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村文化生活几乎是一片沙漠,在那个年代里,对小孩来说,看一场电影就像过节,没有比这更快活的事了。
放电影场地就在大队部的地坪上,更多是在小学的操坪上,在坪中放上一张桌子,桌子上再摆放着放映机,人们以放映机为中心,密密麻麻围座在放映机的四周,只见两根小碗口粗的楠竹杆稳稳当当立在操坪的一头,一块四四方方的白色的小幕布就紧绷在两根楠竹杆和中部之间。
最先到放映场当然是小孩子。吃完晚饭,他们都搬几把椅凳来抢占场地。放映前,他们坐不住,有的吃着从家里带来的零食,像野兔一样到处乱窜,或呼朋唤友,把整个场地渲染得一片欢乐。天黑后,电影开始了,喧哗的场地立即安静下来了,看电影成瘾的当然数那些半大不小的孩子,有时两个邻近的大队错开几十分钟放映同一部片子,经常放到半路看到的是:“影片未到,稍等片刻。”也有成群的小孩打着手电看完本场后,他们又马不停蹄地赶到下一个放映地“打复席”。我在甘田读书时,有一次玩得好的6个同学听说公田兰泽在放电影《列宁在一九一八》,跑了几十里路,只看到了一个片尾。
参加工作后,城陵矶地区每逢周六、日,不是电厂、纸厂、五处就是粮库、城港放映露天电影。一到周末,我们年轻人高兴劲儿就来了,提前一点时间完成当天的任务,然后早点洗澡换上干净衣服,吃完饭再去看电影,三五成群赶到放映场地,早早地等到天黑。看电影时,当电影播放至刺激关键时,人们的心情也随之紧张,连呼吸都不敢大声,当画面播放到战争取得胜利欢呼的时刻,大家的心情也随之兴奋。我们最喜欢看的是《上甘岭》、《智取华山》、《渡江侦察记》、《英雄儿女》。记得最深刻的是,看朝鲜片《卖花姑娘》时,只听到泣声一片。
当时有这样的一句顺口溜说,“中国电影新闻简报;越南电影飞机大炮;朝鲜电影哭哭笑笑;阿尔巴尼亚莫名其妙;罗马尼亚搂搂抱抱。”不过当时也有不少战争题材的电影最受欢迎,如《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渡江侦察记》、《奇袭》等等。
这些电影看了又看,百看不厌,每一次都看得津津有味,如痴如醉。那优美动人的旋律,那深刻清晰的形象深深地印在脑海中,至今依旧念念不忘。尽管从现在来看这些影片题材比较单一,人物形象强调高大全,但是这些经典影片塑造了一个个纯洁高尚,英勇无畏,排除万难,敢于牺牲、夺取胜利的崇高形象。大人和老师们便常以电影中英雄人物为典范教育孩子,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明辨是非、勇敢无畏、爱憎分明、崇尚英雄的思想种子。
电影散场了,一连好几天,还不时的议论着电影里的故事情节,孩子们最爱品头论足、最爱模仿的是电影里的那些武打动作和抓坏蛋的情节。那时候,记性特别好,几乎过目不忘,即便首次看一部电影,第二天一群人聚集在一起,能从头到尾回忆出所有情节。
孩子们看电影,不仅是看,更喜欢模仿,事后竟然模仿少林武僧习武练功和打斗厮杀,有的还用电影里的人物给同学起绰号,老师发现后对学生们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并说今后发现给同学起绰号和相互打斗,下次就不让看电影了,这场风波才逐渐平息,重归宁静。
慢慢的,电视在农村普及了,放电影的次数也越来越少了。如今的农村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也逐渐向城镇化迈进,生活水平大为提高。家家户户有电视机,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丰富多彩,露天电影几乎已经消失。更多的人涌进城市里的电影院,感受着现代电影的音像和效果,还有一些人呆在家里,打开电视看电影,早就忘记了什么是露天电影了。
在那个文化相对贫乏的年代,电影就是我们的精神食粮,承载了我们太多的梦想和希望,一场场露天电影让我们度过了一个个美好的夜晚,为山里娃打开了一扇扇认识世界的窗户,起到了引导教育孩子们的作用。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发展,但我们沉浸在高科技发展给我们带来便利生活的同时,回想起自己年轻时经历的一切,我们才真正的感觉到,过去的东西有时候很珍贵,我们不应该忘记。露天电影曾经给人们带来了节日般的欢乐和美好时光,使那个年代的人们终生难忘。
如今可以随心所欲地看自已喜欢的电影,丰富多彩的文娱生活让我们应接不暇,但在内心深处,空旷的麦场、占位的小凳、白色的银幕、黑压压的人群,对曾经给予我们那代人文化生活最高享受、农村夜晚最亮风景的露天电影,总有着乡愁般的怀念。
我到工会工作后,每年也组织职工发票看电影,组织几百人看电影,影院售票人员不可能都把好票给你。总在前排和后排搭配分发下去,一般也没有怨言,这反映了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迫切需求,看电影就是人们最快乐、活跃的时刻,现在高档设施俱全的城市电影院欣赏着大片时,人们享受到了国家飞速发展带来的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