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4日电12月4日,《新华每日电讯》刊载题为《“情感、梦想、奋斗的故事,全世界都能听得懂”》的访谈。
草地:您怎么有了收集老物件的想法?
黄海波:至年,我以国家公派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俄亥俄州肯特州立大学的建筑学院学历史保护,住在一个美国人家里,房东是年出生的。一次,我问她:“你什么时候用上洗衣机的?”她很奇怪地看着我说:“我生下来就有。你呢?”我回答:“高中。”然后她一脸惊讶地问:“那你们以前怎么洗衣服呀?”“我妈妈坐在一个小板凳上,对着一个大盆,用一个搓板洗衣服,一洗就是一天。突然有一天,我们就有了洗衣机,有了电视机,有了……”听了我的回答,房东惊讶地看着我说:“黄,太神奇了。”她觉得我的生活变化太大了,像从一个世界穿越到另一个世界。这提醒了我:原来,我们经历了这么大的一个发展阶段。
然而,很多美国人对中国的认识却非常模糊,还容易把时间段混淆。他们问过我:“你妈妈裹过小脚吗?”“你为什么不是那种穿蓝颜色衣服的中国人呢?”……我觉得应该把我的故事、我所代表的这一代中国人的故事讲出去。
美国有非常多的城市博物馆,即使只有多人的小城市,也有自己的城市博物馆,我去参观了不少。参观后,我会理解这座城市,理解当地人,很受触动。我们去看外面的世界,其实是在这种对比中看到了我们自己,对自己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
我曾经写过一本书《一个70后女神的时尚史》,写作的过程促使我思考了很多。一方面,觉得生活像在变魔术,我出生在当今社会非常幸运。以前过年能吃上那种“一兜肉”的饺子,是我外婆最大的心愿,而我现在可以去国外旅行、读书。另一方面,感觉城市变化很大,找不到自己的童年。幼儿园变了,小学变了,操场也变了,我觉得有点失落,就想去找这些东西,通过展览展示历史和时代变迁。我就列了一个实物名单,发动我身边的亲朋好友去找,比如《小灵通漫游未来》、花仙子贴纸、阿尔巴尼亚针织的毛衣等。
草地:怎样由一个“个展”发展成为“太原市民”的展览?
黄海波:大家一听我的想法很兴奋,好多人参与进来。我收到的第一个展品是一辆永久二八自行车,是一位好友从邻居那里找到的。其实,这辆自行车是一个转折点,一下子把我原来的想法改变了。
这辆自行车是年买的,多元,当时它的主人一个月只能挣20多元。但他幸运地抓阄抓到了自行车号,车间里的工友们通过互助形式,每人每月“众筹”10元才帮他买下,成为整个院子里第一辆自行车。
听了自行车主人讲的这个故事,我被它所包含的沉重的、真实的生活片段震惊,觉得这个故事比我文艺青年式的带有抒情色彩的故事分量重多了。我更愿意展示他的故事,而不是我自己的。而且我忽然意识到,应该展示更多人的故事。
草地:您觉得老物件是一个展示历史的好方式吗?
黄海波:借助老物件,很多东西一下子就被唤醒和点燃了,它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特别好的切入点。
草地:收集老物件的过程中,碰到了哪些困难?
黄海波:有很多困难。我很快发现我一个人根本做不成这件事。我妹妹最早来帮我,后来几个闺蜜也加入进来。刚开始口口相传,慢慢有了捐赠物后,我们就在报纸上发表故事,并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