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进电台年春天,24年前和我一起赴匈牙利留学的老同学张钟英来找我,建议我到电台和她一起工作。她说,她和北京外国语学院(即今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几个匈语毕业生正在筹备匈牙利语广播,国际形势需要,任务重,可是人手缺,希望我也参加筹备工作。周总理指示要开办对东欧的广播,让我们的声音传过去。遵照总理指示,年5月北京外国语学院东欧语系匈、保专业的66届毕业生逐一分配到了电台。当年,对波兰、捷克的节目开始播出,接着是对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以及阿尔巴尼亚的广播也开始积极紧张地筹备起来。那时还没有成立国际广播电台,这些语言组的广播工作属“广播事业局”对外部,在现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大楼里工作。大楼是建国十周年的十大建筑之一,匈语组属苏东二部,在五楼西头上班。可以想象,年我来电台报到,走进匈牙利语组的时候立刻就被摩拳擦掌,紧张工作的气氛所感染。屋子里堆满了资料汇编和各类匈文报刊资料,已经有十来个年轻人在那里了,大都是北京外国语学院的毕业生。后来还有因中匈*治分歧被驱赶回国在匈学习一年多的留学生,再后来还有外单位来实习的年轻人。时值盛夏,那时没有空调,说挥汗如雨并不过分。经过几年努力,尤其对匈牙利广播针对性的研究和准备,也已经一年多了,积累了必要的新闻和各类专业知识词汇,掌握了翻译、播音、录音等做节目的技术,还做了几次试播。不久来了一位在国外生活的匈牙利女专家。开播的条件具备了。终于在年7月26日迎来开播的日子!播出前,选稿、译稿、录音都顺利完成。当凌晨3点半的重播结束,节目顺利播出,这时,大家才怀着十分激动和兴奋的心情离开大楼。几年辛苦的成果,如五彩缤纷的焰火在这一刻展现在我眼前。当时播出半小时节目,内容包括新闻、评论,专题栏目(历史、文化、体育、少数民族介绍……),之后重播一次。考虑到对象国听众的收听时间,选择在匈牙利当地晚上8:00-8:30,8:00-9:00播出,因时差是北京时间凌晨3:00-3:30播出第一次,3:30-4:00重播一次。广播对象为匈牙利及其周边国家匈语地区。开播后的第三天,7月28日凌晨三点发生了7.8级的唐山大地震,持续时间23秒。节目还没有播完,还有几位同事没有回家。在这突发事件的紧张时刻,匈牙利组的成员坚守岗位,谁也没有离开大楼。大地震似乎是对我们意志和工作态度的大考,但是全组同志都经受住了这次考验。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值班的人依然在大楼值班室过夜,其他人有的在自家和机关搭的地震棚和家人在一起,有的另想办法,然而没有一个人耽误上班,节目照常做,照常播出。当时正值中苏论战高潮,发送的新闻和评论倾向性比较明显,发射的功率主要集中对苏联地区,对匈广播相比之下有不少不足,如频道窄,功率不足等。尽管如此,处于苏联势力范围的匈牙利人民很乐于听到中国的声音。起初他们不知道有中国的匈语广播,一段时间后,慢慢地有了听众来信。他们兴奋地表示中国对只有自己人口百分之一的匈牙利放送广播,很激动。还讲述听后的感想,有时还就播出的节目提出宝贵建议。这些来信,除匈牙利本土外,还来自周边国家有匈牙利人居住的地区,如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立陶宛、芬兰和南斯拉夫。“耿飚来了”工作慢慢地上了轨道,在运转两个多月后,年10月6日清晨,我值完夜班下楼回家,走到西小院,感到有一种异样的气氛。这时一位也刚下班的同志轻轻地告诉我:“耿飚来了”。这个轻轻的声音,清晰、准确地进入耳朵,我突然感到一种无以名状的心理感受。只能说“无以名状”,因为这感觉太特别和复杂了,像是久违了的轻松感回到身边、像看到云层里射出阳光、像脱掉了压在身上的湿棉袄……我飞快地骑自行车往家赶。在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之中,心中想:这就是说,*清除了那群祸国殃民的坏人,国家再次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以后的一切都会变得美好起来。到魏公村已离家不远了,我下意识回头向东一看,朝阳已冉冉升起,并将普照大地。
两国电台恢复联系
年9月我应邀赴匈牙利访问。大概因为我曾经翻译过一些匈牙利文学作品,匈牙利文教部颁发给我“匈牙利文化奖章”,因此匈牙利“笔会”邀请我赴匈四周。行前丁一岚台长把我叫到她办公室,嘱咐我相机联系匈牙利国家广播电台,恢复因文化大革命而中断的两国电台之间的联系。到布达佩斯后没几天,适逢国庆,在我驻匈大使馆举办的招待会上,我遇到了当年留学时认识的一位匈牙利同学,他已经成为匈显赫的高官。在寒暄后他问我,阔别多年,故地重游,他能帮我做点什么?我便问他能否帮我联系上匈牙利国家电台的负责人,以便恢复两国电台之间的联系。他说:“这太没有问题了,我们也有这愿望。”第二天,我接到匈牙利国家电台外事处处长的电话,请我去电台,在那里我办了一系列恢复联系的具体手续。回国后不久,两国的国家电台恢复了合作。丁一岚台长对此也很满意。几年后这位帮助恢复两国电台关系的匈牙利官员叶桐(中文名)来到北京担任匈牙利驻华大使,卸任后不久又担任匈中友好协会会长,他是中国的老朋友了。
年柴鹏飞与匈牙利语部专家在一起(左一)不断进步,勇往直前我来到电台时是46岁,已是人到中年,和大学一毕业就来电台的年轻人不一样,电台的许多技术工作我都不会,新闻词汇和当年在匈牙利大学学的文学、历史专业知识大相径庭。但由于年长,组里对我期待比较高,有心理压力,工作起来不敢有半点懈怠。我于年退休。世纪之交时,原来组内有几位年轻人离开了电台,匈语部又把我找回去返聘了4年。那时匈语组已经扩大成“匈牙利语部”,在石景山路的新楼办公。有近二十个工作人员,两个专家。每人都在漂亮的玻璃格子里不受干扰地工作。从开播到现在过去了快半个世纪,当年最年轻的组员也已到古稀之年,早已退休,但是对匈广播随着国家的发展也在不停的发展。如今已经不是匈牙利语组,而是匈牙利语部,每天除了做好匈语广播工作以外,年10月1日“国际在线”匈牙利语网站开始运行,每天都有大量听众及网友浏览、发表评论。年,匈语网站已经与中国驻匈牙利大使馆及匈牙利国家电台网实现相互链接,匈牙利各大网站频繁引用我台稿件,匈语网站已经成为宣传我国的重要窗口。除了完成大量的日常工作以外,匈语部先后出版了“桥”及“全景”双月刊杂志,“儒家故事”,“中国饮食”,“中国式的养生法”等书籍,“汉语匈牙利语分类词典”和“个汉语文化词汇和集电视系列片”等作品。广播是*的重要工作,当我已是垂暮之年,回首往事,我曾在这领域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而引以自豪。作者柴鹏飞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