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拉那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非洲也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起初埃及在这里
TUhjnbcbe - 2021/8/12 16:23:00

引言

埃及的自然环境和居民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的下游。东临红海,西与利比亚毗连,南至尼罗河第一瀑布与努比亚(今苏丹与埃塞俄比亚)为邻,北接地中海。其内部,南自努比亚边界到孟斐斯有一狭长的河谷,长七百多公里。河谷两边为高山和沙漠。自孟斐斯以北至地中海岸为三角洲。古代埃及人称这块土地为“克麦特”,意为黑色的土地;同时,称孟斐斯以南为上埃及,三角洲为下埃及。

统一国家的形成

埃及常年雨量稀少,气候炎热干燥,发展农业生产全靠河水的灌溉。尼罗河在每年七月雨季到来时开始泛滥,带着矿物质和淤泥的洪水流经埃及境内,淹没了河谷两旁的土地。至十月泛滥期过后,生活在河谷两岸的居民便开始排除积水,在松的沃土上播种谷物,开始了农耕生活。埃及是世界上最早的业区之一。

最早生活在这里的居民,有东北非的土著哈姆(含)人和自西南亚的塞姆(闪)人,其语言属于塞姆·哈姆语系。

在一、二万年前,古代埃及人已生活在尼罗河两岸的高地上,过着采集、狩猎的氏族部落生活。大约在公元前五千年左右,他们向尼罗河谷地移居,向定居农业过渡。在距今开罗不远的梅利姆地方已发掘出当时用土砖和芦苇建造的圆形小屋,还有木石制造的工具、陶器、谷粒和猪、牛、羊等骨骼。到公元前四千年代的中期,埃及人已学会冶炼金属的技术,用铜来制造刀、钻、锛、匕首等工具和武器,但也还大量使用石器。这种金石并用文化可以上下埃及之间的格尔塞遗址为代表。当时已有发达的犁耕和灌溉农业,种植大麦、小麦、亚麻等作物,生产品已出现剩余。

从墓葬的情况看,有的死者被埋在一个很小的土穴里,只有几件粗造的器具作为殉葬品;而个别的大墓室里,殉葬品多达几十件,而且都较精致。从这些死者的生活可证明埃及已出现贫富差别。另外,在一块刻有战争场面的调色板上,画有许多零乱的尸体,还有两个手臂被倒绑的战俘,也反映了当时为掠夺财富和奴隶的战争已不断发生。在古埃及语中称战俘奴隶为“活着被打死的人”。

随着私有制、阶级的产生,埃及人的氏族部落组织已被破坏,代之而兴起的是按地域划分的农村公社。这些公社由于发展水利灌溉工程协作的需要,或因争夺水源、土地的战争,合并成为“斯帕特”(埃及语,亦译“塞普”)。在公元前四千年代中期,上、下埃及有三十几个“斯帕特”。每个“斯帕特”有自己的名称、保护神、设防中心、军队、管理机构和首长。其名称有鹰、兔、蛇、黑牛等。首长称“阿得希--米尔”(埃及语,意为渠道官),希腊人称之为“诺姆尔赫”。首长的主要职责是管理灌溉工程,同时掌管军事、司法和祭祀。“斯帕特”开始是氏族、部落向国家转变时过渡的组织形式,后来转化为城市国家。埃及形成统一国家后,“斯帕特”成为地方组织,希腊人称之为“诺姆”(意为省、区),汉译为州(州数及其范围常有变动。埃及古王国四、五王朝时为三十七个州,上埃及二十二个,下埃及十五个。以后增加到四十二个)。

“斯帕特”出现后,相互之间为争夺土地、奴隶、财富和水源,经常发生战争,结果在公元前四千年代的后半期,上下埃及分别建立了两个奴隶制王国。上埃及王国以涅赫布特州为统治中心,下埃及王国以布托州为统治中心,开始向统一的国家过渡。约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埃及形成统一的国家。相传是由上埃及国王美尼斯征服了下埃及,自称“天下四方之王”,建立了早期王国的第一王朝。美尼斯起初以他的故乡提尼斯为首都,后建新都孟斐斯(又名白城)。第一王朝历代国王自称在开凿沟渠、整修堤坝方面有许多功绩。同时,国家已派员在尼罗河第一瀑布处观测和记录水位,可见水利灌溉的重要性。在早期王国,国家已向人民征收捐税,每两年对人口、土地、牲畜及其它财富清查一次,按清查结果确定税额。早期王国已对外扩张,并留下了一些获得战俘的记载。

根据古代埃及编年史家、埃及祭司马尼托(公前三世纪)的记载,从美尼斯统一埃及起至公元前年埃及被波斯帝国征服止,有二十六个王朝进行统治。目前国内外的史学界,按照马尼托的记载把埃及上古史划分为早期王国、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和后期王国几个时期。早期王国时期(约为公元前-年)包括第一、二王朝。

古王国时期的埃及

古王国时期(约公元前-年),包括三至六王朝,是奴隶制生产关系进一步确立的时期。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上已广泛使用牛拉的木犁耕地,用铜制的镰刀收割。在官僚贵族墓画上,画有许多耕地、播种、收割和打谷的场面,反映出农业已成为国家的主要经济部门。手工业进一步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有冶炼、制陶、采石、木作、皮革、纺织和造船等多种手工行业。为了获得奴隶和手工业原料,法老经常组织和派遣武装商队去各地从事贸易,从黎巴嫩攫取木材,从西奈半岛获得铜,从努比亚得到黄金、象牙和奴隶等等。如法老斯涅夫鲁在一次远征努比亚的过程中,就掳掠人口七千,大小牲畜二十余万头。这种远征也有力地促进了古王国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古代埃及的法老,对全国的土地享有最高的支配权。他们不但自己占有很多土地,而且还将大片土地赏赐给他的亲属、官吏和神庙。在《帕勒摩石碑》的铭文里,有多处提到这种赐赠,其中一次法老赏赐的土地即达一千七百斯塔特(一斯塔特合二千七百三十五平方米),使王室、官吏和神庙经营的庄园迅速发展起来。在这些庄园里,一般是采用奴隶劳动,但也利用农民为他们服役。对农民,继续保留了公社的份地制度,由公社的管理者负责统计户口、丈量土地和定期分配土地,获得耕地的农民每年要将五分之一的收获物交给国家作为赋税。奴隶的主要来源是战俘,在古王国的许多墓画上,经常出现成群的被绑着双手的俘虏,可作为例证。这些“卤获物”同样由国王支配,可作为家奴、国奴赏赐其臣属,然后被应用于农业、手工业等部门。

从第三王朝开始,古代埃及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制度已基本形成。法老独揽全国的*治、经济、军事、司法和宗教等大权,可随意发号施令。其下设有宰相(维西尔),由法老直接任命,辅佐法老处理*务。同时,在中央还设有财*、水利、司法等大臣,协助法老分管各项事务。地方(州)设州长,亦由法老直接任命。州长负责为国家征收赋税、分派劳役和征召军队,是法老在各地的代理人。地方最基层的单位是农村公社,公社的管理者构成官僚体系中最低级的官员。

至第四王朝,国王公开称自己为法老,并自称是太阳神-拉之子。在保留下来的一份纸草文书上,把第五王朝的头三个法老说成是拉祭司的妻子同太阳神秘密婚媾生育的,是太阳神的后裔,借此说明法老的统治是出于神的意志。同时,法老还大规模兴修神庙,赏赐土地、奴隶给神庙,给僧侣们以担任国家官职和豁免赋税等特权,僧侣贵族集团的势力随之发展起来,成为法老统治的支柱之一。

古王国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加强的具体表现,是法老兴建金字塔。金字塔是法老在生前为自己修建的陵墓,在古埃及称“庇里穆斯”(即“高”的意思)。其底座为四方形,愈上愈窄,顶部尖立,远看很象我国汉字中的“金”字,故汉译为金字塔。最早修建的是第三王朝法老乔赛尔的层级金字塔。至第四王朝时期,金字塔愈修愈多,愈修愈大,在今尼罗河下游西岸的基萨一带矗立着大小七十多座金字塔。其中最大的一座是第四王朝法老胡夫(齐阿普斯)的金字塔,高达一百四十六点五米,塔基的每边宽为二百三十米,沿金字塔绕一圈约合一公里。据统计,建造这座金字塔用了平均二点五吨重的石块共二百三十万块。

曾经游历过古代埃及的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记载,修建胡夫的金字塔,采取轮换劳动制,经常保持十万人工作,共费时三十年。胡夫的儿子哈佛拉的金字塔虽已缩小,但在塔旁增加了一座巨大的狮身人面像,高二十二米,长五十七米,用一整块巨石雕成。金字塔内有走廊、庙堂,有些还有各种绘画、雕刻等装饰品,是古代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观,是古代埃及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

法老们的穷侈极欲和大批浪费人力物力,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从第四王朝后期起,国内阶级矛盾逐渐激化。古代希腊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写道,当时埃及“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想起这两个法老(指胡夫和哈佛拉)就痛恨,甚至不屑提到他们的名字”。另一位历史学家狄奥多拉也写道:“由于这些国王做了许多残忍凶暴的事,人们满怀怒火地起来反对那些使自己受苦的人,······撕碎他们的尸体,······把他们抛出于陵墓之外。”可见,古王国后期奴隶和贫民举行过反抗斗争。从第五王朝起,法老的金字塔越修越小,反映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已明显削弱。到第六王朝时期,各州州长和僧侣贵族势力割据一方,州与州之间互相攻伐,古王国终于崩溃。

奴隶、贫民大起义

古王国崩溃后,埃及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状态。七-十王朝,统一王国瓦解,各州战争频繁,缺少历史记载。史学界把它划为“第一中间时期”(约公元前-年)。

在此期间,一般认为,约在公元前年左右,爆发了一次大规模的奴隶、贫民起义。反映这次起义的文献有《伊普味箴言》和《聂非尔列胡箴言》等,伊普味和聂非尔列胡站在奴隶主贵族的立场上分别叙述了起义的一些情况。聂非尔列胡在谈到起义时说:“土地缩小了,(但)它的行*人员却很多,土地荒凉不毛,(但)它赋税却很重,谷物无几,而且量时总是过头过额”。这分明是他对爆发起义的原因的一种说明,而且是一种向官方作报告的语言。伊普味和聂非尔列胡对起义表示惶恐和不安,都说“大地倒转了”,人民已拿起武器,“血染遍了大地”,说明这次起义来势凶猛。不久,起义者从四面八方赶到了埃及的国都,把国王、官吏和一些大奴隶主们围困在城里。

经过战斗,奴隶和贫民们终于占领了它。伊普味说:“王都立刻被占领,国王为穷人所捉,大臣被逐出王宫,官吏被杀,文书被劫夺了”。宫庭中的税册,被起义者所烧毁。与此同时,起义群众还没收了富人的许多财产,分给了穷人。在他俩人的作品里都明确提到,“穷人发财了”,“······变成了财富的所有者”,“从前住不起茅屋的人,现在住进了好房子;从前连一片面包没有的人,现在变成了仓库的主人;从前没有驴子耕地的庄稼人,现在有了成群的公牛”,·······等等。贵族奴隶主有的被杀、有的逃亡,被捉的贵妇人在推磨。伊普味把这些天翻地覆的变化比拟成“大地象陶轮一样地翻转过来”,进一步说明了这次起义的意义和作用。据推算,这场大起义延续了约70年。这次起义是人类进入文明以来最早一次有文字记载的大规模的阶级斗争,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中王国时期的埃及

公元前二十一世纪晚期,底比斯的一个统治者孟图赫特普一世建立了第十一王朝,初步击败地方割据势力,恢复了埃及的统一,开始了中王国时期(约公元前-年,包括十一、十二王朝统治在内)的历史。新王朝建立后,法老为加强中央集权,同地方贵族展开了长期斗争,到阿明尼赫特三世(约公元前-年)统治时期,已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法老进一步把王权加以神化,把阿蒙神从底比斯的地方神提高为全国的最高神,并在底比斯兴建神庙。从十二王朝开始,加紧了对外的侵略和扩张,对努比亚、西奈半岛、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等地发动了多次掠夺性的战争,使奴隶制经济得到了发展。

在中王国时期,埃及已广泛使用铜器,并已出现青铜器。从当时的壁画上可看到,这时发明一种新的提水工具叫“沙杜夫”(和我国古代发明的桔槔相似),减轻了劳动负担,扩大了耕地浇灌面积;在手工业方面,使用一种新的平式织布机,麻纺手工业较前有了进步和发展。同时,埃及人发明了烧制玻璃的技术,以后传播到世界各地,为人类作出了贡献。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展中最突出的一项,是对发雍地区的开发。十二王朝时环绕美利多湖筑堤造田,扩大耕地面积达二千五百公顷之多。在湖岸还兴建了一座卡呼恩城,筑有富丽堂皇的宫殿和神庙等建筑。

中王国的阶级关系也有变化。“涅捷斯”意为“小人”或“庶民”,原来属于小生产者和平民阶层。这时因充任国家军*官吏或经营工商业而发财致富变成了新兴奴隶主,其中一部分人自称为“强有力的涅捷斯”。但也有不少的小生产者经济地位下降,成了“贫穷的涅捷斯”。这说明自由民中的贫富分化已很剧烈。对中王国新建的卡呼恩城考古发掘所得到的资料,充分地反映出了贫富悬殊的状况。这座城市的东部是一座座的高大宅院,每个宅院有六十一七十间房屋,内分餐厅、卧室、库房、厨房等,可断定是富人的住宅区。而在城的西部,一块长二百米、宽一百零五米的地方,却有二百一二百五十间小房屋,这无疑是穷人的生活区。此外,还有一些介乎这两者之间的住宅,可能是手工业主、商人和小官吏的庭院。

中王国奴隶制又有发展。在有关文书里,已把奴隶当成“牲畜”,按“头”计算数量。在十二王朝的一份纸草文献中,记载了一个官僚奴隶主给其妻子九十五个奴隶的名单,现只保留下八十三人的名字,其中三十三名是埃及人,四十九名是亚细亚籍的奴隶,一人籍贯不明。这些奴隶的职业是多种多样的:家仆、厨师、教师、酿酒工、皮鞋工、纺织工、理发师、花匠等等。这证明奴隶主已经把奴隶应用于生产生活的若干方面。

中王国至十二王朝的后期,由于统治者的腐朽,法老的权势削弱了。这时,来自亚洲的希克索斯人乘虚入侵了埃及。希克索斯,意为“牧人之王”,是生活在西亚的一个游牧部落,使用马拉的战车作战,他们到处烧杀掠夺,占领了埃及的大片土地(南部一部分除外),统治埃及达一百五十年之久(中间包括埃及人建的十三、十四王朝,希克索斯人建的十五、十六王朝)。从第十三到十七王朝(公元前-年),是古代埃及史上的“第二中间时期”。

新王国的兴起和埃及奴隶制经济的兴盛

希克索斯人的残暴统治,激起了埃及人的反抗。公元前十六世纪初,属于埃及人建立的十七王朝的统治者阿赫摩斯一世(约公元前-年)领导了这一斗争,把希克索斯人驱逐出埃及。胜利后,阿赫摩斯建立了第十八王朝,开始了埃及的新王国时期(约公元前-年,包括十八、十九、二十王朝)。这是古代埃及在军事、*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最强盛的一个时期,历史上也称“帝国”时期。

十八王朝的法老,在反希克索斯人统治的斗争中加强了军事力量,增加了骑兵和战车兵等兵种,培养了一批新兴的军事贵族。依靠这些力量,发动了对外侵略战争,曾多次南犯努比亚,北侵叙利亚和巴勒斯坦。这种侵略活动,在图特摩斯三世(公元前-年)统治时期达到了顶点,他先后十七次出兵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等地,终于把它变成了埃及的属国。新王国的统治版图向南推进到第四瀑布,往北到达叙利亚,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对努比亚,由法老任命总督进行统治。对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利用当地的小王公建立自己的傀儡*权,迫使他们称臣纳贡。

对外的掠夺战争,促进了新王国奴隶制经济的发展。这时不但王室、神庙拥有大批奴隶,一般的中小奴隶主也有几个、几十个奴隶。每次战争获得的俘虏,法老都将一部分赏赐给自己的亲属、官吏、军官和神庙。例如,图特摩斯三世一次就赠送给阿蒙神庙一千五百七十八个叙利亚人作为奴隶。他的一个桡夫长亚赫摩斯因作战有功,他便犒赏给男奴九人,女奴十人,还有黄金、份地等。

奴隶进一步被用于农业、手工业、公共建筑和家庭的劳动。同时,奴隶主还将奴隶出租,从中获得租金,产生了租佃奴隶的剥削方式。有的奴隶主出租土地给奴隶,领取份地的奴隶可独立从事耕作,向主人交纳一定的地租。奴隶和土地租佃剥削形式的出现,是奴隶制发展的一种表现。

新王国的社会经济呈现繁荣景象。这时,埃及已普遍使用青铜器,生产技术出现不少革新。在农业上使用一种梯形把手的新式犁和骡马等畜力;在手工业上,用脚踏风箱代替过去的吹管冶炼,提高了熔炉的温度;在纺织业方面,发明了一种悬式纺锭和立式的织布机,促进了麻纺工业的发展。另外,还出现彩色玻璃、彩陶等新的手工业产品。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国内外的贸易。努比亚和彭特(红海西南沿岸一带)的金、银、象牙、香木,叙利亚的木材,巴比伦的织物、油类、马匹和奴隶等等,都是当时埃及人输入的货物。同时,法老的商队还远渡重洋,进入爱琴海地区从事商业活动。近代考古工作者已从克里特岛、希腊半岛南部的迈锡尼发掘出新王国时期的黄金、象牙和陶器等手工业品。但新王国的商业仍以金属块为交换媒介,还没有发明铸币。对外贸易主要由国家控制,商业的目的,主要还是为了满足王公贵族奢侈生活的需要。

阿蒙霍特普四世的宗教改革

随着奴隶制经济的发展,新王国的阶级分化也加剧了。在这一时期的壁画上,经常出现赤身裸体的奴隶在手持棍棒的监工驱使下从事繁重的劳动,还有惨遭毒打的各种场面,说明奴隶的境况更加恶化。长期的对外战争,农民负有兵役、徭役和沉重的赋税,使更多的自耕农沦为佃农和债务奴隶。土地、财富和奴隶更加集中于少数贵族奴隶主之手。尤其是阿蒙神庙的僧侣贵族,因长期受到法老们的宠幸,得到恩赐的土地和财物不可胜数。这时光底比斯神庙就拥有奴隶八万六千多名、土地二千平方公里、大小牲畜四十二万多头。他们不但直接经营农业、手工业,还出租土地和奴隶,在经济上成为强大的社会集团。同时他们还享有担任国家重要官职和豁免赋税的特权,在*治上也是举足轻重的势力。

至十八王朝法老阿蒙霍特普四世统治时(公元前-年),他们公然与王权相抗衡,威胁到了法老的统治权。在此情况下,阿蒙霍特普四世依靠新兴的军事贵族和其他中小奴隶主,与阿蒙僧侣贵族展开斗争。他宣布只有“阿吞神”(太阳神)才是全国唯一的神,实际上是废除对阿蒙神的尊崇。这立即遭到阿蒙贵族的反对,并在各地组织骚乱。接着,阿蒙霍特普四世与阿蒙祭司集团决裂,将国都迁出底比斯,在今天的泰尔·埃尔·阿玛尔那建立新都,取名“阿赫塔吞”,意为“阿吞的境界”。同时,他还下令没收阿蒙神庙的财产,分给新建的阿吞神庙及新提拔的文武官员。这更加激怒了阿蒙祭司贵族,发生了刺杀阿蒙霍特普(未遂)的事件。他的这次改革,是一种以宗教改革为主体的社会改革,实质是以法老为首的一部分军*官员与僧侣贵族、地方贵族势力的矛盾和斗争。但也反映了十八王朝后期阶级矛盾的激化、新王国统治的危机。

由于在这场改革中法老只依靠少数中小奴隶主出身的军*官员的力量,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最后以改革失败而终结。到阿蒙霍特普四世的继承者吐坦哈蒙统治时,便恢复了对阿蒙神的崇拜,返都于底比斯,归还了没收的一切财产。吐坦哈蒙夭亡无嗣,老将霍连海布建立了十九王朝。

古代埃及国家的衰亡

宗教改革失败后,埃及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更加剧烈。在十八王朝后期,一个强悍善战的赫梯民族出现在小亚细亚,并向叙利亚推进,威胁到埃及的属国。阿蒙霍特普四世在世时,曾多次接到告急文书,但他无力北顾。十九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约公元前-年)即位后,为巩固亚洲属地,率兵三万赴叙利亚与赫梯人展开了长期的斗争。公元前年,双方于奥伦特河畔的卡叠什城郊会战,拉美西斯二世轻敌冒进,差点被俘。后援军赶到,也未能攻下卡叠什。此后十六年,战端频起,双方都无法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公元前年,埃及与赫梯订立和约。和约规定把叙利亚主要部分划归赫梯;确定互不侵犯并结成军事同盟以对付共同敌人;互相引渡*治亡命者及逃亡奴隶等。这份和约的原文完整地保存至今,是现知国际关系史上最早的一份内容比较规整的停战和约。

拉美西斯二世死后,埃及更趋衰弱。国内阶级矛盾重新激化,在它统治下的属国不断掀起反抗。在十九王朝后期,爆发了叙利亚籍奴隶伊尔苏领导的起义。他们夺得了*权,没收富人的财产分给穷人,给新王国的统治以有力的打击。至二十王朝拉美西斯三世统治时(约公元前-年),在首都底比斯又爆发了造墓手工业者的罢工斗争,他们冲进神庙控诉统治者说:“我们来到寺庙·····,不仅仅是由于饥饿”,而是因为“罪恶就产生在这些地方”。在内外矛盾的交迫下,新王国在公元前十一世纪瓦解了。

埃及后期王国(约公元前-年)包括二十一至二十六王朝的统治。前五个王朝是由僧侣贵族利比亚人和努比亚人建立的,始终未能统一。其中,亚述人曾入侵统治埃及达二十年之久。后来,三角洲赛易斯城的统治者领导埃及把亚述人赶了出去,建立了二十六王朝,重新统一了埃及。

结语

后期埃及的社会经济在继续发展,他们已掌握冶铁技术,铁器被广泛使用,农村公社进一步瓦解。在二十六王朝法老尼科(约公元前-年)统治时期,埃及人民挖通了尼罗河与红海之间的运河,促进了农业与商业的发展。据希罗多德记载,尼科还曾令腓尼基水手绕非洲航行,经三年胜利返航。但二十六王朝的统治维持不久,在公元前年终于被波斯帝国所灭,埃及沦为波斯的一个行省,丧失了独立。

来源:翼遥来说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非洲也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起初埃及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