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兴平广播站岳战胜的播音生涯文/愚人修改/康红军图/岳战胜提供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1“喂!两位小朋友,你们是不是要买豆腐?那边是豆腐坊,两毛五分钱一斤”。
“吆,买回来了,我看看豆腐质量怎么样?很不错嘛!拿回家去让你妈给你炒一下吃。龙兴七队的豆腐味道特别香,不是用卤水点的,是用浆水点的,跟其他地方的豆腐不一样”。
五十多年前某个冬季的早上,不到十岁的我与发小提着圆笼笼到龙兴七队(新岳家)去割(买)豆腐,来回路上都碰到这个二十几岁的小伙挡道,操着醋味浓重的普通话,大声地和我们搭话。怪莫日眼的,从穿戴上看人还正常着,但从说话上看像是精神上有毛病!我俩不知所措,吃惊地瞪着他、躲着他,赶紧回家。
“兴怂都不管!兴怂都不管!”当年大喇叭上这个熟悉的女声大家还记得吗?
上世纪60年代末,“兴平县革命委员会广播站”成立,用的是音频传送的有线广播,由两位女播音员播报。除了几分钟的兴平新闻节目是自办外,其余都是转播陕西台和中央台节目,每天早中晚播音,共三次。后来改成了大名鼎鼎的“兴平广播站”,改革开放后在北塬上安了发射塔,成了现在的“兴平人民广播电台”。
一次偶然机会,新岳家这个小伙竟然被当时的县革委会*工组长(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长)王*荣慧眼识金,选去做兴平广播站的播音员。是不是这个小伙在五龙路上把去汤坊公社开会的县上干部挡住表演普通话时,被苦于没有男播音员的领导弄去“滥竽充数”了?不是!咋个去的后面慢慢说给大家。
小伙名叫岳战胜,汤坊龙兴新岳家人,今年77岁。虽然早从兴平广播电台退休,但仍然活跃在兴平及周边县市的红、白、寿典舞台上,乃是不可多得的金牌主持人。听说出场费比普通主持人高很多,都是过“大事”的人家花大“把”请他。
几十年的播音经历,使他不但成了兴平广播事业的拓荒者,还是重大事件的策划、宣传、鼓动者,更是年轻人的传道授业者。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他的声音高亢嘹亮,极富磁性,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用咱老农民的话来说,就是把人能“拿”住,人们都爱听他的播音。
退休后当主持人,更是龙归大海,鹰击长空。凭着一口兴平地区少有的京腔京韵,加上能说会道的多才多能,随机应变的八面威风,更是锦上添花,一发不可收拾。兴平的四面八方、角角落落、旮旯缝缝都留下了他极富共鸣的声音。
2对播音的痴迷与追求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上赵庄中学时岳战胜就显露出多才多艺的灵性,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方巧的语言,吹拉弹唱无所不通的气质,成了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