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重庆的标志性建筑物,我相信大多数人在脑海里浮现的一定是屹立在市中心的解放碑。
很奇怪的是如此其貌不扬的一座建筑竟然能够成为一座直辖市的标志性建筑——它既没有东方明珠那么绚丽夺目,也没有如雷峰塔一般凄美的传说。但是在每一个重庆人心里,解放碑的存在却有着其特殊的意义。
如果不曾到解放碑前细细品味风雨在碑体上刻下的痕迹,也许就不能明白重庆血脉深处暗藏的坚忍不拔和历史给重庆烙下的深深印记。
在四面摩天高楼拥簇下,在灯红酒绿中,解放碑沉默地注视着脚下人来人往,过客匆匆但又有谁曾了解过那些围绕着解放碑发生的带着硝烟的回忆呢?
01
抗战之前·督邮街
年初督邮街熙来攘往的人群
在抗日战争之前,现解放碑一带原叫“督邮街”,因这里有一官办邮局而得名。督邮街又分上督邮街和下督邮街,是重庆城最热闹的街道之一。
督邮,是秦汉至唐时期一种官员的名称,是辅佐地方郡守的属官。常代表郡守巡视本郡属下州县,宣布朝廷*令,传递朝廷军*信息,体察社情民情。有督促、检察州县行*的职责和权力,也兼办治安刑狱事宜。《三国演义》中就有督邮巡视安喜县,刁难县尉刘备,被张飞捆绑责打的情节。督邮街,就是曾为督邮驻所的街道。当时仅有几家药铺、绸缎庄和卖文房四宝的公司,其余都是居民住宅如杨家大院、周家大院等。督邮街四条窄巷交汇处有一仅几十平方米的空地,称“大什字”,如今就是解放碑中心一带。
02
大轰炸·精神堡垒
年宣布全面抗战后不久,重庆成为抗日陪都,成为中国抗日的最后大本营。自然,也是日军极端敌视和企图攻击的中国最为重要的城市。年抗战全面爆发前,日本工业产值为六十亿美元,中国为十六亿美元。日本年产钢万吨,年产弹药五十万吨。而中国年产钢4万吨,年产弹药数千吨,重型、主要武器依靠进口。因为工业孱弱,随着战事消耗,到了战争中后期,本来就领先数倍于中国国军的日军陆军装备,与中国陆军装备差距再次拉大,增大近三倍。
年10月日军攻陷武汉后,12月2日后日军大本营对华中方面军下令开始向重庆实施“由空中入侵对敌军战略中枢加以攻击同时进行空中歼灭战”,这命令为日军正式对重庆进行战略轰炸的宣告,目的是希望震撼作为战时首都的重庆,打击中国*府抗战的意志。同年12月底起,由陆军对重庆开始实施战略轰炸。
历史记载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从年2月18日至年12月19日日本侵略军对重庆进行了长达6年零10个月的战略轰炸。在重庆大轰炸中,据现在的不完全统计,日军海军、陆军航空兵对重庆进行轰炸次,出动多架次的飞机,投弹枚以上,仅年10月到年8月期间,就有架次日机空袭重庆城区,投弹枚。大轰炸的结果是人直接伤亡,人间接伤亡,财产损失约亿元法币,重庆及沦陷区来渝灾民达人。在这场二战最早和持续时间最长的无差别轰炸中,重庆的平民居住区、学校、医院、外国使领馆等均遭到日军轰炸,尤其是渝中市区这片曾经繁华的都市在轰炸中被夷为平地,超过二万幢房屋被毁。整个城市一片火海,大火几天几夜蔓延不止,交织着被挤散的亲人急切的呼喊、跌倒的孩子号啕大哭、受伤的人悲惨的叫声……然而,无论情形如何恶劣,中国没有放弃抵抗,中国*府和军民在惨重牺牲的煎熬下,从来没有屈服。
当时,重庆建筑主要为木质结构,日军轰炸时,大量投下燃烧弹,很多人在大火中遇难。但是每一次在防空警报尚未解除时,总有消防队员和普通民众第一时间出现在火场救火,大约每40个重庆市民,就有1个,曾经在敌机的轰炸之下倾力挽救这座城市。
正在救火的重庆市民
重庆有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防空工程网,总容量达46.17万人,是数以万计的民工、石工、木工、铁匠、泥水匠、砖瓦匠,以最原始的工具、最笨拙的土法,风餐露宿、肩挑背磨、一锤一撬、一手一脚,打出来的、挖出来的、炸出来的。在大轰炸的艰苦岁月中,防空洞犹如铜墙铁壁保护着市民的生命安全。
防空洞内
重庆各大报馆一面向郊区疏散,一面在日机狂轰滥炸下坚持出版报纸。“愈炸愈强”的标语随处可见,今天这里被炸了,只要没有被烧毁比如百货商店、餐厅甚至火锅店第二天就会挂出一个“正常营业”的牌子。轰炸过后由于电力系统受损城里往往漆黑一片,很多百姓就把自家的煤油灯放在家门口方便过往行人和救援队通行这在当时被称为“太平灯”。
重庆市民在残垣断壁上书写
“愈炸愈强”的标语
年12月30日,日军多次轰炸过的重庆市中心,一座七丈七尺高的碑形建筑“精神堡垒”拔地而起。“精神堡垒”由“国民精神总动员会”等四家单位承建,采用木质结构,外涂水泥,呈方形锥体,因防空需要,通体涂为黑色。纪念碑通高七丈七,象征“七七”抗战,名为“抗战精神堡垒”,意喻“坚决抗战的精神丰碑”。这个木碑,在不久即在日军疯狂轰炸中被毁灭。但是,中国军民的“精神堡垒”已经深入人心。
“精神堡垒”
由于精神堡垒被日军炸毁,国民*府就利用原地辟成街心草坪,当中立上一根旗杆,悬挂旗帜。
简易搭建起的精神堡垒
重庆遭受大轰炸的这五年,也是抗战最为艰苦卓越的五年。长江中游,中原腹地,大别山下,太行山上,中国大地硝烟滚滚。然而,每次日军疯狂呼啸,席卷而来,却又无一例外,在抗日健儿英勇抵抗下,铩羽而归。重庆,和各个英雄的城市一样,在民族自由、独立精神鼓舞下,沐火重生。就在日军最为猖獗的时期,重庆有鹰隼一般犀利、愤怒的目光,时刻注视着在华夏大地肆虐的入侵者们。武汉会战、长沙保卫战、冬季大反攻、雪峰山会战等等指令由重庆发出,各地抗战健儿奔赴战场,浴血鏖战,从容成仁。
03
大后方·文化中心
搬迁的制革厂
上个世纪三十、四十年代,日寇侵华,山河动摇,人心坚强。国难当头,一大批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府机关、重要工厂,以及一大批教育家、科学家、文学艺术家、工商实业家由华北、华中、华东和中原各地西迁重庆。
当时,重庆汇集了河南、湖北等地兵工厂,昼夜生产,为抗战前线赶制武器。在美国大规模援华之前,甚至援华开始,重庆的迫击炮、掷弹筒、机枪、步枪和其他军火,源源不断被送往战场。此外,重庆以简陋设备,为抗战提供最主要的柴油、机油等油料。整个四川,在征粮支援抗战,及承担抗战财*,达到整个大后方的1/3。重庆多次举办人民募集战时公债,认购建国储蓄活动。开展献金、献机(飞机)等运动。这些认购、募集金额、物质多数时候,均居全国各省之首。
正在焊接的工人
重庆不仅是抗战的指挥中心,后勤生产、调运中心,更是抗战大后方的科教文化中心。艰苦岁月里,下江人(外地迁徙重庆人)和本地人,在抵御日本侵略中,汇聚了抗战最丰厚的人文丰碑。抗战八年,各地撤退到重庆的大学编组、成立了中央大学、重庆大学、交通大学等22所高校和全国1/8的大学生以及众多学术科研机构。巴金、冰心、徐悲鸿、李四光、丁肇中、周光召、朱光亚等等,那一代中国的人文暨自然科学精英们,在这里著作、治学、成长。虽然他们的身影或许随时光流逝而黯淡,然而,重庆任何大街小巷,虽然近年不断有拆建,于钢筋丛林之间,遍地都是抗战的符号。
大轰炸下仍在学习的孩子们
难忘怀那年,艳阳高照,在国泰电影院前,来自全国各地的文艺精英频繁为军民表演,歌声激昂,鼓励斗志。我们知道当列宁格勒在德军围困中,苏联人奏响肖斯塔科维奇创作的《第七交响曲》,高歌出浴血奋战的昂扬斗志。然而,却少有人知道,在抗战中,在日军战机疯狂轰炸中,在那些此起彼伏的爆炸声伴奏下,中国军民在重庆国泰剧院雄壮的歌唱。
年开业的国泰剧院
国泰大戏院建成之初,就兼具了剧场与电影院双重功能。据资料显示,国泰开业之初,上演了抗战话剧《保卫卢沟桥》;此后,又以白天放电影、晚上演话剧的形式,上演了《全民总动员》、《塞上风云》、《国家至上》等剧目。最为轰动的是年4月3日,由郭沫若编剧、陈鲤庭导演,金山、张瑞芳、石羽、施超、丁然、白杨、顾而已等一众明星演出的话剧《屈原》,创下了连演17天,卖座近30万人次的奇迹。在国泰大剧院上演的一幕幕无不是在为抗战助威,无不是为民族解放而奔走呐喊,无不展现着中国人民顽强不屈的精神!
当时,中国的大城市几乎沦陷殆尽,重庆聚集着当时中国的经济、文化命脉,一旦失守不堪设想。然而,这座倔强的城市不但抵挡住侵略者的疯狂攻击,还向前线输送了96万名官兵,成为与伦敦、莫斯科齐名的二战英雄城市。
年9月16日,蒋介石在国民参*会演讲:国家在此紧急战时关头,要先其所急,使知识青年效命于战场。轰轰烈烈的大后方知识青年从军热潮,呼啸着无数爱国知识青年的热血。在重庆渝中、南岸、江北、沙坪坝等地,那些为战乱流离来到重庆的学生,那些土生土长的四川子弟,踊跃从军。年4月底,知识青年实际从军八万六千人。投笔从戎的知识青年高唱战歌,投入了对日本侵略的大反攻,最终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文案丨何剪烛
排版丨汪泠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