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拉那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阿尔巴尼亚著名汉学家伊利亚兹斯巴修
TUhjnbcbe - 2022/10/28 20:51:00
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是哪家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见到阿尔巴尼亚著名汉学家伊利亚兹·斯巴修是在地拉那的阿尔巴尼亚—中国文化协会,老先生谦和善谈、儒雅大方。早在上世纪70年代,斯巴修先生就与中国结缘。近50年来,他始终与中国保持着密切联系,是中国时代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翻译的《蛙》《红高粱家族》《中国历史十五讲》《中国经济改革发展之路》等中国图书在阿尔巴尼亚获得高度评价。年,他荣获第十一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
  “中国人敞开了热情的怀抱,我就像回家一样”
  年,斯巴修作为“友好使者”到中国学习汉语。他回忆道:“初到北京,我很年轻。北京给我的第一个印象,一个字,大!中国人敞开了热情的怀抱,我就像回家一样。不单学习,老师们同样非常关心我们的生活。令人惊讶的是,当时很多阿尔巴尼亚的歌曲和电影在中国广为流传。”斯巴修记忆犹新。
  那段时期,斯巴修的汉语水平突飞猛进,短短半年时间,便实现了从零基础到与中国朋友无障碍交流的飞跃。至年,斯巴修到北京大学中文系继续攻读汉语专业。
  年,斯巴修返回阿尔巴尼亚,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并着手进行大量翻译工作。利用语言优势,斯巴修通过各种渠道
  “直到上世纪90年代再次来到中国时,北京完全变了,中国呈现出了另一幅景象。不光是国家面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也变了,穿的衣服、说话的方式、吃的东西都在变,留学那会儿最爱吃的是包子、饺子、宫保鸡丁;如今,处处都是餐馆,真的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斯巴修谈道。
  从留学生到翻译家,从记者到外交官……身份有了变化,但斯巴修与中国的关联始终未断。丰富的经历让他以多重视角了解并见证了中国的发展,谈起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以及北京这个城市的变化,他如数家珍,不时提及“中国梦”“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代中国应该受到更多
  “中国作家莫言的作品引起了我对中国文学的兴趣。年,收到出版社请我翻译莫言作品《蛙》的邀约,我当时犹豫不决,担心无法翻译出原著的格调与神韵。但读完《蛙》之后,我顿时有了热情,也有了信心。”斯巴修谈道:“《蛙》的故事在阿尔巴尼亚有着相似的历史背景,字里行间充满了中国的气息和温度,令人陶醉其中。”
  只用了不到6个月,老先生一气呵成完成了《蛙》的译本。在此之前,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均是通过其他语种转译为阿尔巴尼亚语,《蛙》是第一部由中文直接翻译为阿尔巴尼亚语的中国当代作品。译本出版后,在阿尔巴尼亚各电视台和报纸反响热烈,得到读者的高度评价,成为当地最畅销的书籍。
  “莫言的作品在描写方面非常突出,用阿尔巴尼亚语表现出来并非易事。文学作品的翻译与经济、*治类作品不同,并不是简单的‘词对词’,要尽可能贴近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在尊重作家、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向读者传递更多中国的社会文化生活信息。”此后,斯巴修本着精益求精的翻译理念翻译了莫言的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同样好评如潮。
  第一次见到莫言本人时,斯巴修很激动。“他对我的翻译作品表示了肯定和感谢,并鼓励我把更多的中国文学和文化带给阿尔巴尼亚读者。”对莫言作品的成功翻译进一步增加了斯巴修的信心,之后他陆续翻译了《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中国历史十五讲》《中国经济改革发展之路》等书籍。
  “翻译应当涉及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了解与讲述当代中国故事很有意义。时下,阿尔巴尼亚依然需要更多有关中国、中国发展道路和中国文学等方面的好作品,当代中国应该受到更多
  “我希望将阿中友谊的种子播撒在更多青年人的心田”
  年,斯巴修协助中国驻阿使馆翻译“一带一路”阿文画册,首次实现“一带一路”图书在阿落地。年,斯巴修荣获第十一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斯巴修表示:“能获得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是我一生中最大的荣幸。这份殊荣既是鼓励又是鞭策,我会继续发挥优势,努力推动两国文化、学术、媒体、新闻出版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两国人民的彼此了解与友好感情,促进阿中传统友谊在新时期不断焕发新活力。”
  为发扬阿中之间的友好传统,通过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两国关系,年,斯巴修与朋友共同创建了阿中文化协会。协会成立以来,翻译中国图书、传播中国文化、推动青年交流,成为培养阿尔巴尼亚青年汉学家的重要基地。
  老先生在阿尔巴尼亚孔子学院常年作讲座,讲述中国故事,还代表孔子学院参加中东欧国家汉学研究和汉语教学研讨会。他说:“我希望将阿中友谊的种子播撒在更多青年人的心田。如今,阿尔巴尼亚青年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大大加强,学中文的年轻人非常多,他们毕业后能够有机会到驻阿中国企业工作。”
  老先生回忆去过中国的次数,直言已经数不清了。如今,他每年还是会到中国两三次,感受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在斯巴修的影响下,他的夫人也成了中国文化爱好者,还撰写了《我在北京和地拉那之间的生活》一书。在许多场合,都能看到二老乐此不疲地讲述着关于中国的点滴故事。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吴春生
  编审杨韬

1
查看完整版本: 阿尔巴尼亚著名汉学家伊利亚兹斯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