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沟情怀
◎许波
我这一生啊,有很长一段的工作时间是在山沟里度过的。走进医疗卫生单位后,先医院的前身复县杨家分院宋家沟,后来又医院的姚家沟,再后来又去了辽宁省麻风病防治中心,在复县土城子乡王崴子村山沟里工作了15年。山沟里,磨砺我的意志和品格;山沟里,给了我人生路上最厚重的底蕴;山沟里,奉献了我的青春和年华。
山沟里的故事讲也讲不完,最令我难忘的,医院工作的那段时间,因为那是我参加革命工作的起点。
年,根据国家“一号战备令”,医院(医院)一分为三,一部分去了昭乌达盟,一部分去了复县杨家公社宋家沟,医院的主体部分搬迁到庄河县步云山公社姚家沟。医院改名医院。
医院在复县杨家公社宋家沟分院,后来又被调转到了医院。
我分别在复县医院工作了两年零七个月。短短的时间,见证了岁月的沧桑,装载了难忘的历史。
寒来暑往,转眼之间,将近半个世纪过去了……
(医院遗址庄河步云山年—年)
初进宋家沟
那是年9月,旅大市大批知识青年开始陆续返城。在这股返城大潮中,我有幸被招工到旅大市卫生局报到。卫生局直接把我分配到医院复县杨家公社宋家沟分院做了一名专职护理员,每天扫地擦桌子,收拾厕所倒垃圾,给病房患者倒痰盂。其它的活都好干,只有倒痰盂的活让我很纠结。痰盂里的痰实在不好倒,黏糊糊的痰倒也倒不掉,看着恶心,倒起来就想吐。
医院的老同志告诉我一个窍门,让我先把痰盂刷干净后,往里面倒一些清水,这样,痰吐在水里再倒就不难了。还真别说,这个办法很管用,这个问题终于解决了。
来医院之前,我是复县复州公社广播站专职播音员,医院做了护理员,有那么几天心情不太好,不爱讲话,流露出不安心的想法。*总支书记曹桂云主动找我谈心,医院从建院到投入使用的全过程,讲了干部职工是如何克服各种困难,付出和奉献,重点医院门诊护士长金秀娥在丈夫患重病,三个孩子分别是6岁,8岁和11岁,小儿子几乎卧床不起的情况下,毅然带着丈夫和孩子,与其他名职工一起来到复县农村,开始了漫长的建院工作。听着听着,自己的心跳加快了,脸也红了,自愧不如。当场向曹书记表态,请*组织考验我,看我的实际行动吧。
那天晚上,我回宿舍写了第一份入*申请书,第二天就交到门诊*支部王光书记手里。
思想问题解决了,自己重新振作起来,除干好本职工作外,医院搞宣传的写稿件,办黑板报,医院里的好人好事,医院开展的各项有意义的活动,逐渐和大家打成一片,受到职工们的好评和院领导的认可。
(医院全景(庄河步云山姚沟年))
调入姚家沟
年初,医院团委要召开团代会,接到通知后,医院领导很重视,派专车送我们去总院。
早晨6点钟出发,近中午12点才到,刚下车还没有几分钟时间,管宣传的领导金秀霞就喊我的名字,确认后直接把我带到播音室,让我播送一篇题为“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的长篇通讯。
结果是:我认真播了,领导和全院职工认真听了,不知道是我的播音水平还是李月华的事迹,医院领导和职工们,从此,我也就被领导决定正式留在了庄医院。
对于这次工作调动,有人送我雅号“穿山甲”,意思是说我从宋家沟又来到了姚家沟,处处钻山沟。
第二天,我同前任播音员兼放映员小陈进行了工作交接,交接后,小陈愉快地去大连市卫生学校报到深造。
走上新岗位后,我慢慢地熟悉自己的工作,熟悉这里的工作环医院的特殊群体。
医院地处大山深处,三面环山。左中右三个大山沟紧密相连。院办、*办、医务科、医技科室、病房、总务科、食堂、车库、大连市卫生学校都坐落在中间的姚家沟,总称院区。医院职工家属区,播音室设在院区西面的半山坡上,和女职工单身宿舍紧挨着。三个沟安了3个25瓦的有线广播喇叭,周围二里地都能听到喇叭的声音。播音时间是早、午、晚各一次。播音内容一是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雷打不动,二是播送本院机关和一线各科室送来的稿件,稿件由院宣传科把关审定,医院的重要通知。
我的上班时间和休息时间很不固定。晚上来了重症病人需要抢救,相关的医务人员有的已经下班回到家属区了,当时没有电话没有手机只能广播找人。三个沟的喇叭会同时响起,听到广播后的医护人员医院,从未耽误对患者抢救。通过广播呼喊电工,呼喊司机也是常有的事儿。
山沟里一没有学校,二没有商店,孩子上学要到五里之外的崔店小学。职工必须的生活服务用品,需要总务科派车去庄河蓉花山或庄河县城去采购,时而组织职工利用周日休息时间去蓉花山镇赶大集,尽可能的为职工和家属排忧解难。
有趣的还有吃海鲜的事情。为了改善职工们的伙食,医院领导们总是想尽了办法。节假日,医院白天会派车去庄河黑岛拉海鲜,因为海水涨落潮时间不同,车回来的时间就不固定。有几次都是半夜十二点以后车才回来,我也在熟睡中被总务科同志叫醒,带着沙哑的声音开始广播通知:职工和家属请注意,听医院领螃蟹,海螺,蚬子和大虾,越快越好。不到半个小时,你就会看到三五成群的职工和家属,有抬筐的,有拿桶的,也有端盆的陆续从外沟的家属区赶到院部,他们高兴的样子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冬天来临,东、西两个沟的职工上下班就是更加困难重重。最怕的是先下雨后下雪的天气,坡更陡,路更滑。双职工有的背着孩子,有的抱着孩子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艰难地前行。
(70年代,医院在庄河步云山期间,医务人员接送困难村民来院治疗)
有一次,外科大夫刘鸣世在雨雪天气里硬是在自己的脚上绑上医院。他们以苦为乐,以苦为荣,以院为家,没有半句怨言。
机关干部金秀霞同志,身怀双胞胎,挺着个大肚子,山上山下,没轻没重地去工作。我劝她注意保护自己,她从来不在乎。她对我说:“无论是资历比较老的院干部,还是一线科室的高级技术人员,都和大家一样在吃苦,在奋斗。还有年仅31岁的护理员田正菊,在医院建设期间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遗体安葬在庄河太平岭一座小山上。看看他们,我们有什么理由去享受。波子,听我的,好好干,累不死”。金秀霞德才兼备,能说能写,一身正能量,对我日后工作影响很大。
我在姚家沟住集体宿舍,有一天中午去食堂打饭,医院外科大夫范基昌喊我:“小许,给你鱼肉吃要不要”。我说不要,他还是硬塞给我一块,我也就把鱼肉给吃了。
旁边一起吃饭的几个人哈哈大笑,我问笑什么,范大夫告诉我那不是鱼肉,而是蛇肉。原来范大夫是南方人,特喜欢吃蛇肉,有的患者捉到蛇之会后会主动送给他们改善生活。从来没有吃过蛇肉的我,也就稀里糊涂地第一次被蒙蔽地吃了蛇肉。
那是一个物质匮乏生活艰苦的年代,常年吃食堂是非常单调的,油水少,副食品都是凭票供应,当时能吃上一顿豆腐就高兴的了不得。
我和寝室的几位女同事为了改善生活,经常会利用休息时间上山拣蘑菇,回来用自备的煤油炉子烧土豆蘑菇汤喝,别有一番风味。东西沟的职工和家属在生活上也时常牵挂我们,经常做好吃的给我们送来,有时我们也去他们家里享受美餐。记得食堂季师傅的家属大家称她为季嫂,每年冬天的她做的朝鲜辣白菜都有我们的份,那味道特别好吃,医院职工之间那种患难与共、风雨同舟的情感,现在想起来还是那样的亲切和温暖。
除了广播,电影也是山沟里*治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主要内容。一般情况下每周一次,放映对象是院里的住院病人、职工和职工家属。医院周边的老百姓也来凑热闹。放映机是十六毫米拷贝的,放映地点是院部的露天场地。每当拷贝到手后通过广播告知大家电影片名和放映时间。住院病人、职工及家属会准时赶到。天真可爱的孩子们早早跑到场地占座位,互相追逐打闹,高兴的像过年一样。那时放映的影片有《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都是革命样板戏,还有朝鲜和阿尔巴尼亚的影片。
放电影取拷贝比较麻烦。医院在庄河最北部,而旅大市电影公司提供的拷贝只能通过火车发到庄河最南部的城子坦火车站。每次取拷贝,我都必须要在早晨五点之前离开宿舍,步行到二里地外的崔店汽车站,赶上去庄河县第一趟公共汽车,晚了就办不成事。到了庄河县下车后再换乘去城子坦的公共汽车去火车站接拷贝。片子到手后又原路返回,一折腾就是一整天,吃不上饭是常有的事。有一次突遇大雨,车开到长岭子就坏了,急得我不知如何是好。恰巧看见庄河电业局去北部山区检查线路的排障车。我主动求人家捎个脚,他们看我手里拿着电影拷贝,医院的,马上同意医院门口,至今难忘。
(年,医院文艺队成员)
意想不到的事情还有呢,电影演着演着机器就不走正道,胶片跑出一大堆,这种场面头一次见着根本无法应对。再加上电影场上职工着急,孩子们大声喊叫,我的汗冒得更多了,关键时刻检验科的姜世友主任主动跑上来帮我修机器,还真行,不一会就修好了,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打那以后每次看到姜世友主任在,我的心就踏实。
虽然自己放电影,电影内容却从来没有看完整,心思不在电影而是在机器上,生怕思想溜号出问题。苦是苦了点,但给每个病人,每个职工和家属带来那么多欢乐,也算是为他们乏味的文化生活涂上一笔彩虹吧。他们高兴了,我也就有了成就感。
转战山沟沟
年初,医院遵循毛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6.26”指示精神,组建了一支医疗小分队,定期巡回在庄河大山里的沟沟岔岔,为山里人送去医疗服务。
我们这支医疗小分队由外科医生张维义担任医疗队长,我担任医疗队指导员。还有妇科医生,内外科护士共六人组成,有5名女同志和一名男同志。巡回医疗中,我们女同志住在生产队长家里,张医院。队员们都很自觉,早起晚睡,扫院子,拉风匣,什么活都抢着干。白天分组走村串户,宣传和普及卫生健康知识,在炕头上了解社员的健康状况。经过集中的情况梳理和统计,一致认为农村缺医少药,卫生条件差,卫生习惯也不好,导致妇科病,胃病占很大比例。
针对这种情况张维义大夫与其他医疗队员把确认后较轻的患者采取对症发放药品的办法,就地治疗,逐一解决。重病患者由张维义大夫推荐联系让他们到医院系统治疗。
我们医医院的医护人员,尤其是公社的中医姜大夫一起上山采集中草药。常见的草药有防风,串地龙,金银花等。下山后组织队员们有针对性地学习《本草纲目》,使大家对中草药有了进一步的感性认识,又普及了中医知识。
还有一次,天特别冷,我们医疗队来到横道河子公社,医院的院长焦急地告诉我们,下午来了一位50多岁的患者,腹部剧烈疼痛久不缓解,初步诊断疑似肠梗阻。张维义大夫立马决定赶紧转院去姚家沟。患者家属说找不到车死活不走,即使有车,路况又不好,道路又远也是个麻烦。最后经医院院长,驻院贫协代表,医疗队长和指导员共同决定就地手术。
张维义大夫把院长两张办公桌拼起来当手术床,让我们用大锅烧水进行手术器械消毒,天冷就把酒精倒在盆里点燃取暖。手术很成功,患者得的是急性肠扭转,如果手术不及时,就有肠坏死的危险。这个手术既抢救了患者,也挽救了患者的家庭。
医疗队从开始到结束,在医疗队长张维义大夫的带领和医疗队员的共同努力下,没有出现任何医疗差错和违规违纪行为,圆满地完成了院领导交给我们的医疗任务
(70年代,医院在庄河步云山医院建设的劳动)
坚守姚家沟
根据国际和国内形势需要,从年开始,医院部分人员调整回城。姚家沟改为*总支,由赵翠英同志担任*总支书记,吴世全同志任院长。共青团改为团支部,两位院领导让我任团支部书记。
我没有回城,医院坚守山沟队伍中的成员。
医院一共留下了人,原来的张床位还要运转一段时间,医护人员配备不够整齐,给整体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周围老百姓还照样认为姚家沟名医多,高手多,当时有很多盖县、营口和丹东的患者慕名而来源源不断。
医院大部队刚走,沟里的气氛显得有点冷清,留下来的部分职工思想还不够安心和稳定。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团支部在院*总支的正确领导下和各科室*支部的大力支持下,先把近30名共青团员组织起来,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活动,用雷锋同志的钉子精神去教育和影响每个共青团员,要听*的话,*叫干啥就干好啥,哪里需要哪安家。
学习活动开展的轰轰烈烈,有的团员写了入*申请书,表示一定加强学习,提高觉悟,从自己做起,医院干革命,向*组织交上满意的答卷。过去是*组织,团干部找团员谈话,现在是团员主动找*组织谈话,良好的*治风气增加了团队凝聚力,给医院带来了无限的生机。
在这偏僻的山沟里,来医院就诊的患者非常多。特别是晚上,老百姓都是坐着马车来看病,脑外伤患者也格外多。遇到抢救工作,这些年轻人只要一声令下,不管在不在班上,都会打破科室界限,义不容辞地冲上去保证抢救工作能顺利完成。
当病人需要输血而血库的血液不足时,团员和青年们都会争先恐后地报名义务献血。化验室的徐维家就为患者献过血。他说看到患者得救了,心里感到无比地幸福。
药房中草药短缺,我们团支部组织30多名团员青年到仙人洞乡的大山里去采药,大山非常陡峭,又没有路,只能在茂密的树林中穿行,蛇多蚊虫也多,每走一步都要格外小心。走几步就互相喊名字,生怕有人掉队。
采药过程中,药房的中药师指点我们识别中草药的品种,当天收获可观。采集最多的是天麻,像土豆一样装满一大筐。上山容易下山难,女青年走不远就不能走了,只能坐在山上往下滑,表情很痛苦。有的人第二天都起不了床,仍然乐在其中。
山沟里文化生活贫乏,我们就因地制宜,利用一天24小时都在沟里的优势,成立自己的文艺工作队。宣传队的成员中有大夫,有护士,有化验室和放射线科的同志,还有锅炉房和洗衣房的青年职工,也有临时工。大家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我们排演的节目有独唱,舞蹈,表演唱,男女声二重唱,诗朗诵,快板,相声,三句半,中阮和二胡独奏,应有尽有,人才济济。有的节目自编自演,喜闻乐见。不仅在山沟里演给职工看,节假日还走出去到庄河县机械厂,蓉花山缫丝厂等单位搞联欢,很受欢迎。
(年国庆节,医院在庄河步云山期间,医院文艺宣传队为职工演出文艺节目。)
早上上班前,晚上下班后,姚家沟露天场地上有一群年轻人在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场地里有打网球的,有打排球的,还有打羽毛球和乒乓球的,场面非常壮观。用职工的话说,姚家沟是大家快乐的大本营。
回顾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的团员和青年为了*的事业,医院的发展和建设,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年6月,是我终生难忘的时刻,在庄河步云山医院,我和王世坤,焦永安一起,在庄严的*旗下举手宣誓,我流着激动的泪水读完入*誓词,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成为一名共产*员。
红心向*,力量倍增。经过努力,我们团支部被评为大连市卫生系统先进团支部,我在旅大市人民*府礼堂的主席台上做了经验交流。当时的决心是:步云山上安下家,步云山上把根扎,山在院在人要在,十二级妖风吹不败。
星移斗转,近半个世纪过去了,医院里度过的那些日日夜夜仿佛就在昨天,任凭风吹雨打,那些岁月永远珍藏在我的心底。
如今,我已是人生古稀的老人了,医院如今发生的巨变,我打心眼里感到高兴。这里曾有过我的事业,我的情感,有我的青春和年华。医院对我的培养和教育,滋养并伴随我终生,是我*治生命的源泉,工作力量的源泉,更是我成长进步的源泉。医院的感情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昨天,医院人继往开来,风雨兼程,书写了荡气回肠的壮丽诗篇;今天仍痴心不改,勇往直前,必将创造更加灿烂辉煌的未来,愿医院的明天更美好。
作者简介:许波,女,年1月25日生,中共*员,满族,高级*工师。年9月参加工作,年入*。年至退休先医院(医院前身)革委会副主任、*支部书记、工会主席;年2医院调研员,年11月退休。
责任编辑:曲嘉钟
(本文选自《医海放歌》,插医院史志办)
(长按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