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第期(总第期)
大山深处(随笔)-----————————-----蒋国泰每每提起那段在深山之中执教的经历,我的心中总涌动着一股波潮,让我思绪翻滚!——题记(一)大学毕业,在乡初级中学执教半年后,我被分配到该乡一所最偏僻的村级小学任教。我独自一人,挑着一口木箱,一床被褥,翻山越岭地来到了这所学校。映入眼帘的学校,让我吃惊不小:学校是一幢老式木楼,上下两层。下层是村委用房,上层才是教室。踏上进教室的木楼梯,踩上去便咯吱咯吱地作响,楼板也是木制的,通过楼板的缝隙,可以窥见楼下的动静。教室里,课桌椅高高低低参差不齐;一块架在一张方桌上倚着墙壁的木黑板,许多地方都脱了漆,露出了木头的本色;墙的两侧,木窗虽敞,却只有塑料纸在风中瑟瑟发抖。学生还没来——第二天才是开学的日子。我把我的行李放在楼梯间的小房子里:小房子有一张旧木床,已算是最佳的配置。当我刚放下行李,楼梯上响了沉闷的脚步声。“你是蒋老师么?幸会,幸会,我是这里的代课教师,我姓罗”正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我赶紧到门口迎接,只见一个胖墩已立门口,笑容可掬。“正是,罗老师,我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的,请多关照。”“那是自然”罗老师爽然答道,满脸的笑,把眼皮都挤到了一处。“我们这里条件艰苦,公办老师很少驾到,何况象你这样的大学生,是破天荒的头一回来到。合作愉快!”说完,她伸出肉感十足的手,握住了我的手。我似乎有点受宠若惊,也有点五味杂陈:古代官僚被贬充军的感觉此时也杂在其中。“合作愉快!先请你介绍一下这里的基本情况。”“好的,这里有四个年级,分成两个班,一、三年级一个班,二、四年级一个班,上期我教的是二、四年级,这期首先由你来选,看你愿意教哪个班?”“那你仍教二、四年级吧”“好的,那就这么定了,明天就要开学了,我们各自准备一下吧。”“好吧,”我说,“新学期的准备工作要做些什么?”“随便,随便,明天只要报一下名,掌握学生到校惰况就行。”“那好吧,谢谢你。”虽然条件简陋,但我尽我所能,为开学做了一些准备,使得教室里有点点新学期的气象。一、三年级本应到二十三人,开学第一天只到了十九人,还有四人情况不明。在开学的第一天,我给孩子们上了一场以“我是小小鸟,总有一天会飞出大山”为主题的课,孩子们似懂非懂。老实说,与儿童打交道,平生还是第一次,或许,我说的话,有点对牛弹琴的味道。“老师,您写的字真好看。”一位三年级的女同学带着羞涩对我说。“那好呀,我想有一天,你写的字也有老师的好看!”下午放学后,我决定请已到校的同学做向导,到四位未到学校的学生家去看一看。孩子们象快乐的鸟儿,领着我在大山之间行走。“老师,我们这里的路太难走,你可要小心哟”“老师,您也要到我们家里去哟”“老师,您是第一次到我们这里来吧,您太辛苦了!”孩子们一路走,一门不住地跟我说话,跟小鸟一样的叽叽喳喳。我从他们的话语中中发现他们出乎内心的童真。在山路上走了许久,我不停地问他们还有多远。“远着呢,还要翻过几个山头,才能到我们家。”“老师,您是不是觉得有点远呀”我跟在孩子们的身后走着,觉得有点累,有点渴,孩子们似乎看出了我的窘相“老师,您第一次走我们这样的路,还不习惯吧,可我们几乎每天走这样的路,已经习惯了。”“嗯,我真有点赶不上你们哟”我拍了拍腿。“那么我们歇一会儿吧。”有个孩子从路边搬来一块石头,让我坐下,他们自己仍在欢呼雀跃。……休息一会儿之后,我们继续赶路。很快就走到了尽头:一条小溪,横亘在前头。小溪里头,每隔一点距离,就摆上一块块大石头,孩子们大一点的先一步踏一块石头过去,再回过头来牵后边小一点的同学。这群孩子就这样互帮互助,过了溪。我小心翼翼地踩着石块,摇晃着身子,费了好大的劲才勉强过去。过了那溪,路越来越陡峭,也越来越狭窄,有的地方刚好容下一个脚掌,走在上面,我真有点胆颤心惊的感觉。可孩子们如同猿猴一样敏捷地翻越过去,然后回过身来牵着我的手走。“还有多远呀?”我有点急切地问。“远着呢,还有几个凹”“还有几个凹?”我心里犯嘀咕。“老师,您吃不吃这个?”一名女同学从书包里拿出一个黑乎乎的东西,塞到我手里。“这是什么?”我疑惑地问道。“这是荞麦粑粑。”那位女同学说,“我妈妈给我准备的中餐,今天放学早,我还没有吃呢。”“你怎么自己不吃呀?”“我这儿还有。”说着,她又从书面里摸出了一个。我的确饿得不行,便拿着啃了起来,硬梆梆的,一口下去,才现几颗牙印,须持续下力,才能啃动它。嚼在嘴里,起初有点苦涩,后来才觉得有些许清香。一点东西下肚,体力也恢复了许多,我继续跟在孩子们身后,向他们的家方向攀缘而去……(二)“难为这些孩子们啦,每天上下学,在山间溪畔的路上颠簸奔走的时间和劳累,可想而知。”我这样想着。“老师,吴德宝的家就在那边”有一位同学指着一座低矮的小木房说。“噢,那好,首先我到吴德宝家去看一看”孩子们簇拥着向吴德宝家走去。到家门口时,我才发现所谓的木房子,就只有几根木柱支撑着,墙壁是用竹片和着泥筑成的,由于年代久远,有的泥已脱落,墙壁到处漏风。一个小男孩正佝偻着身子在灶边生火,一张木床上躺着一个老太。“吴德宝,你快出来,新来的老师看你来啦!”那男孩抬头一望,便放下柴火,扭头就跑。“德宝呀,老师来啦,快叫老师进屋坐。”那老太一边用低沉的声音叫唤着吴德宝,一边吃力地想坐起来。几个孩子眼尖手快,飞快地截住了吴德宝,我走上前,抚摸着他的头,说道:“德宝呀,老师不是老虎,见了我你为什么要跑呀?”只见德宝眼泪直奔,呜呜地哭了起来。“老师呀,你看我们家这个样子,还能送得起孩子的书么?”听到这揪心的话,看到这如此揪心的场景,我的心也揪心地痛。“孩子爸妈呢?”我低沉地问道。“孩子爸出门做工夫去了,孩子他妈因嫌家贫,跟着别人跑了。”老妇人泪眼婆娑地说。“孩子他爸什么时候回来?”“我也不晓得,大概要到天黑。”“德宝奶奶,你不用担心德宝的学费,明天让德宝来上学吧”我动情地说道,“德宝他爸回来,我会再跟他说一说”。“吴德宝呀,明天来上学,不管有多大的困难,老师与你一起想办法解决,好吗?书一定得读。”我又一次抚摸着他的头,我发现他热泪盈眶,点了点头。这使我想起了自己读初二时候缀学在家的情景,如果没有谭质彬老师亲临我家,劝说我父亲让我去读书,我也面临失学的困境……“德宝奶奶,吴德宝,我还要到别的家去,我先走了”“老师,您真是好人,德宝谢谢您”老妇人感恩戴德,千谢万谢,让我的内心有说不出的五味杂陈。“德宝呀,你替奶奶送一送老师,他是你的恩人!”“德宝,你好好照顾奶奶,明天来上学,德宝奶奶,我改天再来看您!德宝他爸,明天也抽空到学校来一趟,我跟他谈一谈。”离开吴德宝家时,我的心情是十分沉重的,在大山深处,由于大山的桎梏,家庭的贫困,扼杀了孩子们的梦想和希望,使他们一代又一代地困在山中,找不到出路。我和孩子们继续在崇山之间奔走,去找另三个家庭的不幸的故事……(三)我一心情沉重地,跟着那些孩子在群山之中走着,山中风景很美,却无法勾起我的诗情画意。只要想到吴德宝的遭际,什么雅致都变成虚无。“老师,我家就在那棵大树旁边”那个拿荞麦粑粑给我吃的小女孩说。“噢,我们大家一起到你们家去歇一会吧。”“好呀,老师,您是第一个到我们家的老师!”小女孩看起来很兴奋。我和孩子们都加快了脚步,以期能很快能到那小女孩家歇歇脚。可是,走了很长一会儿,还是没有到她家,这正是“望见屋,走得哭”的山路“奇妙之处”吧。或许是望梅止渴的牵引,我还是耐着心走着。“老师,到了。”小女孩快乐地对我说,接着她大声喊“妈,妈,老师来了,老师来了!”“老师来了,快进屋,快进屋”孩子妈正在喂鸡,风风火火地边在衣服上擦手边上前来迎我。“其他同学也快进屋吧。我去烧点开水,喝点开水再说”她说着,便去火炕里拿炉锅烧水。“不要开水,看有没有凉茶,喝凉茶便好。”“秋良,你去帮老师倒点凉茶。”说话间,我抬起头四周望了望,同样是竹片和泥巴筑的墙壁,只是没有脱落泥巴,屋子里有几件老家什,虽旧却被抹得光亮,墙头还挂在些玉米、辣椒之类,可见这小女孩家并非吴德宝一贫如洗。我正在观察时,听见外面有人干咳着走了进来,那秋良忙喊“爸,老师到我们家来吔。”“老师?这么远来我们家?”秋良爸似乎有点不相信,“就这个后生子,到我们学校?不可能吧!”“是的,是的,他就是我的老师”“好,好,好,老师好!到我们这里来一趟,很不容易的,真是辛苦你啦!这是前世修来的福气,有老师到我们这*地方来。”“你好,我姓蒋,是这一期来的老师。”说着,我起身迎接。“别起身,你好好休息,”那汉子朝里喊,“老师是稀客,你要好好招待好。”说着,他一个健步冲到鸡舍去捉鸡,鸡们很快便到处扑腾。于是他呼唤秋良及其同学一起围鸡。眼看他们把一只鸡逼入一个死胡同,那汉子猛然一扑,抓住了鸡的尾巴,只见那鸡奋力一飞,他的手里便只有了一两支鸡毛,而那鸡在另一个石头上直叫唤。“秋良爸,鸡暂且留着,下次再来吃吧,还有三位学生今天没去学校,我要到那些学生家看看。”我说,“你认识这三个学生么?”“那三个学生?看我晓得么?”我便把那三个学生的名字告诉了他,他说,佃伢子不认得,要看家长。于是我拿出学生花名册,一一和家长对上号。“我们这条冲水,只有李桂华,另外那两个,走反了水。”“啊?那李桂华家还有多远?”“还有大约八、九里路,而且路更加难走,要么,我带你去。”“那就谢谢你。”“说哪里话,古远山间的,你都不辞辛苦,为了我们的孩子们,我们应该谢谢你才对呢!”“那我们走吧,同学们,走。”于是我们一起向更远的山旮旯走去。渐渐地,又有两三个孩子回到了自己的家。他们的家都大同小异,均是木柱子,竹篱墙,只是有些已修补,旁边建了各不相同的牲口舍。这些孩子都十分急迫地想让我到他们家去做客,我和秋良爸便到他们家小坐一会儿,喝了凉茶,捧上点山间的花生薯片,便继续往前赶。路一阵紧似一阵地难走,高一脚低一脚地,步步都得小心留神:冷不防路边伸来一丛刺,挂着衣裤和鞋袜;防不胜防头碰着崖壁隐隐作痛……幸亏有秋良爸在前头不时提醒,为我挡刺开路,否则,我会寸步难行。每一个岔路口都有学生分流,最后只剩下我和秋良爸。每到一个岔路口,我都要叮嘱孩子们一番:“注意安全,及时回家。”孩子们同时也迫切地希望我到他们家里去作客,我只好说下次一定去。“那坎上的人家,就是李桂华家”秋良爸指着山冲那一边说,“从这里到那儿,弯弯绕绕地,还要走两三里路”一听如此,我的心一阵紧,李桂华的细伢子,要走这么远才能有伴与他同行,真是太犯难了——我都犯难。“山里娃上学太不容易了!”我对秋良爸说。“确实如此,一般情况是上学长辈送出来,让他找到同伴后长辈才返回,放学时长辈亦来接。这样才放心些。但也有危险,山中的虫蛇多,而且一旦下雨溪水暴涨,更危险。因此,山中孩子上下学总是提心吊胆的。”听到这些话,我的心极不能平静,我只知道我自己读书时艰辛,想一想这些山里的孩子,我的艰辛又算不了什么。(四)望见了李桂华的家,我和秋良爸继续朝他家走去。有的地方其实没有路,只有一道发大水时被洪水冲刷而成的沟坎,弯弯曲曲高低起伏石头突兀,杂毛杂草的,显然很少有人在行走。走在这样的地方,我只好手脚并用,更外小心翼翼。……终于走到了李桂华家里。他家名义上可叫家,实际上只是搭在崖壁的一个茅棚:三面是用圆竹支撑,另一面就是壁崖。里面分成两部分,用篾片分隔。秋良爸大声喊:“桂华叔,桂华叔,你在家么?”开始时无人应答,后来才有一个小孩从一个坑里钻出来,羞怯而好奇地上下打量着我和秋良爸。我也打量着眼前的这个小男骇:他活象电影里的小乞丐,篷头散发,衣衫褴褛,消瘦的脸蛋折射出生活的艰辛。“你是李石峰?你爸爸呢?”我问那孩子。“这是新来我们学校的老师。”秋良爸介绍说。“噢,老师好。”那孩子有些淡然地说,“我爸到山那边锄草去了。”“你今天没去学校,怎么的?”我问那小男孩。“不去读书了,在屋里做点事。”那小男孩轻轻地说。“你能不能把你爸叫回来?”“叫回来搞么子?反正我不读书了,叫回来也没用。”“小小年纪就不念书,还能做什么事呢?”我抚摸他的头说。“我就不读,不读。”李石锋似乎有些倔强。我们正在谈话的时候,对面山凸上出现了一高两矮三个身影。秋良爸一眼就看出那高的就是李桂华,便放开喉咙大声喊道“桂华叔,桂华叔,快点回来,石伢子的老师来了哟。”声音在大山之间回响着,真是一呼百应。“噢,就回,就回”对面回应着。我们在李石锋家等了许多,终于等到了李桂华一瘸一拐地走了回来,他身后跟着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和一个约摸十二三岁的小女孩。小男孩身上穿一身米红色的花衣,显然是小女孩穿不了才让他穿的,小女孩则穿一身成人妇女的衣服,衣服的边缘没过了膝盖。他们都篷头散发,灰头土脸的,活像一群乞丐。见此情景,我的心里一阵寒颤,愣在那里,不知如何开口。秋良爸开口打了一个圆场:“桂华叔哟,你的腿怎么啦?”“唉,别提啦,真是人背时,喝水都塞牙。一个月前,我看到一条大蛇在路坎边就准备去捉,不曾想蛇没捉到,人却跌到坎下,摔得我半天起不了,我还以为自己要去见阎王爷了呢。幸亏我大妹子看见,他们三姊妹合伙把我弄回了家。我在床上躺了十几天,真是没办法,要不地里种的家伙都荒死了,所以才瘸着脚去扯草。”“这是我们村上新来的老师,他看到你家石伢子今天没有去学校,所以专门赶了过来。”“这么远的山冲旮旯赶过来,真是辛苦老师了!”“不辛苦,石峰爸。今天我来,主要是想了解一下你们家的情况,请李石峰去上学。”“我家的情况你都看到了,我没能力去送孩子的书呀!”“你家的情况我都知道,这么小的孩子可不能不念书,这样吧,学费问题暂时缓一缓,先让石峰上了学再说。”我把问题的症结摊开来说。“那就要看石伢子的态度,我不勉强。”李桂华有点像打擦边球。“孩子还小,不懂事,送读是父母的职责,你应该让石峰去读书。”“老师都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了,你就让石伢子去读书吧。”秋良爸敲着边鼓。“那好吧,我明天就让石伢子到学校去读书。”李桂华勉强答应。“我必须去鼓一鼓李石峰的气,才能放心”我心里想。于是,我找到李石峰,只见他眼睛里噙着泪花,很显然他已听到了我们的谈话。我上前再次抚摸着他的头,没等我开口,他便先开口了:“老师,我去!”“那好呀,明天学校见!”“那你们好好休息,我们回去了”“好,老师,真是谢谢您,您是石伢子的再生父母,遇到您,真是石伢子的福气。……”“李桂华,你言重了,言重了……”我在离开的时候,没有看到那个女孩,她本也是上学年纪,要上再管上她,我确实有点力不从心,鞭长莫及。……从李桂华家出来时,日头已经没落西山。返回的路途一样地难走,但毕竟心里又落下一块石头,有些许的惬意,所以也没感觉路途之远。沿途,秋良爸说了许多关于他们山村的话题,我时不时也发表一些感慨。不经意间,天色渐渐暗了下来。“今天,你就到我家住下,明早返回学校吧。”秋良爸提议说。“我还是今天回学校,我得准备明天上课。”“到什么山上吃什么歌,到了我家吃了晚饭再说。”“好吧”一听到晚饭,才觉得肚子里叽哩咕噜的,的确有些饿得慌了。为了分散对走路的疲惫的感觉,我们一路找话说,这样终于到了李秋良家。“你们去得真久,饭菜晾了又热,热了又晾,有几个回合了。”秋良妈半带埋怨半开玩笑地说。秋良爸把事情的原委一五一十地讲了出来。“这样的老师好了不起,要是别的老师,才懒得管那么多呢!秋妹子,在这样的老师手里,你要好好读书哟。”秋良妈一边上菜一边嘴里叨咕着。“蒋老师,我自己煮的米酒您要不要喝一两口?”“好呀,正好解解乏。”于是秋良爸拿来两个大碗,为我和他自己各自盛了满满的一碗。(在线责编 范丹丹)作者简介天山漫笔嫣 然|生命之树王卫民|紫薇赵晏彪|心灵的家园创作的牧场——评张继炼小说集《遥远的牧场》邢海珍|生命之树与诗意的年轮——森林诗人吴宝三的文学之旅李凤臣|麦收裴海霞|问佛(散文)三色堇|大雁塔,铎声阵阵(组诗)王立世|时间带着一块糖——评赵少琳诗集《纯棉的琴键》中国作家在线+作家文学爱好者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