起争取独立的斗争。巴尔干各族人民在60年代组织武装起义,反抗近卫军的横暴。阿拉伯各国、亚美尼亚和高加索等地也展开斗争,其中以年阿里别伊领导的埃及人民起义规模最大。到80年代,在阿尔巴尼亚、叙利亚、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和巴尔干以及安那托利亚的一些地区,都发生起义。各地的起义,给奥斯曼帝国造成严重的打击。

三、长期对外战争的失败,进一步给奥斯曼帝国造成了危机

对外战争的失败在帝国危机日趋严重之中,封建统治者加紧军事扩张,企图以对外战争转移矛盾,维持对本国人民和非土耳其各族人民的统治。土耳其与东欧和中欧各邻国之间,一向存在着领土纠纷,各国统治者经常进行武力争夺。17世纪60至70年代,奥斯曼向乌克兰、波兰和中欧的进攻未能得逞。年,包围维也纳的奥斯曼军队被支援奥地利的波兰和萨克森军击溃。次年,奥地利、波兰、威尼斯组成神圣同盟,继续追击奥斯曼军。

以后俄国也加入同盟,共同对奥斯曼作战,接连取得胜利。经过十五年的战争,奥斯曼和奥地利、波兰、威尼斯于年签订《卡罗维茨和约》。一年后,又和俄国签订《伊斯坦布尔和约》。奥地利获得匈牙利的中部,波兰获得德涅伯河西岸鸟克兰的南部和波多里亚,威尼斯获得摩里亚和爱琴海中的土属各岛以及达耳马提亚的一些要塞,俄国获得阿速夫。这是对奥斯曼帝国的第一次分割。

不久以后,奥斯曼帝国又决定利用俄国和瑞典战争的机会首先对俄国报复,于年对俄宣战。奥斯曼这一次获得胜利,次年从俄国夺回阿速夫,年从威尼斯夺回摩里亚。年,又乘胜向奥地利开战,但告失败。年缔结对奥和约,失去包括贝尔格菜德在内的北部塞尔维亚。-年,奥斯曼对俄国和奥地利的战争又失利,再将阿速夫让给俄国,并以多瑙河和沙瓦河为土奥两国之间的国界。

军事失败加深了奥斯曼帝国的危机。俄土两国统治者依然企图通过战争解决争端。年,奥斯曼再次对俄国宣战。俄国获胜,年在黑海战役中打败土耳其舰队。年,俄土签订《库楚克开纳吉和约》。土耳其丧失对克里米亚的宗主权,同意对俄国商船开放黑海和达达尼尔海峡,承认俄国对多瑙河两个富庶的公国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的保护权。

年,土耳其反对叶卡德琳娜二世将克里米亚并人俄国,提出最后通牒,要求归还克里米亚和对通过海峡的俄国船舶的检查权利。这些要求被拒绝后,俄土战争再次爆发,土耳其又战败。年,奥斯曼与俄国缔结和约,规定以德涅斯特河和库班河划分两国疆界。

四、外国资本势力的侵入加速了奥斯曼衰落

奥斯曼在对外战争中既一再挫败,外国资本的势力乃乘机进一步侵入。年,奥斯曼被追与法国签订让与新特权的条约,除确认16世纪初法国已经享有的特权(如法国商人在帝国领海航行,以极低关税率贸易,法国领事有对当地法国商民实行裁判等特权)以外,又给予法国商人经过奥斯曼帝国领土与俄国通商的权利。其他欧洲国家也接踵而来,获得同样特权。

欧洲各国商人特别是法国商人加强在帝国境内的商业活动。呢绒、布匹等工场手工业产品和奢修品涌入土耳其市场,花、粮食、羊毛、皮革、烟草等等大量输出国外。奧斯曼帝国开始成为欧洲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新的特权条约成为掠夺奥斯曼帝国统治下各族人民的不平等条约。

五、结语

奥斯曼帝国经济结构的崩坏,国内的起义、对外战争的失利和外国资本势力的乘机侵入已经使帝国的大厦摇摇欲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参加同盟国作战失败后,奥斯曼帝国的领土仅保有土耳其本部。在年国内又爆发了凯末尔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年,国民*府宣布罢黜苏丹穆罕默德六世,废除苏丹制,奥斯曼帝国自此才彻底结束。

参考资料:

黄维民《奥斯曼帝国》

西恩·麦克米金《奥斯曼帝国的终结》

诺曼·斯通《土耳其简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

1
查看完整版本: 奥斯曼帝国衰落史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奥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