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能够拿下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希特勒做出了一场局部战争规模的计划书。但在真正开始行动之前,希特勒还是先进行了一些舆论战,用以试探西方列强的态度。
但就是这一次尝试,让希特勒之前所有的计划全都白做了——列强不仅没有干涉,反而默许了希特勒的行动,部分国家甚至还推波助澜,帮助希特勒夺取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
这种情况让希特勒整个懵掉。但是天上掉的馅饼又为什么不捡呢?
因此,在占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之后,希特勒决定继续前进,而近在咫尺的邻国波兰就成为了他的下一个目标。
波兰西边是邻国,南边是刚刚被德国占领的捷克斯洛伐克,东边是苏联,北边就是波罗的海。
而且波兰拥有非常丰富的矿产资源。更重要的是,波兰的与这些矿产资源相关的工业,比如冶金、化学工业都相当的发达。
一旦德国占领波兰,那么当德国向西欧进攻的时候,便可以没有任何后顾之忧。而且将来向苏联进攻的时候,波兰还可以作为最前沿的军事阵地。
拥有如此重要的战略价值,波兰应该是对德国最具有防备之心的,尤其是德国还在最近占领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
而事实证明,波兰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德国对他们的邪恶企图。
但这个时候,曾经对德国坚持绥靖*策的英国却开始指责德国。
张伯伦曾经是力主接触希特勒,并且对希特勒的行动大开方便之门的。
但希特勒紧接着做出了撕毁《慕尼黑协定》,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等行为,并且还向波兰提出了问题。
这些行为大大的损害了英国在欧洲的利益。但当时张伯伦力主支持希特勒,为的就是争取更多的利益。
这让张伯伦遭到了一片谩骂。在一片内忧外患之下,张伯伦发表了强烈谴责希特勒的演说,并且宣布英国将全力支持并且保障波兰的独立。
这一次的舆论战不出意外的失败了,而英国,法国又宣布他们会保证波兰独立。这让希特勒终于找到了一个动用军队武力进攻的机会。
年4月30日,希特勒命令德国三军要做好在9月1日以后的任何时间进攻波兰的准备。
5月22日,德意两个国家还缔结了军事同盟条约,结成了“钢铁同盟”
4月16日,苏联外交部长李维诺夫建议英,法,苏三方缔结三边互助条约。
李维诺夫这个条约有两项特别的规定:每一个缔约国都必须签订一项军事协定来保证这一份互助条约具有实效。
同时,所有的签字国还必须对中欧和东欧所有认为自己受到德国威胁的国家作出担保。
张伯伦并不想让苏联借这次机会进入到欧洲集团之中。因此,他对这些条款感觉不错。
年4月7日,墨索里尼派兵攻占了阿尔巴尼亚。这让欧洲的局势变得动荡起来,一些没有什么军事防备能力的国家也开始胆战心惊起来。
这个时候,美国总统罗斯福给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拍了一份电报。要求他们保证不会入侵包括英,法,苏在内的31个国家。
罗斯福表示,如果德国和意大利能够做下这个保证的话,那么罗斯福将会代表美国答应参加世界范围内的谈判,从而解除世界军备竞赛的现状,并且打开国际贸易的道路。
4月28日,在德国的国会上,希特勒口若悬河了足足两个小时。他的告诉国会,波兰*府已经拒绝了他就但泽地区向波兰所提出的建议,并且还同英国签订了军事协定。
因此,希特勒得出结论:波兰已经背弃了他们曾经签署的波德互不侵犯条约。
除此之外,希特勒还针对罗斯福给他拍的电报做出了回复。
与其说是回复,不如说是谩骂。希特勒对罗斯福所提出的建议不屑一顾,并且还对罗斯福的呼吁极尽讽刺。
当他的演讲结束的时候,希特勒还大出了自己的*绩。他说:“我相信只有这样做,我才能对我们全都关心的事情尽最大的贡献,那就是全人类的正义,幸福,进步与和平。”
希特勒并不在乎那些列强对自己的演讲有什么看法。因为这次演讲本来就是说给德国人自己听的。而事实上,德国人也确实认为希特勒的这次演讲简直就是圣光典范。
但是从头到尾,希特勒都在避重就轻。直到最后他也没有回答罗斯福想问的问题:你究竟打不打波兰?除了波兰之外,你还有没有其他的侵略计划?
希特勒肯定是想打波兰的。事实上,他从国会演讲台上下来之后,立马开始了进攻波兰的部署。
5月22日,德国与意大利签订了钢铁盟约。
这份条约规定,一旦其中一方爆发战争,那么另一方应该以盟国的身份,全方位地给予援助与支持。除此之外,这份条约还规定:德国和意大利都不得单独停战或者讲和。
就此,德国和意大利便被紧紧绑在了一起。
6月15日,德国陆军司令冯·勃劳希契向希特勒提交了进攻波兰的军事计划。
在计划中,德国将会派出两个集团军,总共五个军团,从南北两路对波兰发起进攻。
这份计划被称之为“白色方案”。
作为补充,希特勒还下达了一份命令:所有有关“白色方案”的军事命令必须在8月20日执行,这也意味着所有参加波兰战争的德国部队都必须在8月20日就做好一切战斗准备。
6月22日,凯特尔将军向希特勒提交了一份“白色方案”的时间表。就此,希特勒确定了进攻波兰的时间——9月1日。
与此同时,希特勒对德国国内进行了军事动员,要求全国上下所有资源都要做好为前线服务的准备。
大战一触即发,整个欧洲都包围在紧张的氛围之中。
下期预告
希特勒的烟雾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