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戈登·拜伦(-)是19世纪英国和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作家。
他诞生于英国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
父亲放荡挥霍,后来离家出走。他从小和母亲住在苏格兰,生活拮据。
10岁时继承伯父的爵位和祖传领地,生活改观,得以在哈罗公学和剑桥大学受教育。
上大学时,拜伦对历史、哲学和文学很感兴趣,接触到法国启蒙思想,开始写诗。
年,拜伦出版第一部诗集《懒散的时刻》,抒发他对现实以及上流社会的不满情绪,因此遭到保守文人的恶意攻击。
为了反攻,拜伦发表双韵体长诗《英国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批判“湖畔派”诗人的作品,讽刺他们保守的美学原则。这首长诗反映了拜伦杰出的讽刺才能,也表现出他对保守营垒毫不妥协的战斗精神。
年,拜伦大学毕业,承袭贵族院议员职位。
同年,拜伦游历南欧,先后访问葡萄牙、西班牙、阿尔巴尼亚、希腊等地,广泛接触了各国社会,增长了见识。
两年后回国,发表以旅行经历为题材的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第1、2章,一举成名,在诗坛上赢得自己的位置。
归国后,拜伦积极介入社会*治。当时正是“卢德运动”时期,英国中部和北部纺纱工人起而反抗压迫,捣毁机器。
资产阶级报刊论呼吁*府出面镇压,国会也在讨论制定惩处工人的法律草案,意欲对破坏机器者处以死刑。
拜伦站在人道主义立场,在国会挺身而出,发表演说,坚决反对暴力*策。
但资产阶级*府根本不理睬拜伦的抗议,在上议院通过了以死刑惩治机器破坏者的法律草案。
拜伦发表著名诗篇《〈制压破坏机器法案〉制订者颂》痛斥*府迫害工人的罪行,指出一切立法机关、警察、军队都是为统治集团利益服务的,并在诗中描绘出立法者的丑恶面孔。
拜伦的演说和诗歌不但不可能引起统治阶级的重视,反而使众议员对他不满和仇视。
拜伦深深地感到失望和孤独,心情异常苦闷,便开始致力写作组诗《东方叙事诗》,表达自己的忧愤之情。
《东方叙事诗》是拜伦在-年创作的以东方故事为题材的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一组传奇诗,包括《异教徒》《阿比道斯的新娘》《海盗》、《莱拉》、《柯林斯的围攻》和《巴里?西娜》等。
在这些诗篇中,诗人集中塑造了一系列“拜伦式英雄”的形象。
他们的共同特征是高傲、孤独、倔强,个性独特,蔑视文明,反抗现存社会制度,敢于和罪恶社会进行毫不妥协的斗争。
其中《海盗》的主人公康拉特就很有代表性。他才智出众,本可以有一番作为,但社会没有给他提供发展自己的机会,迫使他当了海盗,向社会报复。
康拉特并不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强盗,而是一个勇敢的叛逆者。
他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对爱情坚贞不渝,与罪恶的社会势不两立。
拜伦通过这类人物,表示自己对社会绝不妥协的反抗精神。
《东方叙事诗》大多情节离奇,情绪激烈,叙事和抒情相结合,背景一般是大海、原野、古堡等,充满异国情调,风格恣肆狂放、潇洒自如。
年拜伦仓促结婚,但婚后发现妻子是一个虚伪、偏见很深的女子,一年后离婚。
由于他对资产阶级*府的谴责态度,以及他对整个上流社会的鄙视,反动势力便利用这次离婚事件对他大肆攻击,迫使诗人在年离开英国,再未回归。
拜伦出国后曾在瑞士短期居住,在这里遇到雪莱并成为好友。
雪莱的坚定信念,影响了拜伦,写了若干反映革命斗争的著名短诗如《锡隆的囚徒》、《普罗米修斯》、《卢德分子之歌》等,前两首写革命者坚强不屈的精神,后者号召工人拿起武器起来斗争,它是英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号召工人斗争的诗。
与此同时,诗人完成了《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第3章,还写了代表诗人个人反叛高峰的作品《曼弗雷德》。
年,拜伦到了意大利。当时意大利尚处于奥地利占领之下,烧炭*人正在秘密组织起义。
拜伦便与烧炭*人取得联系,积极参加他们的活动。
诗人在这一阶段情绪高涨,苦闷心理得到缓解,创作上也进入新阶段。
他先后写出《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第4章诗剧《马利诺·法利哀洛》和《该隐》、讽刺诗《别波》、《审判的幻景》和《青铜世纪》、诗体小说《唐璜》(未完成)等。
其中《该隐》用《圣经》故事写成,保持了《东方叙事诗》的格调,进一步描写了叛逆性格,反对宗教权威。
《青铜世纪》用讽刺笔法塑造了路易十八、亚历山大和威灵顿“三位一体”的肖像,指出他们之间的利害关系,揭露“神圣同盟”的反动本质。
烧炭*人起义失败,拜伦十分苦恼,离开意大利前往希腊。
希腊正处于反抗土耳其侵略的战斗中,拜伦在希腊海岸登陆时,受到希腊军民的热情欢迎。
诗人在这块土地上大展身手,用自己的财产武装了名土兵,每天亲自操练,他的勇敢精神受到军队将士的普遍尊敬。
最后在一次骑马出巡时淋雨受寒,得了热病,于年逝世,希腊临时*府宣布他的逝世为国丧,全国哀悼3天。
拜伦说过:“我的一生就是一场斗争。”
确实如此,在他短短的生中,诗人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出发,先是反抗英国统治阶级,流亡异国后又与各国侵略者进行战斗,他站在被压迫者一边,为遭受践踏的劳苦大众鸣不平。
为了自由独立,他奋斗一生,死而后已。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是拜伦的代表作之一。
长诗共4章,多行,记录了诗人两次游历欧洲的见闻和感受,既反映和评价了19世纪初英国的现实生活与欧洲的重大历史事件,又抒发了诗人反对封建统治,反对外族侵略,歌颂民族解放斗争,追求独立自由的感情。
恰尔德?哈洛尔德是一个贵族社会的叛逆者形象。
他厌倦了那种花天酒地、空虛无聊的生活,便决心出游。
但他忧郁、伤感、悲观失望,在旅途中,无论是意大利的旖旎风光、希腊罗马的文化古迹,还是各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这位“忧郁的流浪者”都冷然处之,无动于衷。
哈洛尔德是一个孤独的旅行家,悲观的个人主义者。
他既不想与上流社会为伍,也不愿同人民群众往来,更没有一个明确的理想和追求,因此只能空怀自由思想,深陷孤独绝望之中。
这个“拜伦式英雄”形象,代表着拜伦思想中消极的一面,也反映了一些资产阶级民主知识分子既不满现实,却又找不到出路的思想特征。
抒情主人公和哈洛尔德形成鲜明对比。他精力充沛,感情热烈,既是观察家,又是评论家,对各种历史事件、现实斗争,都作出积极的评论。
他常常激烈地抨击英国现实以及欧洲各国的反动统治,谴责侵略者,歌颂那些为自由独立而奋斗的国家和人民。他是诗人思想中积极、进步一面的体现,反映了诗人的资产阶级民主倾向和革命热情。
哈洛尔德和抒情主人公在诗中既对立,又互相补充,互相渗透。
从长诗第3章开始,哈洛尔德出现得越来越少,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越来越鲜明,这也可以看出拜伦思想的发展。
《唐璜》长篇叙事诗《唐璜》是诗人浪漫主诗歌代表作。
全诗约1.6万行。诗人原计划写25歌,但当他刚写完16歌和17歌一部分时就前往希腊参战,而未能写完。
诗作的主人公唐璜出生于西班牙的贵族家庭,16岁时因受到贵妇朱丽亚的诱惑而与她发生关系,闹得满城风雨,不得不离开故乡西班牙,到欧洲旅行。
船只航行到意大利途中遇险,被海盗美丽的女儿海黛相救,两情相悦而同居,正当两人举行隆重婚礼之际,相传死去的海盗突然归来,把唐璜作为奴隶,携住土耳其的君士坦丁堡,被卖入苏丹后宫,供王妃享乐。
他逃出后参加攻打土耳其的俄国军队,因作战勇敢,而被派往彼得堡向女王卡萨琳报捷,深得女王宠幸。
后来又作为外交使节被派往英国,长诗至此中断。
按照作者计划,唐璜还要去德国、法国,最后要死在法国大革命的战场上。
诗作的同名主人公唐璜本是中世纪西班牙民间传说中放荡好色的登徒子,在此之前的不少欧洲文学作品,如莫里哀的喜剧《唐璜》、普希金的悲剧《石客》中,他都曾作为被讽刺对象在作品中出现。
这部叙事诗中,拜伦虽然也写了他许多风流韵事,但作者着力强调和侧重的却是他性格中美好善良的一面,极力挖掘他性格中的积极因素,把他写成18世纪末的一个天真、善良、勇敢、热情,热爱自由,厌恶虚伪的贵族青年。
他顺从人的自然本性而生活,不愿同上流社会同流合污,无视贵族资产阶级社会的传统习俗和虚伪道德,勇于反抗压迫和奴役,极力追求个人的自由和个性解放;
他性格中消极的一面则是玩世不恭、任性放纵、意志薄弱,随波逐流,缺乏明确的生活目标,带有这一形象原始性格的痕迹。
这是一个在生活的磨炼中不断发展成熟的贵族知识分子形象,在他身上带有作者自身的影子。
《唐璜》是一部辛辣的社会讽刺杰作。
拜伦在给出版商的信中说,他让唐璜在欧洲旅行,目的是使自己有可能嘲笑各国社会的可笑方面。
作品通过唐璜在希腊、土耳其以及俄、德、英等国一系列的游历、漂泊、冒险的经历,反映19世纪初欧洲各国的社会现实,深刻批判封建专制制度、“神圣同盟”等欧洲反动势力以及资本主义的金钱统治。
诗作对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统治之下的种种社会黑暗和丑恶的揭露批判淋漓尽致,十分深刻。
从宫廷阴谋、后宫淫乱、封建邦国之间的血战,到封建统治阶级上流社会的荒淫伪善、腐败的社会风习,无不在作者的批判之列,矛头所向上至封建君王、王公贵妇、大臣将军,下至一般的封建主及其爪牙,都被作者讥讽得体无完肤。
诗作还尖锐揭露和抨击“神圣同盟”等欧洲反动势力。
他抨击英国统治者残酷镇压群众集会;把不断发动战争、侵略他国的俄、普鲁士等国称作海盗和“最凶的野兽”;
把神圣同盟讥讽为“用‘神圣’一词来侮辱世界的最邪恶的同盟”。
在长诗最后六章,诗人还无情撕下英国“文明社会”的假面具,揭露英国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统治一切、支配一切;
一针见血地指出:大资本家、银行家就是“我们今天的寡头*治”,他们的金钱,就是“我们的法律”。
热爱自由、反抗压迫不仅是拜伦一生创作的主旋律,亦是贯穿这部诗作的基本格调。
作者十分同情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命运和处境,支持和鼓励希腊人民为了自由独立而进行斗争。
他声称随时准备做一名战士,“不仅靠文字,也靠行动,为思想与自由而斗争”。
最终,拜伦果然实践了他的人生诺言,亲赴希腊前线,与希腊人民并肩作战,把生命献给了希腊人民争取自由独立的革命事业,从而为自己动荡的一生以及这部未竟之作续写出一个悲壮而完美的结尾。
艺术上,《唐璜》最突出的特点是辛辣的讽刺。
拜伦自称《唐璜》为“讽刺史诗”,他在长诗中使用了夸张、变形、对比、反语、谐谑等手法,针对主人公活动的18世纪末以及19世纪初之“各国社会的可笑方面”,展示其辛辣的讽刺艺术特点。
比如,拜伦对多如牛毛的赋税的讥讽:他把人生的要义归纳为“活一阵,死去,恋爱和纳税”(《唐璜》第二章第4节);拜伦对谎言如何压倒真理做出这样的阐释,“真正的真理哪怕露一露影子,什么编年史,启示录,预言等等,都得哑口无言;除非那记载是在事实发生前些年就写出来。”
其次,作品富于浪漫传奇色彩。
离奇的故事、异域的情调与层出不穷的戏剧性场面所营造的传奇性氛围,使得诗人对现实的描绘充满了浓郁的浪漫传奇色彩。
诸如海上遇险遭遇人吃人的慘剧、海岛上享受爱情的欢愉、土耳其宫闱内的欲海风波等。
再次,诗作具有浓烈的抒情性。
优美而略带感伤的抒情性,无处不在、统贯全篇。
有的含蓄,有的奔放;有的“水到渠成”、和谐自然,有的如高山飞瀑,可独立成篇。
比如,《哀希腊》是《唐璜》中的最著名的抒情插曲,它表露了对希腊人命运的同情,不仅鼓舞了希腊的民族解放斗争,而且也给予了命运相近的国家和民族以极大的鼓舞和激励。
此外,《唐璜》采用了兼叙兼议的表现手法,即在第三人称的叙述中插入第一人称的谈话。
这种插笔具有两种性质,一是讽刺性的,是抒情性的。
这种在叙事的语境下的议论与抒情使得长诗既有浓烈的现实主义成分,又有感人的浪漫主义情怀。
最后,《唐璜》还在格律、诗歌语言等方面进行创新,它是英国诗史上运用口语体取得最高成就的诗篇。
拜伦创造性地借鉴了意大利滑稽史诗所用的“8行3韵体”,语言明白而晓畅,简约而具体;诗句广采口语词汇,变化灵活,轻快自然,常常警句迭出,妙语连珠。
阅读教材是基本的学习环节,来不及看书的同学,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