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料
存
档
伊万·伊里奇·列奥尼多夫
ИванИльичЛеонидов
IvanIlichLeonidov
.9.2~.11.6
(图源:thecharnelhouse.org)
WithLeonidovweconfrontamodernitythatresistsobsolescence;weencounteranarchitectwho,despitehislimitedoutput,continues,afterfiftyyears,tobepropheticinawaythatunderminesourreceivedideasofculturaltransmutationandtransmission.
——RemKoolhaas
虽然列奥尼多夫建成作品只有一个大台阶,但库哈斯却因为他从记者转行为建筑师,柯布西耶也很欣赏他,称其为“俄国构成主义诗人”。库哈斯早在年就编写过一本关于列奥尼多夫的书。
IvanLeonidov(年12月出版)作者:RemKoolhaas,GerritOorthuysISBN-10:ISBN-13:-(图源:amazon.ca)
列奥尼多夫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十二岁起他便去彼得格勒的码头打工谋生。后来他的绘画才能被一个圣像画师发现,收他做了学徒。年他进入正规艺术学校学习,年进入著名的呼捷玛斯(Вхутемас/Vkhutemas,苏联国立高等艺术与技术工作室),就是在这里,他从绘画转向了建筑。当时列奥尼多夫所在的是构成主义名师亚历山大·维斯宁的工作室,其创作才能很快被维斯宁发现,于是他被培养成了竞赛枪手。
亚历山大·维斯宁
AlexanderVesnin,~构成主义建筑师团体OSA两位创立人之一(图源:wikipedia.org)
列奥尼多夫后来的生命轨迹与维斯宁颇多共同之处,他毕业后也进入了呼捷玛斯,再后来他又同样成为构成主义团体OSA的核心成员。
列奥尼多夫所处的年代正是社会剧变时期,大工业是时代关键词。
工业化正全方位渗透进社会生活,列奥尼多夫这一代建筑师和艺术家顺应并推动着潮流。他们首先注意到了工业社会中传播技术的变革,他们对新媒体的有效利用是广义工业化思想的反映。比如,拍摄建筑照片时选择更有冲击力的角度及利用相机镜头呈现强烈透视效果,并且在刊登之前预先进行一些修饰工作。
可能基于对航空技术的好奇心,有一段时间苏联建筑师对鸟瞰图特别热衷,它意味着利用飞行器在平原地带获得的非传统视角。列奥尼多夫甚至多次在建筑图中直接画上了飞艇。(图源:PasqualeBianchini)
(图源:thecharnelhouse.org)
苏联的工业化肇始于年12月。在苏维埃*权的第98个月,十四大宣布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只有共产*是既反对现状而又坚决一贯地支持工业化运动。实际上,这是从根本上摧毁既有的所有权关系。在这一方面,其他的**没有如此激烈。没有一个**“热心工业”到那种程度的。
——密洛凡·德热拉斯《新阶级》
虽然真正的建筑工业化是在20多年后才开始的,但建筑师一向保持着对技术变革的敏感性。比如列奥尼多夫年的毕业设计作品列宁学院中,据说就考虑了书籍自动传送系统。
(图源:utopia.ru)
列奥尼多夫的设计以现代技术应对功能需求。列宁学院是一座大型综合建筑,包含图书馆、博物馆、会堂等内容。
(图源:thecharnelhouse.org)
其中图书馆预期藏书量为万册,设五个~人的大型阅览室。列奥尼多夫设想读者先在目录厅选择图书,然后通过垂直、水平机械化传送系统,书籍传递到阅览室。
球形建筑中的会堂最大容量为人,使用灵活可变的墙体可分隔成需要的规模,少至人。安装投影屏以后,这里也可以作为科学剧场、天文博物馆等功能使用。
显然这个倒圆锥结构支撑的球体很难在技术上实现,形式凌驾于结构之上。
这种对结构的忽视在列奥尼多夫的其他设计中早有体现,比如这个高层建筑作业,同样是以牺牲结构合理性换取新颖造型。
(图源:PasqualeBianchini)
用形式主义来描述构成主义者可能他们不会同意,但他们的作品至少部分如此。列奥尼多夫跟他的老师维斯宁都是构成主义建筑师,也都是OSA团体重要成员,该团体编辑出版SA(现代建筑)杂志,通过它发表观点展示作品。OSA是一个活跃于年~年间的苏联建筑师团体,也是第一个构成主义建筑师组织。它由在呼捷玛斯任教的莫伊谢伊·金兹伯格(MoiseiGinzburg)和亚历山大·维斯宁(AlexanderVesnin)创立。
列奥尼多夫是SA的编委之一,他的乌托邦色彩的作品刊登在这份杂志上。然而随着斯大林上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逐渐占据主流,构成主义因其西方色彩而受到抨击。对于中心人物列奥尼多夫,批判者甚至发明了一个词汇,列奥尼多夫主义(Leonidovism)。
列奥尼多夫对风格的坚持在苏联重工业部(Narkomtiazhprom)大厦设计竞赛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这次竞赛于年举办。基地位于莫斯科红场东北,沿广场长度达米,位置极为重要。最后征集到多达个方案,颇能反映当时的建筑潮流。
(图源:thecharnelhouse.org)
从上图几个方案可以清晰地看到,经历过年代的前卫艺术冲击以后,复古传统重新抬头。有的方案直接借鉴古典手法,有的方案虽然仍使用简练直线,但建筑形体均呈对称状,具有中心感,明显是以纪念性为追求。
列奥尼多夫却仍然走在自己的道路上,他的竞赛方案如往常一样,使用现代造型手段,并充满对工业技术的热爱。他像一切先锋艺术家一样,将目光望向未来。在一篇文章中他说,重工业部大厦应当成为新地标(总体量为1,,立方米),取代红场上原地标建筑克里姆林宫和圣瓦西里大教堂。右图是该方案中三个超高层建筑之一,是最高的一座,也是代表整体风格的一座。它采用工业时代的新型材料,特别是巧妙表现了有重工业意味的金属材料的线条感,并且用它打破了顶部轮廓,形成与克里姆林宫尖塔呼应的尖角。同道中人利西茨基(ElLissitzky)对列奥尼多夫的方案赞赏有加,看到了他通过现代手法整合城市空间的意图。(图源:PasqualeBianchini)
(图源:PasqualeBianchini)
方案中三个超高层集中在一起,通过空中连廊连在一起。从远景立面图看,周围老建筑包含众多垂直取向的局部,三个超高层可以解释为它们的发展。
(图源:thecharnelhouse.org)
三个超高层形式并不统一,甚至有意形成对比。平面图中看尤其明显。
列奥尼多夫并非没有考虑传统因素,他瞄准的是比古典更古典的原始艺术,把双曲线花瓶安在了建筑基座上。
(图源:thecharnelhouse.org)
显然重工业部大厦已经不是列宁学院那样纯粹的构成主义建筑,它是设计理想与建造技术的混合产物。但时代并没有给技术美学留出充足发展空间,当时苏联的社会现实只在技术上需要工业化,形式却追求复古。而列奥尼多夫的工业化构想也只在稍早的马格尼托哥尔斯克规划方案中有过系统体现。
马格尼托哥尔斯克(Magnitogorsk)位于乌拉尔山脉南端东麓,因铁矿储藏量丰富后来成为苏联最大的钢铁业中心。将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建设成钢铁城市是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年苏联*府为此专门举行了一次设计竞赛。
列奥尼多夫带领OSA小组提交的方案,体现了对工业城市的工业化构想。
(图源:thecharnelhouse.org)
这是一个由方格网限定的线性城市,直线延伸25公里。
其中作为居住区的每个方格,设想居住人数为人左右,建筑包括8个住宅单体(轻型结构、预制构件),每个单体两层一共16间,可居住32人,中间为公共餐厅,靠外侧则是阳光室、浴室、健身、休闲等房间。
(图源:utopia.ru)
包含托儿所、幼儿园等功能的儿童活动方格均安排在两个居住方格之间。公共活动方格,比如体育馆、运动场、动物园、植物园等等,布置在城市沿长边两侧。
(图源:socks-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