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拉那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俄军竟能吓退数万北约联军俄罗斯当
TUhjnbcbe - 2021/12/12 19:06:00

以少量兵力,唬住对方优势兵力的秘密在哪里呢

巴尔干火药桶

欧洲的巴尔干地区,由于复杂的社情、民情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一直被称作欧洲的火药桶,这里曾引爆过数次地区性乃至世界性的战争。

▲巴尔干半岛

▲萨拉热窝的一声枪响

人类进入了世界大战时代

最近一部正在网络上热传的俄罗斯战争电影《巴尔干边界》,就反映了上世纪末发生在巴尔干半岛上的一次重大战争冲突。

▲IMDB7.8、豆瓣7.4

《巴尔干边界》由俄罗斯与塞尔维亚合拍,于今年3月21日正式上映。该片由年6月,俄罗斯与北约在巴尔干地区所进行的*治及军事博弈改编而来。

电影讲述了一支由数名俄罗斯志愿兵(前特战队员)组成的精锐特遣小分队受命抢占科索沃普里什蒂纳机场,直到与俄罗斯援军汇合的故事。

电影*治

在电影中,俄军特遣小分队不但拿下了机场而且还和当地的科索沃极端武装发生了激烈交战,打退了极端武装对机场的数次进攻。同西方电影里的极端武装都是俄罗斯支持的正好相反,在这部俄罗斯电影当中,作为反派出现的极端武装都是北约支持的。

▲北约暗结极端武装

图中大胡子的是极端武装头目“斯慕克”

▲拦路抢劫、强奸妇女、屠杀平民

电影中受北约支持的极端武装无恶不作

▲相对的,俄军及当地警察是电影

中“惩恶扬善”的正面角色

▲德斑迷彩、美制M2重机枪,这些西方军队

常用的产品也成了极端武装的武器

事件原型

要探索本片所反映的事件原型,还要将时间回溯到年6月,当时在北约持续数月的狂轰滥炸之下,国力微弱的南联盟不得不低头向北约妥协。

▲年,北约通过历时78天的空中打击

迫使南联盟最终屈服

南联盟不仅同意从科索沃地区撤军,还最终在年交出了前总统——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

▲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

最终死于海牙羁押中心的牢房中

作为俄罗斯在欧洲所剩无几的盟友,南联盟军队从科索沃的撤离必将降低俄罗斯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从而造成俄罗斯与北约博弈时进一步陷入被动。

▲标绿色的就是科索沃地区

图源:中国军网

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俄罗斯将驻扎在波黑的一支俄军营级维和部队(实际规模是约人的加强连)秘密调往科索沃,该部队在长途奔袭五百多公里后,成功在英军抵达前三小时抢占了科索沃普里什蒂纳机场,打乱了北约的进军部署。

这是一场非常大胆、果断利落的作战行动,既做到了出敌不意、有效控制的效果,又表明了俄罗斯在巴尔干地区事务上的强硬态度,还展现出了俄罗斯空降军一贯良好的作战素养。

此举不仅阻止了北约完全控制科索沃,而且为俄军大部队后续进入科索沃提供了条件。为俄罗斯与南联盟在科索沃问题的外交斗争中争得了一定的主动权。而这场行动对于叶利钦时代末期状态低迷的俄罗斯而言,无异是传奇一般的存在。

要知道,当时大约有5万北约军队正在科索沃,一旦真的发生冲突,俄军这支多人的营级部队是不可能同这么多北约部队正面对抗的,被完全消灭不过是时间问题。

▲科索沃地区行军的英军部队

在引发“三战”的恐惧面前,英军指挥官选择了向既成事实低头,英军没有对俄军开火,最终该行动以俄军胜利达成所有预定目标而告结束。

▲虽然装备、人数都占优势

但是比俄军晚了一步的英军

最终默默接受了这一事实

电影亮点

虽说俄军远程奔袭抢占科索沃普里什蒂纳机场是一场非常精彩的军事行动,但《巴尔干边界》却并没有用主要的篇幅来正面讲述这场正规军行动的“大场面”。俄军的奔袭行动只是被作为主线故事的一条背景线,通过适时的穿插行动内容来表现。

▲俄军车队正式在电影中“上线”

已经是电影开始一段后的事情了

▲俄军退伍兵,当地警察,携手一起

反抗受北约支持的极端武装,才是本片重头戏

图为电影中极端武装殴打杀害警察局长

电影在经过一系列铺垫之后,其主要剧情从两个故事线展开。

▲电影开篇着重刻画了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是如何狂轰滥炸的

第一条故事线是俄军特战指挥官“阿斯兰贝克·伊托耶夫”接受俄军将军的命令征召志愿兵任务小队(主要是前特战队员)从当地极端武装手中抢占科索沃普里什蒂纳机场,并移交给俄军。

▲“阿斯兰贝克·伊托耶夫”征招前特战小队

(以下简称“贝克”)

第二条故事线是前俄军特战军官“安德烈·沙塔耶夫”(“贝克”的老上级)和当地警察一起追杀阿尔巴尼亚极端武装头目“斯幕克”。

▲“安德烈·沙塔耶夫”凭借在高超的身手

和当地警察一起对抗极端武装

(以下简称“沙塔耶夫”)

追杀极端武装的头目的沙塔耶夫(除了他自己还有两名警察)和贝克带领的志愿兵小队最终在普里什蒂纳机场汇合(“斯幕克”的老巢就在该机场,故沙塔耶夫追杀至此)。

▲两支小队汇合

在俄志愿兵小队攻占机场时,“斯幕克”带领的极端武装主力并不在这,为了抵御“斯幕克”带领的极端武装主力的反扑,两支小队决定合力抗敌。这段小分队大战极端武装的戏份,也是全片的高潮所在。

▲利用手头器材,设下重重陷阱,这为

小队守住机场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

黄昏时分,得知机场被抢占的“斯幕克”率领大队极端武装到达机场展开反攻,小分队为了守卫普里什蒂纳机场与百余名装备着迫击炮、RPG火箭筒、重机枪的极端武装分子展开了激战。

▲凶残的极端武装

派出儿童作为侦察员,小分队

没有攻击这名童子兵,放他走了

▲小分队在机场救下了人质中

幸存的美女医生和小女孩

这为这部战争片增加了一抹温情

激烈的战斗一直持续到清晨,在恐怖分子的强大火力下,志愿兵小队的伤亡不断增加。

▲利用预先埋伏下的爆炸物和精心布置的火力点

小分队将前期进攻的极端武装杀得大败

▲极端武装在进攻受挫之后

调来了迫击炮,在这种大威力武器的打击下

小分队陆续出现多位伤亡

▲凌晨时分,小分队残余队员

决定绝不被敌人生擒

一夜激战之后,幸存的小分队成员被围在了机场控制室。正当他们在绝望中准备饮弹自尽时,飘扬着俄罗斯国旗的俄军装甲车队出现在了机场外,极端武装看到俄军车队后落荒而逃。

▲临阵脱逃的极端武装

俄空降军机动战斗营以科索沃维和部队的身份抵达并接管了普里什蒂纳机场的防务,随后他们不仅阻止了美军“黑鹰”直升机的降落,还以准备迎战的姿态,矬败了姗姗来迟的英军部队接管沃普里什蒂纳机场的企图。

▲在俄军战车的机炮加烟幕的威胁下

北约的直升机最终被赶跑了

▲地面开进的英军,最终没敢妄动

▲当时俄军在进军途中受到欢迎的照片

电影在结尾部分引用的当年真实的新闻视频,不仅增加了电影的感染力,更仿佛是在为俄军的那次千里奇袭庆功。

▲本片当中,还混剪了很多当年俄军

开进途中的真实镜头进去

总体而言《巴尔干边界》无疑是一部非常精彩的战争电影。该片的战斗场面保持了俄罗斯战争片一贯的风格——火爆、惨烈且真实。更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是一部带着浓烈*治色彩的电影,但该片并没有刻意营造浓重的“俄罗斯主旋律气氛”。

片中不论是代表俄罗斯军队的国防部将军、维和部队上校,还是志愿兵小队的指挥官、队员,又或是临时加入小分队的南联盟警察和平民,都没人喊过空洞的“爱国口号”,所有人都只是在默默履行自己选择的职责而已。全片都在宣扬一种超越民族纷争、保卫和平的人道主义理念。

片中志愿兵小队的最终组成也非常有意思。不仅有俄罗斯人(沙塔耶夫),还有鞑靼人(吉雷伊)、印古什人(贝克)、白俄罗斯人(斯拉什)、塞尔维亚人(法迪勒)、阿尔巴尼亚人(普苏杰)、乌兹别克斯坦人(维拉),以及坚信自己是俄罗斯人的巴尔亚。正如片中吉雷伊所说,“就像一支国际球队”。

▲不论我们来自哪里

我们都可以为了同一个目标而战斗

这样的团队组合不仅体现了俄罗斯的多民族要素,两位临时加入并最终并肩战斗到底的南联盟警察更是凸显了俄塞铁血联盟的关系。不仅如此两位警察甚至还分别是塞尔维亚人和阿尔巴尼亚人。

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战士汇集在一起,同生死,共患难,一同抵御极端武装进攻的戏码,直接将本片的主题升华到了新的层次。

更有意思的是,在真实的历史事件中,奇袭普里什蒂纳机场的俄军空降兵部队指挥官尤努斯·贝克·叶夫库罗夫就是印古什人,现在他已经俄罗斯联邦印古什共和国的总统了。这与片中志愿兵小分队指挥官、印古什人“贝克”高度重合。或许叶夫库罗夫就是“贝克”的原型。

▲贝克·叶夫库罗夫

启示

从电影回到现实,一方面,俄军当年突袭普里什蒂纳机场的行动确实是一场以小博大的教科书式战例。

大胆果断的行动计划、破釜沉舟的行动决心、快速行动促成既定事实的恰当尺度、“用行动表态度”的方式都非常值得各国研究和学习。

此役也证明了部署恰当的快速反应部队即使规模不大,也能在必要的时候发挥出人意料的战略价值。

▲速度有时比数量更有用

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清醒的认识到,取巧力、使巧劲儿更需要背后有强大国力、军力的支撑,只有自身实力强大,才能让对手更充分的理解我们的态度和决心,进而更谨慎的做出决定。

▲真正让英军不敢打俄罗斯突击队的是

俄军背后庞大的核武库,如果换一个没有

核武的国家去挡北约联军,分分钟被消灭

如果是空有架势没有实力的虚张声势,只能被打的落花流水。

观影指南:

只需在常见搜索引擎中输入“巴尔干边界”即可找到资源。

▲点击图片参与活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俄军竟能吓退数万北约联军俄罗斯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