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小炒特别读者:
点击上方「小炒说」→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
19世纪的托克维尔在代表作《论美国的民主》认为:“完全自由和完全平等的社会是理想型的,但现实中这是不可能发生的。如果追求完全的自由,就必然会产生不同阶层间的贫富差距和不平等;如果想纠正这种不平等,自由就会受到限制。”过去的苏联死于没有自由的平等,如今的美国困于没有平等的自由。1苏联的黄金时期一个国家的强大和常青,其根本不在于航母、钢铁产量这样的宏大叙事,而是普通人的生活水平。从这方面讲,苏联的颠峰是20世纪70年代,时至今日,俄罗斯的民意调查显示,人们对70年代的稳定非常怀念,称之为“黄金时期”。年,普京出生于列宁格勒(圣彼得堡)的一个普通家庭,那是一个被二战夷为平地、仍在重建中的城市。普京的童年是在一个筒子楼里度过的,他家和另外两家共用五楼。厨房和厕所是公用的,洗水槽和煤气位于走廊里,没有热水和浴室,当然也没有电梯,楼梯处耗子乱窜。普京一直记得,小时候经常跟玩伴们一起在楼梯间里捉老鼠。至今很多俄罗斯人都对这种条件恶劣的筒子楼记忆犹新。普京也对筒子楼怨念极大,年,他在一次军事会议上称筒子楼“令人恶心”。在乐观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熏陶下,苏联人民共同经历了快速的战后重建。当普京满12岁时,赫鲁晓夫的短暂“解冻”已经结束,苏联进入勃列日耶夫的保守统治时期,其特点是社会稳定,*治压迫和意识形态僵化。但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获得逐步改善。年,普京七年级毕业,公寓里的那对老夫妇终于有了他们自己的独立公寓,那是*府分配给他们的,他们留下来的房间就成为了厨房,这是普京家第一次拥有独立厨房,那里也成为普京与小伙伴们玩耍和聚会的场所。年,普京父母在郊区的托斯诺买了新房,这是普京家一次拥有完全属于自己的房子。在这个住所里,普京召集朋友们弹吉他、唱歌、听唱片,冬天里就滑雪。与几年前相比,普京的生活已经得到了档次上的提升,逐渐中产阶级化。年,普京的母亲去买饭时,师傅一时没法找零,就给了她一张30戈比的彩票,结果居然中了一辆“扎波罗热茨人-”小汽车,这是很大的奖项。因为当时苏联的社会保障比较齐全,普京家里也不太缺钱,母亲就没有把车卖掉,而是给了儿子。普京拥有了人生第一辆车,这年他刚满20岁。年,普京父母买下斯塔什克大街的两层公寓,举家搬迁到那里。25岁的普京不仅第一次住进自己家的市区房子,而且还第一次拥有自己的独立房间。随着普京住进市区,苏联无限接近与美国平起平坐的水平。在70年代,苏联不缺面包,也不缺比基尼,伏特加与音乐不再是稀罕。它不仅在军事实力上不输美国,而且即使按照西方标准,它的人民生活水平也是中上发达国家的水准。勃列日耶夫在年就骄傲地宣布:“在我们看来,冷战已经结束了。”尽管这番话并不成熟,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苏联的底气。随着苏联步入颠峰,美苏关系从五六十年代的紧张转向70年代的缓和。美国希望结束军备竞赛,整个70年代双方都在进行限制战略武器的谈判和军备控制。苏联的黄金时期,也给了西方国家很大的压力。在缓和的70年代,西方国家都在国内推行雄心勃勃的社会改革,改善底层人士的生活。2表面繁荣的代价由于沙俄长期的专制侵淫,苏联是一个十分注重平等的国家。按照苏联的设想,不仅收入差别会消失,而且社会主义将消灭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别,国家将进入一个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苏联实行高福利*策,有三大免费项目:教育、医疗和住房。苏联的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期间,所产生的一切费用,全部都由国家来买单;苏联人民享受免费的医疗保险和卫生保健;住房也是免费的,只不过需要排队等候。“人人上得起学、看得起病、住得起房”,这种美好梦想,在苏联是可以实现的。就这点来说,当时的西方国家无人能及苏联。70年代的苏联基本实现了人人有房的目标普京出身于草根家庭,父亲是工人,母亲干过保安和售货员,但普京在年上小学时,就能接受德语教育,还能上课外辅导班,还能练习感兴趣的搏斗和柔道。50年后的中国父母想做到这点还是挺难的。年,中学毕业的普京,想进入列宁格勒大学(苏联的“清华北大”)学习,但竞争相当激烈,与那些官二代富二代相比,他没有任何优势,但他凭借自己的非凡努力,当年成功入学,没有走任何后门。至于住房,普京从来没有住过出租房,一家人从来没有甲醛和付房租的担忧。至于医疗,普京一家从来没有发生因病致贫的事情。至于就业,草根应届毕业生普京能进入克格勃。普京一直对克格勃存在浪漫的幻想。年,受苏联流行间谍惊险小说的影响,13岁的普京读了后来被改编成电影的《剑与盾》(克格勃的别称),还看了间谍电视剧《春天里的十七个瞬间》,这部电视剧讲述苏联间谍与德国法西斯的斗智斗勇。他没有经历斯大林时期克格勃的恐怖统治,童年经历了实行宽松改革的赫鲁晓夫“解冻”时期,之后就是苏联逐步进入繁荣的稳定时期。而他所接受的教育里,课本一直告诉他:西方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邪恶地方,他们的生活不如苏联幸福,一直对苏联心存敌意。这使得他对克格勃的勇敢正义充满了敬佩,将之视作保卫苏联的伟光正。年,普京从列宁格勒大学法学院毕业,克格勃正需要补充年轻血液,负责人为他描述了一个现代而浪漫的国家安全机构。在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他加入了克格勃。但是,真实情况令他大跌眼镜。克格勃把异见人士投入劳改营或精神病院,没收国外刊物,干扰外国电台广播,完全控制本国人与外国人接触,严格审查极少数获准出国的苏联公民。克格勃所做的,就是对全社会实行完全的控制。即便普京当上了总统,他也一直对自己的克格勃经历讳莫如深,不仅不愿意在公开场合谈论工作细节,而且总是强调:“我对克格勃的看法来自浪漫的民间故事和工作人员的浪漫讲述。”当有记者问他当时是否知道克格勃在斯大林时期的肃反活动时,他回答:“说实话,我一点也没有想起,一点也没有。”言外之意就是自己被忽悠了。他并不认为这是一段光彩的经历,总是逃避或为自己开脱。普京在70年代的心路历程,将苏联的利弊暴露无遗:享受了平等好处的苏联人民,几乎感受不到自由的氛围。当普京在克格勃接受严格的训练和秘密的工作时,随着克格勃的权力日益增长,苏联正在变得越来越僵化,勃列日耶夫认为这是很好的稳定时期,但戈尔巴乔夫称之为“停滞时期”。本已狭小的自由空间越来越缩小,批评的作家闭嘴了,展望未来的文字变成了歌颂过去的成就。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批评家索尔仁尼琴在年被驱逐出境,他死后被称为“俄罗斯的良心”,普京和梅德韦杰夫亲自对这位“老公知”表达慰问。“苏联氢弹之父”萨哈罗夫因为批评入侵阿富汗,年被逮捕并流放至一个秘密区。他去世20周年之际,时任总统梅德韦杰夫表达了崇高了敬意。当年普京前往东德的克格勃工作室时,惊讶地发现,这个国家只有万人口,但克格勃拥有万份人员档案,几乎可以确认,这个东德被一张巨大的监视网络覆盖着。普京不禁感慨:这样一个死气沉沉的国家形态,居然在西欧仍然存在。苏联的亲儿子都如此,苏联自己什么情形可想而知。毋庸置疑,苏联已经在事实上成为一个威权国家。苏联笑话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流行的,普京的幽默感和讲笑话的本领,也是在这种氛围中炼成的。这实际上是评论时*的一种特殊形式。有一个笑话是这样的。勃列日耶夫的母亲看到儿子丰富的汽车收藏画,担忧地说道:“噢,这些东西太漂亮了,不过,要是布尔什维克来了那该怎么办呢?”在这种情况下,平等也逐渐变质。苏联看起来没有贫富差距和阶级壁垒,很多平民草根都能进入官场,但以权谋私的泛滥早就将平等的外衣撕了下来。勃列日耶夫统治下的70年代,是俄罗斯学者公认的特权阶级“黄金时代”。权力不仅能带来大量的隐形收入,而且充当了这种无形收入的保护伞,但苏联无人敢去捅破这层窗户纸。与其说这是一个平等社会,倒不如说是披着平等外衣的权力社会。普京在东德看了一部年拍摄的讽刺电影《部长汽车的风波》,讲的是一个东德工人的私家车太旧了,机缘巧合下换了一辆部长的旧车,很多人就以为开部长旧车的他就是一位官员,无意之间享受了很多特权待遇。电影的目的是为了讽刺东德的腐败,表面上开的都是旧车,工人与官员的物质享受差不太多,但实际的生活待遇是截然不同的。在这样一种权力体制下,苏联既没有自由,也丧失了原有的平等。一个没有自由平等的现代国家,自然是没有前途的。当勃列日耶夫在年去世时,苏联已经连续四年粮食歉收,经济难以持续,苏联成为强弩之末。勃列日耶夫之后,苏联连续三任领导人都实行宽松的自由化改革。只可惜,亡羊补牢为时已晚。年11月8日晚,柏林墙倒塌,普京在德累斯顿的克格勃疯狂地焚烧间谍文件,普京回忆说,“熔铝都烧爆了”。12月6日,东德克格勃被愤怒的人群包围,普京向当地的38万苏联驻军求救,却得不到回应。普京突然意识到:“国家已经不存在了,它已经消失了。”两年之后,苏联解体,震惊普京:“我以前信奉的一切理想和目标轰然倒塌。”如果自由平等是普世的,是没有错的,那么,先追求平等、后追求自由的苏联消失了,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平等之下的自由,只有披着平等外衣的威权。3美国右转柏林墙的倒塌正式敲响了苏联的丧钟,当普京在满头大汗地焚烧机密文件时,一个叫亚历山大·奥卡西奥-科特兹(AOC)的小女孩,年在纽约布朗区的一个出租屋里出生,出生地以低收入和高犯罪率出名。如果这个时候有人跟她父母说,你们的女儿将会成为美国最年轻的众议员,这个人一定会被认为是神经病。如果有人跟他们说,你们的女儿将会成为一名社会主义者,这个人一定会被狂喷“你才社会主义,你全家都社会主义”。因为这个时候的美国,自由主义大行其道,苏联的颓废更让社会主义成为他们的嘲讽对象。也正是因为美国奉行自由主义,出身底层的AOC一家人已经感受到阶级跃迁的困难。虽然美国沉浸在自由主义大获全胜的喜悦中,不仅国内彻底走出通胀危机,步入经济小高潮,而且最大的对手苏联,马上就要崩溃了,但是,整个80年代,美国的贫困率不降反升,达到15%,居然比70年代还上升了3个百分点。确实更自由了,但开始变得不平等了。实际上,在六七十年代,迫于苏联的压力,美国在国内实施了一系列重视底层的福利*策,去尽量弥补自由造成的不平等局面。比如,60年代,林登总统开始实行“伟大社会”改革方案,计划用福利*策消灭贫困。到60年代末,美国贫困率从21%降至12%,这是他们贫困率的最低点。美国年轻人更是兴起一股“新左派”浪潮,要求打破少数的精英*治,建立追求平等的人民社会。AOC长大后的*治伯乐——桑德斯,就是其中一员。直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深陷通胀泥潭,美国人开始质疑*府的平等福利*策,“新右派”开始崛起。随着苏联入侵阿富汗,经济出现危机,内*外交均出现严重困难,苏联的暗淡就为美国右转扫清了外部障碍。在复兴的右派中,有一位崇尚自由的人赢得一大批追随者,这个人就是里根。里根的幕后支持者,是一个人数不多但影响力巨大的富人集团,其外围则是尊奉哈耶克自由主义理论的知识分子。他们坚决反对联邦*府的“再分配”*策,要求实行全面自由的市场经济。年,帅气的里根上台,于是,平等褪去,自由一统天下。这场忽视平等的自由化浪潮,是美国今日之祸的罪魁。4颠峰的代价年,AOC五岁时,克林顿开启了全球化浪潮,美国的资本和技术涌向全球各地收割财富,美国的经济红红火火,但AOC的父母正在为孩子的上学发愁。教育,是穷人摆脱命运的最佳途径,但父母目前的条件,只能让AOC上“农民工学校”。她的父母不甘心,不愿意孩子重蹈贫穷的覆辙,全家到处借钱,想尽办法攒够首付,买了一栋靠近白人区学校的房子,于是AOC得以去读不算优质但弥足珍贵的小学。在班上,她是最穷的那个,是被欺负和嘲笑的丑小鸭。放学后,由于父亲依然在布朗区工作,她得以穿梭于两个完全不同的生活区。从小,她就对贫富差距有了最直观的感受。年,在女儿的再三请求下,父亲同意带着AOC去开始一段汽车旅行。到达华盛顿时,他们来到国会大厦,父亲指着华盛顿纪念碑,对女儿说:“这是我们的*府,它属于我们,所以这些都是你的。”
这个时候的父亲,绝不会想到自己的女儿能在这里当上众议员,更不会想到自己的美国同胞们居然会暴力冲击国会大厦。这些好的坏的,他都没能看到。AOC记住了父亲的话,但她逐渐对这句话产生了怀疑。整个90年代,美国经济十分火爆,迎来低通胀、低失业、高增长的“黄金周期”,GDP在90年代末接近10万亿美元,增加1倍,独占全球30%。但这一切好像跟自己家没多大关系。贫困的阴影始终环绕着AOC,她与同学之间的物质鸿沟一直在那,父母依然起早贪黑地干着保洁、保安、司机等底层工作。国家的经济实力一步一个台阶,但家人的生活没有上台阶,未能赶上国家的步伐。AOC一家人的拮据情况,就是美国贫富差距扩大的缩影。-年,美国最富有的20%人口,收入增加了20%;中等收入的20%人口,收入增加了8%;剩余的60%人口,没有增加,其中最底层的20%人口,收入还下降了。这是因为,全球化是美国富人的饕餮盛宴,不仅与底层没多大关系,反而伤害了底层。美国上层与下层之间出现了利益上的背离。《美国困局:贫富差距、全球化与民粹》底层90%(红线)的家庭资产与最富有的0.1%(白线)家庭对比进入21世纪,AOC读书很争气,考上了波士顿大学,奖学金和助学贷款能够覆盖基本的大学费用。家里终于可以松口气时,大二时她遭到一记重击,父亲得癌症去世了。家里丧失了一大经济来源,母亲只得更操劳了,每天工作更长时间,干更多的兼职。艰难完成学业后,适逢经济危机,她找到的工作的工资并不高,但父亲的早逝不得不让她早早地承担起家庭重担。房屋贷款和每月三百美元的学生贷款压得她喘不过气来,为了偿还债务,防止自家房屋被法院拍卖,她不得不一人身兼多职,还在一家西班牙餐厅调酒,一天连轴转十八小时才换班。直到她年当上众议员,她的学生贷款也还没还清,她才第一次享受健康保险。当选众议员后,亚历山大·奥卡西奥-科特兹(AOC)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表示:“我自己是个服务员……我充分理解美国普通工人阶层的艰辛,因为我亲身体验过这份劳苦。”可以说,人生的前30年,AOC是在挣扎和拮据中度过的。而恰好就是这30年,美国的国力到达了巅峰时刻,全球无人可与之匹敌,GDP从5.6万亿美元增加到21.4万亿,人均GDP从2.3万美元增加到6.5万美元,被称为“山巅之城”。AOC的家庭生活与美国的光鲜亮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直接暴露了美国的一个真相:国家变得强大的同时,贫富差距在快速扩大。《百姓向左、精英向右,民粹的美国在呼唤社会主义》5变革尽管依靠自身努力,AOC在逐步改变自身命运,但是她强烈感受到维持生活水准的艰难,以及对上流社会的望尘莫及。往上走很难,往下掉很容易。这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尴尬,使得她坚持认为美国需要变革,让这个国家变得更平等。这也是千千万万美国人的想法。年,美国的中产阶级人数占比已经低于50%,基尼系数来到了战后新高0.,当年的总统竞选,由变革来主导。在民主*内部,民主社会主义者桑德斯后来居上,差点掀翻希拉里。两*竞选,许诺变革的特朗普意外击败希拉里,成为“黑马”总统。特朗普获胜的第二天,奥巴马和拜登都认为民主*忽略了工人阶级:“我想我们的错误是,我们并不去谈论中产阶级的困境以及他们的忧虑。有关夫妇辛勤工作养家,每年挣10万美元,还养着两个孩子,对生活充满了恐慌,这样的话一句也没有提及。而他们曾经都是我们的选民。”“我不觉得他(特朗普)理解工人阶级或者中产阶级,不过他至少勇于承认了他们的痛苦。”竞选结束之后,AOC并没有对特朗普抱有期待,而是投入桑德斯的怀抱,成为一名民主社会主义者。然后以草根的姿态加入美国的议员选举,去对抗强势的保守*客。年的中期选举,是时候为工人阶级负担得起的纽约来奋斗了,AOC高调喊出“他们有金钱,我们有人民”,以弱胜强,击败大佬,荣膺美国最年轻的众议员,年仅29岁。这个逆袭的剧本,几乎所有人都没想到。AOC获胜后,和男友来到华盛顿的国会大厦。她还记得小时候父亲带着她驾车旅行来到华盛顿纪念碑对自己说的那句话:“这是我们的*府,它属于我们,所以这些都是你的。”
或许是思念父亲,或许是想起自己一路走来的艰辛,或许是感慨底层人民生活艰辛和富人掠夺财富的无情,AOC在国会大厦前掩面而泣。当AOC用民主社会主义去冲击美国时,总统特朗普将变革许诺始终停留在口头上,没有为工人阶级或中产阶级带来实质改变。工厂没有回来、工人的工作岗位没有回来,他们仍需每日和贫穷,房贷以及地铁上的老鼠斗争。宏观层面,美国的基尼系数依然在扩大。出现这种困局的根源在于,特朗普的逆全球化违背了美国的经济格局和社会的经济规律,无法改变工人阶级的现状。不满、愤怒、找不到出路的美国工人,一步步走向激进的自由主义:民粹主义。他们不再相信自由民主,转而寄希望于利用自由民主去攫取*治权力和掠夺经济利益,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来“维护”自身权益。《美国困局:贫富差距、全球化与民粹》年8月2日,美国参议员、民主社会主义的领袖桑德斯发布视频,呼吁民众联合起来,在即将到来的“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选举”中把特朗普选下去,“我们有一个不相信民主、不相信美国宪法的总统,这个人不能再继续连任下去了。”年11月,特朗普败选,民粹总统没了,但民粹势力依然在那。年11月3日,就在总统选举投票的前一天,AOC毫无悬念地连任众议员。那首哀叹民生之多艰的美国民谣《GodBlessAmerica》,道出了AOC势不可挡的原因,因为它的歌词是这样的:Itellya:Thislandwasmadeforyouandme我告诉你:这土地是为我们而建立年AOC第一次当选众议员后,来到国会大厦前,情不自禁地哭泣,耳边响起的,就是这首歌。AOC的故事和这首歌的歌词发出了很多人的呐喊:这个国,是谁的国?
只是她绝对没有想到,仅仅两年之后,年1月6日,民粹分子就齐聚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践踏国会山草坪,这次轮到国会大厦哭泣了。亲历国会暴乱的众议员AOC,回忆此事依然心有余悸:“我以为自己死定了。”小结1月8日,没有人比他更懂解体的戈尔巴乔夫,罕见现身媒体:“美国现在已经走向了分裂、‘解体’之路。“
1月21日,在拜登的就职典礼上,《GodBlessAmerica》的歌声再次响起,那是人们呼唤平等的声音。
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对比了自由的危害和平等的危害,但他的最终结论是:“自由应该得到保护。”
死得透透的苏联已经证明,世上没有平等之下的自由;那么,是否存在自由之下的平等呢?欧洲、大西洋洲已经为美国给出了答案。
最后,终极之问来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各自遇到了民粹和威权的其中一个,如果一个国家同时遭遇民粹和威权,该如何化解?
自由万岁!平等万岁!
—END—版权所有,欢迎转载美国美国困局:贫富差距、全球化与民粹
苏联
战斗民族疯狂记——苏联的崛起与衰落
欧洲“欧洲病夫”英国:资本主义鼻祖,社会主义先锋小炒君
一键三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