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对中国和中东欧合作的影响:中东欧国家疫情进展与评估报告
TheImpactsofCOVID-19Pandemicon17+1Cooperation:ReportandAssessmentofCOVID-19Outbreaksin17CEECs
(No..06.14-06.15)
疫情大数据
中东欧17国新冠肺炎情况统计表
数据来源说明:海外疫情数据均来自各国官方通报和权威媒体报道。
专家观点
黄平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原所长,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学术委员会副主席,全国*协委员)
新冠疫情已经在全球流行,我们仍在与之抗争。这是典型的非传统安全挑战。我们此前已经察觉到许多非传统安全挑战,例如气候变化等。但是,当疫情发生时,我们仍然感到惊讶,甚至科学家都没有预见到疫情爆发。到目前为止,我们仍不确定这种病*来自何处,疫情将持续多长时间,以及针对该病*研制出疫苗或药物需要多长时间。尽管如此,现有的国家,地区或国际组织(例如欧盟,联合国)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发挥作用并与病*作斗争。
面对这样的危机,每个国家和每个地区都以自我保护为优先,这很自然。然而,部分国家意识到仅仅抗疫不足以平复危机,因此开始甩锅给别的国家。但从长远来看,这么做往往是徒劳的。当疫情的后果变得越来越严重时,我们会意识到仅保护自己或责怪他人都不行,我们需要研究如何以集体方式进行协作以减少负面后果。人类需要合作抗疫。疫情可能出现第二波,甚至第三波。它可能持续几个月或几年。我们不仅需要与病*作斗争,而且还要与经济萧条作斗争,这使我们更加迫切地需要积极合作。
民族国家不应该退回丛林法则,而是需要共同努力,制定出一些新的机制来抗击疫情及其影响。疫情发生前,我们已经看到了逆全球化的端倪。现在是时候让我们认真思考未来如何走,向哪儿走。区域合作层面,中国-中东欧国家和中国-东盟都建立了合作关系,这些都是对抗病*和改善我们的公共卫生系统的有用机制。*府与*府应该合作,人民也应该携手合作。在武汉,我们看到了全国各省驰援武汉。我们还看到社区之间的合作来共同对抗病*。这表明,如果*府,社区和人民能够团结起来,即使没有疫苗,我们也可以避免疫情造成最坏的后果。
总而言之,正是由于此次新冠大流行的挑战,我们需要更加认真地对待彼此合作,而不是诉诸于丛林法则。我们所有人都应从中汲取教训。
高晓川博士(华东师范大学中东欧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理事):
疫情对中企在欧项目及资产的影响
中国在欧基建与金融资产具有分布不平衡的显著特点。基建资产和项目集中于以塞尔维亚为主的巴尔干地区,金融资产集中在英、德、法等为主的西欧发达经济体国家。相比意大利和西班牙疫情重灾地区,巴尔干地区经济受到疫情冲击的程度较小,同时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府对大型基建项目高度重视,疫情期间中资在欧主要在建基建项目没有中断,疫情对我在欧现有基建项目的影响相对有限。疫情中欧洲产业链受损甚至断裂,大量企业陷入资金困境以失业率增加等会加大我在欧金融机构的经营压力,短期内贷款不良率及资产质量下行的压力增多。疫情冲击下的欧洲经济衰退已成定局,中资在欧生产型企业受到的冲击明显。
一、疫情对中企在欧基建项目的影响
由于欧盟国家基建市场*策门槛限制,目前中资在欧洲地区的基建资产主要集中在塞尔维亚为主的巴尔干非盟国家,已完成主要项目包括塞尔维亚E高速公路、塞尔维亚科斯托拉茨电站二期项目、波黑斯坦纳里火电站、贝尔格莱德跨多瑙河大桥、波兰弗罗茨瓦夫城市防洪设施等一批标志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其中塞尔维亚E高速公路长约公里,这是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框架下首个落地的基础设施项目,也是中国企业在欧洲承建的第一条高速公路。主要在建项目包括匈塞铁路、黑山南北高速公路、克罗地亚佩列沙茨大桥等主要大型项目。
此次疫情中,塞尔维亚等巴尔干地区国家疫情形势虽然没有南欧国家严峻,但疫情爆发后巴尔干地区国家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用工困难问题。由于塞*府的重视和支持,匈塞铁路塞尔维亚段项目施工在疫情防空期间没有中断,中铁塞尔维亚项目在塞45名员工和名中方劳务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全力推进施工生产。4月,中国进出口银行与匈牙利财*部签署匈塞铁路匈牙利段项目贷款协议,标志着这一中欧互联互通旗舰项目的推进取得重要进展。佩列沙茨大桥项目是中克建交以来克罗地亚规模最大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欧洲国家疫情蔓延情况下,项目负责方克服种种困难坚持施工,采取切实有效的防控措施保障中克多名员工安全健康的同时按计划推进各项施工进度。目前,黑山南北高速公路项目已完成合同内工作约40%,因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原计划的后续复工人员短期内无法返回黑山。黑山项目部将调配好现有资源,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积极推进项目各项管理工作有序展开。从目前情况看,除了黑山南北高速公路项目进展一定程度上受到疫情影响外,匈塞铁路、佩列沙茨大桥项目均在按照计划顺利推进。总体上看,欧洲疫情没有对中企在欧基建资产未造成显著不利影响。
二、疫情对在欧中资金融机构的影响
多年来中资金融机构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目前五大行海外分支机构以港澳和亚太地区为主,欧洲次之。在欧洲地区,中资金融资产主要集中在英、德、法等为主的西欧发达经济体国家。近年,中资金融和非金融机构掀起收购欧洲金融资产的热潮,如中行收购法国洛希尔银行股权、复星集团收购葡萄牙千禧银行以及联想控股收购卢森堡国际银行股权等。在年后,更多的中资金融机构开始进入“一带一路”沿线欧洲国家,包括此次疫情严重的意大利和西班牙,以及作为欧亚大陆新兴经济体的中东欧国家。截至年末,已经有中、工、建、交等中资金融机构在波、捷、塞、匈设立了8家全牌照分行,地域上基本覆盖中东欧各个地区。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资金融机构承担了为中企在海外拓展提供金融支持,参与‘一带一路’的建设的主要任务和职责。其中,中行在匈牙利和塞尔维亚承接人民币清算业务。
虽然欧盟及其成员国以增加流动性为主的逆周期财*刺激*策相继出台,但欧洲实体经济下滑和各国财*赤字大幅度增长将增加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这种经济大环境将直接影响在欧中资金融机构经营与资产状况。在宏观经济环境不利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多会采取放缓资产扩张增速和信贷投放的*策。欧洲国家金融分析人士认为,疫情对部分地区和行业的冲击会带来相关中小企业信用风险上升的压力,以及由此产生的银行坏账增加的压力,失业率和居民收入下降也会影响到银行个人信贷质量。因此,疫情会对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产生阶段性影响,银行业务改善主要取决于欧洲国家经济恢复的基本面。此外,疫情时期资本市场下滑和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对于金融机构在防控风险方面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捷金融机构的报告指出,疫情后将欧洲国家将出现一轮中小企业的破产潮。在欧中资金融机构面临同样的经济和金融大环境,短期内金融机构信贷业务面临压力,金融机构同样需要做好坏账准备甚至承担资产缩水的风险。此外,与欧洲本地银行相比,中资金融机构在对欧洲市场的拓展经验和风险承担能力相对更弱。从地域上看,南欧、西欧和中东欧地区的中资金融机构面临的经营和资产压力具有依次递减的特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南欧国家的中资金融机构承压更大。
三、疫情对在欧中资生产类企业的影响
疫情对欧洲实体经济冲击严重,尤其是汽车、制造、航旅和服务行业等受到冲击尤甚。从目前欧盟及其成员国公布的统计数据看,今年4月份德国、捷克工业生产降幅都分别达到年德国统一以及年捷克斯洛伐克联邦分裂以来的最大值。受到疫情影响,多数欧洲国家国内消费显著萎缩,作为V4国家经济支柱的汽车业同样出现生产和销售大幅下滑的不利局面。在这种经济大环境下,目前在欧制造类中资企业的经营已出现困难。受到欧洲国家疫情导致的市场需求下降影响,家电生产企业海信欧洲公司三月份订单同比减少三分之一,四月份减少三分之二,预计5月和6月减少四分之一。疫情对企业经营造成严重影响,海信欧洲公司预计上半年亏损达几千万欧元。海信在欧企业员工共计多人,公司计划在今年底前裁员人,裁员比例接近四分之一,其中在斯洛文尼亚工厂的名员工中裁员人,在塞尔维亚、捷克和斯洛伐克工厂中裁员人。从海信欧洲公司可管窥上半年欧洲经济整体状况。
在疫情爆发和防控期间,欧盟及各成员国采取了增加流动性、保障就业、刺激经济的一系列逆周期*策措施对冲疫情对经济的严重冲击。从微观实体经济看,目前这种释放流动性的覆盖面仍然有限,远不能解决各行业停工停产带来的企业困境,只是暂时起到了稳大局的作用,真正发挥推动经济恢复增长的作用相对有限。在后疫情时期,欧洲国家经济复苏和增长将经历一定的过程,失业和投资消费不足问题仍将持续一段时间。在欧中企生产型企业的复苏主要取决欧洲经济的整体恢复和市场需求的增加。
四深化中欧合作展望
抗疫期间,中欧协作的基本面良好,这为中欧加强后疫情时期的合作关系奠定基础。此次抗疫也是中国与欧洲国家科技竞争力的综合体现,在抗疫中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纳米和5G等新技术应用的优势被广泛认可。在后疫情时期,双方宜淡化意识形态之争,继续深化务实合作。欧洲国家将加大对生物医药、5G、3D打印和纳米技术等重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以突出追求科技进步的领先性,中欧间以高技术为代表的科技竞合关系将加剧。
后疫情时期一些欧洲国家的*策和舆情压力会让位于欧洲国家经济恢复和增长的现实需求,中企可抓住机遇打造中欧间更多示范性基建合作项目。目前欧盟及其成员促经济、稳民生、保就业的财*宽松*策也将导致各国出现历史性赤字,并提前释放后疫情时期基建项目的资金储备,部分欧洲国家财*赤字和失业率的双上升将为中企拓展欧洲市场创造机遇窗口。在欧的基建类中企可抓住机会走出巴尔干地区,拓展更多欧盟国家市场,包括参与中东欧地区以能源、电信和交通基础设施为主的“三海倡议”合作。在欧中资金融机构需要加快数字化转型,强化金融科技对创新服务模式的支撑作用,推动线上金融业务提质升级。根据今后欧洲产业发展新态势,尤其是针对公共卫生、医疗体系、区块链和5G等新技术、新材料等战略和新兴行业发展催生的新融资需求推出金融创新产品。
吴兵博士(四川外国语大学一带一路与中东欧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疫情后17+1机制下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新举措
一、疫情对中国-中东欧合作影响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加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秩序、国际格局、全球化、国家治理面临新的挑战和变革。疫情导致的隔离和航空运输锐减,部分产业链、供应链中断,沿线产业园区订单减少、开工不足,一带一路项目进展放缓或停顿。同时旅游业、人文交流、劳务派遣、*商谈判大规模暂停,增加一带一路沟通成本。面临疫情防控常态化和恢复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压力。疫情后时代一带一路建设如何实现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长远战略,更是亟待破题的当务之急。
年本来是中欧合作、中国中东欧合作的高峰年,三场重要外交峰会,因为疫情延期。高层外交往来受疫情影响推迟或取消。中国中东欧既定的合作规划无法实施。如果疫情短期内难以完全控制,则“17+1”的阻力会加大,已经达成的项目也难以及时启动。
二、疫情后中国-中东欧合作新举措
疫情对中国-中东欧合作确实造成了负面影响,但是暂时的,也是局部的。从整体和长远看,经过疫情的考验,共建一带一路的基础将更加牢固,动力将更加充沛,前景将更加广阔。疫情后中国-中东欧合作除了继续落实已经达成合作规划外,更要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面对常态化疫情防控条件下的新形势,我们要拓展新领域、采取新举措、运用新方法。个人觉得以下四个方面将是疫情后合作的重点、亮点和创新点。
1.运用“云外交”为中国-中东欧合作规划引领。
今年是中欧关系“大年”,本来筹备了中国-欧盟峰会、中国-欧盟27+1领导人会晤,中国-中东欧国家17+1合作峰会,为中欧关系注入强劲动力,发挥引领作用。但是疫情爆发,延迟了系列峰会。当前迫切需要创新外交方式,运用“云外交”,加强双方高层和工作部门沟通协调,推动后疫情时代的中国-中东欧合作再出发,双方要共同推动复工复产,维护双方产业链、供应链、物流链的稳定,就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疫苗药物研发等,加强经验交流和开展合作。
2.中国-中东欧公共卫生合作。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和中东欧国家引发了巨大的公共卫生危机,疫情首先威胁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对民众心理造成恐慌,给*府行为决策造成巨大压力。疫情成为推动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合作的催化剂。
疫情后中国-中东欧合作的重启,可以从疫情防控、救治问题入手,加强中国-中东欧公共卫生治理合作。公共卫生治理和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将成为双方合作的迫切和长远需求。中东欧国家抗疫防疫效率和医护资源能力相对较弱,检测、治疗以及防控能力存在很大的短板和弱项。公共卫生治理和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将成为中国中东欧合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3.中国-中东欧中欧班列布局拓展和优化。
疫情期间,在国际海运、空运因各国疫情封闭措施而大受影响的情况下,中欧班列不降反升,逆势增长。国铁集团最新数据显示,截至5月22日,年共开行中欧班列列,发送32.6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26%、30%,综合重箱率达到98%。中欧班列坚持敞开受理、应运尽运,安全稳定高质量发展,全力支持抗击疫情,架起中欧运输绿色通道,成为欧亚大陆之间名副其实的生命之路。中欧班列逆境开行,源源不断向中东欧输送大量防疫药品和物资,为沿线各国架起了一座生命桥梁。中欧班列不仅打通了疫情防控的补给线,也推动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中东欧国家之间的经贸往来,稳定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开行的中欧班列,是抗击疫情期间连接中国、中东欧、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重要运输纽带。中欧班列对中东欧国家抗疫和经贸稳定起到正面支撑作用,将有力地抵消所谓的脱钩逆流。疫情后中欧班列将为进一步释放亚欧陆路物流和贸易通道的潜能、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推动国际供应链提质升级、促进国际贸易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疫情后中欧班列要继续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坚持*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以高标准、可持续、市场化为基本遵循,深化运输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进机制创新、模式创新、规则创新、技术创新,稳定中国中东欧之间的产业链、供应链;要聚焦高质量发展,开展中欧班列集结枢纽中心建设,在中东欧国家的支点城市增加货运网点布局,构建干支结合、枢纽集散的集疏运体系;要大力发展“班列+”模式,试点“旅游班列”,促进区域经济融合发展,打造数字丝路班列。进一步激发中欧班列的市场活力和创造力,促进班列与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着力打造联通亚欧的国际贸易大通道、深化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务实合作的重要平台。
4.中国-中东欧数字经济与跨境电商合作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阴影下,各国都采取了严格的公共卫生预防措施,全球陷入大封锁状态,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物流链受到重创。疫情给人类社会日常生活带来了不便,却为数字经济、数字丝绸之路发展带来机遇。疫情期间,受人员流动限制等因素的影响,数字经济和数字技术越来越多的运用到日常生活。以网上购物为代表的电子商务爆发式增长,保护公众减少感染风险、追踪疫情的手机应用程序广泛推广,各种形式的跨境视频会议的云论坛、云展会的举办,疫情让经济活动和消费模式的数字化发展进入到新阶段,也为各国经济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契机。
而目前大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化发展程度和相关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电子商务和5G将在中东欧国家具有非常大的空间。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特征,数字化发展必然会成为未来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最为亮眼的增长点。根据国内经验,疫情期间是电商发展的重要机遇。这种新商业业态在中东欧国家若得到普及,虚拟市场与实体市场结合,可以形成巨大的市场网络。电子商务、市场网络、5G技术三合一,发展跨境电商,进行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将为中东欧各国经济发展创造更多新增长点,将为中国—中东欧合作开创包括跨境电子商务在内的数字丝绸之路的新领域,为全球疫情防控和经济复苏注入强劲动力。
汪圣钧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后疫情时代中欧产业合作存在较大空间
新冠疫情扰乱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形成的全球化分工体系。原本在同一国家领土空间中运行的产业链被拉长为全球产业链。应对新冠疫情的封锁措施实质上截断了高速运行的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与供应链,因而有观点惊呼其为压倒全球化的最后一根稻草。对欧洲来说,申根区内部边境的重铸与各国对口罩、呼吸机等紧缺医疗物资的出口禁令使得作为欧洲一体化根基的人员与物资自由流动饱受质疑。尤其是在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发出质疑欧洲团结的声音后,欧盟在新冠疫情早期出现的治理危机已经转变为*治危机。
为扭转欧盟应对疫情的混乱局面,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主导建立了新冠肺炎疫情应对小组,其主要致力于强化医疗能力、协调应对人员流动与疫情防控的矛盾以及研究疫情对经济各部门稳定运行的影响。然而,欧盟内*治危机的缓和同其内部矛盾向外部矛盾的转化密切相关。全球化与中国成为新的攻击目标。首先,有声音指责关涉欧洲安全的产业链过度依赖单一供应方,缺乏足够的“弹性”(resilience),比如全球口罩产能近50%布局于中国,而从中国到欧洲的漫长空间距离使口罩供应链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与潜在风险。其次,指责中国利用供应链的优势在中东欧博取*治利益,开展“口罩外交”,将欧洲团结的内部矛盾甩锅为对抗外部势力*治渗透的敌我矛盾,是所谓“分而治之”论在新冠疫情时期的翻版。与反击对华污名化相比,中欧围绕全球产业链安全议题,既存在对抗风险,又蕴含合作机遇,考验着后疫时代中欧双方的合作智慧。
产业链安全同时牵涉全球地缘*治的大变局。欧洲的防务与信息技术产业存在严重的对美依赖,以“棱镜门”事件为代表,欧洲对美国战略信任开始动摇。从马克龙的北约“脑死亡”言论到年慕安会以“西方缺失”为主题,欧洲*治精英不再回避跨大西洋关系的危机,认为欧洲只有强化自身的地缘*治力量才能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年3月,欧盟在发布的《欧洲新工业战略》中,提出要维护以产业自主为基础的经济主权,并将其作为欧洲国家的共同战略目标。产业自主策略包括防范与促进两个维度。前者涉及加强对涉及获取敏感技术与关键基础设施的外国投资的审查力度,将外国直接投资审查框架付诸实施。尤其是对“受外国*府支持的”跨国企业的兼并与收购活动,将慎重考察其*治目的,以公平竞争为由阻挠其收购活动。中国已经成为欧盟与其核心成员国真的重点防范对象。但是,不同于美国以绞杀中国高科技企业为目的的投资审查与贸易管控,防范性的欧洲产业自主策略并没有获得有约束力的超国家*策工具,欧盟更可能将其作为与中国开展投资协定谈判的筹码,因此投资审查机制的背后是利益之争而非结构性冲突。促进维度的产业自主策略聚焦于对欧洲产业的未来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关键行业,以促进创新为根本推动力,以数字化基础设施为载体,将立足完善市场竞争环境的横向产业战略同选择性的纵向产业战略进行结合。对于涉及欧洲共同利益的重要项目(IPCEIs),欧盟将在实现对现有*府补贴规则的修正,推动在有助提升对外竞争力的产业部门“特事特办”,规避现有竞争规则下的中小企业偏好对欧洲企业全球竞争力的不利影响。这回应了近年十分热门的关于是否组建超大型“欧洲冠军企业”的争论,也维护了共同市场基本规则的稳定。同时,关键产业链的本地分布也被视为是产业自主的基石。新冠疫情期间,由于原料药生产过度依赖中国与印度,因而对欧洲产生了巨大的药品断供风险。为此,欧盟提出在年制定新的欧洲制药业发展战略,以确保充足、平价、可持续的药品供应。于此同时,罗马尼亚已经积极宣传自身的诸多优势,寻求大量承接后疫情时代以欧洲市场为服务对象的产业转移。因此,原先较长的产业链可能出现截短的趋势,一些原本处于欧洲经济空间边缘的中东欧国家可能在欧洲本土供应链中找到新定位,在欧盟资金支持下成为区域性生产中心。
与欧盟的变化相匹配的是,中国正在改变原有高度依赖外贸的经济发展模式:以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和促成强大国内市场为代表,新一轮改革开放进程方兴未艾。中国希望参与新型全球化进程下的产业链调整,摒弃完全以增值为目的的、资本的全球化所带来的弊端,强化充分考虑特定区域内人的基本需求与安全的、人的全球化,改变“中国制造-世界消费”的模式,形成“中国智造-区域生产-本土消费”的合作共赢新路径,将欧洲后疫情时代的经济恢复与公共安全同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与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联系起来。在近期举行的中欧第十轮高级别战略对话中,中欧双方都表达了共同规划、推进各领域务实合作的意愿,并对中欧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与年内如期完成双边投资协定谈判持乐观态度。中东欧正是在中欧协商基础上实现全球产业链有序调整的重要区域节点,中欧产业合作存在巨大合作空间。
阿纳斯塔斯·旺格利博士(AnastasVangeli,ESSCA欧盟亚洲研究所研究员、都灵世界事务研究所中国项目非常驻高级研究员):
COVID-19和西巴尔干地区:现状与未来
前言
在巴尔干地区与COVID-19的战斗已进入第四个月。迄今为止,该地区各国在控制疫情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与其他欧洲国家相比,巴尔干国家的感染率较低。黑山共和国一直是抗击COVID-19的全球冠军之一,不仅设法治愈既有病例,而且自5月9日以来也没有新的病例,其他巴尔干国家则好坏参半。塞尔维亚在4月份的病例数量相对较高,但在5月中旬“拉平了曲线”。另一方面,北马其顿和阿尔巴尼亚在早期就取得了相对成功的经验,但六月也有新病例的增加。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新病例也有所回升,但6月的新增病例少于4月和5月的病例。较不乐观的指标之一是6月初巴尔干是世界上新增病例最多的地区。同时,大流行对西巴尔干产生了深远的*治、经济和社会影响。本文将提供迄今为止这些国家如何应对大流行病的概述,并分析如何应对未来大流行病的挑战。
巴尔干地区的抗疫
年3月,西巴尔干国家首次出现了COVID-19病例。现在人们了解到是,病*随着出国旅行居民的返回传播到了巴尔干国家。其中包括两个不同的人群:第一、返回的季节性工人和来自国外的劳务移民;第二、是返回的游客,包括上层中产阶级游客,他们曾去过欧洲疫情严重的地区。这意味着该病*从一开始就传播到不同的群体。巴尔干国家*府很早就对COVID-19的危险做出了反应,但只是在病*开始在人群中传播之后,才采取行动。
巴尔干国家早就下定决心遏制新型冠状病*,甚至可能超过美国或西欧国家。除了对COVID-19造成的危险的客观认识之外,巴尔干国家还意识到其卫生保健系统能力有限,不能承担建立群体免疫的风险。在西巴尔干地区,公共医疗保健系统长期资金不足。医务人员已大量移民到欧盟和世界其他发达国家,导致该地区医护人员短缺。意识到医疗保健系统的脆弱性,巴尔干国家别无选择,只能防止更加严重的医疗危机。因此,他们应对大流行的早期措施是坚决的,并且在许多方面是前所未有的:引入了对人民流动的严格管制,包括宵禁以及完全封锁;各国*府都曾告知公众有关病*的危害以及个人的责任,既要采取预防措施,也要与医疗机构合作。
黑山抗疫非常成功,与该地区其他国家相比,黑山总计不到病例(该国人口大约60万),并且疫情在不到两个月内就已结束。*府为确保公民服从而采取的一些不同寻常的措施:将受感染者和可能受感染者的名字公开,这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有争议的做法之一。但波德戈里察*府致力于寻找有效的方式,即使这种方式不受欢迎也可以应对这种情况。由于旅游业在黑山的经济中占有重要份额,因此黑山*府抗疫的另一动机是必须确保该国保持安全、信誉良好并吸引游客。黑山希望至少恢复部分损失的旅游收入。
在其他国家,宵禁和封锁的效果有限。用一个流行的比喻来说,给人的印象是阿尔巴尼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北马其顿和塞尔维亚在“比赛”的“上半场”踢得非常好,但在下半场就开始摇摆了。其主要原因是经常有选择地和部分地执行保护措施,并有选择地和部分地批准不遵守这些措施的人。很大一部分人没有把戴口罩当作一种习惯。尽管有警告,人们在不同场合(私人场合和专业场合)的社交和互动仍在继续。具体的社会*治环境加强了这些进程。
重要的是,有选择地和部分地执行这些规则并不是一个新现象,可以归因于地区结构。治理缺陷经常被解释为违法行为(与裙带关系和腐败相关),然而,除此之外也体现了机构的能力不足。然而,就COVID-19而言,*府也有一个有意识的权衡,导致在某些方面采取了相当宽松的做法。如果人们缺乏良好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前景,要使他们长时间处于封闭状态就更加困难。因此,四个巴尔干国家*府自觉地限制和放松了封锁,接受了病例数量可能上升的风险。
两个重要因素削弱了*府对保护措施的坚决态度。首先,封锁正值该地区的宗教节日(复活节和斋月)。虽然名义上该地区所有*府都承诺不允许像往常一样举行大型宗教集会,但仍有明显的例外。既包括宗教仪式的组织,也指非正式的庆祝活动和大群人的聚会。给予宗教团体例外并不一定是尊重宗教权利和多样性的结果,而是一种民粹主义的行动,因为宗教具有重要的*治作用,而宗教组织本身就是强大的*治参与者。然而,这有一定的代价:不仅要对*府的行为进行审查并经常受到谴责,而且宗教团体的活动与新增病例数量的回升之间的相关性也导致对他们的敌对和偏见,将医疗保健问题转变为具有民族信仰的问题。
其次,*治在危机管理中发挥了作用,而不仅仅是对宗教团体的处理。当所有在该地区的*治角色(与世界各地的同行一样)都试图在抗疫方面赢得*治支持,在塞尔维亚和北马其顿,*治在两国应对危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为即将进行议会选举。对这些国家的*府来说,应对COVID-19越来越成为其选举绩效所依赖的唯一核心问题。对于反对派而言,他们有越来越多的动机来指出和批评*府的明显错误。这种组合导致矛盾的扩大,阻碍建立更广泛的团结,而团结是有效处理COVID-19的先决条件。因此,医疗保健也成为了两*斗争的一个话题。北马其顿的*治局势尤其紧张,自年初,北马其顿有一个技术性的集中*府,这是导致提前举行议会选举的复杂*治安排的一部分。由于来自执*联盟和反对派的官员现在都是*府的一部分,因此关于大流行和处理大流行的*治紧张局势甚至在整个系统内都在扩大,损害了所有北马其顿公民。
第三,尽管开展了公众教育运动,该地区仍有一部分人完全拒绝承认COVID-19的存在,或者不认真对待。这部分不一定占主导地位,但即使是一小部分也可能使局势恶化。实施保护的例外措施鼓励了这种行为。*治人物和其他著名人物没有采取必要措施的偶然新闻对公众来说也是一个坏例子。
社会经济影响及前进方向
流行病使西巴尔干各国的经济受到极大的冲击。除了对经济活动的大规模封锁的直接影响和长期的物理隔离造成的需求下降之外,巴尔干国家还面临着蔓延整个区域的欧洲供应链中断的困境。该区域的一些主要投资和经济活动来源是外资产商,它们生产中间产品,并将这些产品出口到供应链的下一个目的地。然而,随着欧洲许多部门(包括汽车和服装)的经济衰退(以及潜在的大规模关闭和裁员),巴尔干的生产商处于一种不确定的状态。
此外,作为依赖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巴尔干国家在援助和投资方面都严重依赖外国资本流入。然而,它们的主要经济伙伴和资本来源,欧盟及其成员国在后COVID时代也将处于可怕的状态。任何资金的流动都将远远低于该区域的愿望和期望。这将对西巴尔干各国造成压力,既要求寻求额外的资金来源,又要变得更具创新性并设计和探索新的发展道路。
同发达国家的联系有不同的形式,也将在许多其他方面受到影响。很大一部分在国外工作过的巴尔干地区的季节性工人和劳工移民在大流行期间被迫回国,在返回以前的目的地和工作的可能性面临不确定性。这些工人很重要,因为一直在向祖国汇款。当他们呆在家里失业之后,宝贵的资本流动来源将流失,而失业数字将上升。然而,这里的一线希望可能是,一些具有国际就业经历的比较有经验和技术的工人可能参与后COVID-19区域经济的重建。
巴尔干地区COVID-19的情况不太严重。目前,与世界上许多其他国家(包括一些最发达的国家)相比,该地区*府的表现相对较好。从大流行中得出的主要教训是,COVID-19不会静止,而是会在几天之内发展到任何方向。尽管到目前为止,黑山是一个积极的例外,但其他四个巴尔干国家的发展轨迹不那么明朗,或许也不那么乐观。
疫情动态
希腊
希腊从6月15日起将进入又一个“解锁”新阶段,从这天开始,希腊边境将重新开放,全国博物馆也将重新营业。希腊总理米佐塔基斯13日到访热门旅游岛屿圣托里尼,正式宣布开启年希腊旅游季,并向全世界游客发出邀请。
希腊全国各地的博物馆因新冠疫情关闭了近3个月后,终于可以在6月15日重新开放。希腊总理米佐塔基斯13日到访圣托里尼时,在文化部长门多尼的陪同下参观阿克罗蒂里考古遗址。
米佐塔基斯于傍晚时分在圣托里尼日落的背景下举行记者招待会。他承认,今年希腊的游客数量将从去年的3万人大幅减少,但强调希腊已尽最大努力防范新冠病*,国家经济将在“非常稳健的指导方针”下运行。
米佐塔基斯说,当局的目标是在安全保障不打折扣的情况下欢迎游客。他说,“我相信新冠疫情最坏的情况已经过去,我认为没有必要完全封锁。在局部爆发的情景下,我们已经建立了医疗和公民保护机制,以安全有效地应对疫情”。米佐塔基斯还表示,希望在年能够有疫苗面世,也相信年将是丰收的一年。
捷克
从6月15日开始,根据COVID-19的发展情况,捷克共和国再次更新了边境管理的红-橙-绿预警系统。大部分的欧洲国家划入绿色地区,橙色地区是比利时和英国,红色地区是葡萄牙、瑞典和波兰的西里西亚省。绿色是指可以不受限制地往返的国家,无论是捷克公民(包括有捷克居留的外国人)还是外国人。捷克人(包括有捷克居留的外国人)将可以不受限制地从橙色的国家返回,但这些国家的公民无法前往捷克共和国旅游。来自红色国家的捷克公民(包括有捷克居留的外国人)都必须提供4天之内的COVID-19阴性测试结果,或者在返回时接受两周的隔离,这些国家的公民也无法前往捷克旅游。
波兰
波兰取消了3月份在欧盟内边界实行的临时边界管制。从6月13日开始,边境上将仅进行随机检查。这意味着欧盟境内的公民将获得在波兰境内自由出入,并且不需要隔离。目前,波兰对欧盟外边界仍然封闭。
塞尔维亚
最近几天,塞尔维亚新冠肺炎感染人数一直在增加,12日单日新增病例73例。感染主要原因是室内聚会,大部分确诊病例是在贝尔格莱德。预计三个月内,塞尔维亚的新冠疫情不会消失。
塞尔维亚卫生部部长隆卡表示,塞不知道会不会出现第二波、第三波新冠肺炎疫情。塞总理布尔纳比奇表示,随着感染病例增加不排除再次采取限制性措施。塞尔维亚是欧洲人均核酸检测次数最多的国家之一。
塞尔维亚劳动,就业,退伍军人事务和社会事务部长佐兰·乔丹耶维奇13日在视察一家养老院后表示,塞尔维亚的社会保护机构就是在紧急状态下所采取的措施是很好示范案例,世界卫生组织将会参考我们在社会保护机构已经采取的措施。为了应对第二波病*,在紧急状态和相关措施之后,计划对社会福利机构的法律进行修改。
12日,厦门市企业生产的一批特种集装箱,由厦门海关所属集同海关优先查验放行。这批总共75个特种集装箱,将在下周通过海运发往塞尔维亚,用于当地建设方舱医疗设施。
克罗地亚
6月14日新增的萨格勒布女性患者,其丈夫在13日被确诊,且不久前刚从波黑返回克罗地亚,所以流行病学专家认为其从波黑感染后返乡的可能性很大。目前波黑确诊多例,而且每天有数十例的新增。13日新增的患者,不久前从奥地利返乡,并且经过14天隔离,没有任何症状,在返回奥地利工作之前进行核酸检测,发现有感染新冠病*。
爱沙尼亚
爱沙尼亚*府已对限制规定进行了新的调整,目前规定从COVID-19感染率较高的国家到达爱沙尼亚的人员必须进行14天隔离。隔离期间禁止居民离开居住地或住宿地点,除非医疗保健专业人员或警察指示这样做,或者在紧急情况下危及其生命或健康的情况下才可以离开。同时,*府没有改变允许入境爱沙尼亚的国家名单。
斯洛伐克
斯洛伐克从废除紧急状态之日起(13日),恢复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并解除了罢工权禁令。卫生部长在13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医院将陆续开始以标准模式运营。斯洛伐克15所医院为新冠病*患者准备专用床位的义务也已终止。但是,医院应继续确保卫生安全措施的落实。部长说:“如果怀疑病人患有传染病或怀疑有流行病学史,医院的安全地方,并避免与其他人接触。”
匈牙利
匈牙利外交部长表示,各类防疫禁令能够保持放松的条件是,继续采购防疫物资。在周一,有台呼吸机和万口罩抵达匈牙利。外长表示,世界卫生组织表示,在全球每天新增新冠确诊案例达到10万人。流行病学专家迄今也不能预测疫情的未来。如果全球其他国家的疫情无法得到控制,那么欧洲的疫情也无法得到控制。外长表示,我们的任务就是要保障医疗体系在最坏的情况也能运作,以应对第二波疫情的爆发。
国家首席医疗官表示,由于新冠疫情的缓解,医院禁止探视的规定将会有所放松。但是仅有健康的人才能探视,而且必须佩戴口罩。仅有探视的人才能靠近病人两米之内。探访人士必须保证要用肥皂类产品洗手。如果有多个病人在一间病房,那么必须要规定最多探访人数。
立陶宛
立陶宛总理斯克韦尔内利斯(SauliusSkvernelis)周二表示,立陶宛计划在周五重新开放与波兰的边境。由于波罗的海国家与波兰之间的疫情指数相似,并且最近欧盟邻国的疫情记录已经本地化,因此在波罗的海国家与波兰之间重新启动自由流动没有任何障碍。总理同时指出,波兰已经被列为安全国家。虽然波兰国内病例仍然增加,但都是局部案例。在今年的三月中旬,波罗的海国家内部已经对居民重新开放了边界。三国内部已建立了协调中心,不需要居民在入境后自我隔离。当前有28个国家(包括波兰)在立陶宛的“安全国家”列表中,该列表每周一更新。
黑山
黑山*府希望黑山拥有一个可持续的媒体团体以及能够独立报道编辑的媒体*策。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公众能够获得及时的、专业的报道。考虑到当前黑山媒体由于疫情已经陷入困境,*府和相关部委决定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障媒体的财*状况。黑山*府坚决支持媒体的多样化并创造激励性的媒体环境,主要表现在相关法律的不断改进以及特定的资金支持。在疫情期间,*府已经对媒体直接资助了31万欧元,另外免除了各类媒体税收约30万欧元。*府也对媒体雇员进行补贴。由投资和开发基金提供了大约60万欧元的贷款。
疫情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希腊
按照希腊*府此前制定的封锁解除计划,该国将于7月1日重新开放酒店,以接待外国游客,重振旅游业。目前,全国境内的大型酒店也正在为重新开业做好准备。
捷克
根据普华永道(PwC)的分析报告,从年3月到年2月的12个月内,首都布拉格的中小企业的营业额预计将下降到-亿克朗(27克朗约合1欧元)。布拉格公司的营业额占捷克GDP的26%,最大的影响将特别体现在住宿、餐饮和服务,以及文化、娱乐和休闲活动,以及美发、美容、按摩和治疗服务、桑拿浴室、健身中心、日光浴室等。预计此类企业的销售额将下降50%以上。
斯洛文尼亚
经合组织在最新对斯洛文尼亚的预测中表示,斯GDP预计在年下滑7.8%。如果爆发第二波疫情,那么将下滑9.1%。经合组织认为,年斯洛文尼亚GDP将会上升4.5%。如果第二波疫情暴发,那么上升水平为1.5%。新冠病*已经引起了斯国内历史性的消费者信心衰退以及商业的悲观情绪。旅游业受损最为严重,其次是交通运输业。失业率预计会达到6.4%。为了避免长期性失业,*府必须制定积极的劳动力市场*策。
克罗地亚
克罗地亚目前有11.1万游客,其中7.9万是外国游客,其中大多数是德国人,预计下周末,游客数量会暴增。克瓦内尔旅游局长伊莲娜说:刚开放边境的时候,斯洛文尼亚游客就恢复到去年的22%,然后紧接着恢复到58%,5月底已经恢复到91%了,斯洛文尼亚人最喜欢的旅游方式就是汽车露营,尤其克瓦内尔地区和斯洛文尼亚是接壤的,这是他们的地理优势。
罗马尼亚
年一季度,罗马尼亚GDP总值.2亿列伊(约合.8亿欧元),比增长2.4%;经季节和工作日因素调整后的总值为.2亿列伊(.9亿欧元),增长2.7%。从构成看,批发零售、汽车和摩托车维修、运输仓储以及住宿餐饮业贡献率最高,拉动GDP增长1.1个百分点,占比21%,增长率为5.5%;信息通讯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率为0.9个百分点,占GDP的9%,增长率为14.1%:建筑业拉动GDP增长0.8个百分点,占比4%,增长率为23.3%;职业和科学技术活动及行*服务和支持活动拉动GDP增长0.7个百分点,占比7.6%,增长率为10.4%;工业、演出和文化娱乐活动、产品净税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为负值;农业贡献率为零。
保加利亚
据保国家统计局统计,年一季度,保加利亚对欧盟出口与年同期相比下降了0.1%。保在欧盟内的主要贸易伙伴是德国、罗马尼亚、意大利、希腊、比利时和法国,占对其欧盟出口的70.2%。保从欧盟进口较年同期下降0.9%,主要进口国是德国、罗马尼亚、意大利、希腊和匈牙利。
年1-4月,保加利亚对欧盟外第三国的货物出口与年同期相比下降4.2%,主要贸易伙伴是土耳其、中国、英国、美国、塞尔维亚、俄罗斯和北马其顿,占向第三国出口的52.8%。保从第三国进口货物与年同期相比下降7.4%,主要进口国是俄罗斯、土耳其、中国和塞尔维亚。
斯洛伐克
斯洛伐克工业生产跌至年独立以来的最低点。根据统计局提供的数据,到年4月,工业生产同比下降42%,运输工具制造业同比大幅下降78.9%。分析师表示,这超过了年经济危机期间报告的最大年度降幅,当时工业生产同比下降了27.5%。经济水平不可能立即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斯洛伐克和欧洲工业界在取消抗疫措施后恢复正常运行还需要一段时间。斯洛伐克工业可能会在年下半年或年初重回正轨。
本信息专报由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网络团队提供
课题组负责人:刘作奎
课题组团队:鞠维伟、贾瑞霞、马骏驰、韩萌、陈思杨、顾虹飞、管世琳、边敏嘉、吴佳岳
审核:刘作奎、管世琳
欢迎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