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为了发展经济,南斯拉夫不得不做出一些改变,它不惜违背铁托的*权,坚持共产主义的意图使重工业作为主要经济发展对象,只为打破局限性,开放国门。后与苏联做出妥协,加强经济互动,在使自己的经济上升发展后,来找到东西方之间发展的平衡。
在斯大林去世之后的10年期间,与任何其他*府相比,铁托的南斯拉夫从世界上最孤立的国家之一,变为同更多国家享有良好外交关系的国家。他及其能干的代理人基本上按照南斯拉夫的条件开始重建与苏联集团的关系。通过发扬光大不结盟运动,他们与大多数去殖民化的第三世界新国家建立起联系。而铁托在建立不结盟运动中起重要作用。南斯拉夫的各方代表设法在没有疏远西方的情况下做到所有这一切。他们不久把20世纪50年代初来自美国的紧急援助改变为定期的经济援助,到60年代初,定期的经济援助反过来给世界银行和其他国际贷款者的相当多贷款开辟了道路。
南斯拉夫没有放弃共产主义这种坚定的最初意图,这种意图就是使重工业成为经济的主导部门。如果它要前进,那么铁托*权需要以某种方式利用斯大林逝世去解除这种禁运,这种禁运就是强加于南斯拉夫同东欧、苏联的贸易禁运。但是结束封锁也预示了放松受围心态,这种受围心态有利于*内那些人。他们反对市场改革、反对更开放的边界,或在他们领域里的更大公民权。
任何对封锁的突破不得不从莫斯科开始。年4月斯大林的去世提供了这种机会。尼基塔赫鲁晓夫占优势的苏联联合领导层早在年8月就寻求同南斯拉夫的某种和解。苏联国家元首格奥尔基马林科夫公开谈到两国关系正常化。随后,这两个国家互派大使,并且开始了一个贸易协定的谈判。但是在年以前,苏联方面没有进一步前进,并且避免最微小的*治让步。南斯拉夫最严厉的批评家米洛万吉拉斯被开除*籍,这让苏联人因为损害相互关系而指责吉拉斯和苏联以前的安全部门首脑拉夫连季贝利亚现在这两人都离去了。在斯大林去世后不久贝利亚被处决,吉拉斯被驱逐。然而南斯拉夫领导人抵制这种提法,即使在年初他们同苏联签署一个贸易协定之后。
苏联*主席赫鲁晓夫也想要一种*治和解,但是他抵制铁托来莫斯科举行*治谈判的强硬要求。赫鲁晓夫反而在年5月率领高级代表团去贝尔格莱德,然而这次会谈没有按照他的方式进行。赫鲁晓夫直率的同志情谊以在正式晚宴中的醉酒而达到顶峰。自信的铁托穿着元帅制服显得光彩夺目,他引导着这次艰苦的外交谈判。铁托拒绝重建**之间的关系,甚至共同意识形态的提法。6月2日的《贝尔格莱德宣言》只涉及这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爱德华卡德尔和其他人为铁托准备的文本压倒了苏联草案。卡德尔的文字承认了南斯拉夫的这种权利,即建设社会主义和没有外部干涉自主处理对外关系的权利。
莫斯科和贝尔格莱德之间的关系,以及贝尔格莱德同东欧的关系不得不等待。年6月20日确立的《莫斯科宣言》这个更具体的文件在“完全自愿和平等”的基础上恢复了这两个主要共产主义之间的关系该文件也包含了措辞谨慎的意识形态共识。通过《莫斯科宣言》在南斯拉夫新闻报道中的不断引用,能够估量出《莫斯科宣言》的重要性。通常在报道随后许多高层访问的文章中,第一句话就引用《莫斯科宣言》。
然而,年协定并不意味着同苏联及其东欧盟国的关系在铁托的有生之年平稳地继续下去。铁托是一个老布尔什维克,布尔什维克的意识形态倾向在《莫斯科宣言》中被光明正大地再次提出。然而他希望抵制苏联的控制也是真实的。如果20世纪60年代初的中苏分裂没有促使他和赫鲁晓夫重新走到一起,那么这可能导致另一次彻底的决裂。
年10月下旬“匈牙利革命”的爆发,似乎预示着即将结束仅仅几个月以前在莫斯科达成的和解。因为南斯拉夫在同斯大林争论期间遭到匈牙利的强烈反对,铁托及其副手们仍然怨恨马亚斯拉科西和艾尔诺格罗他们是年起义前的最后两位匈牙利领导人。铁托及其副手们赏识匈牙利新领导人伊姆雷纳吉因为纳吉在感情上亲南斯拉夫、对工人委员会感兴趣,并且同一些驻布达佩斯的贝尔格莱德外交官有联系。赫鲁晓夫认为铁托的立场十分重要,以至于在这些最初的日子里赫鲁晓夫同马林科夫乘飞机到铁托在布里俄尼群岛的休养所,灌输他对正聚集在纳吉周围的“反革命势力”的疑虑,虽然纳吉是共产主义人。10月31-11月1日,贝尔格莱德最主要的*报《战斗报》停止对纳吉*府的初期支持,例如“无论如何……不是一次反革命活动”,并且《战斗报》开始批评纳吉*府同“右翼分子”的联系。这个新态度暗示铁托准备接受针对这次起义的苏联第二次和残忍的军事干涉。一周以后,铁托称这种进攻是令人遗憾的,但是对“挽救匈牙利的社会主义”而言是必要的。纳吉有讽刺意味地寻求南斯拉夫大使馆的庇护,但是在11月22日他表面上被移交给匈牙利当局,匈牙利当局没有抵制几个街区之外的苏联人对他的扣押。
赫鲁晓夫因迟来的支持而谨慎地感谢铁托,如果铁托拒绝给予支持,那么可能鼓励其他东欧居民举行起义,反抗他们的共产主义*权。年,苏联领导人驱逐了最后的老资格的斯大林主义者、为时甚久的外交部长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具体来说是因为他“在南斯拉夫问题上的错误立场”。一旦东德和苏联为南斯拉夫铝制造业供给资金的合作计划恢复,铁托将因为承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而失去同西德的外交关系。-年来自苏联集团的进口额现在攀升超过30%,同苏联的进口占其一半。
在南斯拉夫西北部,在年末,苏联著名的战时司令官格奥尔基朱可夫将军和南斯拉夫国防部长互访,标志着两国军方之间恢复接触。苏联武器开始蜂拥而来,不久就超过了库存适度的美国装备。年时,南斯拉夫人民军被缩减到50万人,此时南斯拉夫人民军的人数下降到30万人。“匈牙利革命”显然未能复活南斯拉夫对苏联军事干涉的恐惧。然而这种恐惧和它恢复国家团结的能力从未完全消失。这种恐惧定期出现,在年苏联干涉阿富汗之后这种恐惧最后一次露面。年苏联-南斯拉夫关系的恶化,解释了为何个游击队旅作为游击战部队被编入南斯拉夫人民军的军事规划。
那时,被一些观察家称做南斯拉夫-苏联第二次分裂的事件正在快速发展,年11月,这两个*曾经发生冲突。在布尔什维克革命40周年纪念日的时候,苏联人提出所有共产主义在莫斯科签署一个《和平宣言》。苏联代表要求他们的*被认可为“同辈中年纪最长者”,而南斯拉夫的*代表坦率地拒绝接受这种提法,称这种提法违背《莫斯科宣言》。年4月在卢布尔雅那举行的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上,他们的反抗再次浮出水面。铁托的开场白有目的地意在和解,但是卡德尔和兰科维奇都发表了强有力的、不妥协的讲话。除了一个熟睡的波兰观察家之外,苏联和东欧的所有观察家都退席抗议。这个正在起草中的并且是最终的纲要明确否认苏联*“在工人运动中的垄断地位”。
苏联的反应迅速到来,在几个星期内,《真理报》转载了中国人对南斯拉夫式社会主义的一些严厉批评。莫斯科不久取消了伏罗希洛夫元帅的一次拟议中的访问,并且更重要的是苏联取消了一批对南斯拉夫的经济贷款。苏联许诺的小麦交货也没有到来。南斯拉夫同苏联的贸易下降到年进出口贸易值的15%的一半。南斯拉夫代表通过抗议处决伊姆雷纳吉进行了回击。自年以来,纳吉一直被苏联人关押在罗马尼亚或匈牙利。
莫斯科和中国共产主义的更严重分裂营救了莫斯科同铁托的南斯拉夫的关系。到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人的意识形态攻击使修正斯大林列宁主义成为苏联*的主要罪孽,并且这种攻击指出南斯拉夫的事例,作为这种修正主义能够走多远的逃避不了的罪证。随声附和中国攻击的是来自阿尔巴尼亚的同样强烈的批评。这时,恩维尔霍查的共产主义*权已经将其忠诚从莫斯科移至北京。与中国人的联盟似乎提供了阿尔巴尼亚一个更好的机会去满足霍查的两个优先事项,即排除西方的影响和对抗南斯拉夫。南斯拉夫是阿尔巴尼亚的邻国和最危险的对手。在年初,因勾结南斯拉夫和西方间谍的嫌疑,阿尔巴尼亚安全人员逮捕了一群高级官员。当阿尔巴尼亚的海军上将被证明是一个苏联间谍头目时,莫斯科和地拉那之间的外交关系破裂。而在年纽约的一次联合国会议上会面之后,铁托和赫鲁晓夫之间的个人联系恢复,这有助于结束20世纪50年代后期南斯拉夫和苏联之间的敌对关系。
同苏联和除了阿尔巴尼亚和保加利亚之外的所有苏联集团成员的相对良好关系经受住了赫鲁晓夫在年的垮台。这些相对良好的关系继续改善,直到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在此期间双方都获得了相当大的经济利益,能源需要与城市住宅区和重工业的持续增长并驾齐驱。而南斯拉夫的自然资源只能为自身提供不到一半的能源,苏联的石油和天然气以及波兰的煤成为南斯拉夫特别有价值的商品。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南斯拉夫的工业已经具备了多种相对高质量产品的能力,这些产品从电器到货船不一而足。这样的“耐用商品”现在获得双边协定中的有利条件,苏联集团的所有成员国通过双边协定来开展它们的对外贸易。年之后,整个苏联集团的对外贸易起飞,比任何其他经济指标的增长都更迅速,即使苏联发起的经济互助委员会经互会,也几乎没有促进欧洲经济共同体,或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中的多边自由贸易。南斯拉夫向经互会国家的出口在年达到巅峰,占其出口总值的42%,这多亏了铁托成功拜访赫鲁晓夫的继任者之后签订的一份船舶建造合同。虽然年南斯拉夫向经互会国家的出口减退到36%,但是其进口值中的经互会份额还是增长了几个百分点,达到31%这个战后最高纪录。
南斯拉夫在新兴不结盟运动中的作用也有助于它同苏联的关系在20世纪6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轻松地推进。对赫鲁晓夫及其继任者而言,南斯拉夫在新兴不结盟运动中的这种作用显然胜过南斯拉夫市场改革的不良势头,和在南斯拉夫明显发展的与西方更开放的联系。一种与苏联更令人感到安慰的关系是铁托这种努力的几项红利之一,铁托在这两个联盟体系之外努力建立一种国际联盟,其在欧洲之外的这种努力似乎首先提供了红利。
结语:南斯拉夫同苏联的关系十分复杂,从初始的支持到后来的关系恶化又到最后终于做出改变,重新支持苏联,建立友好关系,其实一切都是基于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想要维持平衡的需求,为了能够找到东西方之间的平衡,南斯拉夫对苏联妥协是对其探索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