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斗争之路是漫长的,前后长达22年之久。自年到年的22年里,对于我国重返联合国的要求,苏联基本持支持态度,但是由于受苏联领导人的变动以及中苏关系变化的影响,实际上苏联在此问题上的态度也是产生过一些变化的,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斯大林时期,苏方对此积极支持。这一阶段,由于中苏关系正处于友好同盟的状态,在中国要求重返联合国的问题上,苏方对于中国给予极大的支持与帮助。苏方积极充当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提案国,为中方出谋划策,据理力争。为了帮助新中国顺利达到目的,苏方甚至还曾以退出联合国为要挟,来向以美方为代表的反对集团施压。
第二阶段,赫鲁晓夫时期,苏方对此停止帮助。赫鲁晓夫上台之后,苏联与中国由于双方产生分歧,两国关系渐渐发生变化,由友好同盟趋于关系破裂。受此影响,中国重返联合国的计划进度也受到了一些影响。苏联对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支持力度大大减弱,从年开始,苏方停止帮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提交相关提案,以至于第二年出现了新中国重返联合国问题因无提案,无法在联合国大会上召开讨论的尴尬情况。基于这种情况,中国不得不重新采取新的策略,开辟新的外交路线,通过积极发展与其他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来获取在联合国内的支持。
第三阶段,勃列日涅夫时期,苏方对此消极支持。这一阶段,中苏两国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得到修复,反而关系越来越恶劣。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阶段苏联对于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态度,虽没有之前积极,但是也比年的情况有所好转。苏联此时在此问题上基本奉行"三不"原则——不反对、不发言、不提案。对于其他国家,如阿尔巴尼亚等国关于支持中国返联的提案——"两阿"提案也并不反对,可以说基本上是持消极支持的态度,极少针对此问题在联合国大会中发言。
由此可见,苏联对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态度虽然也受到了两国关系变化的影响,但也不是绝对的,在中苏关系最恶劣的60、70年代之交,苏联仍然赞同"两阿提案",还对中国返联问题保持基本支持的态度,最终新中国终于在年联合国大会上取得胜利。那么为什么苏联在与中国关系破裂之后还会在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问题上,坚守"两阿提案"的底线,保持支持态度呢?这主要还是苏联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考虑。
首先来讲,在上世纪70年代初,中国历经20多年的返联之路已到了最后时刻,此时正与中国处于交恶状态下的苏联,还能在中国返联问题上持支持态度,这非不合常理,而是完全在情理之中的事。当初苏联与中国交恶停止为中国在联合国发声之后,中国凭借第三世界的兄弟国家的鼎力相助,该计划的进度又获得新的发展,中国在重返联合国问题上的国际舆论形势越来越向好发展,支持中国的队伍也在不断的增大增强。
年阿尔巴尼亚第一次在联合国大会上就中国返联问题提案的时候,只获得了36票的支持票,48票均为反对,然而经过中国与阿尔巴尼亚等国近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到年时,阿尔巴尼亚等国支持中国返联相关提案在联合国大会上以51票赞同,49票反对的结果获得了超半数的支持率。但是美国依然从中作梗,提出该提案只有超过2/3的通过率才能生效,当年"两阿"提案获得通过时,其中在支持"两阿提案"的76个国家中,来自亚非拉的第三世界国家有49个,占了三分之二还要多。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出,当时新中国重返联合国已然是大势所趋,单个国家已经不能改变最终结果,更何况对于中国返联苏联也曾为此做过积极努力,并且一向未曾反对过,事已至此,趁机顺水推舟地支持一番,还能卖个人情,何乐不为?
另外,从意识形态方面来看,苏联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是苏方的必然选择。60、70年代的中苏美三国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变化。在之前的斯大林时期,苏结成坚定的盟友关系,美国与蒋介石集团也结成盟友关系。然而到了赫鲁晓夫上台之后,由于双方在意识形态领域观念相左,渐渐演变为中苏两*之间关于此问题的大论战。之后在勃列日涅夫时期,中苏关系非但没有缓和反而恶化,双方甚至还出现了短暂的边境武装对峙的情况,中苏关系因此一度恶化。在中国返联问题上,西方阵营仍坚决反对,苏联却停止发声,新中国遇到了空前未有的困难。在此情形之下,我国不得不在联合国大会上寻找新的支持者。
但是,处在冷战的大背景下,中苏两国相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决定了苏联虽停止为中国发声,但不会落井下石。虽然此时中苏矛盾已经超过了中美矛盾,苏联威胁中国发展的事态更甚于美国,中方开始谋求新的发展;同时,美国在此时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