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办公楼四号楼(图片来源于《通讯兵的故事》)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车间加班的明亮灯光,渐渐消失在清冷的晨雾里,化作东方天际的一抹鱼肚白。天刚蒙蒙亮的时候,篮球场上就传来了“崩,崩,崩……”的拍打声:生活区的小山上,有人在向上攀登;也有人跑出厂门,下了大坡,沿着公路,向济胜桥跑去……天渐渐的亮了,山坡上,大树下,备战中高考的少年;已经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准备考研的青年;参加电大学习和准备聘定职称的中年,正在认真的背诵英语单词。迎着朝霞,“武工队”出发啦。这些人年龄参差不齐,许多年近半百的猎人,曾是战场上的神枪手。服装虽然不统一,但都是“小衣襟,短打扮”。背上都有一枝猎枪,自然是土洋贵贱各不同。有的骑摩托,有的骑自行车,奔向五台的沟沟垴垴去打猎,主要的猎物是石鸡子和野兔。太阳出来啦,那里没有雾霾,天是蓝的,云是白的,太阳是红的,山是青的,水是绿的。这时,陆陆续续的有一些中老年妇女,向山下走去。她们身背竹篓,手持一根一米多两米的木棍儿,木棍顶端固定着直径30厘米的圆圈,圆圈上缝着一个布口袋。在忻州没见过这工具,也不知道这是哪个省的先进技术,更不知道这是干啥用的。原来是用手握住棍子,把这个布口袋,在草丛里面来回的扫,蚂蚱、蟋蟀、肉墩子等小动物,就全装进口袋里了。回来用开水烫死晾干,是喂鸡的好饲料。当时,好多人家都在山坡上养着鸡,那蛋可是货真价实的家鸡蛋啊!当然,一次逮不了太多,那个竹篓是背小白菜的。东冶是蔬菜产区,间苗拔出的小白菜,就扔在地里不要啦。捡回来晾干,同样可以做鸡的饲料。当然,人也是可以吃的,并且很好吃。可是太多了,根本吃不了。不像现在,两块钱才能买上人家的一小把。东冶街景(图片来源于《五台老乡俱乐部》)
上午,大部队就向东冶镇出发啦。二者虽然相距仅有二里地,但是山上山下,坡陡弯多,还是很不方便去的。有家的背着背篓,去采购鸡,鸡蛋,蔬菜水果等。单身的根椐需要随意买点什么,或者什么也不买,只是逛一圈。东冶这个千年古镇,不仅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而且在明清之际,就商业发达,店铺林立。自从年在此建厂,每逢星期天就自然形成了赶集的日子。四面八方的农民,熙熙攘攘的,携带着农产品,来到东冶街上。就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也没有停止过。的职工,外省人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很多江、浙、四川人。因此,交易过程也很有意思,讨价还价时老乡尽量用普通话,而山上的尽量用五台话,双方语言怪腔怪调,令人忍俊不禁。大约10:30左右,交易基本结束,热闹的大街上冷清了许多。人们背着背篓,很多人手里还提着一只活鸡,爬行在上山的大坡上。回到山上,澡堂已经开放,一直开到下午七点钟。外出归来的和在家的人员,陆续端个脸盆,趿个拖鞋,去泡个澡。云河牌黑白电视机(图片来源于《通讯兵的故事》)80年代初,自己生产了18吋黑白电视机,以成本价卖给职工,电视机的普及率比社会早了好几年。但是,电视的节目内容和电视机的功能,还是非常差的。也没有电脑,手机,KTV……人们的娱乐活动,主要还是看电影。一场精彩的电影,仿佛就是一个盛大的节日。70年代初、中期的电影,正如有个段子调侃的一样:“苏联电影是老一套,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越南电影飞机大炮,朝鲜电影又哭又笑,罗马尼亚电影又搂又抱,中国电影新闻简报。”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一些优秀的国产影片上映了,如《泪痕》、《小花》、《庐山恋》、《少林寺》……食堂兼会议室(图片来源于《通讯兵的故事》)周六或周日一般都会放电影,大人们早早准备好晚饭,孩子们搬上凳子去篮球场占地方。还有用粉笔画的方块,里面写着“有人占”三个字。我们上班的单身就只能在后面搬把椅子看,大多数时间是站着看。秋日的夜晚,繁星点点,山风阵阵,很是怡人。后来,放电影改在小西门那儿,还顺坡砌了十几级台阶,好象观礼台专供老乡观看。看似礼遇,实际看的是银幕反面。我们厂里的职工家属在小广场上看银幕正面。中间隔着一条马路,有警卫巡逻,防止老乡下来,发生冲突,倒也相安无事。再后来,礼堂升级为电影院,可以放映宽银幕和立体电影,並对外售票。在和当地老乡爆发过几次“武装冲突”后,就采用游击战术,尽量在对方不知道的时候放电影。《少林寺》就是在凌晨五点,对方还在酣睡的情况下放映的。全厂男女老少悄悄的,迷迷糊糊的看完了这部大片。放映员为了让职工早看新电影,多看电影,不辞辛苦与军区电影发行站、地方电影公司、友邻驻军单位联系跑片(跑片就是别的单位先演,等人家放映三十分钟后咱用车拉回片子演。)这样,基本上毎周都有电影看。现在的厂门“白驹过隙”,50年弹指一挥间,虽然离开磨子山多年,但往事并不如烟,常常如歌如画入梦来。“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真心的祝愿我们的老厂,兴旺发达!真心的祝福我们的工人兄弟,过上体面,有尊严的幸福生活!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