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皮肤病医院电话 http://pf.39.net/bdfyy/bdfjc/160306/4781506.html《记忆记忆》[俄]玛丽亚·斯捷潘诺娃著李春雨译中信出版集团·中信大方年11月出版页,78.00元━━━━文︱张猛在孩提时代,玛丽亚·斯捷潘诺娃便决定为自己的家族写一本书。十来岁时,她在小学的练习本上洋洋洒洒写了五六页的家族史。在以后的三十多年,这个计划一直没有搁浅,她为此搜集资料,遍访祖辈们定居过的偏远小镇,直到这本以记忆为名的书完结定稿。斯捷潘诺娃的写作初衷是私人的:源自个人对整个家族的使命感。不过,在写作的过程中,她渐渐扩张了自己的野心,用她的话说,这是“一次注解20世纪的尝试”。从这本《记忆记忆》的呈现状态来看,斯捷潘诺娃检索到的、对过往的记忆是凌乱不堪的,读起来有一种玻璃炸裂带来的震惊与慌乱的感受。那些碎片从不同的角度望过去,可以看到被反映物不同的侧面。极度的困惑与极度的震撼奔涌而至,或许这也是一场实验,用以模仿记忆本身斑驳陆离的面孔。而支撑实验效果的实验参数,除了有叙述者众多经历丰富的祖辈,还有整个俄罗斯20世纪诡谲多变的历史。整本书的开头第一句话相当简捷——“姑妈死了”。这几个字确立了整本书的调性——作者想要通过追溯“记忆”,对“死亡”进行再阐释;以回忆为名,还原当时当地的时代氛围。不过,这些回忆性的文字与死者们真实的经历究竟相差多远,抑或只是斯捷潘诺娃单方面与死者展开的“对话”?这些自然无从考证。斯捷潘诺娃作为一名诗人,诗歌风格极其独特,而对于“家族记忆”这同一个主题几十年锲而不舍的思考,也使得她写出的文字层次纷繁复杂,不少已经凝结成了个人色彩鲜明的思想观念(这也是这本书读起来艰深晦涩的原因之一)。读完这本书会忍不住想,也许家族史就是斯捷潘诺娃的一个幌子,她是要通过“写家谱”,展示自己纵横交叉、庞杂深刻的思想。这些五光十色、类别繁多的思想观点在家族成员和历史人物中间交织,仿佛构成了一条条通往神秘花园的、彼此交叉的小径。恋物:日常器具的神圣之光斯捷潘诺娃为自己的追忆过程罗列了上百种旧物,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为该书封面的、残缺的瓷娃娃。这些本来只为运输物料途中减少碰撞而生产的瓷娃娃,在几十年后成了商店里走俏的摆件,残缺使得它们成为历史记忆的一部分,也是这本书的一个核心隐喻。为了节省成本,这些名为“冰人夏绿蒂”的瓷娃娃在粗糙的加工过程中只有一面上釉,不期然被时间镀上了一层神圣的光芒,仿佛当年日本的浮世绘风格绘画,作为瓷器的包装纸被带到欧洲,结果影响了印象主义的绘画观念。附着在器物之上的记忆,增加了它的灵韵。文中,斯捷潘诺娃也是从整理加利娅姑妈杂乱的遗物时,触碰到深居简出、特立独行的姑妈的另一面。作为日常器具的旧物,构成了整体历史的一个个细节。同样作为记忆凭证被讨论的,是平日里司空见惯的老照片。斯捷潘诺娃使用了一章的篇幅,对手中的二十张老照片进行了工笔画一般的描述——是文字描述,而不是将照片直接插入书中作为参考。在随后的一章,她又否定了照片对于保存记忆具有的权威意义。斯捷潘诺娃对照相术(包括纪实摄影)所持的态度是否定的。她不信任镜头下的瞬间,认为它们妨碍了抵达生命的本质。彼时包法利夫人第一次经历照相术,不禁发出一声赞叹:“这就是我。”而后,她从三十六张照片中,挑选出自己最满意的一张。但是相比于画像追求的“相似性”,斯捷潘诺娃认为照片的刻板和如实再现反而令人抗拒,“照片的机制并不意味着对现实之物的保存”。“照片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