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我们起程向维也纳城北的郊外出发,目的地是海利根斯塔特(Heiligenst?dt)贝多芬的遗嘱小屋,那个频繁出现在有关贝多芬的传记或者文章中的两层楼房的农家小院。
▼贝多芬的遗嘱小屋
年,32岁的贝多芬在这里写下了他的遗嘱。也许没有什么会比一位音乐家听不到声音更加悲惨的命运了,然而值得庆幸的是贝多芬没有向命运低头,否则我们将失去历史上一位伟大的作曲家,因为此时的他还未写出《降E大调第三“英雄”交响曲》,那以后所有光辉的乐章都将不会出现。贝多芬差一点选择了死亡,在他的那封字迹潦草的遗书中我看到了绝望,但是更看到了倔强。
▼贝多芬遗嘱
贝多芬说,是艺术挽救了他。海利根施塔特遗书是贝多芬人生的里程碑,也是音乐史的里程碑,从这一天开始,年10月6日,贝多芬的音乐创作开始进入了他的成熟期。
▼海利根斯塔特遗嘱小院的标志
▼海利根斯塔特遗嘱小院
▼海利根斯塔特贝多芬博物馆内景
出了贝多芬遗嘱小院右转,走到路的尽头就可以看到圣雅各布教堂(St.JacobsKirche)和贝多芬在海利根斯塔特的另一处故居,如今这座故居已经改为Mayer酒庄。沿小路左转径直向北,大约10多分钟后就可以走到贝多芬小路(Beethovengang)。
▼圣雅各布教堂
看呐,一条清澈的小溪淙淙流过,缘溪而上的一条小路曲曲折折,起起落落,这不正如贝多芬在他的《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的第二乐章“溪边景色”中所描写的那样吗?多少次我在音乐中所感受到的,竟然和今天所看到是如此吻合,没想到大师只用音符就可以把这一切描绘得如此准确!
溪边茂密的丛林,遮天蔽日,微风送爽,听啊!林中真的有鸟儿在歌唱!这一切不是贝多芬用音乐的杜撰,它是那么的真切!那么的传神!但是耳疾渐重的贝多芬是如何听到的呢?他一次一次在这条小路上散步,心中一定在构思着音乐,那是他心中的田园?还是他所听到的田园呢?我打开手机,播放着“溪边景色”,在这样的环境中聆听这首伟大的经典,真的是前所未有的感受。这一刻,我感觉《田园交响曲》融入了我的血液。
▼贝多芬小路的路标
▼贝多芬小路边的小溪
▼贝多芬小路一景
离开了海利根斯塔特,我们去祭拜另一位在维也纳建立了丰功伟业的作曲家——古斯塔夫·马勒。格林津墓地距海利根斯塔特很近,马勒与他的爱女和妻子都葬在这个墓地中。马勒的墓碑十分简朴,那是一块长方型的粗糙的砂岩,没有任何装饰,只是在中间靠上方的位置镌刻着GUSTAVMAHLER,非常质朴而硬朗的字体传递出雄浑的力量。
▼马勒墓1
以马勒的成就,他的墓碑应该有资格放置在维也纳中央公墓,甚至他的学生勋伯格都葬在那里。而他却被孤独地抛弃在远离贝多芬、舒伯特、勃拉姆斯和施特劳斯等维也纳众多音乐家之外的这座墓地中,让人们为他当时的境遇感到悲哀。马勒说过:我的时代终将来临。这句谶言直到他去世半个世纪后才实现,他对贝多芬交响曲创作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对舒伯特艺术歌曲创作的继承和发展,在今天得到了公正的评价。马勒的墓碑更像是一座“无字碑”,千秋功过自由后人评说。而今天,我们站在这座墓碑前,怀着一颗无比崇敬的心,听雪枫老师讲述马勒的生平和功绩,这是一堂多么珍贵的音乐大师课啊!
▼马勒墓2
▼爱尔玛之墓
马勒的音乐更接近普通人的心灵,有爱有恨,有喜有悲,有崇高有嘲讽,有自大有孤独,有青春有死亡。想要听懂马勒可能需要我们对音乐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但至少有一点是必须的,就是走近马勒,走近他生活过的地方,当然也包括他长眠的地方。
或许是因为上午的行程太沉重了,我们在饱餐了一顿维也纳烤肋排大餐后,决定下午大家轻松一下。一部分人回酒店休息,而我们一部分旅友去维也纳的街上逛逛,看看著名的英雄广场、特蕾莎广场、莫扎特雕像和有一点另类的维也纳分离派会馆(WienerSecession)。
▼英雄广场
▼特蕾莎广场
▼莫扎特雕像
▼维也纳烤猪排
▼等猪排的时刻
维也纳分离派会馆是现代艺术的圣殿,我相信所有热爱现代艺术的人都会来这里朝圣。年,以维也纳画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Klimt)为首的一批艺术家决心抛弃传统的艺术创作道路,建立反传统的分离派,分离派会馆随后建成,并成为举办现代艺术展览和学术交流的中心,多年来备受瞩目。在分离派会馆的地下一层,有一个展室常年不会改变,就是由克林姆特创作的《贝多芬长卷》。
▼维也纳分离派会馆
▼分离派会馆大门
▼贝多芬长卷
▼贝多芬长卷结尾部分
这幅作品受瓦格纳诠释的贝多芬《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的启发而创作,揭示了人类为了理想,战胜命运,最终达到光明的美好愿景。克林姆特的绘画有着非常绚丽的装饰风格,他的画中没有透视关系,看上去更东方一些,用色大胆,甚至使用了金箔装饰,非常刺激。站在这幅开创新的时代的画作前,细细品味,你会再一次折服于维也纳这个艺术之都的魅力。
▼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
音乐之旅的第三天,我们暂别维也纳,去多瑙河最美丽的一段——瓦豪河谷。瓦豪的美丽总让我想起斯美塔那的《沃尔塔瓦河》,看着那奔腾不息的河水以及两岸峻美的山峦、巍峨的城堡、宏伟的教堂、秀丽的田园,那段优美的旋律油然而生。梅尔克修道院的壮丽,蓝教堂的优雅,顿斯坦小镇的古朴,成就了瓦豪河谷独一无二的美丽。年8月,我随音乐之旅曾经造访过这里,故地重游,更加亲切。
▼瓦豪河谷
▼梅尔克修道院1
▼梅尔克修道院2
▼梅尔克修道院3
▼瓦豪河谷的葡萄园
▼蓝教堂
▼顿斯坦小镇的市*厅
▼顿斯坦渡口
▼偶遇小镇上的铜管乐队
大约40公里长的瓦豪河谷终止于克雷姆斯(Krems)对岸的上帝的足迹修道院(BenediktinerstiftG?ttweig),山下有一处世外桃源般的小村庄,名字叫福德(Furth)。每次来奥地利,我们都会打扰这个幽静的村庄里的一户人家,他们是雪枫老师的朋友。在他们家的对面,住着一户温良敦厚的奥地利酒农,森夫特勒赫纳先生(Senftlechner)和他的老伴儿。森老先生高寿77岁,但仍然坚持在瓦豪河谷的葡萄园中耕作,他对葡萄酒的执着让我们动容。
当得知我们从中国旅行至此,老先生开车从瓦豪的葡萄园中赶回来,专门请我们品尝他家的自酿葡萄酒。很多人可能并不了解,在世界葡萄酒的版图中,奥地利有着非常独特的地位,只不过酒的产量不大,很少进入国际市场销售罢了。而奥地利最优秀的葡萄酒就产在瓦豪河谷,最典型的代表就在顿斯坦的小镇附近。森老先生家的葡萄园种植着奥地利特有的品种绿维特林娜(GrünerVeltliner)和国际品种雷司令(Riesling),这两款酒皆香气浓郁,酸爽宜人,回味悠长。老先生非常诚恳地邀请我们能够去他的酒庄,面对瓦豪河谷的美丽欣赏美酒,而且还一再说,今晚会有很漂亮的烟花晚会。但是时间不凑巧,我们必须要赶回维也纳,只能与这一场美酒盛会失之交臂了。
▼和酒庄庄主森夫特勒赫纳先生干杯
▼森夫特勒赫纳先生家出产的葡萄酒
上帝的足迹修道院其规模并不逊于梅尔克,而相较于梅尔克小镇,圣山脚下的福德小村却更加富于田园风味。在僻静的山谷中,朝圣的古道旁,有一家非常低调的希克餐厅(SchickhRestaurant),在这里可以享受到很正宗的奥地利美食,当然还有瓦豪河谷的美酒。要不是有当地朋友的引领,我们绝对找不到这样的好地方。
▼梅尔克小镇
▼希克餐厅一角
▼炸猪排
酒足饭饱之后,我们登上了上帝的足迹修道院,在富丽堂皇、庄严的本尼迪克大厅,雪枫老师和我向同行的团友们分享了普契尼的歌剧《托斯卡》和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我们将在维也纳欣赏到这两部伟大的作品。
我一向认为,若要更好地欣赏古典音乐需要提前作一些功课,无论是作曲家的生平、音乐创作的背景,还是重点要聆听的段落,都应该先了解清楚,这样在歌剧院或音乐厅观看演出时才不会一头雾水。但可惜的是,很多朋友还不习惯这么做,甚至有些专家也说欣赏古典音乐不需要懂。这样的观点只能让更多的听众永远站在古典音乐殿堂的门外。
▼音乐分享课场地本尼迪克厅
▼音乐分享课之后合影
▼上帝的足迹修道院教堂
▼上帝的足迹修道院教堂内景
6月23日是我们抵达维也纳后的第四天,这一天的重点是当晚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欣赏普契尼的歌剧《托斯卡》。上午我们先去参观了几个博物馆。细雨霏霏中的美景宫(SchlossBelvedere)别有一番韵味,它是奥地利历史上最著名的军事家欧根亲王(Fran?oisEugène)的官邸,几经易手,如今是一座艺术博物馆,其镇馆之宝就是分离派艺术的旗手克里姆特的名作《吻》。
▼美景宫大门
这幅作品已经成为维也纳艺术的象征,它频繁出现在维也纳的旅游纪念品上,无论是画册、头巾,还是背包、水杯,都印有《吻》的图案。站在这幅名作面前,确实感受到非同一般的震撼:克里姆特用大胆的笔触、夸张的色彩和充盈的构图,将一对深情相拥的恋人表现得充满激情,极富感染力。
▼克里姆特的《吻》
美景宫还有很多珍贵的艺术藏品,其中由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Rodin)在年为马勒雕塑的一尊头像最为传神,那退后的发际线,高突的颧骨,削瘦的面庞,是马勒生命最后时光的真实写照,体现出他一生为艺术孜孜追求的辛劳,那双如炬的目光依然坚毅深邃,充满自信和期望。
▼美景宫上宫
▼美景宫院内的斯芬克斯像
▼罗丹的马勒头像
在美景宫的前院右侧的一排厢房中,有一间墙上挂着奥地利作曲家安东·布鲁克纳的肖像,那里是布鲁克纳晚年作曲的工作室,在这里他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当年的布鲁克纳备受音乐批评家的诟病,不堪其扰的他,在奥地利的皇帝面前提出的唯一条件就是,让那些批评家别再骂他了。憨厚而内向的布鲁克纳所需要的就是一个安静而远离世俗争吵的环境,让他继续对音乐艺术的追求。
▼布鲁克纳的作曲小屋
▼布鲁克纳的纪念牌
▼美景宫花园和下美景宫
接着我们拜访了舒伯特的出生地(SchubertGeburtshaus),那是位于维也纳城北的一座寒酸的小院。小院朝街的方向有五间两层的楼房,一层正中间是两扇深褐色的木门,穿过门廊,沿着狭窄的楼梯走上二楼就是舒伯特博物馆。这里展出着舒伯特的生平和他创作时用过的物品,还有他的一张死亡证明。简陋的小院和局促的居室,显示出舒伯特生活的艰辛,而他在这样的环境中,在短暂的生命里,却写下了多首艺术歌曲,9部交响曲以及众多的室内乐作品,成为音乐史上耀眼夺目的明星,而他也最有资格葬在中央公墓的贝多芬墓旁。
▼舒伯特出生地外景
▼舒伯特出生地内景
▼舒伯特的死亡证明
▼舒伯特出生的庭院
从舒伯特的出生地折返回城,我们经过了感恩大教堂(Votivkirche),在教堂的广场上拜谒了维瓦尔第的三重奏鸣曲纪念碑。这位伟大的意大利作曲家、协奏曲之父,晚年来到维也纳,却在一个月后病逝,客死异乡,至今尸骨难寻。
▼感大教堂的尖顶
▼维瓦尔第的三重奏鸣曲纪念碑
转过教堂的广场,经过弗洛伊德公园,我们走进了奥地利最古老的大学——维也纳大学。沿着20多级台阶步入维也纳大学的主楼,让人顿时觉得学术的崇高,殿堂般的主楼大厅左侧有一处黯红色大理石组成的石墙,上面密密麻麻地刻着多个名字,那是自年建校以来历任维也纳校长的名录
▼维也纳大学主楼
▼维也纳大学大堂
▼维也纳大学校长墙
旁边还有9位诺贝尔奖获奖者的照片,正中间的相框中画着一个大大的问号,激励如今的学生们努力致学,赶超前辈。实际上,这所学校曾经诞生过27位诺贝尔奖获奖者,而声名显赫的毕业生中还有精神分析学创始人弗洛伊德、文学家茨威格、物理学家多普勒和薛定谔等。
▼维也纳大学诺奖代表
在主楼后面的庭院两侧是维也纳大学引以为傲的长廊,在那里放置着多位著名教授的胸像或者石板浮雕,这表达了对为学校教学和学术做出突出贡献学者的无比敬仰。我们在其中找到了安东·布鲁克纳的纪念浮雕,布鲁克纳曾经在这里担任音乐对位法的教授,在他的学生当中有古斯塔夫·马勒和雨果·沃尔夫。
▼维也纳大学长廊
▼布鲁克纳纪念石板
为了迎接晚上《托斯卡》的演出,我们提前换好正装、礼服,早早地赶到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等待演出开始。剧院右边的一块空地被命名为卡拉扬广场,广场的绿地中有一座青铜的喷泉,一群鸽子在这里“咕咕”地叫着,时而飞翔,时而群集。
▼卡拉扬广场
临街的地方,有一座新近树立的雕塑,不锈钢制成的现代造型宛如在空中划过的指挥家的手势。雕塑的基座上刻着古斯塔夫·马勒和他的三个学生勋伯格、韦伯恩、贝尔格的名字,纪念“新维也纳乐派”在古典音乐发展中做出的突出贡献。
▼新维也纳乐派雕塑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WienerStaatsoper)是当今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歌剧院,最早是奥地利的皇家歌剧院。屋顶上金光灿灿的大字标注着:KaiserFranzJosephI,表明剧院在年弗朗茨·约瑟夫皇帝时改建为现在的样子,成为维也纳国家歌剧院。二战时剧院毁于战火,年按原样修建完成,耗资过亿美元。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歌剧艺术中心,全年上演歌剧和芭蕾达场,而且每天的剧目绝不重复,剧院对上演剧目有非常高的要求,从来不上演新作或者实验类的剧目,只上演那些经过时间证明的经典歌剧与舞剧。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是这座城市的骄傲,也是一座地标式建筑,雄伟的主体采用黄色大理石构建而成,青绿色的屋顶与蓝天融为一体,彰显高贵的气质。门厅上方的五个拱廊矗立着五尊希腊歌剧女神的青铜雕像,门楼上方的屋顶两边是骑在展翅欲飞的天马上的戏剧之神,祂们头戴桂冠,手中拨动着竖琴。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外景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站票区入口
▼层顶上的戏剧之神
歌剧院的内部更是奢华夺目,屋顶和走廊都被繁复的花纹雕饰着,金碧辉煌。水晶吊灯闪耀着迷人的光芒,色彩斑斓的地砖铺陈出变幻多端的花样,精美的壁画中人物栩栩如生,可爱的小天使的浮雕露出天真的笑容。沿着大门内的阶梯拾级而上,便可到达二楼大厅,这里摆放着曾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担任过艺术总监的指挥大师的青铜头像,并标注着他们的任职时间:理查·施特劳斯、克莱门斯·克劳斯、古斯塔夫·马勒、约瑟夫·克利普斯、卡尔·伯姆、赫伯特·冯·卡拉扬、洛林·马泽尔等,真是群星璀璨。
▼歌剧院大门内
▼歌剧院屋顶彩绘
▼歌剧院内饰
▼歌剧院二楼休息大厅
▼卡拉扬头像
世界上的指挥大师,都以能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担任艺术总监视为自己艺术生涯中最光辉的时刻。当然对于歌唱家来说,每一次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演出都是难以忘怀的经历。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观众厅呈现为圆型,就像置身古希腊或者罗马的剧院中,观众席分为六层,一层为池座,二至四层是包厢。宽阔而深入的舞台,可以上演大型的歌剧和舞剧。巨大的乐池,可以轻松容纳百人以上的管弦乐团。整个剧场以金色和朱红色为基调,高端大气。项棚上一个硕大的圆型水晶吊灯将柔和的灯光洒向和观众席。
▼歌剧院观众席
▼歌剧院舞台
▼宽大的乐池
当晚上演的《托斯卡》是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最伟大的歌剧作品之一,是世界公认的最经典剧目,演出的阵容可以用“豪华”来形容,乐团是古典音乐天团维也纳爱乐乐团。在美泉宫夏夜音乐后三天,我们在歌剧院的乐池中再次与他们相遇。
▼当晚《托斯卡》的涨报,粉色纸条是安民告示
担任指挥的是目前活跃在世界各地歌剧院的意大利指挥马可·阿米利亚托(MarcoArmiliato),几天后,我们还要在慕尼黑的国家歌剧院再次聆听他指挥的歌剧《茶花女》。原定扮演女主角托斯卡的著名歌唱家尼娜·施蒂梅(NinaStemme)在演出前突然宣布因病不能出演,剧院紧急贴出了安民告示,由美国歌唱家卡琳·芭芭扬扬(KarineBabajanyan)替补。尽管芭芭扬扬在世界一流歌剧院经常担任主演,而且以擅长普契尼的歌剧著称,但是仍然有很多Nina的歌迷前来退票。Nina的退演对我们来说有一点小伤心,但是我们仍然相信由贝扎拉和阿尔巴雷兹扮演的男主角卡瓦拉多西和斯卡皮亚会有上佳表现的。
▼MarcoArmiliato
▼NinaStemme
事实证明,我们的决定是正确的。我想那些退票而错失这场精彩演出,并在第二天看到这场演出报道的观众肯定是顿足捶胸、懊悔不已。芭芭扬扬扮相靓丽,表演到位,将美丽、妒嫉、果敢、倔强的托斯卡演得活灵活现。西班牙男中音卡洛斯·阿尔巴雷兹(Carlosálvarez)经验老到,表演自然真切,嗓音雄浑有力。
▼Carlosálvarez
而最惊艳的是男高音彼得·贝扎拉(PiotrBecza?a),我曾经在两年前的格拉菲奈格音乐节上听过他的一场独唱音乐会,因此对他印象深刻。当晚的演出,贝扎拉全情投入,在第一幕开始时的咏叹调“奇妙的和谐”之后便赢得了满堂彩,使我对第三幕的“今夜星光灿烂”充满了期待。
▼PiotrBecza?a
果然,一曲终了,整个歌剧院都沸腾了,掌声和欢呼声持续不断,Bravo!Encore!的呼喊此起彼伏。大约过了五分钟的时间,指挥给出了手势,贝扎拉又重新退回到舞台中央,再次演唱了一遍“今夜星光灿烂”,那歌声真是美极了,深情动人,催人泪下。作为古典音乐爱好者来说,能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欣赏如此高水平的一场歌剧,真是终身难忘的幸福体验。
▼男女主演在谢幕
END
往期相关阅读:
金秋10月,我们在意大利上“歌剧课”
品尝莱茵河新酒,“在德国上歌剧课”第三季
最美俄罗斯!音乐人文朝圣之旅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