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程灵素
隐喻是当今电影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几乎所有知名导演都涉及过这一领域。作为*才导演的姜文,在电影导演中他突破了外在形式,利用物像作为隐喻的载体与途径,向观众们传达出更深层次的对人性生命的思考,也留给观众们更多的自我感知空间。
《阳光灿烂的故事》是姜文的电影成名作,改编自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这个电影讲述的是生活在军区大院儿的孩子们的年轻往事。电影的时间虽然发生在文革之间,但却完美地回避了文革时代的是非混淆,取而代之的是成长的骚动与青春的激情。它是一个关于青春的故事,关于过去的回忆。
相较于原著而言,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叙事结构和故事情节更加完整,也十分完美地运用了“隐喻”这个电影修辞,下面就从情节、人物和视听语言三个方面来分别解读。
一、情节结构的隐喻
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容构成的要素之一,他是指叙事作品中表现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
当然情节不仅仅局限于文学作品之中。在电影里,故事是事件发生的过程,是作品的内容;而情节则是对内容的叙述,是故事进展的因果关系。换而言之,在电影之中,隐喻可以直接从电影的情节结构发现,且其情节设置具有导演本人强烈的主观性。
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姜文采取了单线叙事的结构。电影的开始,作者以上帝视角进行叙述,讲述的内容是马小军的青春故事,但在讲述的过程之中,电影将现实和记忆穿插在其中,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混乱无序的状态。
整部影片中的时间都是混乱的。电影的故事背景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北京,这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年代,但在马小军的成长中,他并没有投身于这段历史浪潮之中,他似乎跳脱了这一历史时刻,这也是本片一个不同于其它文革电影的特点。
除了时间混乱,主角的记忆也同样混乱。在电影之中,马小军对自己的记忆有所怀疑。他记不清事件开始的时间,也不记得这个事件是否是真实发生,还是他的幻想。
然而,这些也正是姜文电影之中的独特之处,在这里时间是破碎的,发生的故事真假难辨,这就是姜文所想要表达的。时间是不可靠的,记忆可能是伪造的,随着空间的扭曲变化,一切都呈现出一种不确定性。也正是这样的不确定性,无限地贴近于人们心中的回忆,慢慢地勾起了观众沉于心中的关于青春少年时的美好回忆。
二、人物角色的隐喻
1.人物角色的隐喻在一部影片之中,人物往往有推动情节的作用,也是一部电影成败的核心要素。正因如此,在影片的人物设计中,导演更加注重于人物角色的塑造,呈现在荧幕上的人物拥有了鲜明的性格特征。在这里人物被赋予一定的隐喻意义,从人物角色的容貌到穿着行动,都有着其深层的含义。
影片之中宁静饰演的米兰就是一个典型人物。米兰阳光性感充满活力,对于马小军而言充满了诱惑,而且她的行踪不定,十分神秘莫测。
米兰的第1次出场是在00:31:53分,马小军偷开锁进入米兰家怕被发现藏入床底。在这个片段之中,摄影机的视角正是马小军的主观视角,观众们能够看到米兰丰盈且略显粗壮的小腿,还有在柜门镜子中倒映出来的身材,这些充满了性暗示的画面都很好地勾起了马小军躁热不安的心。在这里被偷窥的米兰是不符合常规女性审美的,但是通过这些扭曲的线条,我们不难猜测出,这里米兰形象的塑造有很大部分来自于马小军青春期澎湃的幻想。
之后在第46分钟,米兰正式登场,她戴着黑色的墨镜,昂首挺胸。她身材丰满、身体矫健。米兰在前面走,马小军只能在后面苦苦跟随。米兰的形象是马小军所臆想出的,真实的她反而在影片之中没有叙述。
米兰在这里是一个功能性人物,她是马小军心中的女神,她的形象是马小军青年性幻想的投射。毫无疑问,米兰引起了马小军的原始性冲动,让马小军的本性同时代的道德观念相斗争。马小军对性的冲动和思考在米兰这里毫不掩饰地展现。而最后米兰等人在游泳池边用脚踩踏马小军,马小军在水中沉浮的时候,也隐射出这个虚假的性幻想对象在悄然瓦解。
2.“特殊”角色隐喻在姜文的电影之中,经常有很多“特殊”角色的出场。这些角色大多数行为怪异,可能是傻子,也可能是疯子,或者残疾人,等等。通过这些不健全的角色去观看正常世界的运行,从而显现出现实世界的荒谬感,形成了绝佳但又不是幽默的讽刺。这些“特殊”角色的出场,使得姜文的电影添了几抹亮色。
“傻子”古伦木是《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特殊”角色,在王朔的小说原作中并没有这个人物,姜文有意为之,增加了这样一个极其富有隐喻性的角色。
古伦木和军区大院儿的小伙伴们岁数相仿,虎头虎脑,表情极其夸张。他在马小军青年时期便出现,在影片00:06:49中,他光着肩膀,骑着一根木棍,嘴里面嘟囔喊着“欧巴”“古伦木”。在之后的片段中,只要有关于米兰的回忆出现,他也会在画面之中。最后一次出现则是在影片的结尾02:05:13,马小军同朋友们在马路上看到了古伦木,并且兴奋地向他打招呼。那时的古伦木穿着上衣,依旧骑着一根棍子,只不过嘴里面说出的不再是“欧巴”,而是“傻逼”。
可以说“傻子”古伦木参与了马小军和朋友的童年,同样也见证了他们的功成名就,他无意识却又最彻头彻尾地目睹了发生的一切。
有人说古伦木的名字源于流行的革命样板戏奇袭白虎团;也有人说,阿尔巴尼亚电影《第八个铜像》之中的古伦木和欧巴所代指的是理想主义时代,也就是电影之中阳光灿烂的日子。结合电影的本身语境来讲,我认为后者更符合导演的设置。在青春——阳光灿烂的日子结束之后,在成人世界的马小军他们的精神早已消解。傻子最后见到他们的一句“傻逼”,是对马小军及其同伴的蔑视,也是讽刺。
从电影开始到结束,傻子更像一个时代的观察者,他侧立在旁,见证了马小军一行人从青年到中年的转变;他也像于高于影片之中其他人物的精神象征,像一个“神”,他注视着马小军他们的所有经历但是从不插手。
三、视听语言的隐喻
1.色调中的隐喻影片中,每个人的回忆色彩都是有变化的。马小军的青春之于他是温暖的、惬意的,是一个真正的阳光灿烂的回忆。
姜文大量使用偏暖黄的色调,在拍摄的过程中,姜文也有意识地在晴天拍摄。在观看全片时,可以感觉到它沉浸在一种阳光的温暖中。
这是一种回忆的颜色,隐喻了青春时期的美好。而这样的影调,也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事件的真实性——这是一种美好过度了的回忆。
2.关于色彩的隐喻“著名摄影师斯托拉罗曾经说过,“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我们使用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感受,就像运用光与影象征生与死的冲突一样。”
色彩确实是视听之中很具有感染力的语言,也是形成独特影像风格的手段之一。
在影片之中,绿色和红色的出现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里的色彩并不仅仅是其表面,而更多的是时代的因素渗入。绿色是衣服的颜色,是军装的颜色;红色则象征着革命是鲜明的旗帜和标语的颜色。无疑红色和绿色都富有着时代的意义,这也是对电影发生时代的隐喻。
除了对时代的隐喻,对于主人公这两个颜色也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如果不陷入一种粗浅的象征主义中,那么,色彩是显然有着一种突出的戏剧与心理价值的。”在这里这个个颜色象征着主人公的梦想,他想要参军,想要去通过战争有所成就。即使是在他的回忆之中,梦想的色彩依旧非常鲜明。
3.彩色与黑白的转换这部影片的创作中,画面彩色与黑白的转换也不算少数,这是姜文独特的视听风格,这在电影《*子来了》《一步之遥》之中也有运用。色彩的转换能够增强电影的戏剧冲突,将电影的情绪推入高潮,更加深刻地阐述了电影的主题,带给观众更多的震撼。
《阳光灿烂的日子》结尾部分,02:04:06分导演将画面的色彩转为黑白,同之前的画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豪车内坐着的几人看起来志得意满,同青年时期的装束截然不同。
随着电影画面色彩的改变,我们不难理解导演在这里的设置别有深意,黑白的影像投射的是现实的生活,而过去的深藏在记忆之中的日子则是色彩丰富。在这里的时空色彩隐喻的是童年时代和现实生活,那是他们那一代人所特有的。
同时,黑白的影像,也在暗示着马小军现实生活的情感。彼时的他作为一个“成功者”,他的生活与青春的日子里的生活相比,是枯燥的、是乏味的。这里黑白色的巧妙使用让影片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
4.音乐的隐喻音乐是电影视听元素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是电影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阳光灿烂的日子》之中的音乐运用也有其独到之处。
《远飞的大雁》在影片中出现了三次,主要是为了体现马小军对童年的怀念。《远飞的大雁》第一次出现在片头,那时作为画外音,简单讲述电影发生的时代背景。第二次出现则是在幼年马小军在墙角偷窥女生练舞。第三次出现是在结尾处的黑白画面。
文革时期,《远飞的大雁》其本身也有着自己的含义——很多在偏远地区的知青会借这首歌抒发自己对家人的怀念之感。而导演将音乐用在此处,则更多地反映马小军对其童年美好时光的怀念。
除了远飞的大雁之外,在电影之中还出现了红色歌曲《毛主席啊,革命战士,祝您万寿无疆》。这首歌出现在幼年时的马小军在机场将父亲送别,更多地凸显出马小军于从军的向往,以及对父亲的伟大形象的歌颂。这里的音乐恰如其分地渲染了当时的革命精神,同人们内心燃烧的革命之火。
但也要注意的是,这种伟大的革命时代并没有在电影之中体现,电影反而集中讲述少年们的青春小事。这在无形之中构成了一种反讽,展现的是理想与现实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
四、结语
”我的故事总是发生在夏天。炎热的气候使人们裸露得更多,也更能掩饰心中的欲望。那时侯,好像永远是夏天,太阳总是有空出来伴随着我,阳光充足,太亮,使得眼前一阵阵发黑。”
这是影片开始的独白,也是影片主人公马小军对于曾经美好记忆的开始。让我们仔细读读,你会发现,电影从一开始就用了隐喻,奠定了影片的基调。它是对青少年故事的描画,更是展示了一个时代和一个国家的混乱与成长
姜文在电影之中善于使用隐喻,将其电影之中丰富的内涵传达给观众,这也形成了姜文电影所独特的张力。而这种隐喻的形成,也是姜文风格化电影成长的必经之路,值得电影创作者们的期待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