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法大选,17+1合作与三海倡议,黑山的“中国影响说”:中东欧地区形势跟踪
GermanandFrenchelections,17+1cooperationandtheThreeSeasInitiative,Montenegro’s"ChinaInfluenceTheory":ReportoftheRegionalSituationinCEECs
(No..5.6)
疫情大数据
本期目录
专家观点:
1、赵永升、王昭瑾:德法大选中新旧*治力量的裂变与重整
2、邱强、陆俊峰:丹麦大力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3、高晓川:“17+1合作”与“三海倡议”对接的机遇和路径
4、陈慧稚:黑山“中国影响说”影响几何
5、叶予民:中欧关系的调整与挑战
各国形势跟踪
专家观点
赵永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法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金融学教授);王昭瑾(法国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德法大选中新旧*治力量的裂变与重整
继美国大选几经波折与动荡,终于在今年一月十八日以民主*拜登总统的成功就职为标志进入美国新的执*周期,法国也在今年五月正式进入其传统的总统大选年。同时,欧洲的实际“经济掌舵者”德国,自默克尔于年宣布弃选基民盟*主席以及将于年九月卸任总理以来,失去了基民盟、基社盟联盟自年以来联合稳定执*十六年的德国*坛,也重新面临新的不确定性。换言之,从今年九月至明年四、五月间的七、八个月的时间段,将是观察欧洲未来*治走向的关键节点。
尤其是在如今外有国际形势的剧烈变化,内有传统优势产业面临新兴国家的严峻挑战,加之新冠病*、数字转型、难民问题、气候议题等新元素,都时刻在以不同的方式和节奏搅动德、法两国传统*坛的情况下,正如美国建制派的拜登总统与作为*治素人的特朗普前总统之间的对决,此轮德法大选也将是一个新旧*治力量激烈交锋、对抗、裂变和整合,并最终达成新的*治平衡的过程。
总而言之,年金融危机以来的美、德、法三国*坛所共同呈现出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左右(或准左右)两大传统**轮流主*局面的式微和分裂,以及极左、极右**的去妖魔化和主流化。这一特征是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在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下世界工业中心西风东渐,以至西方各国普遍产业空心化、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加剧的大环境相适应的。具体而言,左右两*轮流执*的经济基础,是由西方历史上数量庞大的工业人口和中产阶级所构成的“纺锤形社会”。右派的共和、保守*和左派的社会、民主*,通过分别代表自由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和多数劳动人口,对自身医疗、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诉求来代表西方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大多数人口。
然而,近年这一格局在已经发生重大变化:一是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工业人口的减少。一部分曾经拥有体面工作和富足生活的中产阶层,沦为长期失业或打零工为生的社会边缘人。尽管他们仍然拥有传统左派所主张的食品、失业、医疗等最低生活保障,但这些“救济”措施显然不能弥补他们在国际产业再分工这一不可抗拒的时代浪潮下所积累的失落感。体现在*治层面,他们的诉求往往不是更多的保障和福利,而是传统*治版图的重塑和过去几十年全球化*策的重新审视。
这一不容忽视的人群及其诉求,混合以西方传统的种族问题和近年来加剧的移民难民问题,便是年以来欧美多次大的社会运动真正的深层原因。如年美国的占领华尔街运动和去年的“黑人也是命”(BLM)运动,年法国的“黄马甲”运动,近年来法国的国民联盟*、德国选择*等极右翼民粹**的异军突起,以及年特朗普以各种反传统、反潮流、反建制的极端主张作为*治素人当选美国总统等,都是这一现象的集中体现。
二是经过过去几十年左右两*轮流执*的长期磨合,留给自由市场经济和社会福利保障两大传统选项之间的*策空间已经相当狭窄。一方面是一些基本的社会保障已经成为左右两*乃至全社会的基本共识,如新冠疫情以来美国通过的先后六轮、总额高达5.54万亿美元的财*救助计划,其中前五轮都是在共和*执*下两*几无异议通过。在欧美*坛,已经几乎听不到传统右派以古典经济学或是奥地利学派的经济理论为由反对财*救助和经济刺激计划的声音。另一方面,欧美的社会福利已经达到一个相对饱和的程度,一些更为激进的左派主张——如“全民无条件基本收入”之类都争议相当之大,既不能进入主流议题也不能赢得普遍支持。况且普遍赤字高企的欧美财*,也不允许无针对性地普遍提高社会福利、加重财*负担。
在这一背景下回顾至年、以及进行中的至年欧美的最近两个大选年,在传统**式微的情况下,最终赢得选举的往往是有能力整合除极左、极右以外、本身处于分裂状态的传统中间力量的候选人,尽管这一点在不同国家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其中的典型代表是法国。
作为左派奥朗德*府的前经济部长,法国现任总统马克龙于前次竞选整整一年前的年宣布组建全新的、号称走不左不右中间路线的“共和国前进*”,不仅一举赢得总统大选,而且在其后的立法会选举中一举成为法国第一大*。他的*府中兼容并包了传统左、右两*的代表人物——马克龙本人和他所任命的内*部长杰拉德·科隆来自前社会*,总理爱德华·飞利浦和经济部长布鲁诺·勒梅尔则来自前共和*。马克龙曾因竞选期间的*策宣讲而被视为“中间偏左”,执*以后在失业、退休、铁路等诸多领域的改革措施又被批为“打左灯向右转”。但其总体执*风格显然从一开始便刻意打破传统左右的泾渭分明,综合运用所有可能的*策选项回应法国社会新的变化。目前的民调显示,马克龙也很可能复制年的胜选路线,在第二轮击败玛丽·勒庞取得连任。
至于美国,刚刚过去的大选虽然表面上仍在两大传统**之间展开,但正如很多分析人士所指出的那样,与其说它是民主、共和两*的竞争,不如说它是支持特朗普的反建制派与反对特朗普的其他力量之间的对决。与其说拜登是一个民主*的总统,不如说是一个在特朗普执*四年、BLM运动和新冠危机造成严重社会割裂的背景下适时出现的一个弥合社会矛盾、整合中间力量的人物。
德国的情况在年以前的十年不同于美、法,但在至年间的难民危机以后也开始呈现相似的趋势。一方面,与美、法严重的去工业化和由此导致的贸易、财*双赤字不同,德国充分发挥其高端制造业优势和与亚洲新兴经济体的产业互补性,反而成为欧洲一体化和全球化浪潮的赢家。德国在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大环境下,仍连续多年实现贸易、财*双盈余,在西方主要工业国中可谓一枝独秀。这也是默克尔所在的基民盟、基社盟右派联盟*十六年稳定执*的经济基础。
然而,难民危机造成的社会动荡和后续旷日持久的移民融入问题深刻的分裂了德国,不仅有极右翼的德国选择*在年9月的联邦议院大选中获得将近13%的选票,一举成为下议院第三大*,绿*的支持率在4月20日确定总理候选人之后上升至28%,反超联盟*位列第一,甚至在基民盟内部,默克尔路线的两轮继任者(先是卡伦鲍尔,再是拉设特)无论是在*内还是在全民中的支持度,都与*内右翼势力的代表人物默茨存在明显差距。鉴于目前的德国*坛尚处于分裂后再平衡的过程中,很难看到立刻有能力整合左右的马克龙式的人物,一个过渡性的联合*府则成为选项之一。
另外,近年来在德法刮起的“绿色风暴”,是欧洲选情与美国显著不同的一点。在法国总统大选和德国议会大选之外,以保护环境、遏制气候变化为核心主张的绿*,已经在德法两国的市镇和州级选举以及年的欧洲议员选举中攻城略地。不过绿*的致命问题,在于在传统的气候、环境议题之外缺乏全方位的施*纲领。在德国,绿*参与的联邦州级联合*府已经包括除德国选项*以外的所有大*,唯一的例外是巴伐利亚州的基社盟,以至于有些批评者说绿*的*治主张是可以经常改变的。在去年的市镇选举大获全胜的法国绿*则没有全国性的领军人物,缺乏中央执*经验,目前还很难在法国的总统制下有所斩获。
邱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务研究所所长、教授);陆俊峰(国际贸易专业研究生):
丹麦大力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近年来,丹麦在发展绿色经济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丹麦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方面,特别是风力发电和生物质能热电联产应用上,在欧盟成员国中处于领先地位。由于大量采用节能技术和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丹麦在能源供应和温室气体减排等各项指标普遍优于其他发达国家。在欧盟国家中,丹麦早在年就率先实现了欧盟预先设定的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耗中占比20%的目标,并且进一步提出了到年达到35%的目标。当前,丹麦正打造“零碳”绿色发展模式,将发展绿色经济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不断转变绿色发展新思路,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致力推动探索出一条“高效,清洁,可持续”绿色发展之路,丹麦正在发展“低碳”经济道路上越走越宽。
一、未雨绸缪,制定低碳经济的长远发展国家战略
丹麦*府把发展低碳经济置于国家战略高度,制定了适合本国国情的能源发展战略。丹麦由于自身面积狭小,能源稀缺,能源自给率低。丹麦早就意识到能源安全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为此丹麦能源署于年应运而生。该部门最初是为了解决能源安全问题,后来,该部门从国家利益高度出发,调动各方面资源,统筹制定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并组织监督实施,管理重点逐渐涵盖国内能源生产、能源供应和分销以及节能领域。年,丹麦*府还专门设立了气候变化*策委员会。为彻底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构建无化石能源体系设计总体方案,并就如何实施制定路线图。年丹麦就制定了到年完全摆脱化石能源消费的宏伟战略。并且在年的议会立法中以压倒性多数票通过了具体细则,此外还就供热和制冷的能源消费提出细致要求。从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到能源消费,再到低碳出行,详细制定未来八年行动计划。同时丹麦又进一步通过立法来巩固既定*策。如自年通过环境税收改革的决议以来,丹麦逐渐形成了以能源税为核心,包括水、垃圾、废水、塑料袋等16种税收的环境税体制,具体举措则包括从年开始提高现有的二氧化碳税和从年开始实施新的氮氧化物税标准。与此同时,丹麦*府也对节能环保的产业与行为进行税收减免。促使人们更多的自觉的引导绿色低碳发展。
二、加强清洁能源的开发,建立完备的低碳能源运行系统
丹麦是典型的分布式能源系统国家,国家主要能源为风能、天然气和生物质能。多年来,丹麦一直重视绿色经济的发展,*府一早就下了争取实现“对化石燃料零依赖”的决心,要努力使丹麦成为更“绿色”的国家。丹麦*府宣布,作为发展清洁能源计划的一部分,将逐步淘汰国家的主要燃料——煤炭,将以生物燃料取而代之为主要能源。这项计划包括要减少首都哥本哈根在内的全国5大城市燃煤发电比重,逐步转向以生物燃料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近年来,丹麦充分利用北海和波罗的海丰富的风力资源,大力发展风力发电。目前已建成数百个滨海风电场和大型海上发电场。据丹麦能源数据显示,截止年,丹麦风力发电机总装机容量达到兆瓦,占全国发电总量的25%。其中,海上风电装机容量从年的兆瓦上升至年的兆瓦,并且逐年增加。
同时在日德兰半岛中心区形成了热电联产中心,发电厂在生产电能同时,又利用汽轮发电机做过功的原理产生热能。即同时生产电、热能的工艺过程,较之分别生产电、热能方式可以有效节约燃料。并且建立相应的储热设施,能把多余的热能存储起来,存满了就可以发电,而且可以实现区域供暖调节,均匀分配热电资源,从而不断提升热能使用效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丹麦也不断加紧部署清洁能源开发,清洁能源科技研发已成为丹麦*府重点投入领域,并且预算逐年加倍,主要用于探索对于燃料电池可持续燃烧热能反应研究,以及扶持培育海浪发电研究和氢能研究。同时围绕哥本哈根建立“绿色实验室”通过创新基金提高新技术市场成熟度,建立从*府扶持,企业合作,社会衔接的一体化绿色生态链。
三、创新绿色发展模式,提高社会资本参与度
长期以来,*府部门与私营企业的合作一直是支撑丹麦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石。*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是新环境下丹麦实现绿色发展的一种模式创新,即PPP模式。在该模式下,鼓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实现领先企业,投资人和公共组织在绿色经济增长中优势互补,合作各方获得比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在这一领域,最有代表性的案例就是森讷堡的“零碳项目”。年,由丹佛斯公司倡导发起,森讷堡市*府、北欧联合银行基金、丹麦能源机构以及包括丹佛斯在内的数家当地企业共同创建了森讷堡“零碳项目”,目标是在年之前,通过提高能效并改变能源结构,将森讷堡地区建设成为“零碳社区”。同时,全丹麦最大的企业丹佛斯公司也在这种模式中焕然新生,成为欧洲“碳中和”发展的领军企业。今天,森讷堡市已成为欧洲著名的绿色生态示范城市。“零碳项目”于年获得欧盟委员会颁发的“最佳可持续性能源奖”,并被纳入克林顿全球气候友好发展计划的18个合作伙伴城市之一。并且“零碳”计划仍然不断影响着该市的企业绿色发展,森讷堡市化石能源使用比率逐年降低5%,同时每年新增约个绿色岗位。森讷堡市的绿色创新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当代丹麦发展低碳经济的经典案例。
高晓川(华东师范大学中东欧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理事):
“17+1合作”与“三海倡议”对接的机遇和路径
“17+1合作”机制的内涵有两组结构性矛盾关系,一是区域整体性与国家特殊性矛盾,二是外部性与内部性矛盾,前者具有长期性的静态特点,后者会随着中东欧地区地缘*治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具有动态特点。从前者看,中东欧虽具有地域上的整体性,但次区域及国家间的差异性明显,这是继续深化中国中东欧务实合作面临的挑战。从后者看,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对合作机制的目标不完全契合,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把“17+1”合作作为中欧合作的有益组成,希望把发展与中东欧国家的关系打造为跨区域多边合作的典范,中东欧国家把合作机制作为其在对欧关系和跨大西洋联盟关系之外的补充。中东欧国家对“17+1”合作机制持务实性支持态度,并希望借助该机制扩大对华出口和吸引中国投资。通过深化“17+1合作”来加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间的利益交汇,对于扩大中国新型跨区域外交实践的积极国际影响和促进中欧关系全面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年由波兰和克罗地亚联合11个中东欧欧盟成员国(外加奥地利)提出“三海倡议”合作,旨在推动该地区国家的能源、交通和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突出了欧债危机后中东欧国家抓住机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性和主动性。该倡议以其广阔的市场投资前景和重要的地缘*治利益受到欧盟和美国的重视,尤其是美国把强化与中东欧国家的能源和数字经济合作作为拓展其在欧洲地缘利益的新切入口。“三海倡议”国家把通过互联互通建设促进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到了战略高度。倡议主要聚焦于能源、交通和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类似于“中东欧版的互联互通倡议”,旨在实现南北走向上的互联互通。成员国建立了三海投资基金,计划参与总额达亿欧元的基础设施项目。
在年新冠疫情对世界经济造成严重冲击背景下,中东欧国家开始把强化“三海倡议”合作作为推动经济复苏和实现次区域长期繁荣与发展的有效平台,波、捷等国把该倡议作为与跨大西洋关系和欧洲一体化并列的三大外交*策支柱。其已成为中、美、欧三方争取对接与开展合作的重要事项。年9月,欧盟提出的欧亚互联互通战略在能源和交通互联互通方面涉及多数“三海倡议”成员国,同时,三海地区国家被欧盟确定为跨欧洲运输网络(TEN-T)的九条核心走廊中的五条走廊的一部分,主要包括波罗的海—亚得里亚海走廊;;地中海走廊;北海—波罗的海走廊;莱茵—多瑙河走廊等。后疫情时期,中东欧国家把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速绿色和数字经济转型作为促进经济复苏的优先手段,这为推动“17+1合作”与“三海倡议”对接提供了*策机遇与市场契机。中东欧地区的地缘*治特点决定了与“三海倡议”对接将是深化“17+1”合作务实有效的路径,促进“17+1合作”与中东欧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规划相融合,既可以充分调动这一地区国家的积极性,又可以合理地规避内外部地缘*治风险。实现两者的对接与融合发展对“一带一路”倡议在欧洲的顺利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17+1合作”的优先方向在于中欧互联互通与产能合作,“三海倡议”聚焦能源、交通和电信基础设施建设,两者对接具有内在基础。寻求对接的结合点是基于多数中东欧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基础上深化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发展与务实合作的有效路径,这有助于增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间的战略关联性和协同发展。虽然“三海倡议”不包括“17+1合作”中位于巴尔干地区的塞、希等六国,但这不意味着两个战略间没有对接点。年11月,李克强总理在第四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时提出三海港区合作倡议。年11月,第五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峰会发表关于开展三海港区基础设施、装备合作联合声明。美国因素突出了“三海倡议”的地缘*治性,但其成员国对于通过加大投资力度促进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高度一致,尤其是后疫情时期中东欧国家通过加大投资促进经济复苏的宏观*策为“17+1合作”与“三海倡议”对接提供了重大机遇。
推动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间经贸发展与互联互通的务实合作有助于推动中欧关系全面均衡发展。“17+1合作”与“三海倡议”融合发展,重点是排除内外部地缘*治的干扰因素。虽然中欧都是坚定奉行多边主义和全球合作,并在一些重大全球治理议题上有高度共识,但欧盟对于中国体制的偏见仍未消除,在中美关系恶化的背景下,中欧间基于不同价值观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之争和基于地缘基础上的利益空间和影响力之争也趋强。美国宣扬的中国安全威胁论在对深化中国中东欧合作造成不利影响。波、罗为代表的部分中东欧国家把意识形态基础上的盟友关系与战略性经贸项目合作挂钩,其对华经贸合作中的*治化倾向增强,尤以年中实施在即的中罗核电项目遭遇翻盘为典型。目前形势下,对接路径应是根据不同国家实际情况采取不同方式,充分利用后疫情时期中欧产业新*策以及中东欧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带来的新机遇。
陈慧稚(《上海日报》记者,首都师范大学文明区划研究中心兼职研究人员):
黑山“中国影响说”影响几何
黑山副总理德里坦?阿巴佐维奇3月访问布鲁塞尔时就高速公路项目中国贷款的还贷问题向欧盟求援,因为提及“停止中国的影响”而受到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