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的外交历史上,有一个国家和我国的关系曾经“亲如一家”,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却演变成了“农夫与蛇”,这个国家就是阿尔巴尼亚。
这个位于“欧亚火药桶”的欧巴尔干半岛的“山鹰之国”,曾经在新中国成立伊始便和中国建立了深厚的外交关系,为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做出了十分重要的助力,也曾接受中国的援助长达二十年之久。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领导人之间的分歧,阿尔巴尼亚曾一度和我国持续交恶,甚至在年4月,中国驻阿尔巴尼亚大使馆内发现了35个窃听器,以此窃取国家机密。
这样一波三折、翻脸无情、而后又借助经济重新“破冰”的“兄弟情”,其中究竟有着怎样的隐秘过去?
一,情同手足的兄弟国家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话,曾经在上世纪60年代时被毛主席亲自引用,来形容与阿尔巴尼亚的外交关系。这一点,也足见当时中阿之间感情的深重。
提到阿尔巴尼亚,许多人都会联想到“山鹰之国”这个词。在二战时期,为求自保,阿尔巴尼亚先与苏联结盟,借助“老大哥”的庇护,度过了一段稳定而安宁的生活。
而在赫鲁晓夫上台、苏联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走上岔路以后,阿尔巴尼亚又转头向着新中国抛出了橄榄枝,和新中国达成了共识,并且在年互派大使,形成了情同手足的外交结盟关系。
那时的中阿交往多而频繁,周总理曾连续三年正式访问阿尔巴尼亚,而毛主席也曾特地出席阿尔巴尼亚驻华大使的国庆招待会,还对年来华访问的阿尔巴尼亚部长会议主席谢胡、和其率领的阿尔巴尼亚**代表团破格接见了两次。
当时的首都北京张灯结彩,出动百万人以欢迎贵宾,这样的待遇可谓是历史空前。为了表达友谊,年,阿尔巴尼亚闻知中国食用油供应匮乏,特地赠送了中国一批油橄榄树苗,用以制作橄榄食用油。
树苗运抵中国后,周总理亲自在昆明的海口林场里种下了一棵象征着中阿友谊万古长青的油橄榄树苗,并再三叮嘱林场员工照看好这一棵珍贵的“友谊之树”。
然而,中阿之间的关系遭到了苏联等社会主义大国的批评和排挤,而阿尔巴尼亚也一度被苏联暂停了各项援助的专家与资金,因此陷入了颓唐之中。
时任阿尔巴尼亚*中央第一书记的恩维尔·霍查曾不无忧愁地对毛主席表达道:“苏联可能抛弃了我们……我们陷入了困境当中。”毛主席闻讯,立刻拍板道:“苏联不支持,我们支持!”
为了让阿尔巴尼亚的发展不受影响,在毛主席的指导之下,中国对阿尔巴尼亚开启了援助之旅。
随着经济援助和各种专家技术人才的逐步派出,阿尔巴尼亚国家局面重新稳定,赖以为生的一条条“国家命脉”也重新被注入了血液,阿尔巴尼亚再次成为了“欧洲的社会主义明灯”。
年,联合国大会上,由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国联手提出的“就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的“两阿提案”以76票赞成的有力票数获得通过,中国从此在世界上“站了起来”,而这也证明了当时中阿两国之间所拥有的、极为密切深厚的友谊力量。
二,“斗米恩,升米仇”
从年起,中国开始向阿尔巴尼亚提供起了各种生活及科技的援助,大量的物资源源不断地被输送到了阿尔巴尼亚。
在那个时候,新中国自己的经济和技术仍旧在遭受世界封锁、经济困难,停留在一个“嗷嗷待哺”、亟需发展的阶段,输送过去的物资中,经常有国内“舍不得用”“勒紧裤带”,却为了让阿尔巴尼亚更好发展,而大大方方地送过去的材料、粮食等物品。
只是,当时的驻阿大使耿飚很快发现,中国对阿尔巴尼亚的“有求必应”,却没有得到阿尔巴尼亚相应的感激与珍视,阿尔巴尼亚甚至还试图和欧洲那些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看齐”。
这一情况引起了耿飚的格外重视,并在返回国内的信件中向中共中央领导们反映了这一情况,直言不讳地表示我国应该量力而行,避免“升米恩,斗米仇”的故事发生。由于耿飚的汇报,中共开始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予以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