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读者参与了调查
经过认真整理并补充大量资料后
我们共精选了全国处赏花地点
制作了这期地图专题
这也许是全网最美的赏春地图
现在
就让我们一起看看
春季的中国大地
如何被鲜花装点
(中国春季开花进程,制图
郑艺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01初春初春之时乍暖还寒
但已有梅花、山茶、玉兰等植物
不惧低温
先于别的植物展现芳容
宣告春天的到来
落叶小乔木原产中国南方是江南春天的代表“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出自南北朝陆凯的《赠范晔诗》)我们为你挑选了
20个城市的23个赏花点
以南京、杭州、苏州、上海为代表的
长三角地区最为突出
(中国赏春地图?梅,制图郑艺郑伯容/星球研究所)▼在杭州
你可以看到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出自宋朝林逋(bū)的《山园小梅二首》,图中为雪后的杭州浴鹄(hú)湾,浴鹄湾与附近的灵峰同为赏梅胜地,摄影师韩阳)▼在福建龙岩
你可以看到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出自元朝王冕的《白梅》,福建虽不属于梅花主要产地,但龙岩连城梅花却与当地环境相得益彰,摄影师刘艳晖)▼起源于我国西南山地
现广泛分布于南方
在春季开花较早
“山茶处处春犹浅”
(出自宋朝陈克的《鹧鸪天?白苎(zhù)吴侬红颊儿》)
我们为你挑选了
17个城市的18个赏花点
大理、昆明、丽江、成都等西南城市
山茶花尤为有名
(中国赏春地图?山茶,制图郑艺郑伯容/星球研究所)▼在成都
你可以看到
“清香随风发,落日好鸟归”
(出自唐朝李白的《咏邻女东窗海石榴》,海石榴一说为山茶,图中为飞过山茶树梢的橙腹叶鹎,山茶开花较早,是亚欧大陆上分布较广的鸟类传粉植物,摄影师柴江辉)▼在云南腾冲
你可以看到
“山茶花发争芳菲”
(出自明朝李东阳的《四禽图》,图中为腾冲山茶花,山茶喜潮湿温暖环境,云南气候特别适宜山茶的生长,摄影师刘正凡)▼木兰科多种植物统称
花冠如杯,幽香淡雅玉兰多为园林树种
庭院楼台间多有种植
“霓裳片片晚妆新,束素亭亭玉殿春”(出自明朝睦石的《玉兰》)我们为你挑选了
17个城市的19个赏玉兰地点
南京、北京、西安、苏州等城市园林中
多种有玉兰树
(中国赏春地图?玉兰,制图郑艺郑伯容/星球研究所)▼在南京
你可以看到
“故将清露作芳尘”
(出自明朝睦石的《玉兰》,图中为南京朝天宫玉兰,摄影师南京老张)▼在苏州
你可以看到
“色空荣落处,香醉往来人”
(出自唐朝刘长卿的《题灵祐上人法华院木兰花》,图中为苏州怡园,一只橘猫在凝视玉兰,心有猛虎,细嗅玉兰,摄影师喵呜不停)▼02阳春阳春之时
正是莺飞草长的季节
桃、梨、樱、杏、海棠等
蔷薇科植物
在春光灿烂之时绽放英姿
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
花型优美,颜色淡雅
深受我国人民喜欢
桃花盛开
正是春天来临的信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出自宋朝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我们为你挑选了
30个城市的30个赏花点
以林芝、成都、常德、天津等地较为有名
尤以林芝桃花名气最大
(中国赏春地图?桃,制图郑艺郑伯容/星球研究所)▼在林芝
你可以看到
“桃花气暖眼边开”
(出自宋朝向子諲(yīn)的《鹧鸪天?两个鸳鸯波上来》,图中为西藏林芝桃花,雪山之下更显春意,摄影师姜曦)▼在河南周口
你可以看到
“三月江水阔,悠悠桃花波”
(出自唐朝白居易的《春晚寄微之》,图中为河南周口颍河岸边的桃花,“鹅队”在此经过,摄影师刘辰)▼落叶乔木或灌木花色洁白,清新高雅“天上嫦娥人未识,料应清雅似梨花”(出自宋朝方回的《梨花》)我们为你挑选了
31个城市的32个赏花点
以徐州、宿州、襄阳、库尔勒等地为代表
(中国赏春地图?梨,制图郑艺郑伯容/星球研究所)▼在四川金川
你可以看到
“千树万树梨花开”
(出自唐朝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图片请横屏观看,四川金川为著名的雪梨产区,摄影师王建军)▼在云南昭通
你可以看到
“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出自唐朝李白的《送杨子》,图中梨树开在了这几位小学生前往学校的必经之路上,摄影师柴峻峰)▼盛开时繁花似锦
花谢时落英缤纷
是春日里不可或缺的风景
“樱花烂漫几多时?柳绿桃红两未知”
(出自唐朝李商隐的《无题》)
我们为你挑选了
26个城市的30个赏花点
武汉、无锡、杭州、昆明等城市
多有赏樱花胜地
(中国赏春地图?樱,制图郑艺郑伯容/星球研究所)▼在武汉
你可以看到
“樱花红陌上,杨柳绿池边”
(出自近现代周恩来的《春日偶成其一》,图中为武汉东湖樱园,每年会在此处举办武汉东湖樱花节,摄影师谷一鸣)▼在无锡
你可以看到
“山深未必得春迟,处处山樱花压枝”
(出自宋朝方岳的《入村》,图中为江苏无锡鼋头渚,素有太湖第一名胜之称,摄影师郝传军)▼我国原产物种
杏树适应性强、耐干旱
各地多有栽培
除观赏外还可作为农田防护林
“二月春耕昌杏密,百花次第争先出”
(出自宋朝欧阳修的《渔家傲?二月春耕昌杏密》)
我们为你挑选了
25个城市的27个赏花点
西部伊犁、喀什、吐鲁番
与东部天津、徐州、麻城等地
赏杏花之地各有千秋
(中国赏春地图?杏,制图郑艺郑伯容/星球研究所)▼在新疆伊犁
你可以看到
“杏蕊菖芽正及春,风烟万顷缥(piāo)陂(bēi)匀”
(出自宋朝宋祁的《出野观农二首其一》,图中为新疆伊犁吐尔根乡杏花沟中的驯鹰人,摄影师张文静)▼在北京
你可以看到
“路逐峰旋,斜日杏花明一山”
(出自近现代王国维的《减字木兰花?乱山四倚》,图中为杏花盛开于北京箭扣长城内外,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蔷薇科多种植物统称
我国古代有所谓“海棠四品”说法
其中西府海棠、垂丝海棠为苹果属植物
贴梗海棠、木瓜海棠为木瓜海棠属植物
形态略有差异
“日日作东风,海棠相次红”
(出自宋朝陈三聘的《菩萨蛮·筇枝探得梅开了》)
我们为你挑选了
18个城市的19个赏花点
以北京、天津、南京、合肥等地
赏海棠花地点较多
(中国赏春地图?海棠,制图郑艺郑伯容/星球研究所)▼在北京
你可以看到
“海棠花下春风里”
(出自宋朝管鉴的《虞美人?海棠花下春风里》,图中为故宫内的海棠,每年四月海棠总会如约盛开,摄影师刘顺儿妞)▼
在南京
你可以看到
“日日春风满范围,海棠又发去年枝”
(出自宋朝魏了翁的《鹧鸪天?次韵史少弼致*赋李参*壁西园海棠》,图中为南京莫愁湖海棠花,海棠花瓣醉春池,摄影师朱金华)▼03暮春暮春之时气温升高
杜鹃、油菜、牡丹、芍药等
或在高山幽谷,或在平原溪畔
用绚丽的身姿
迎来春天的华美谢幕
杜鹃花科杜鹃花属植物的统称
我国是世界上杜鹃花种类
最为丰富的国家
随着春天的到来
各地杜鹃陆续开花
“杜鹃花发映山红,韶光觉正浓”
(出自宋朝赵师侠的《醉桃源?杜鹃花发映山红》)
我们为你挑选了
31个城市的32个赏花点
杜鹃在我国各区域均有分布
其中云南、贵州、西藏、青海等省份
是杜鹃花主要产地
(中国赏春地图?杜鹃,制图郑艺郑伯容/星球研究所)▼在云南昭通
你可以看到
“花枝到眼春相映”
(出自宋朝王安石的《出城访无*因宿斋馆》,图中为昭通凉风台高山上的杜鹃花,杜鹃易于栽培和杂交,容易形成形态各异的物种,摄影师柴峻峰)▼在内蒙古呼伦贝尔
你可以看到
“杜鹃花开春已阑”
(出自唐朝李白的《泾溪东亭寄郑少府谔(è)》,图中为扎兰屯杜鹃花怒放,杜鹃分布广泛,自我国最北端省份黑龙江至最南端省份海南均有分布,摄影师邱会宁)▼开花时满山遍野金黄
尽显春色美好
油菜田是各地踏青春游上佳之地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出自宋朝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
我们为你挑选了
21个城市的22个赏花点
油菜花在我国各区域均有分布
根据开花时间不同
分为春花及夏花区域
春季油菜花产地中
以婺源、歙(shè)县、荆门、罗平等地较为有名
(中国赏春地图?油菜,制图郑艺郑伯容/星球研究所)▼在江苏泰州
你可以看到
“沃田桑景晚,平野菜花春”
(出自唐朝温庭筠的《宿沣(fēng)曲僧舍》,图中为江苏泰州兴化的油菜花田,河道遍布其中,摄影师李玮)▼在云南曲靖
你可以看到
“压畦春露菜花黄”
(出自唐朝齐己的《题梁贤巽(xùn)公房》,图中为云南曲靖罗平的油菜花海,摄影师张争鸣)▼
均原产于我国
牡丹开花早于芍药
当芍药花开
正是春去夏至之时
“牡丹芍药歇,春意浓未已”
(出自宋朝陈藻的《东林春晚作》)
我们为你挑选了
16个城市的17个赏花点
河南洛阳及山东菏泽被誉为
牡丹之乡
自古就有观赏培育
牡丹的传统
(中国赏春地图?牡丹芍药,制图郑艺郑伯容/星球研究所)▼在河南洛阳
你可以看到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出自唐朝刘禹锡的《赏牡丹》,图中为一队小学生,在老师组织下春游牡丹亭,摄影师刘辰)▼在安徽亳(bó)州
你可以看到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出自唐朝王维的《红牡丹》,图中为安徽亳州蒋李村,芍药花盛开,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除以上植物之外全国各地还有许多其他种类植物
赏花胜地
我们同样为你挑选了
18个城市的19个赏花地点
(中国赏春地图?其他植物,制图
郑艺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在广州
你可以看到
“奇花烂熳半天中,天上云霞相映红”
(出自明朝王邦畿(jī)的《咏木棉花》,图中为广州路边的木棉花盛开,摄影师冯健文)▼
在新疆巴音郭楞
你可以看到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出自唐朝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图中为新疆班禅沟各种植物相继开花,摄影师姚璐)▼
在吉林延边
你可以看到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出自宋朝张栻(shì)的《立春偶成》,图片请横屏观看,吉林长白山,春天在不经意间来临,摄影师宋延文)▼
春色不经意间
就出现在我们的身边
或家人扶老携幼
或朋友三五成群
走出家门
走进自然
随处都能看见春的美意
春意人间的来到
或许就是旅行的意义
星球研究所金牌特约摄影师李珩
携手雷克萨斯NX
于春节期间
在云南开始了一段寻找春天的旅程
伴随着一路春暖花开
李珩用镜头记录了春天的美好
(点击下图可阅读摄影师完整赏花之旅)▼
温馨提示
疫情尚未过去
赏花踏青需做好防护
请大家赏花期间爱护花草
不乱丢垃圾,不损坏公物
在年全国城市GDP榜单中有一座极为特殊的城市它既非一省之省会
也非直辖市或经济特区
却在这份经济成绩单上
常年与一众声名显赫的城市比肩而立
至今仍远超富饶的天府成都
直逼滨海的港口天津
它就是苏州
(年,苏州市GDP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7,制图
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然而
作为一座现代化都市
其中心地带却保留着
一片十分特殊的区域
目之所及
青瓦白墙、高木深巷
与远处的摩天大楼泾渭分明
(近处的苏州古城和远处的苏州工业园区,摄影师
维生素)▼
其面积广阔
占地约22.63平方千米
相当于30多个北京故宫的大小
(上文面积指苏州历史文化保护区面积,包括苏州古城,山塘线、上塘线两线以及虎丘、留园和寒山寺三个片区,总面积达22.63平方千米,这也是本文主要涉及的地区;下图为苏州古城局部,摄影师
托尼star)▼
其历史悠久
虽历尽余年风雨起落
却几乎不曾迁城易址
至今风貌如旧
(苏州古城始建于公元前年春秋时期,多年中仅有约35年的短暂迁城史,其余时期均在原址之上,下文引自历史学家顾颉刚)
▼
苏州城之古为全国第一,尚是春秋时物
千百年来
一句“天上天堂、地下苏杭”
更是写尽了人们对它的向往
在多少中国人的心目中
它是繁花似锦的
红尘富贵风流地
亦是温柔恬静的
小桥流水百姓家
(“天上天堂、地下苏杭”一句引用出自宋代范成大所著《吴郡志》,苏杭指苏州和杭州;下图为苏州古城的小桥流水人家,摄影师
维生素)▼
这究竟是怎样一座城?
又为何如此令人向往?
在今天的江苏省南部
中国第三大淡水湖静卧于此
三万顷碧波茫茫
一望无尽
这便是太湖
(请横屏观看,太湖,古时也称“震泽”和“五湖”,按今日面积约平方千米计算,合3.6万顷,摄影师
赵永清)▼
太湖东南及东部一线
连绵的天目山脉到此气势渐平
只剩一些低山丘陵从地表隆起
海拔最高也不过.7米
(穹窿山是苏州境内的最高峰,海拔.7米;下图为上方山,海拔不足米,摄影师
张铭琛)▼
发源自太湖的河流
一路向东蜿蜒流淌
直至汇入江河、注入海洋
古时曾有的
娄江、松江、东江
三者自北向南依次排列
人称“太湖三江”
(古时的太湖三江中,现仅存娄江和松江,且松江已改称吴淞江,进入上海境内又称苏州河;下图为流经上海市区的苏州河,图片来源
VCG)▼
由于地势一马平川
河流流速愈发缓慢
加之众多降水汇聚
涓涓水流遇到洼地
小者为塘、大者成湖
其中尤以阳澄湖、石湖、金鸡湖等
最为人们耳熟能详
(石湖,摄影师
伍敏君)▼
即便千百年过去
今日苏州市的辖区内
仍有大小河流2万余条
湖泊荡漾余个
超过40%的地表
均被水域覆盖
是名副其实的“水乡泽国”
(以上数据引自徐叔鹰等编《苏州地理》,下图为苏州太湖湿地国家公园,摄影师
李伟林)▼
水道纵横交织
湖塘星罗棋布
一则益于农业
二则利于交通
加上地形据“三江五湖之险”
太湖东部的低山丘陵
又可抵御洪水和外敌之侵
在古时可谓建都筑城的“风水宝地”
(苏州古城所处地理环境,高亮显示的是现苏州市辖区范围,制图
陈思琦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于是距今约年前的春秋末期
在吴国大夫伍子胥的主持下
一座崭新的都城拔地而起
作为逐鹿中原的大后方
更以吴王之名为其命名
人称“阖闾大城”
(请横屏观看,阖闾大城后称吴郡,隋朝时首次改名苏州;目前阖闾大城的真实位置仍存在争议,本处援引《苏州市志》观点;下图为雪后的苏州城,图片来源
VCG)▼
本着“因天材、就地利”的思想
人们并非填河造陆
而是引水入城
四围城垣上各开两道城门
由成对的水门和陆门组成
统称水陆八门
其中水门既可引水、亦可行舟
(水陆八门的修建被称为“象天法地”,《管子》中有“陆八门,以象天八风;水八门,以法地八聪”一说;下图为盘门的水门、陆门示意图,制图
李乾朗/《穿墙透壁》)▼
(盘门实景,摄影师
张皓一)▼
自此以后
苏州城内水网纵横
开创了中国城市规划史上
一座里程碑式的“水城”
且城内主要河道水面开阔
宽约紫禁城护城河的70%
(根据《越绝书》记载,阖闾大城时期水道宽度可达36米,而紫禁城护城河的平均宽度约52米,下图为平江路和沿线河道,摄影师
傅鼎)▼
尽管强盛一时的吴国
最终也没能成就千秋霸业
但这座城的传奇故事
才刚刚开始
公元年
在隋朝文、炀两帝的宏图经略下
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全线贯通
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自此连为一体
(今天京杭运河山东台儿庄附近河段,多艘船舶排列停靠,等待过闸,图片来源
VCG)▼
当时的苏州城附近
运河自西北方向涛涛而来
在枫桥处转而向东
直抵城墙西北侧的阊门脚下
成为护城河的一部分
并继续向东南方向流去
(隋唐时期运河和苏州城的位置关系,制图
陈思琦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运河的修建
加上自唐代以来
如火如荼的水利工程
令城外水网愈发畅通
城内河道也日益规整
正所谓
“大河三横四直,郡郭三百余巷”
(上文引自《吴地记》,“横”是指横向,“直”则是纵向;下图为山塘河及沿线街道,摄影师
wenidon)▼
实际上
城内纵向河道的走势
并非严格的南北朝向
而是南偏东7°左右
恰好与当地夏季风的主导风向一致
这就意味着
这些纵向排列的水道
不仅可以连通横向河道
以调蓄全城之水
还可作为城市的通风走廊
调节和改善局部气候
(苏州古城纵向河道朝向,制图
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最为特别的是
河道横平竖直、有如棋盘
街道纵横交错、亦有如棋盘
二者交叠下
水陆相邻、河街并行
构成极具特色的
“双棋盘式格局“
经历朝历代传承至今
(苏州城的双棋盘式格局,参考自宋代时河道和街道的分布,宋初时为了便于防守,将水陆八门减少为六门,南宋时又将胥门关闭留下五门,制图
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尤其在明朝时期
城内河道全长达87-92千米
规模堪称空前绝后
若将它们彼此相连
足以从苏州一路通向上海
(引自明代《吴中水利全书》)
▼
城内河流三横四直之外,如经如纬者尚以百计“双棋盘式”的格局
令大大小小的河道与街道
相依相伴、相互交织
连通城市的各个角落
交通繁忙的主干线上
可见“两街夹一河”的布局
河道居于两街道之间
设有码头泊岸
便于客货运输
两侧街道有时一宽一窄、一高一低
一边是街市、一边是住宅
被称为”上塘“和“下塘”
(一河两街型,可见于今天苏州古城的临顿路北段和平江河南端等,制图
郑伯容陈睿婷/星球研究所)▼
(一河两街型实景示意,拍摄于苏州同里,摄影师
郝传军)▼
商业繁华的地带
人烟稠密、建筑密集
两侧房屋背水而建
直接坐落在驳岸之上
河道则在中间穿行而过
成为没有街道、狭窄幽深的水巷
(有河无街型,可见于今山塘河、学士街、桃花坞大街及十全街等附近,制图
郑伯容陈睿婷/星球研究所)▼
(有河无街型实景示意,图片来源
VCG)▼
而在居住区
河道一侧铺设街道
另一侧则建设房屋
成为常见的”一河一街“模式
(一河一街型,今平江历史文化区、山塘街附近多有分布,制图
郑伯容陈睿婷/星球研究所)▼
(一河一街型实景示意,拍摄于山塘街,摄影师
李嘉菲兰)▼
当河街交错
或是两街相连时
一众形形色色的桥梁便诞生了
在各类史料中
从唐朝时期的木桥
到宋朝以后的石桥
苏州城的桥梁数量不下座
诗人曾称其为
“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
其中
有的长达数百米
(上文诗句引自唐·白居易《正月三日闲行》,因木桥的颜色,被诗人称为”红栏“;下图为宝带桥,桥长余米,共53孔,位于古城东南角的澹台湖口,请横屏观看,图片来源
VCG)▼
有的数十米
(觅渡桥,长81.3米,摄影师
陶老师)▼
有的则仅有数米
(苏州城中小桥流水,摄影师
陶老师)▼
千姿百态的桥梁
将苏州城的河道与街道
彼此紧密相连
一个”小桥流水人家”的苏州
就此诞生
(引自唐·杜荀鹤《送人游吴》)
▼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如果说
河道与街道组成的“水陆棋盘”
在横向上撑起了整座城市的骨架
那么填充在“棋盘”网格中的各类建筑
则将在纵向空间上
为城市注入新的灵*
(南宋时期碑刻平江图,是我国现存最早、最详细完整的城市平面图,其上标注各类地名余处,包括交通线路、各类建筑等,十分精细;下图为平江图结构及部分地名,制图
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①
在古城的天际线中
最引人注目的
莫过于一众高耸的
古塔
作为天际线的第一层次
其高度一般在30米以上
相较于周边玲珑小巧的民居
显得格外巍峨挺拔
其中位于城北的报恩寺塔
九级楼阁层层堆叠
高度达76米
檐角飞翘、风姿秀逸
是苏州城内极为醒目的地标
(报恩寺塔,也称北寺塔,始建于三国时期,被毁后于宋朝重建,图片来源
VCG)▼
坐落在城南的
瑞光寺塔
七层塔身高约43米
平面同样呈八角形
与报恩寺塔一南一北遥相呼应
(瑞光寺塔,摄影师
李秉航)▼
相比之下
城东的罗汉院双塔
则显得小巧多了
不仅塔身格外纤细
塔高也仅有33米左右
但双塔并立、东西对峙
却又呈现出别具一格的对称美学
(罗汉院双塔,始建于北宋,摄影师
卢文)▼
若要说苏州现存最为古老的佛塔
则是位于城外虎丘山的
云岩寺塔
(云岩寺塔,也称虎丘塔,摄影师
陶老师)▼
其始建于五代时期
历尽沧桑超过千年
尽管自明朝起
塔身便开始产生倾斜
但至今数百年来却依然屹立不倒
和山上苍翠的林木一起
伫立在古城边缘
(引自宋·王禹偁《虎丘山》)
▼
出城先见塔,入寺能登山
苏州古塔林立
多源于三国时期以来
江南地区佛教的兴起
正所谓
(引自唐·杜牧《江南春》,可见南朝时期江南地区佛寺众多)
▼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而在宋朝时期大规模的修葺和重建更是延长了它们的生命力苏州曾建有多座宝塔至今保存完好的超过20座透过它们今人终得以窥见些许往日的图景(一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令寒山寺千古留名;下图为今日的寒山寺,前方为梵音阁,后方为普明宝塔,图片来源
VCG)▼
②
天际线的第二层次
则由一些特殊的建筑占据
它们高大伟岸、颇具气势
高度一般在16-37米之间
在城市边缘
最醒目的便是
城门楼
苏州历史上共建有城门17座
有的仅是城墙上开挖的门洞
有的则加盖高大华丽的楼阁
(引自晋·陆机《吴趋行》)
▼
阊门何峨峨,飞阁跨通波
包括今人重建的城门
也多建有门楼
以气宇恢弘之势
镇守在古城四方
(相门,位于苏州城东侧,摄影师
秋罗)▼
而在古城内
同样坐落着一座座气势宏伟的
高大建筑
例如
城中玄妙观内的三清殿
上建两层重檐、九条屋脊的
重檐歇山顶
下有内外共计根立柱
撑起占地超过0平方米的庞大殿阁
建筑历史之悠久、规模之宏大
在江南地区乃至全国
都称得上凤毛麟角
(三清殿,建于南宋,是中国现存体量最大的宋代木构建筑,摄影师
卢文)▼
规模仅次于三清殿的
则是古城西南侧的大成殿
它拥有两层重檐、五条屋脊的
重檐庑(wǔ)殿顶
是苏州文庙中最为显著的地标
(故宫太和殿也是重檐庑殿顶,下图为苏州文庙大成殿,摄影师
陶老师)▼
文庙由范仲淹
创建于北宋时期
并同时在此兴办府学
用以讲学授课、培养人才
这种“庙学合一”的体制
开地方办学之先河
被各州县纷纷效仿
自此以后
苏州文脉流转、人才辈出
清朝时期共产生状元26名
占全国的23%之多
堪称“状元之乡”
(苏州府学最早称“州学”,下图为苏州文庙孔子像,后方即为大成殿,图片来源
VCG)▼
由佛塔、道观、城楼、府学等
一系列高大庄严的建筑
塑造了一个暮鼓晨钟的苏州城
而10米以下空间里
又是一个怎样的苏州呢?
③
苏州的
民居建筑
大多为1-2层
高约3-7米
它们多以院落的形式
在横河、横街之间组团分布
称为“弄”
院落房屋之间紧紧相靠
仅留出狭窄的通道供人们通行
是为“巷”
(平江路附近的小巷,摄影师
陶老师)▼
深巷中清净幽深,宜于居住
临街则繁华喧闹,适宜经商
因而街道旁多为带店民宅
或后宅前店、或上宅下店
甚至直接成为商业街市
(雪中的山塘商业街,摄影师
Zhou半仙)▼
而实际上在唐中期以前
苏州城并非后人所见的
“百十街坊、千余幽巷”
而是类似长安城的市坊制
无论是百姓居住的“坊”
专门用于贸易的“市”
还是衙署所处的子城
都被高墙围合
彼此严格分离
然而
随着农业生产如日中天
手工业发展蒸蒸日上
加之运河通达南北
苏州一跃成为全国的财赋重地
(引自南宋谚语)
▼苏湖熟,天下足定时定点开放的交易场所
逐渐无法满足高歌猛进的贸易需求
于是自宋朝起“市坊制”逐渐解体
取而代之的是
商业区域毗邻交通枢纽
且民居按街巷分布的“街坊制”
也就是今天人们能看到的场景
(苏州城中的街坊,摄影师
wenidon)▼尤其在当时的阊门附近
大运河、山塘河、护城河
及入城水道均在这里交汇
南北舟车、外洋商贩
也纷纷齐聚于此
堪称“万人码头”
(请横屏观看,阊门外,摄影师
张铭琛)▼城内的商业贸易受此吸引
逐渐向阊门一带聚集
到了明清时期
甚至彻底突破城墙限制
形成阊门至枫桥
阊门至虎丘以及阊门至胥门
三条繁华的商业轴心
(城市商业中心的变化,制图
陈睿婷郑伯容赵榜/星球研究所)▼一时间
苏州城内外
车水马龙、摩肩接踵
千帆竞渡、百舸争流
粮食、丝绸、棉纺
刺绣、木刻、家具
各类农产品和手工艺品
从这里运往全国各地
乾隆年间
一卷12米长的巨幅画卷
记录了从虎丘、山塘河到阊门、葑门
直至云岩山的姑苏盛景
画面中共计一万余人、两千余房屋
四百余船只、二百余店铺
当时苏州城之繁华兴盛
由此可见一斑
(请横图观看,清·徐扬《盛世滋生图》,也称《姑苏繁华图》,下图为城西北虎丘至城东南葑门外的局部,超长长长长图预警,图片来源
WikimediaCommons)▼④
“堆金积玉地,温柔富贵乡”
这样一个自古繁华的苏州城
不仅是富商大贾的聚集地
更是文人雅士的理想国
而在这两类人的碰撞和创造下
便诞生了家喻户晓的
苏州园林
(此处及下文所指的主要是苏州的私家园林,下图为拙*园和苏州博物馆,摄影师
wenidon)▼和街坊市井的喧闹不同
这些园林更像是一片片城中山林
叠石疏泉、花木繁盛
亭台楼阁掩映其中
诗情画意、境界独特
正所谓
(引自明·计成《园冶》)
▼虽由人作,宛如天开园林中的第一要素
在于理水
苏州城内水网密集
湖塘相通、河溪相连
因而池、瀑、泉、涧的运用
在园林中俯拾皆是
可谓“无水不成园”
(留园,始建于明,盛于清,中部水景是其精华之一,摄影师
维生素)▼第二要素则在于叠山
太湖和周边的低山
是园林石的绝佳来源
尤以因常年水浪冲击
而遍布孔洞的太湖石
以及苔藓丛生的黄石最为典型
园中奇石或如峰峦林立、或点缀林间
如入幽壑山林
(狮子林,因假山奇石如狮子而得名,摄影师
王亚飞)▼第三要素是为花木
春天玉兰、牡丹
夏季满池莲花
秋时枫叶桂菊
冬日翠竹寒梅
加之苍劲的百年古树
花木的生长塑造了园林的四季
(留园,摄影师
伍敏君)▼最后的第四重要素
便是建筑
厅、堂、轩、馆、楼
阁、榭、坊、亭、廊
各类建筑疏密相间、布置灵活
且多轻巧朴素、极少绣闼雕甍(méng)
从而和山、水、花木融为一体
(拙*园,摄影师
方托马斯)▼苏州园林最盛时当属明代
其数量共计处之多
如今依然保留有座
高院深墙中
诗词、书画、篆刻
雕塑、戏曲、建筑
尽是这座城市辉煌的往昔
(苏州历史城区保留的园林分布,制图
陈思琦郑伯容/星球研究所)▼王侯将相、文人墨客商门贵胄、市井平民他们的故事和创造造就了这座城市的灵*但数千年往事已成云烟苏州还是那个苏州吗?实际上苏州城并非真的“经久不衰”
自建城以来
春秋吴越之战
东晋苏峻叛乱
南北朝侯景之乱
隋朝灭陈之战
五代十国割据
金兵、蒙古南侵
元末张士诚兵败
以及清军屠城等
几乎每次朝代更替
这座城市都被战火付之一炬
商业凋敝、民不聊生
(引自唐·李延寿《南史·侯景传》,南北朝侯景之乱时期,由于战乱、旱灾和蝗灾,江南地区饥荒严重)
▼千里绝烟,人迹罕见但在一次次崩溃和震荡后
却又一次次浴火重生
(阳光下的苏州城,远处的新城区若隐若现,摄影师
田春雨)▼近代以后
由于运河改道
阊门的繁荣景象不再
但沪宁铁路的修建
人民路等干道的拓宽
又令观前街、石路一带重新崛起
成为苏州城新的商业核心
至今仍热闹非凡
(观前商业街,摄影师
wenidon)▼
而入城水量的减少
令城内水道的淤塞和污染愈发严重
加之城市建设填埋大量河道
到20世纪80年代初
水道长度仅剩25千米
还不到明朝时期的30%
(苏州城内水道变化,制图
郑伯容赵榜/星球研究所)▼
然而自年后人们开始重新探索城市发展的方向整个历史文化区域的水陆格局、建筑风貌均受到严格保护古遗迹“修旧如旧”新建筑“新旧相融”(年,首版《苏州城市总体规划》颁布,要求全面保护古城风貌的同时建设新区;下图为苏州博物馆新馆,年建成,设计师贝聿铭,摄影师
维生素)▼
主干道周边建筑
最高不超过24米
以保留由佛塔、城楼、殿阁等构成的
古城高层天际线
(静静矗立的报恩寺塔和平门,摄影师
陶老师)▼
的确
苏州城已不再是那个苏州城
两旁高楼林立的新城区
将接过它承载数千年的使命
成为新的经济引擎
创造这座城市新的传奇
(远处是现代化的苏州工业园区,摄影师
维生素)▼
.
岁月更迭、时代变迁
苏州城早已不是原来的模样
但即便千百年过去
每当人们谈论起
心中的江南水乡
依然能从这里的
小桥流水、青瓦白墙、亭台楼榭中
看到这方水土的
钟灵毓秀、繁荣富庶、风流潇洒
也看到这座城市
年来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所以更多时候
我依然相信
苏州城
还是那个苏州城
(此城何人初见月,此月何年初照人,摄影师
张铭琛)▼
[1]陈泳.苏州古城结构形态演化研究[M].东南大学出版社,.
[2]徐叔鹰.苏州地理[M].古吴轩出版社,.
[3]苏州市地方志编委会.苏州市志[M].江苏人民出版社,.
[4]张光玮.古地图中的苏州古城河道变迁[J].建筑史,(3).
[5]汪前进.《平江图》的地图学研究[J].自然科学史研究,,8(4).
[6]闫水玉.苏州古城空间格局的自然适应性及生态智慧探索[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32(06).
[7]魏嘉瓒.苏州古典园林史[M].苏州三联书店,.
星球研究所长期招聘城市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自然地理、天文生物、历史考古、建筑等各领域撰稿人,以及商务策划等,请在后台回复“招聘”即可查看...TheEnd...
本文由万科南方区域特约制作按照地理学的定义三面环陆,一面向海即为海湾(海湾示意,制图巩向杰巧克莉/星球研究所)▼多个相邻的海湾以及与之相邻的大陆、岛屿则被称为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再加上中国的粤港澳大湾区并称全球四大湾区是这颗星球上经济最发达科技创新能力最强的杰出代表(世界湾区分布及区域范围,制图王申雯巩向杰/星球研究所)▼其中粤港澳大湾区囊括9座城市和2个特区以中国0.6%的国土面积吸纳了全国5%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2%的GDP堪称“中国第一湾”(粤港澳大湾区位置及行*区划,制图巩向杰王申雯/星球研究所)▼而与全球其他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仍有着极为广阔的成长空间它是代表中国参与世界湾区大角逐的耀眼新星(请横屏观看,珠海海湾背山面海,风景怡人,摄影师索以)▼粤港澳大湾区将凭借什么脱颖而出?在星球研究所看来两千多年以来是开放推动了广州、香港、深圳等城市依次崛起是开放塑造了大湾区的经济实力和文化底蕴正所谓越开放,越强大01江海造湾地球上最大的陆地亚欧大陆与地球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之间有一个庞大的水系珠江水系(珠江干流西江主源南盘江上的大转弯,图片来源视觉中国)▼珠江发源自中国南方的莽莽群山它的三条干支流西江、北江、东江顺势而下向着相对低洼之处奔涌而来其干流西江最为气势磅礴它发源自千里之外的云南省乌蒙山区(云南昭通市乌蒙山区,西江就发源自乌蒙山脉的马雄山,摄影师柴峻峰)▼在地势的引导下它向东南流去沿途流经十万大山、九万大山六万大山、云开大山...开辟三榕峡、大鼎峡羚羊峡(肇庆峡)...(西江主源南盘江支流上的马岭河大峡谷,摄影师笑飞雪)▼最终在今天的珠海一带入海
全长千米是仅次于长江、黄河、黑龙江的中国第四长河再加上三条大江各自的支流北盘江、柳江、郁江、增江连江、滨江、绥江、西枝江等共同组成珠江水系在大地上肆意漫流形如一张巨网(请横屏观看,珠江水系分布,制图王申雯巩向杰/星球研究所)▼其年均径流量高达3多亿立方米是黄河的7倍之多即便今天也是中国水资源最充沛的区域之一难以想象在那个河道不为人类所束缚的遥远年代珠江会是何等狂放(珠江三角洲上的网状河道,图片来源视觉中国)▼然而如此高傲的珠江面对广袤的南海也不得不产生敬畏那个大陆与大洋的接触点被称为珠江口它地处热带季风吹拂、台风肆虐伶仃洋日夜激荡(从珠海俯瞰伶仃洋全景,摄影师吴亦丹)▼大河与大海就在这个点上开启了漫长的拉锯战距今年前海平面达到最近一万年的最高点古珠江三角洲被海水淹没现代珠江三角洲开始形成而人类对水系的改造加速了泥沙堆积的过程最终形成了今天的模样(现代珠江三角洲演化示意,制图王申雯巩向杰/星球研究所)▼这个江海创造的大湾将开启自己的晋级之路02广州时代这片富饶的土地曾是万千生灵的乐土亚洲象、苏门犀、爪哇犀、马来鳄在山林中游荡玳瑁、珍珠、海兽、鱼虾在南海中畅游此外还有金银、铜铁和玉石在山脉中等待被发掘(西汉文帝行玺金印,是南越文王发布命令的官印,现藏于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摄影师柳叶氘)▼
公元前年珍稀的物产和广袤的土地引来了秦朝五十万征伐与屯垦大军(《淮南子·人间训》)▼“(秦始皇)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以与越人战”秦朝在岭南地区的中心设南海郡,建番禺城左控粤西、广西,东扼粤东这座城市即后来的广州令广州崛起的是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它紧邻珠江面向广阔的古海湾秦汉时期人们就已经能造出风帆利用季风的力量航行但当时的造船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南海的飓风与巨浪让无数航船葬身海底(广东内伶仃岛上方的云层厚重,风雨欲来,图片来源视觉中国)▼随后的时代里造船技术不断提升从隋“上起楼五层,高百余丈”的“五牙舰”到宋可载数百人、船上可养猪的大型商船人们终于能够直面凶险的风浪在海上越走越远一张远通中南半岛、印度两河流域、波斯湾、红海的远洋贸易网日臻完善(古代广州航线,与世界的联系,制图巩向杰王申雯/星球研究所)▼另一方面广州也是珠江三角洲水系的中心堪称万水汇聚之城隋唐时期大运河的开通不仅代表着内河航运技术的完善也令珠三角水系通过北江-南岭-赣江-鄱阳湖-长江进入全国运河联运系统对南岭山路大庾岭道的修缮更是令这条“粤北通道”运力大增(粤北通道及唐大庾岭道古道示意,制图王申雯巩向杰/星球研究所)▼一北一南一条内部运输线一张外部贸易网打通了广州的“任督二脉”使其成为一座贸易大都会清乾隆时期的广州更是一口通商成为中国唯一向世界敞开的大门繁荣的贸易带来经济的飞速发展广州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加上气候宜人、环境优美、物产丰富市民们热衷于经营美好的城市生活精致的衣食住行为广州奠定了富有生活气息的基调(广州上下九夜市,摄影师二中兄)▼
古时广州及周边地区
花市文化十分盛行对花的热爱一直延续到了今天使其成为一座“花城”(花城广州的三角梅向上攀爬,犹如红色“花瀑”,给老式居民楼换上了新装,摄影师何易成)▼
开放包容的气质
令广州自古以来便能容纳不同的文化城市中既可以见到传统的中式园林(广州余荫山房为清代岭南园林的代表,亭台楼阁、山山水水尽纳于此,摄影师二中兄)▼
也有南洋风格的骑楼
(广州越秀南路骑楼,下方有长长的廊道,摄影师张贤炜)▼
有佛教寺庙
(广州六榕寺花塔是广州现存最高的古建筑,摄影师颜光辉)▼
也有清真寺(广州怀圣寺光塔,始建于唐朝的古清真寺,摄影师何易成)▼从秦建番禺城
到明清广州城近年的时间里开放推动了广州的崛起让它在大湾区一枝独秀(广州中轴线,由近及远有广州天河体育中心、海心沙、广州塔等,摄影师静言)▼然而两千年的时间足以改变很多事珠江的流水与南海的浪潮从未停止过对这片土地的塑造这种变动虽然缓慢但日积月累也足以翻天覆地03香港时代古珠江河口湾曾深入陆地千米直达今天的肇庆一带当时珠江流域水草丰茂河流含沙量较低三角洲增长缓慢(冯奉初《顺德县志》)▼“昔者五岭以南皆大海尔”但明清以来伴随着人类的农垦、开发入海口门淤塞海水不断南退随着海陆形势的逆转更加接近海洋的地区接过了沟通内外的接力棒澳门位于珠江口西侧最外端仿佛三角洲向伶仃洋伸出的指尖从西边海上来的商船进入广州之前先要经过澳门它因此一度成为广州的外港早在明嘉靖三十二年(年)它便被从大西洋而来的葡萄牙人占据(大三巴牌坊的前身是葡萄牙人所建的天主教堂,见证了葡萄牙人殖民澳门的历史,摄影师黄昆震)▼
但当时澳门背后那个庞大的帝国还没有意识到巨变即将来临直到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世界已经改天换地一座新的城市即将崛起香港香港山地众多基岩山脉和岛屿深入大海可供开发的平地稀少原本只有农民、渔民和采石匠居住(香港狮子山上怪石嶙峋,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但对于殖民者而言这一“劣势”反而是优势基岩深入南海使其湾多水深加上香港位于珠江口东岸远离珠江的主要入海口在海浪、潮汐、洋流等作用下沉积的泥沙较少这为一座超级港口的诞生创造了条件(珠江口东、西两岸泥沙堆积差异,制图王申雯巩向杰/星球研究所)▼英国人开始了对香港的“大开发”首先将香港确立为自由港不论中外商船皆免关税其次引入英国的*治、军事、法律体系建立商业秩序、打击海盗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第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从港岛的第一条马路皇后大道到横贯九龙中心的弥敦道到19世纪末全岛道路里程已超过千米(香港道路上常见的叮叮车,是世界上古老的有轨电车之一,摄影师静言)▼
英国占领香港岛前其中心在岛屿南部的赤柱北边因地势更加陡峭狭窄少有人定居但港岛北部及对面的九龙周围群山、岛屿环绕又可躲避台风侵袭是建设城市的最佳之选年街道亮起路灯年自来水开始供应同年建筑物多达多幢一座商业都市拔地而起名为维多利亚城(维多利亚湾及城市全景,摄影师Vanny)▼港岛的湾仔、铜锣湾
鲗鱼涌、筲箕湾
九龙的尖沙咀、油麻地
旺角、九龙城
均成为商业区(香港油麻地庙街夜市里灯火通明,摄影师张登科)▼
开放的*策
安全的环境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吸引了大量中外商人的投资(层层叠叠的广告牌是香港的特色之一,繁华商场和老式店铺交织在一起,呈现出一种混搭风格,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香港经济崛起成为国际转口贸易中心也成了湾区乃至全国的人口汇流中心之一年代华南地区不断陷入动荡太平天国运动让大批逃难者涌入香港使香港人口不断攀高(年到年香港人口变化,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东方的传统与西方的新文化在此激烈碰撞创造出香港独特的文化(香港的“怪兽大厦”是电影《变形金刚4》的取景地,摄影师陈金涛)▼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西方的科学技术以及新思想通过香港进入古老的中国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发展也奠定了整个大湾区与国际接轨的基础这注定是一个巨变的时代
新的代替旧的
海洋战胜陆地
风帆代替木板
随后又被蒸汽机取代
农耕帝国遭受航海帝国的冲击
老的帝国又被新的帝国取代
身处洪流中的湾区
也将翻开新的一页
这一次不同于香港的“被迫开放”
而是一个追求复兴的民族的主动选择
04深圳时代新中国成立时世界正被冷战的阴影笼罩位于香港新界与广东宝安县之间的深圳河成为两大阵营对抗的前线西方国家实行了经济封锁致使粤港两地一度断绝往来(深圳河,左侧为香港,右侧为深圳,摄影师打呼上山)▼但这个世界的主题已经不再是战争、对抗而是和平、开放、联合、发展一座新的城市出现深圳它紧邻香港背靠大陆东西两侧分别通过大鹏湾、大亚湾、珠江口和深圳湾与海洋相连位居大湾区城市群的关键位置(请横屏观看,深圳地势,制图王申雯巩向杰/星球研究所)▼凭借与香港临近的优势年深圳被确立为经济特区然而这座刚刚设立特区的城市几乎是一片空白作为原来的宝安县城到年深圳城区面积仅有3.5平方千米人口只有2.3万且工业基础薄弱交通、文教、卫生落后改变的第一步是向世界敞开大门利用深圳独有的优势向香港出口鲜活农产品同时开展来料加工、来料装配吸引境外的资金、技术发展工业的同时
将深圳建成外贸出口基地
(从深圳起家的华为,估值已上万亿;下图是在华为新园区中认真工作的员工,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深圳西边的南头半岛
与港澳隔海相望
且拥有众多深水港湾
最适宜发展工业、建设港口
年
蛇口工业区建立成为中国首个对外开放工业区(蛇口港上有不少轮船停泊,摄影师潘锐之)▼在工业基础上深圳迅速开展城市建设从-年以平均每年12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张罗湖、上步、蛇口、华侨城等新城区拔地而起创造了“3天1层楼”的深圳速度(高楼林立之中还有塔吊正在施工,摄影师超哥)▼
在短短几年时间里
深圳的道路、桥梁
给排水、电力、通信等
相继完善
(请横屏观看,夜景中的深圳犹如科幻电影中的城市,十分赛博朋克,摄影师蒙治光)▼
深圳大学、体育馆、科技馆、图书馆
电视台、博物馆、大剧院、新闻中心
机场等也逐一建成
为了吸引香港游客
深圳十分重视旅游环境和服务业
深圳东侧的沙头角、盐田和大、小梅沙背山面海、海岸带广阔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极好的基础(大梅沙的海边一望无垠,摄影师龚强)▼
其中的沙头角镇原本面积仅有0.12平方千米人口仅人英国强租新界时将小镇一分为二其中的一条小街也被分为两段成为“中英街”凭借其与新界相连的优势沙头角镇向两侧居民开放中英街成了“一街两制”的免税商业街每天来此购物的人流可达10万人次(沙头角中英街上的警世钟,摄影师关灵)▼开放
带给深圳的
不仅是外来的资本和技术
更是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和高瞻远瞩的国际视野
通过为世界代工奠定了经济基础的深圳清楚地知道这并非长久之计因此在深圳创立之初科技创新就被确立为深圳立市的核心20世纪90年代欧美日韩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转移深圳再次抓住了机遇成功转型奠定了其高科技产业的基石(平流雾漫过南山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图片来源视觉中国)▼与之相邻的香港拥有强大的科研力量而深圳则拥有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成熟产品的能力在两者的结合下涉及通信、芯片、生物技术等领域的众多高新技术企业在深圳创立深圳实现了
从“世界工厂”到“创造之城”的华丽转身这种创造性渗透进城市的每个领域不论是金融、银行、保险等行业(深圳平安金融中心,平安保险、招商银行都是在深圳创立;下图中的最高楼便是深圳平安金融中心大厦,摄影师谭皓)▼还是新兴的互联网浪潮
(深圳腾讯滨海大厦与立交桥,摄影师龚强)▼乃至现代旅游业
都在展示着这座因开放而崛起的城市继续走向世界的决心(披上霞色的深圳,依旧生机勃勃,摄影师龚强)▼05大湾区时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香港、澳门9+2模式形成广州作为大湾区的中心综合发展与之相邻的佛山经济总量仅次于广州和深圳拥有大量工业园区和专业镇是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佛山祖庙CBD,摄影师蒙治光)▼
而西北侧的肇庆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同时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汽车配件等新兴工业也毫不逊色(肇庆巽峰塔,摄影师李琼)▼香港
这座百年来的自由港
仍是大湾区面向世界的大门
中国与世界的“超级联系人”
毗邻香港的
深圳
是国家科技创新基地
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就业、创业者
而东莞、惠州
也同样因背靠广州
紧邻香港的地理位置
成为制造业中心
(东莞的标志性建筑东莞国贸中心,摄影师欧迪鹏)▼
澳门
不仅是旅游中心
也是中国与葡语国家合作的平台
(澳门新葡京,摄影师黄昆震)▼同为经济特区的珠海
在与澳门联合发展的同时
也在精密机械制造等工业领域大放异彩
(珠海航展上的国产运-20大型运输机,上空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红鹰”飞行表演队,摄影师潘劲草)▼与珠澳相邻的
中山、江门
则拥有强大的传统工业实力
今天的粤港澳大湾区已经超越了自然地理中“湾”的概念成为一个面向世界的“经济之湾”“开放之湾”它拥有前所未有的广阔腹地整个泛珠三角区域都是其发展后盾为大湾区带来源源不断的人口(东莞长安的一间台资工厂,早课后工人走向车间上班,形成了一个“人”字,图片来源视觉中国)▼11座城市形成了完备的工业、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体系拥有超强的制造与创造力同时经过40年、年甚至年的积淀这里也成为中国市场化水平、国际化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深圳宝安机场是国际百强机场之一;下图是深圳宝安机场上的飞机启航,摄影师谭皓)▼密集的机场
和港口集群
保证了它与世界的紧密联系
(大湾区空港、港口分布,制图王申雯巩向杰/星球研究所)▼在国家对外开放的大战略下
连接周边众多经济区
位于“一带一路”交汇点的大湾区
更有着难以替代的区位优势
(粤港澳大湾区区位优势,制图王申雯巩向杰/星球研究所)▼如何将这些优势
整合为一体?答案是超强的一体化珠江口东西两侧发展程度不同
东侧临近香港因而发展较快
改革开放后40年
东部深圳、东莞两市GDP
已是西部珠海、中山、江门三市的3倍多
为此
4条纽带
跨越在海湾之上
将东、西连为一体
(跨越珠江口东西两侧的桥梁:虎门大桥、虎门二桥、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桥,制图王申雯巩向杰/星球研究所)▼虎门大桥连接南沙与虎门两大工业重镇
曾是珠江口两岸的唯一跨江通道
(虎门大桥,摄影师欧迪鹏)▼
但巨大的交通压力令虎门大桥不堪重负年虎门二桥(南沙大桥)通车
采用双向8车道设计
日通行车辆达10万辆
大大缓解了东西交通压力
(在连接珠江口东西两侧的大桥上,常能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从粤A、粤B,一直到粤Z牌照的车辆都有,大湾区城市之间联通性强、相融相依,摄影师郭昌城)▼而年正式通车的
港珠澳大桥
更是为粤港澳三地的连通
按下了“加速器”
它东起香港大屿山
西至珠海拱北与澳门明珠
全长55千米
集桥、岛、隧一体
是珠江口上最大的人工奇迹
(港珠澳大桥,摄影师黄昆震)▼现代交通打破了珠三角河、海、山的屏障
将整个区域交织为一体
近几年迅速扩张的高铁网
正在大湾区打造一个
1小时生活圈
(粤港澳大湾区通过铁路和高铁网络的构建,实现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逐步形成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制图王申雯巩向杰/星球研究所)▼但大湾区不只是11座城市更是生活在这里的万人他们从五湖四海而来拥有各不相同的语言、文化、历史但他们又在大湾区融为一体粤港澳三地一国两制,三关税区但通关方式的精简就业、居住、教育
卫生、社会保障等制度的一体化
逐渐打破了诸多限制
未来的大湾区人
将共享同一个生活圈
(人们正在观看维多利亚港上空的烟花,摄影师许玮泓)▼这些有形或无形的纽带所联结和创造的还不止于此如果没有它们将不会有开放、多元、包容的大湾区不会有如此巨大规模的城市群更重要的是
将不会有一个千万级人口的吸引中心因为大湾区的意义终究是由人来定义大湾区的未来需要你的参与大湾区的万家灯火总有一盏为你而亮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