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拉那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童年里的乡村野草花
TUhjnbcbe - 2021/8/26 20:05:00
儿童白癜风公益活动 http://m.39.net/news/a_5778528.html

乡村有成片的田园和野草,河塘有成片的芦苇丛,风吹雨打之中,摇曳起伏,好是苍茫优美!在大城市,我童年见到的绿化景观只有行道树和公园修剪整齐的草地,哪里有如此令人心旷心怡的风景?年初冬至年春,我在苏北度过了我的童年。那个年代与今日相比,那么有趣,恍如隔世曾梦。

一、离开南京

年,我还在省级机关幼儿园。记得好像是夏天,我跟随妈妈到达镇江丹阳农场,跟随省级机关干部下乡劳动。在农场见到已经劳动半年的爸爸,很久不见,他比过去黑瘦了,留着寸头——后来知道是由于经常有人揪他头发,出于自我保护而剪成这样。丹阳农场很是热闹,经常有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前来演出节目。终于有一天,宣布了下放农村的家庭名单。我依稀记得,我们一家三人走上演出台,每人给佩戴上大红花,在革命乐曲和高呼声中,我们将要离开南京,光荣地奔赴苏北农村。离开南京之前,我和父母拍摄了这张照片(图1)。

图1?年底,父母与我合影。我们即将离开南京。

年初,我们全家把行李打包,装上一辆卡车,清晨就出发了。车子跨越南京长江大桥,向苏北驶去。

天气极其寒冷,后来才知道这一年的寒冬百年未遇。我记得看见洪泽湖上有人拖车在冰面行走,后来几十年再也没有见到过这种情景。

二、淮阴县老张集公社

中途经过盱眙马坝,我记忆里车子是在傍晚到达村子的,落户地是淮阴县老张集公社洪崖生产队。当时有很多乡亲和孩子来围观,都是面无表情的,有干部来接待安排。给我们家安排的住宅,是一间小茅草屋,泥土墙,木门,左右各一个三十厘米见方的小窗户。我好奇地走进屋内,里面很昏暗,黑沉沉的,一股泥土气息迎面而来。

许多年以后我才知道,在离开南京前的最后一个晚上妈妈的痛哭。我当然不知道,当时给我们的决定是要永远离开南京这座城市,搬迁到贫穷的苏北农村去的。当夜,我第一次见到昏暗的油灯,是邻居或干部给的,一个小瓶子顶端插一根灯芯,微弱的光亮飘忽不定。他们还在整理收拾房间,我就睡着了。几天后,我们迎来70年代的第一个春节。

过了约半个月,我开始上小学一年级。苏北农村的冬天,在我的童年记忆里,辽阔寒冷,北风呼啸,吹得路边电线杆呜呜作响,枯草干树枝也在寒风中摇曳,这是在城市里怎么也见不到的景象。我走进小学校,教室是茅草房,屋里也是黑洞洞的。许多农村同学来围观我,他们比我年龄大得多。小学一年级大多数同学是十二岁,后来,二年级竟然还有一个十八岁的同学,不过他没等上三年级就回家务农,不读书了。

第一课是“毛主席万岁”,第二课是“共产*万岁”。我的人生识字课就是这样开始的。每天早晨背诵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对于小学一年级的七岁孩子,理解内容就很难了,背诵的语句也有些长,而且拗口,不过经过数月天天学习,最后还是全文背下来了。后来我还成为全班背诵“语录”的领诵人。

当时上学只需交一元学费,但有同学仍交不起,老师多次在课堂上催要。老师让欠款学生站着,回答什么时候交钱的问题,这时全班同学只好都等着,听他们对话。有的后来交了,有的拖到学期最后,免交了。

教室里没有统一的课桌椅,各人带座椅,有的高,有的矮,有方的,有圆的。开学时家长扛过来,放假家长再扛回去。有的学生只有小板凳,书本放在腿上;还有的学生站着,没有桌凳。老师问:“把你家饭桌带来。”答:“没有饭桌。”问:“怎么吃饭的?”“端在手上的。”这是真的,确实有些家庭家里没有饭桌!

图2?年4月,我们刚刚下放农村,在淮阴县城照相馆拍的全家福。

图3?年底,建好了砖瓦房,我们在房子周围植树时留影。这是生产队里最好的私人房屋,本地农民的房子都是茅草屋顶和土坯墙。

春天来了,上学的路沿途布满绿草,树也开花长出嫩绿叶,美好的、生机勃勃的田园风光出现了。夏季到了,天气炎热,绿荫树下是没完没了的知了叫唤声,夜晚是满田野的青蛙叫唤声,槐树花在大雨之后很是饱满滋润,我与邻居孩子在门前泥塘里戏水。秋天了,庄稼结出果实,记忆里是收山芋的时候,我与邻居孩子们在田里爬滚,模仿当时电影《奇袭》里的 侦察兵,在草地上匍匐爬行。又是冬天,寒风凛冽,春节鞭炮虽然少,但是很热闹很有趣。有很多孩子来我家玩,因为我有鞭炮,有糖,这些孩子没有。此时他们已经不再围观我了,我已经变成地地道道“乡下人”了,与他们完全一样的面貌。冬天,邻居孩子带着我,去偷生产队田野里的山芋,猫着腰匍匐进入农田,悄悄挖出几个带着泥土的山芋。在田埂上掏个洞,将山芋放进去,再在上面钻个洞作为烟囱,捡一些草和树枝,点火烧烤。扒出来,粘着土就吃了,好香啊!后来我再也没有吃过那么香的山芋了,现在估计当时烧烤得应是半生半熟的。

社员的主食是山芋稀饭,还有山芋干稀饭。由于父母依然有城市口粮,所以我经常还能吃到大米干饭,这在当时农村是令人羡慕的富裕生活了。在城市里,我都是用小碗吃饭的,而在这里孩子都是用很粗糙的大碗吃饭,有的家庭用的碗竟然还有打了几个补丁的。饥饿是常常有的,所以在有得吃的时候,孩子都能够一顿吃三大碗山芋稀饭。

图4?一家四口在家门前合影。此时大人小孩都已经完全是农村人气质。

图5?小说《高玉宝》是我最早阅读的图书,从头至尾反复阅读多遍,挺感动的,当时也没有其他文学书可以阅读。

读二年级时,我认识的字多了,可以读整本书了,我读了小说《高玉宝》(图5),反反复复很多遍。鲜明的故事情节直到今天,仍然记忆犹新——“可恨地主黑心肠,半夜鸡叫,剥削欺压劳苦农民”。

我是班干部、三好学生,虽然是小孩子,但经常在全校大会上被表扬,在全校大会上发言。还记得我的发言,比如,“全世界还有三分之二的人民在受苦受难”“要解放全人类”“要解救台湾同胞”,等等。其他班干部每次发言也是如此的套话。

虽然许多年已经过去,但童年生活的记忆仍然鲜活而深刻地印刻在我脑海里。这些在大自然田园中度过的日子,是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不可能拥有的。那个时候城市里不允许养狗,更别提宠物狗了;而在农村,邻家就有一只大黑狗,有时候汪汪叫,很凶的样子,我看见很是害怕但又很喜欢。几乎每家都养了猪、鸡、鸭,每家门前都有个草堆子。田野里有老鼠、野兔,大树上有鸟窝,有时候还有蛇、黄鼠狼,河里有青蛙,树上、地面还有各种各样的虫子,我经常会被叮咬。刚开始,我看到虫子会害怕,后来都敢抓敢捏了。我曾亲眼见识“狗逮耗子”的场面。初夏麦收之后的田里,有小孩牵着家狗,找到老鼠洞穴口,狗在洞口低吼威胁,吓得老鼠出逃至地面,一番追逐后,小孩和狗终于逮住了老鼠。

有一次,我傍晚到邻居家串门,大娘给我讲故事:“狐狸精变成大小姐……”一边讲一边还说:“现在这个不许讲了,看你喜欢听故事就讲这一次。”故事非常生动且有乡村特色,至今回忆起来仍感精彩,这就是数千年蕴藏在中国民间的文化遗产。村民们不识字,但是口口相传,代代相传,《三国演义》《西游记》《聊斋》等都是民间传承的故事,而后由人著书写成。很遗憾,现在乡村中青年一代虽然文化水平已得到普遍提高,却再也讲不出如此津津有味的民间故事了。

我也曾经遇见村妇哭坟,头裹白布趴在一个土坟头前面,如泣如歌,整段的哭丧词反复哭唱,在辽阔的乡村田野中传得很远。回到城市后,再也没有见过如此情景。我也亲眼见过茅草房失火,在寒冷的冬天,北风呼啸,冲天烈焰有几十米高,惊心动魄,最后烧毁十几间住房,起因是孩子玩火。事后那个孩子的父亲对邻居说:“这个孩子是神仙下凡,非同一般,竟能造成这么大事情。”

父母被剥夺了干部职位,离开大城市到农村生活,而且要像农民一样劳动,他们心里自然会有巨大的落差,但是孩子的童年是自然美妙的。后来知道,在农村,*治氛围比城市轻松多了。由于广阔的田野,由于普遍文化程度低,由于没有天天*治学习读报纸,所以没有城市机关单位的严厉管制,没有天天指着说你们是历史上*治上的“有问题的人”,周围更多的人认为我们家是城市来的干部。

我很快就融入了农村生活,我的相貌气质和口音已完全是个乡下孩子的样子了。当有干部或者陌生人来到时,我也去愣愣地围观,就像当年我们全家到来时,村里孩子做的一样。遵照毛主席教导:“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我完全做到了。

年初,我读完小学三年级,父亲被调到县城化肥厂当厂长,母亲被调到县城中学做教师。我们一家离开张集公社时,班主任高老师对我依依不舍,高老师说很喜欢我听课的神态,这是其他孩子没有的,并送给我笔记本以作纪念——“你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国家栋梁之材……师生之情,惜别留恋”。至今,看到这行字,心头的思念依然涟漪阵阵。90年代末,我去寻找过这位深情的老师,可惜多年前他已因车祸离世了。

图6?年底,外婆、母亲、妹妹、两个舅舅和我在县城王营中学大院内合影。此院当年绿化环境很好。

三、王营中学大院

调进淮阴县城,生活改变了。有同学笑话我的乡村口音,但是很快我就改成县城口音了。小学四年级我在培红小学(现在县实验小学)就读,五年级时我就读于卫红小学,初一我在淮阴县王营中学就读。

这段时间,我在学校里依然是被表扬的模范,县城里办儿童画展,我竟然有十多幅画作入选。后来“小画家”的名声越来越大。每学期小学都有文艺演出,几乎都要我参加,比如“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批林批孔小分队”等,挺热闹的。

那时候邻里关系非常融洽友好,隔壁讲话都能听见,不像现在还要保持个人的“隐私空间”。县城是没有儿童兴趣学习班的,但是我家住在中学大院,周围邻居都是中学老师,教各学科的都有。在小学五年级结束后的暑假,东隔壁邻居王大哥每天带我去河里游泳,我很快学会了,而且能够一天几次横渡盐河;西隔壁邻居是教美术的陈老师,教得很认真,我学得也很认真,一个暑假我的素描水平大为提高,运笔已很熟练。此外,我的象棋水平也大大提高。

当年的科教电影《台风》《对虾》《沼气》《农村安全用电》《马王堆解剖》等我都看了,还有《西哈努克访问青岛》《西哈努克访问南京》《西哈努克访问新疆》等,当然看得最多的是革命样板戏,里面的唱段我大多会唱。我记忆里没有对样板戏怀有反感厌倦情绪,每次都是很有兴趣地看这些电影,其中《红灯记》看了有十遍以上。我记得看过一个动画片《东海小哨兵》,台湾特务身着解放军服装,问公社女孩:“小朋友,你们家那么多羊呀?”结果这就露馅了,他不知道我们正在奔向共产主义,这都是公社的羊,私人家里不可能有羊群的。还有朝鲜电影《战友》和越南电影《铜墙铁壁的永宁》等,都是讲与美国打仗的,炮火连天打得很是激烈惊心。当时,我与伙伴们没有认为,也不会相信这些电影是编的,是拍摄而成的,而不是真实的。

再后来,看了阿尔巴尼亚电影《宁死不屈》《第八个是铜像》,银幕上见到德军端着卡宾枪一字队形排开,很是威武严酷,又冷峻潇洒。这是我首次,也是当时唯一一次在银幕上见到德国军队的形象。那时,我们只知道仅有阿尔巴尼亚在与德国法西斯打仗而完全不知道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其他国家与德国法西斯的战争。多少年以后,我获得德国奖学金,作为访问学者在德国与外国朋友们谈起这些,他们很惊讶。

图7?《海岛女民兵》是我当时看过的小说之一。

那时我极其喜欢读小说,聚精会神阅读着,心境紧跟着故事情节,有时候会长久地沉浸在故事情节里。我看过的小说有,讲赤脚医生故事的《红雨》,讲东北知识青年故事的《征途》,讲沿海反特故事的《海岛女民兵》(图7),讲山村阶级斗争故事的《三探红鱼洞》,等等。后来,小学五年级时还能经常看到内部“老文学”书,读到苏联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说里竟然写有保尔在黑夜里闻到冬妮亚的气息,感到她的皮肤细腻,感到青春美好,等等。我曾反复阅读这段文字,家里来人,我会慌乱地把书塞入被子里,怕被别人看见我竟然读这些。

有一次,我搞到一本残破不全、页面发黄的书,很吸引人,其中有爱情故事,也有残酷的战争场景,这本书与以往读到的革命故事不一样,可惜书后面被撕掉了,不知道故事的结果。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这本书是《苦菜花》,当在书店可以购买,图书馆能借阅到此书时,我再翻阅,完全没有了当年的神秘、有趣。

夏天的夜晚,大家在大院里乘凉,我们听大人们讲故事。夜深的时候,有年纪大的就会悄悄地讲一些“文革”前观看的电影情节,特别是恐怖故事、外国水手的奇特探险。印象最深刻的是福尔摩斯探案故事系列之《巴斯克维尔的猎犬》,沼泽地隐藏着小牛般体形的猎犬,两眼泛着光,低吼着随时准备撕裂目标。那么使人深刻地感到心惊肉跳,胆战心惊。在这样的夜晚,我常常仰望天空,体味宇宙浩渺,群星璀璨,银河、北斗、牛郎织女,让人产生无限遐想。以后回到城市里,整夜灯火通明,再也见不到如此的星空,也没有如此安宁的心境,到现在更是霓虹灯到处闪耀,更是看不见真正的夜空了。

四、农村人返回城里

年4月,我们回到南京城,一切又都改变了。当时天安门事件刚刚结束,城市里明显充斥着紧张的*治气氛。这是农村里从来没有过的。

南京有同学笑话我的苏北农村口音,不过很快,半年后,我的口音又变回南京城市口音。当年,曾经的城里人变成了乡巴佬,现在,农村人又变回城里人了。

图8?年全家回到南京,7月在白鹭洲公园合影。

许多年后我才知道,父母是因为“*治问题”而被下放苏北农村的。父亲曾是江苏省化工设计院院长,是“走资派”。他是年在中央大学读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的,当时还是学运领导人,是名副其实的老干部、老革命;母亲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因其叔叔在台湾,是个国民**府的大官,故有“敌特”嫌疑。

“文化大革命”期间,老干部经历了地位沉浮的落差,知识青年经历了城乡的落差,他们后来都有文学作品记录其苦难心境。但是我的年龄比他们小,作为*治风暴的旁观者,则是另外一番经历,现在的回忆更多是兴趣盎然,回味无穷。

年9月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国家大事:毛主席去世了!9月18日,十多岁的孩子排着队,戴着学校发的黑纱,走了很长很长的路,在市中心路上集合站立,人聚集得越来越多,等待了很久,追悼会才开始。整个下午人都在烈日暴晒下,我们聆听广播喇叭传来的北京会场的声音,鞠躬、鞠躬再鞠躬。当时,我们当然不会知道,中国的一个时代结束了,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开启。

OLDPHOTOS

以上图文选自《老照片》第辑

童年里的乡村野草花

文图

姚亦锋

冯克力主编

年10月山东画报出版社

(点击封面或文末“阅读原文”可购买)

OLDPHOTOS

??

定格历史

收藏记忆

观照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长按-识别

1
查看完整版本: 童年里的乡村野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