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苏联向中国工农红军提供了军事支援,派遣苏联红军进驻伊犁。其中一群年轻的女战士受命来到中国,他们离开家乡的时候,刚刚二十出头。
△年轻的布尔什维克女战士。
战争中,有些姑娘被炮火夺去了年轻的生命;有些姑娘收获了跨国爱情,却又被无情的战火摧毁。战争后,她们中活下来的,留在了中国,加入中国国籍,把根和血脉留在了新疆,与中国丈夫合葬在她们曾战斗过的土地。
△菲多斯娅女士和中国丈夫姜树科之墓。年4月新疆伊犁。
△残照。年4月新疆伊犁。
她们把信仰带到中国。她们后辈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活圈,成员之间互助友爱。
△女战士阿历山德罗娃遗像,女儿拉丽莎端详抚摸着。年4月新疆伊犁。
△拉丽莎在家中。时钟、和母亲的照片是她的陪伴。年4月新疆伊犁。
△拉丽莎丈夫生病,同胞来家中探望祈福。年4月新疆伊犁。
△拉丽莎与同胞在院中。年4月新疆伊犁。
△墓园大门门楣,与守墓人家的门牌。年8月新疆伊犁。
△年4月新疆伊犁。
“父亲是汉族人,去逝后我们也会按照中国习俗立碑铭文,我们会中俄两国语言和文字,在新疆长大的中俄混血通常都是这样”,拉丽莎说。
△年4月新疆伊犁。
△年4月新疆伊犁。
△礼拜,安得列.佛肯在亲吻画像。年4月新疆伊犁。
△圣炉。年4月新疆伊犁。
多远,家乡的琴声与歌唱不能忘怀,收藏是思乡的一种抒发。“请你带领我吧,小路,跟着爱人到遥远的边疆”,80岁的伊万一弹起琴就会唱起《小路》。
△墓园看守人亚厉山大,收藏的俄罗斯老式手风琴。年4月新疆伊犁。
△弹唱中的伊万。父亲是天津人母亲是俄罗斯人的伊万,会说俄语汉语维语哈萨克语。年4月新疆伊犁。
△老收音机。年4月新疆伊犁。
△小菲多斯娅和索菲娅在练习音乐。她们是生活在新疆伊犁的第四代俄罗斯红军后裔。小菲多斯娅从小失去父亲,由叔父彼得罗收养,一起住在旁边的房子。年8月新疆伊犁。
△索菲娅给母猫喂食牛奶。年8月新疆伊犁。
△彼得罗带着鲜花去祭墓。小时候,彼得罗家住在伊犁的牧区,姥爷生前是赤脚医生,为当地哈萨克老乡免费治病,深受爱戴,死后就埋骨在草原上。年8月新疆伊犁。
△彼得罗父亲在岳父的墓前失声痛哭。年8月新疆伊犁。
静谧的墓园躺着无数有名或无名的战士和她们的爱人,园里种着丁香、紫薇,春夏时,空气中弥漫着醉人的香味,她们后人来到这里相聚,共同怀念母亲和故乡。
△在墓园,来祭奠母亲的拉丽莎拥抱亲吻着同胞姐妹。年4月新疆伊犁。
△墓园夕阳(旁白)。年4月新疆伊犁。
来源:第二届阮义忠摄影人文奖获奖作品:王晴《从此他乡是故乡》
除阅读本文以外,欢迎回复关键词“十月革命、卫国战争、宪法、福利、优越性、社会保障、住宅、谣言终结、公休、计划经济、剥削、贫富差距、五年计划、集体农庄、市场经济、民主、选举、宣传、莫斯科、列宁格勒、乌克兰、华约、奥运会、誓词、纪念碑,苏联英雄、阅兵、军工、军援、游击队、解体、遗民、肃反、辟谣、最高领袖、输出革命、论战、列宁斯大林及历届最高领导名字、苏斯洛夫、朱可夫、共青团、地铁、科学院、航天、小说、军歌、诗歌、乐团、油画、电影、食品”等获得“苏联主义官方词条”解释。谢谢分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