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月6日,大风降温,找出母亲20年前编织的手衣,穿在身上,温暖依旧。
母亲离开我们已整整一年。而今,睹物思人,萦绕脑海的都是这样一些画面:
(一)织在毛衣里的母爱
“小春,过来!帮妈妈缠毛线。“
于是,我举着双手当架子,把一股毛线撑直,母亲拿着线头缠绕成一个圆球。
双手举着时间长了,胳膊酸软的我会“闹罢工“,母亲这时就会把毛线绕在椅子靠背上,自己一人缠。
我永远记得这样一个场景:
冬日暖阳,青石路边,母亲与邻里姐妹,围坐在带我的王奶奶家门口,晒着太阳,切磋着打毛衣的技艺:
“翠英姐(我母亲),你这毛衣打的好看!“
“用的是‘阿尔巴尼亚织法’还是‘罗马尼亚’织法?“
“是这样,织三针挑一针……“
“小春,过来,让妈妈量一下尺寸。“
我跑过去,母亲把织一半的毛衣贴在我的后背比划着……
母亲心灵手巧,在街坊邻里中是出了名的。在我八岁之前,家里经济一直都很拮据。一家八口要张嘴吃饭,父亲(还有我爷爷)辛苦挣钱、母亲“贤惠能干、会过日子”让我们无冻馁之虞。
过冬的毛衣,不仅我的、姐姐妹妹的……全家人的都出自我母亲之手。
去学校上学,有人问:这毛衣谁给织的呀?
“我妈妈。”话语中透着自豪。
(二)儿行千里母担忧
到北京上学,记得是大二下半学期,参加一场争夺北区冠军的校篮球赛,“火星撞地球”,结果右侧锁骨断裂,住了院。
学校考虑住院得有人照顾,让同学给我家里写了一封信:建议我父母来一位到北京,路费由学校报销。
母亲坐火车匆忙赶来,看我术后恢复良好,悬着的心放下一半……
接着,母亲从行李袋里掏出我最爱吃的“猪血丸子”、“杂菜”,还有编织好的毛衣……住院时的孤独感瞬间化为乌有。
“儿行千里母担忧。”每次回家过年,父母每每到火车站送行,装满行李袋的不仅有各式各样家乡好吃的东西,还有母亲新编织好的一件乃至数件款式不同的毛衣。
(三)“我要摸毛衣”
母亲的这份无私的爱,不仅给了我们这一代,还传递给了下一辈。
孙儿、外孙儿、外孙女……呱呱坠地,母亲又把浓浓的爱编织在厚厚的毛衣里。
我儿子由我母亲一手抚养长大,万般依恋,以致后来都得摸着我母亲的毛衣才能入睡。
记得六岁生日那天,我问儿子:上学了,是不是不要摸毛衣了?
我儿子拉长声调回答:“上学了,我还要摸—毛—衣!”
对他来说,毛衣上不仅有奶奶的气息,更有安全与爱。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沐浴在冬天温暖的阳光中,我们总会不知不觉想起自己的母亲,那个给了我们生命、悉心呵护我们成长的守护者。
母亲已远去,这份爱一直留存在心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