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拉那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这可能是今年最令人遗憾的国产电影hel
TUhjnbcbe - 2021/8/22 19:56:00
这是系列第七期视频:国庆档尘埃落定,三部献礼片同台竞技有人欢喜有人忧。《我和我的祖国》与《中国机长》分别获得了28亿、27亿的票房,而《攀登者》仅仅交出了一份10亿的答卷,将近是另外两部电影的三分之一。对于一部有着*、*、*、*、井柏然、*等新老明星参与的电影,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不及格的成绩单。可以说,攀登者有着这样一个伟大的背景故事,又集合了一批这样优秀的演员,最后成片如此,可以称得上是年度最遗憾的国产片。首先我们要肯定的是,《攀登者》作为一部商业电影商业元素很完整,绝不是一部烂片。从商业电影角度来说,故事完整,特效精彩,演员演技在线,小鲜肉也没有拖后腿,难能可贵,*和*两个人的演技爆棚,平心而论,*虽然拍过很多票房爆表的影片,但是这是*有史以来演技最棒的一次,很多地方都突破了自我。但从献礼片的角度来讲,从原型故事的高度来说是不及格的。而不及格的原因,是因为这段历史太过于特殊,但是整个故事的走向,并没能达到原有的高度。要分析攀登者遗憾在哪里,我们首先要明白电影的背景故事伟大在哪里,了解了背景故事有多么的波澜壮阔,才能明白为什么说攀登者是“开卷考试不及格”。60年登顶珠峰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与西南邻国的边境争端。中尼边境划定一直是一个未敲定的问题,58年西藏叛乱时我们跟某西南邻国的关系有些僵,于是在59年边境问题就成为两国一个矛盾点了。但是我们在边境谈判中有一个天然的劣势:中国人并没有登上过珠穆朗玛峰。虽然从法理的角度上讲这并不是什么原则性的问题,但是谈判中肯定是没办法理直气壮的:你说这个地方是你的,怎么你们国家还没有人去过呢?于是国家紧急组建珠峰登山队,60年登顶成功,61年与该国边境问题谈判成功。中国领土中自此名正言顺地囊括了世界最高点。所以说中国登山队登顶珠峰绝对是有着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的。可以看看当年的史料:针对外国媒体舆论以中国登山队胜利攀登珠峰一事挑拨两国友好关系的言论,“该国外交部发言人称,‘我*府无理由对此事担心’,因为爬山队是从西藏的一部分,峰的北坡爬山”。(来源:《刍议中尼边界谈判中的焦点:“珠峰”问题的处理》)这就是60年攀登珠峰最为现实的意义:中国人的领土上,要留下中国人的脚印。还有一个小插曲,这一过程还略有波折:我们登顶成功后,与我们谈判的邻国是承认的,苏联阵营也是承认的,但西方国家有质疑的声音。因为我们登山队登顶时间是在凌晨四点,当时的光线不足以完成拍摄;所以我们的队员只拍摄了一下自己的脚印,和周围一些模糊的影像,然后这就成为了西方人的攻击点。不过我们当时在山顶留下了“物证”:一面五星红旗,一座毛泽东主席半身像和一张写着中国登山队登山时间的小纸条。等到年我们第二次登顶,带着摄像机全程记录,然后又挖出了当年的五星红旗、毛主席半身像和小纸条。从此世界上就再也没有质疑声了。关于领土问题是登顶珠峰最现实最迫切的意义,还有更拔高的一层意义,就是关于国民自信心、国家凝聚力的问题。我在《十月一日的意义》这篇文章中就分析过:新中国建立的过程,就是中华民族重塑民族性的过程。重塑民族性涵盖的范围很广,例如推翻三座大山、土地改革、农村合作社运动、城市文明建设、没收官僚资本、收回租界和帝国主义一切特权、农村农田水利建设、普及识字消灭文盲、取缔烟馆妓院*场、消灭天花霍乱血吸虫病,再到后来的乡村教师、赤脚医生等等等等一系列举措,让现代文明之光第一次照进中华大地最基层的角落,让所有的让中国人民都囊括祖国这个“大共同体之中”,我们千千万万的普通人才重塑了“民族性”。近代中国是被列强凌辱的中国,不平等条约、殖民地、治外法权、租借、华人与狗不得入内、首都被外族屠城等等,对于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是摧毁的。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北平时,毛泽东主席特别电令解放军部队要穿过东交民巷。因为东交民巷在旧社会是属于外国老爷们的“特权区域”,外国人派兵驻守,中国军警无权进入,中国人更不能入住。而中国人民解放军则要证明:旧时代结束了,我们中国人就是要光明正大从我们自己领土上走过。用毛主席的话讲:“东交民巷是长在中国人脸上的一个疮,是到了根治的时候了。”曾经,在西方人眼中,中国人是东亚病夫,是黄祸,是傅满洲,是不配与高贵的民族平起平坐的。毛主席说:“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国人从来就是一个伟大的勇敢的勤劳的民族,只是在近代是落伍了。这种落伍,完全是被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反动*府所压迫和剥削的结果。”毛主席又说:“让他们去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罢,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攀登珠峰就是要证明我们“行”——西方人上的山我们也上的去。攀登珠峰本身就是一个提高国民自信心、国民凝聚力的举措,软实力也是实力,人心更是价值连城的东西。物质重要,精神就不重要了吗?课本里怎么讲的啊,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困难的年代里,信心值千金,凝聚力值千金。你说信心没有用,看看老股民会不会糊你两巴掌?总有些端起碗吃肉放下碗BB的人,说什么国家还有人吃不饱饭,还要去爬珠峰;国家还有人吃不饱饭,还要造两弹一星;国家还有人吃不饱饭,还要养运动员参加奥运会;国家还有人吃不饱饭,还要搞三峡大坝;国家还有人吃不饱饭,还要载人航天;国家还有人吃不饱饭,还要造航母……脑子里面全是吃,您这是饭桶吧?攀登珠峰的故事是我小学时候学过的课文,种种情节至今记忆犹新。我记得当时读到队长为了把氧气留给其他的队员,毅然在的高山上摘下了面罩,心揪得不行,后来又读到队长平安无事,长出了一口气。记得08年左右的时候看过登顶英雄屈银华的采访。第一次登顶时北坡的第二阶梯还是一道天堑,我们登山队员搭起人梯才能爬上;于是爬人梯的屈银华脱下了鞋,在零下几十度的空气中光脚爬上了第二台阶,然后再放下绳索拉另外两位队友上去。屈老先生的两个脚掌也因为严重冻伤而截肢,落下了终身残疾。在采访里老先生说,他如果不脱鞋,是一定上不去的;如果脱了鞋,他有机会能上去——他一点也不后悔。屈老先生的女儿也说,父亲因为截取了半只脚掌,走起路来想一只“鸭子”晃来晃去,所以小时候觉得父亲一点也不酷,比如别人家的父亲威风凛凛。后来她才知道,父亲是因为真正的大写的人。更深一层的,新中国国民性的重塑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构建:所有人都是新中国的建设者、所有人都是历史进程的参与者,所有人也都分享了国家发展的果实。这就是“万方乐奏有于阗”,这就是“六亿神州尽舜尧”,这就是宏观叙事。也自此,“国家”的概念不再是精英阶层的“想象共同体”,才属于了所有的人,属于千千万万普普通通的底层人民。登顶珠峰的三位勇士中,有一位藏族同胞,说明什么?说明少数民族也参与进重塑中华民族国民性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了。很好理解的现象,曾经西藏总人口的95%是农奴——也就是说西藏是属于那些上层贵族的,奴隶只是被动卷入贵族们的秩序中。但共产*解放了农奴,让他们获得了自由、土地与牲畜;在西藏建起了学校、医院,修起了公路、铁路。举个小例子,以前底层西藏人民生病了怎么办——卖光家里的财产换来黄金捐给当地的寺庙,让喇嘛去给病人“祈福”,美其名曰“信仰”;现在呢,别管医疗条件怎么样,最起码是在治病了。那么我们来看,藏民们是会跟谁有国家认同感呢?是会什么时候产生大共同体意识呢?不言而喻。最后登上珠峰的三位勇士,一个是伐木工人,一个是警卫员,一个是消防员——都是平凡而伟大的劳动人民。“六亿神州尽舜尧”当如是也。下面我们再来看看电影。首先电影开头是60年代第一次登顶,少了一个大家都知道的历史元素,领袖的半身像不见了,虽然这是一个很小的细节,但就是这种细节,是历史上真正发生的故事,不知道为什么主创团队要用一个橡皮擦,擦掉这样一个史实,这个行为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就差*拿个小铁锤,在雪地里凿凿凿,凿出一张字条写着:此处没有毛泽东半身像。(可能导演李仁刚也是怕自己的影片不能在B站上映8)类似这样的历史上的不严谨,在电影中还有很多,比如响彻全国,被大家熟知的口号,“抓革命促生产”,“变成了抓安全促生产”。再比如在60年代中苏交恶的情况下,我们的女主角居然能去苏联留学,而且还是国家公派的???这是在让人难以理解?你去阿尔巴尼亚留学,都比这个靠谱。*在废弃的旧工厂里向*表白,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会质疑:六十年代我们上哪找废弃的工厂?退一万步讲,就算有这种废工厂,早就拆了炼钢了,还轮到你来爬?有一说一,把故事设定在生产中的工厂又怎么了?我只能认为导演是自我感动的文艺青年,特别喜欢把破旧的工厂,生锈的铁路,缓缓开动发绿皮火车和爱情联系在一起,以达到一种:我们在废弃的旧时光里凝视着我们的感情——这种不知所谓的,青春伤痛文学恶俗的套路。就这个桥段,连郭敬明早年都不用了。看完《流浪地球》之后我们回想种种细节,越想越牛逼,看完《攀登者》我们回想种种细节,越想越不对味。以小见大,这就反应了电影主创对这部影片的态度,和把控能力。从更宏观的角度讲整个片子的立意出现了问题,首先电影剥离了攀登珠峰,国家层面和民族层面的荣耀与意义,其次他矮化了登山队员作为一个个人,攀登世界最高峰自我实现的内驱动力,把这一切都变成了恶俗与狗血的感情戏码。例如,*在最关键的情节处说过两次,“攀登珠穆朗玛峰是为了翻越我们两个人的心中这座山”*也提过一次“你翻越了我们俩之间的这座山”完全把一个于国家于个人都有着宏大意义的行为,矮化为两个人感情的见证。导演把泰特尼克号开向了珠穆朗玛峰(音效)在登山最紧要的关头,*拿着步话机,奔跑在米的雪山上,*嘴含风雪,眼带热泪,我生怕他下一秒喊出一句,“YOUJUMPIJUMP”。我们不是在说主旋律电影里不该有感情戏,就如《亮剑》所说,共产*人不是天兵天将,也有七情六欲。但是感情戏不能喧宾夺主,我们不说主旋律电影,用刚刚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的作品《徒手攀岩》来举例。这部戏中也有很多的感情戏份,但是攀岩归攀岩,谈恋爱归谈恋爱,片子从未把二者混为一谈,更不会说这种“攀岩是为了证明爱情”这种混账言论。在电影的最高潮,主人公攀登酋长岩的前夜,甚至要求女朋友提前几日离开,因为他觉得女友的存在会影响自己的备战工作,会让自己心神难以专注。所以,专业归专业,谈恋爱归谈恋爱,你把谈恋爱放在专业的事情上,就显得很不专业。它不但矮化了我们在六七十年代,登顶珠峰国家民族层面的意义,更矮化了登山运动员的个人形象。仿佛他们挑战人类极限,攀登世界第三脊,就只是为了作为爱情的脚注。我之前吐槽过这个问题,讲我们的国产剧,写医生是恋爱(《急诊室故事》),写律师是恋爱(《离婚律师》),写警察是恋爱(魏大勋的《青春警事》),写外交官是恋爱(配图*的《亲爱的翻译官》),写创业还是恋爱(胡一天的《青春需早为》)。为什么我们的国产职业剧都变成了爱情剧,因为我们TM的编剧没有生活经历啊,你让他们实打实的写这些职业工作中、生活中遇到的种种事情,他们写不出来,只能用谈恋爱这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类共情”来凑剧情。说白了就是菜。退一万步来讲,《攀登者》的感情戏份也很不对劲。*所饰演的女气象学家,在攀登途中发挥的主要作用是提出了存在额外的空窗期,增加了最后一次冲刺珠峰的机会。可让我们仔细回想,原定的空窗期为何失败,就是为了营救*。而由于这次营救*受伤,以至于更换了突击队长,新的突击队长因为经验不足最终导致原定的空窗期登峰失败,新突击队长也因此丧命。红颜祸水要怎么样才能不招人讨厌呢?那当然是再安排一段红颜薄命喽……再联想到女二“黑牡丹”在训练中全程给新突击队长“添乱”,女角色在本片中的主要作用就是当个花瓶,再时不时给万能的男主添点乱,以此推动剧情发展和表现男主的上天入地无所不能。这种还是主创的固有思维导致女性角色并不讨喜,而且立不住。其实是对于真正在攀登珠峰中做出巨大贡献的女性同胞的矮化。历史上,黑牡丹的原型藏族人潘多,是世界上第一个从北坡登顶的女性。在一次登山事故中,潘多与时为*委的丈夫因攀登结缘,结为革命夫妻。在年,为响应国家号召,潘多不顾曾经的伤病和刚刚产后虚弱的身体,毅然参加珠峰训练营。夫妻二人把六个月大的儿子托付给姐姐后携手奔赴登珠峰之路,这是为什么?是因为俩夫妻也想雪山绝恋成为神仙伴侣?这才是不爱红装爱武装,这才是妇女能顶半边天。李仁港,你的格局太低了!而*的原型——夏伯渝的故事,也非常有意义。队友因体力不支丢失了睡袋,因为自己抗冷就把睡袋给了队友,却在一夜过后冻掉了双脚。尽管珠峰夺走了他的双脚,自己又患上癌症,血栓,但病痛和残疾并没有阻止他想征服珠峰的心。年5月14日,经过了漫长的43年,他终于被珠峰接纳。在这43年间,他曾四次对珠峰发起挑战,终于在自己69岁时成功登顶。为什么电影非要把他拍成一个坑了队友的猪队友,为了愧疚而冻伤双脚呢?何必如此呢?这样好的故事已经原原本本就发生在那里了,你不需要加任何的艺术修饰就足够震撼人心,足够让我们普通观众心驰神往,但这么好的故事放在那里主创不用,却偏偏要编两条狗血的感情线。我想了三天三夜,也想不通为什么主创弃这么多好的故事于不顾,原创了一堆不知所谓的情节。李仁港拍成这样,是要向全国人民谢罪的。我们不想开地图炮,吐槽香港导演的格局,就事论事而言,这部片子很有代表性。我们许多影视作品,受好莱坞个人英雄主义影响,只有主人公是光辉高大的,总喜欢把群众设计成群氓的形象,他们没有弧光,永远是愚昧、盲从、性本恶的、不会变好也不会拥有智慧的乌合之众,而英雄人物永远是被这群老百姓冤枉和拖后腿的。英雄总是与世界为敌的,领导都是坑货,女性角色都是花瓶,队友都是制造小事故拖累英雄后腿、并展现英雄英明神武的。攀登者中的群众就是标准的“群氓”,是无厘头质疑英雄、攻击英雄的,是背后丢英雄石头的。在六十年代作为攀登珠峰的国民英雄,用脚指头想一想也知道,怎么可能在课堂上被学生当众质疑?除非那个学生他不想活了,或者他像电影主创一样,脑子不太灵光。这就是标准的好莱坞拍法,英雄受到委屈和质疑,毫无价值的龙套担当了恶人的角色。同时在整个团队里,领导一定是脑满肠肥拖后腿的坑货。团队里面最优秀的男性和女性形象,那他们一定要谈一个恋爱,说到底还说导演格局太小。这就非常不集体主义了,就非常不宏观叙事了,相比而言《中国机长》中,团队里的每个人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都有正面形象的体现。《我和我的祖国》,第一个故事《前夜》中,则展示了什么是真正的群众,而在《攀登者》中,感受不到一丝导演对于其他珠峰队员的敬意,只是把他们肆意的用作应付自己故事的工具人,你还不如安排*自己一个人飞上去算了,反正队友都是拖后腿的。在真实的环境中,攀登珠峰是异常困难的,是挑战人类生理极限的。我们看有关登顶的纪录片,登山队员到最后的几十米往往要用几个小时完成,在海拔多米、低温、缺氧、低压的极端环境下,人只能几十厘米几十厘米小步的小步往前挪,抬起胳膊就要用尽全身的力气。但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却完成了无敌的“战狼之跃”,这就难怪大家会吐槽嘛。*在电影里也亲口说:“我相信科学”但他屡屡在海拔米的高山上做出反科学的动作,令人费解。就像手撕*子等情节是矮化了我们抗日英烈们一样,把攀登者拍成了珠峰武打特技片,同样是矮化了我们登山队员的形象。就好比在恐怖片里你拿一个打火机会非常有恐怖的氛围,但是你拿一个冒蓝火的加特林,高喊一声“为了部落”——这种恐怖氛围就大大削弱了。我就不能理解,真真实实的反应出登山队员10厘米10厘米挪一步,用尽全身力气举起手,这种展现极端环境下人的反应,对于导演来说很难吗?电影里有*这样一个飞天遁地的超人,让我们的完全没有代入感了,反而消解了真实历史中我们登山队员在极端恶劣自然条件下挑战人类极限永攀高峰的伟大。文章的结尾我想说:我们中华民族何尝不是一个勇往直前的“攀登者”,从半殖民地社会到独立自主的大国,从一穷二白到国富民强,从东亚病夫到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也在攀登着一座又一座的高峰,登山队员们勇敢无畏与奋进的精神,恰恰就是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投射。我们批判这一部电影,就是不想让一群草包,消解了这一伟大的精神,模糊了真实历史的记忆。新书已出版:《生而贫穷》正式出版,感谢大家支持赵皓阳

感谢支持!

1
查看完整版本: 这可能是今年最令人遗憾的国产电影h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