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拉那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再见,列宁
TUhjnbcbe - 2021/4/1 0:25:00
呼和浩特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m.39.net/pf/a_5199035.html
〖看不见的风景〗系列游记——旅行的另类解读嘉庆写的这个游记系列,文笔幽默诙谐,调侃之间展现了每个国家的风土世情、历史人文,信息量极大;如果没时间自己出去走,不妨跟着有趣的眼睛,一起去看世界?友情提示:很长,可分两次阅读第四篇:再见,列宁

——德国之旅印记(下)

罗腾堡:中古世纪的遐想黄昏,日落,抵达罗腾堡。旅游指南上说,罗腾堡位于陶伯河东岸的高台丘陵上,周围散布着许多绿色小丘,在一片绿意盎然中,这座由城墙完整环绕、城内尽是深深浅浅橘红色屋顶的“红堡”,是享有“中世纪宝石”美名的城市。随便一座教堂、一处长廊、一座喷泉、一个雕像都少说有七、八百年的历史。要知道,在德国所有城市中,罗腾堡拥有最完整的中古世纪建筑风貌。图片来自网络沿着古老的城墙,通过同样古老的城门,走进了这座千年小城。如果说海德堡是城市的古堡,罗腾堡只能表述为古堡的城市了。经历千年雪雨风霜,这里似乎从未言变;夕阳西下之时,全城一片安详寂静,鹅卵石铺就的道路,四通八达;目光所及,到处是半木结构的尖顶房子,浅显为橘红色,深黯为巧克力色,房子四周为鲜花环绕,宛如进入童话世界。时间瞬间凝滞了,因为这种惊艳感会令人多多少少觉得有些不真实。穿越,时间的穿越,想象中的中世纪城堡的原貌,如同一本大部头的书,正徐徐翻开在面前。只是,天快黑了,即使柔和的路灯陆陆续续点缀在街道上,但行人的踪影越来越少了,积木一样的房屋好像也变得无趣起来,影影幢幢的。算了,别学人家什么我踏月色而来了,赶紧吃过晚饭,洗洗睡吧,万一可以做个骑士救公主的美梦呢……等等,请转告一下公主,我还在披荆斩棘的路上,还有雪山未翻、大河未过、恶龙未杀、高塔未攀……让她多睡会儿。第二天一早,怀揣着中世纪穿越的憧憬,再次踏入罗腾堡。不得不说,这个大城堡风水不错,起于陡坡之上,陶伯河环而围之,可谓依山傍水,藏风纳气,龙盘虎踞,形势雄伟啊!杨导赶紧打断并解释说,别*扯了,中世纪领主纷争不断,盗匪横行,城堡大多建在山上完全出于防御优先考虑,跟风水半毛钱关系也没有。这个我还是有一点点疑问,难道欧洲中世纪从未上演过我3集连播的古装大戏——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吗?要是司马懿那个时候移民过来,岂不是千秋万代、一统江湖了。进入任一个城门,随意转弯都可以登上石砌古城墙。古城墙货真价实的中世纪产物,绝非贴牌生产。即使经过几次修补,偶有斑斑驳驳但主体从未改变。古城墙完全包围着古堡,行走一周估计要好几个小时之久;较为特色的是,每一段城墙之间均有塔楼连接,有大有小,城门处的塔楼空间宽阔,看样子确出于军事考虑,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墙体算不上很厚重,但也可并行2—3人,且全部建有石檐顶,猜想应是防御火箭飞石类的远程攻击吧;墙壁时有出现捐助修缮人的名字,随处可见岛国平假名和片假名,中国人名也有出现,但寥寥无几,十分庆幸的是确未看到“到此一游”的中文签名。城墙外围,森林繁茂,层层叠叠,郁郁葱葱;陶伯河曲流环抱,河水滔滔。绕城墙行走,城堡内外景色一览无余。几乎所有房屋建筑,窗台均摆放盆花,青藤又爬满墙侧,一片鲜花似锦,浪漫满屋的祥和景象;碎石街路,起起伏伏,舒展着延伸向四面八方;古旧小巷,弯弯扭扭,蜿蜒着通达至集市广场;拱门、浮雕、庭墙上的壁画,古色古香的路灯,还有玩偶,到处都是玩偶,童话世界里出现的所有玩偶,就散落在城堡的大街小巷,因为这里是玩偶的故乡。小孩子最多的地方,是圣诞博物馆和玩偶博物馆,闪烁着喜悦和童真的眼神;女人最多的地方,是集市和别具风格的小店,或精致或华美,吸引着挑剔的目光;男人最多的地方,可能是兵器博物馆和犯罪博物馆,那里展示着雄性物种原始的欲望和本能。悠闲的人、无聊的人、天涯沦落的人、忙里偷闲的人、正气凛然的人、道貌岸然的人……似乎也没什么分别,在长街上、在角落里,或坐或倚;在品尝咖啡,在享用美食,或欣赏别人或被别人欣赏,正如诗中所写:“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不知道是不是写我呢,反正我是在城墙上转了挺久的……城墙下来,随意逛逛,都会到达中心的集市广场。圣雅各教堂哥特式塔楼高高耸立,呈蓬勃升腾之势,或许源于这里曾是新教重镇的宗教传统,教堂似乎也欢跃一些;市*厅居于正中,主体正面为文艺复兴式牌楼,但最引人注目的毫无疑问是市*厅山墙上方的钟楼。差不多下午三点左右,广场人流渐渐多起来,每个人都不时向上张望,等待着什么。原来是一口自鸣钟,高高悬挂在钟楼,白天每到整点时分,大钟两侧的窗子自动打开,不仅报时,还有木偶戏上演:入侵者本来打算屠城,但又迷恋当地的葡萄酒,首领于是提出条件,有谁能够一口气喝光巨型杯子中的酒,即刻停止杀戮。老市长不假思索,一饮而尽,旁观者目瞪口呆而又欢呼雀跃,而老市长醉了3天,却拯救了全城百姓……每个人或许都知道这是杜撰的故事,一个可爱的传说;但每个人都宁愿相信这是真实发生的,因为这里是童话世界。穿越?说好的穿越呢?对了,天也不早了,鸡也不叫了,狗也不咬了,再不穿越等会儿回不来了。先看下时光穿梭机操作手册,穿越总共分3步,第1步打开穿梭机门;第2步人进去坐好;第3步关门。接下来是一些细节处理,地点已设定为罗腾堡;调整好时间,公元年—年间的任一天,同买彩票差不多,机选吧;人物角色没得选,看运气了;按绿色穿梭键,OK了,看来德国的工业4.0不是吹的……恭喜你,你穿越了,来到了中世纪的欧洲。其实也没什么好恭喜的,你来到了一个没有互联网,没有高速公路,缺乏基本医疗保障的时代。也就是说你的言论多半只能够在你们村里传播,印刷术还没有发明;你很难去远一些的地区,到处都是泥泞的道路;你没有机会吃到许多蔬菜,因为当时许多植物还未从美洲引入欧洲。唯一伴随你的,只有你一知半解的世界历史了。即使你英文流利,你还需要学会法语和拉丁语,这些才是主流语言。穿越以后,你最有可能的角色就是农民,从概率的角度上讲是这样,毕竟社会底层的农民占据了人口数量的大多数,不会低于90%。你想通过自己的奋斗改变命运,或许吧。但首先你得正视自己面临的“现实”:没日没夜的劳动,攒不下多少粮食,因为大部分需要上交领主,还有没完没了的赋税。对于贫苦点的农民来说,会有间自己的房子,但基本没有什么设施,一些稻草加上粗糙的毯子就是你的床上用品了。至于食物,多是浓汤,保证不会好吃的浓汤,好消息是喝酒会取代喝水,因为水里面总会有奇怪的味道。至于娱乐活动,教堂就是你的全部了。还有的好消息是如果你是个小男孩,基本会被送到当地教会去学习识字,至少不会是文盲。通过教育,你有可能改变自己的身份,成为有钱人,有权人。哦,当然,如果你在教堂学习班表现良好,得到了留在修道院的机会,这可是个好消息,意味着你可以成为神职人员了。作为神职人员,你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祈祷,不光是为自己祈祷,有时也会为骑士或者领主祈祷。为了救赎自己的罪恶,对于领主来说,有时这种罪恶需要数千年才能赎清,当然他们自己是不会有那么多时间去祈祷的,所以就请僧侣修士去替自己祈祷,当然这是需要花钱的。任何人都可以花钱让教会替自己祈祷,于是乎,祈祷成为了一项商品,而且还卖的不错。作为僧侣修士,按理来说是不能吃肉,不能近女色,要过着清苦的生活,但总会有变通的方法,尤其是在金钱滚滚涌入修道院的情况下,在你的同僚中吃肉,逛妓院的不在少数,至于该如何对上帝负责?你自己看着办吧。对了,你还有一半的可能性变成女人,幸运一点,还可能成为大家闺秀,中世纪的大家闺秀可不是文学作品中被困在城堡上可怜兮兮等待被英勇骑士救援的弱女子,那只是维多利亚时代文艺工作者们的臆想。相反,中世纪的女性相当强势,可以做大多数男子的工作,比如守城、维护治安、参与工商业,尤其是在黑死病让人口锐减以后,女性更有机会参与社会劳动。总而言之,中世纪的女性有相当独立自主的意识,甚至,还有女领主胁迫帅哥与自己结婚的例子。当然,作为女性,在中世纪末期,随着经济的疲软,就业岗位的减少,有些人不得不面对女巫的指控。再如果你歌唱的好,可以去做吟游诗人这份很危险又很没前途的工作。尽管各种奇幻小说将吟游诗人吹的神乎其神,说他们在哪里都受到欢迎,请他们唱唱关于爱情、英雄的篇章。但事实上,吟游诗人的地位并不高,领主们只有兴趣听那些征服与胜利者的歌曲。金钱更情愿被投向战场而不是吟游诗人们的艺术创作。当然,被领主们请去的吟游诗人是天然的间谍,本来就是,这也是他们维持生计创收的主要方式……如果你是骑士,那么马是最重要的武器,还有一柄长剑,当然这些需要自己花银子装备。还要置办一身中世纪铠甲及头盔,不过确定不是阿迪达斯品牌的,村里铁匠手工打磨,同样价值不菲。如果口袋里再有一包银子,那自信心瞬间爆棚,可以追求盛名、财富、斗争和信仰了,赶紧想想去哪里找公主吧。但社会为防止骑士暴力,创立出一系列准则约束其行为,并成立专门的骑士法庭。你必须找到一个可以效忠的领主,如果没有效忠对象或一旦脱离领主,那你只能走上为自己效命的土匪团伙或成为雇佣兵。如果不喜欢暴力,炼金术士是个不错的选择,类似于中世纪科学家,但前提是你要得到教会的支持或本身就是高级别僧侣修士。那个时候,科学研究的目的绝不是服务全人类那么高大上,也不与荣誉、金钱和奖项挂钩,仅仅是更好地解释神的旨意。最主流的研究课题,是将普通的不值钱的金属或矿石,通过特殊的方法处理,制成黄金,或者能够实现不老不死等某种特殊功能的灵药。众所周知,炼金的结果,至少目前来看,都是不可能的事情;但炼金过程和方法,即使是现代科学仍有延续和应用。如果你是城堡领主,甚至是国王,别想了,无论哪个世纪,成为这样的贵族都是极小概率事件。反之亦然,如果你是贵族,无论哪个世纪,物质上都一样过着上等人的生活,讲出来干巴巴,还是自己想象一下过瘾;至于贵族精神的传承上,这个要看个人了,很难一概而论。如果你是绿林大盗,醒醒吧,直接话给你知,那是瞎编的……历史常常不是真相,即使刻在石碑上的名字也是如此。正如特里·琼斯在纪录片片头所讲:我们知道的历史可能只是别人想让我们知道的历史,不要轻易相信历史,即使那是铭刻在石头上的君王的名字。对于中世纪,教科书一向标签为迷信愚昧,专横不公,毫无希望的黑暗时代,直到文艺复兴来临了才怎样怎样。或许这些也没有错,或许这些过于主观臆断,中世纪显然不是天堂,但也未必就是地狱。恩格斯说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列宁做了,推翻了压迫人民的专制制度,或许从此,俄国人过上了幸福生活。这无可否认是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但同样无可否认中世纪近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人们没有反抗,在教权和王权的双重压迫下,过着真实的生活,有劳作的压力,有养家糊口的艰辛,也有细微的温馨,无非是追求简单快乐的生活,至少道德上不会比现代文明差到哪里,只不过是穿越了几个世纪的人间而已。菲森:古堡雪山的呐喊从罗腾堡一路向南,正是德国极负盛名的浪漫大道,全程多公里,直到菲森为终点。疾驰在巴伐利亚乡间,穿越河谷、山峦、农田、森林、草地以及村庄,风景如画,若芷幽兰,寂静无言。抵达菲森,阿尔卑斯山麓,田园诗般的小镇,传说中的新天鹅堡位居于此。新天鹅堡到底什么样子?其实每个人都知道,只是绝大多数人没有留意而已。因为一提到城堡,头脑中本能地会出现关联的意象,这个基本上就是新天鹅堡大致的轮廓了;如果不够清晰,记忆中的迪士尼卡通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每当影片播放出现的迪士尼乐园标志,这个也是新天鹅堡了;如果再清晰一些,正如此时此刻,驻足在山脚仰望,白墙蓝顶的那个如梦如幻的宫殿,就是新天鹅堡。正如“不到长城非好汉”一样,新天鹅堡基本上是德国旅游的标志,又地处阿尔卑斯山区,历来都是度假之选,所以不分淡旺季,游客一向络绎不绝。乘马车也可,走路亦可,步行不足半个钟,就进入城堡了。新天鹅堡不同于欧洲传统意义的城堡,建在半山并无军事战略上的考虑,应为传统文化的一种延续,与其说城堡还不如说宫殿。新天鹅堡外表上看,严整的大理石依山而建,通体洁白,亦真亦幻,既有拜占庭建筑风格,也有哥特式建筑特色,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元素同时圆融其中,真正矗立在面前时,无论是谁都会感到那深深地、无法抵挡地魅惑。缓慢走入堡内,四处环顾,时而凝视,时而驻足,城堡可以说极尽华美夸张,无一处不精雕细琢,又皆显个性之张扬。眼之所见,是壁画,到处是壁画,上下左右,墙壁穹顶,无所不在;以瓦格纳歌剧内容及宗教神话为永恒主题,一路走来,可以找到《尼伯龙根的指环》中的屠龙英雄;《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中的美丽公主;《唐豪瑟》中的游吟诗人;《罗恩格林》中的圣杯骑士……人物形象破壁而入,呼之欲出,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可以感到《女武神的骑行》中气势恢弘、排山倒海般音符的跳动;《众神的黄昏》中英雄们强烈赞美生命、令人震撼的嘶吼;巡礼者的“忏悔歌”,倾听着死亡脚步低沉的回声;维纳斯赞美诗、伊丽莎白的祈祷,歌唱自由的咏叙式线条……乐曲华章,激昂澎湃,绕梁三日不绝于耳,令人产生若隐若现、狂热激情的听觉幻象。手之所触,是天鹅,无数的天鹅。瓷天鹅、木雕天鹅、宝石天鹅、黄铜天鹅、鎏金天鹅、水晶天鹅、象牙天鹅……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无所不在;它们活灵活现地出现在帏帐上、壁画中、浴室里、厅堂中央、水池上方、天花板角落、灯饰等几乎任何日常用品的点缀。无法真实判断为何如此钟爱天鹅,或许是主人疯狂迷恋源于中世纪德意志民间传说中的天鹅骑士,或许是主人极度欣赏天鹅或翩翩起舞、或引颈高歌那优雅高贵的姿态,一切不得而知,但于此再也无法回避城堡的主人——路德维希二世的故事了,一个凄婉迷离,或许也是绚丽多彩的真实故事。路德维希二世,是巴伐利亚国王,花光所有私人财产及国库,亲手设计,耗时17年修建新天鹅堡。路德维希二世,出身于欧洲古老高贵的维特尔斯巴赫家族,家族一向以出美人、天才与疯子著称于世,一生醉心于艺术,一生痴迷于瓦格纳歌剧;他并不活在当下的人间,而是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与童话世界中。20岁登基成为国王,在位21年,死于不远处阿尔卑斯湖边(施塔恩贝格湖),原因为溺水而亡,尽管湖水不及半腰深,此时新天鹅堡即将落成,但尚未完工。顺着城堡阶梯环绕上行,城堡内的宫殿富丽堂皇,大概有个不同功能的房间,随处可见典型的哥特式建筑细节,但所有门窗、列柱回廊则呈现巴洛克风格。印象最深,也是心之所撼,正是那条黯红、拱形的长廊。地上铺着厚厚的红色地毯,左侧墙壁上是形状各异的彩色条纹,右侧是狭长、窄小的窗户,规则地排列着,似乎在刻意遮蔽着窗外的湖光山色。长廊当然很长,几十米直挺挺地、深沉沉地指向尽头;天花吊顶下垂的长长的、排排的水晶灯,似乎在讥笑着阳光的明媚,似乎在轻诉着这里的幽暗和阴冷。如果说城堡是一个童话世界,那么这里显而易见就是童话中的暗黑之地、魔法森林或邪恶精灵之所在。据说,国王在此长廊行走时,要求每一个仆人都要回避,因为他不愿见到任何人的身影。路德维希二世,本是国王第3顺位继承人,从小性格内向、体弱多病。教皇说这个男孩性宁,宜于山水中静养。他由此在田园成长,热爱大自然,纵情于山水田园生活;青梅竹马,钟爱表亲茜茜公主;家庭教师热爱和创作歌剧,耳濡目染,在男孩心里播撒下了艺术种子。16岁时,大哥战死疆场,茜茜公主因*治婚姻远嫁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青少年的路德维希无力改变任何事,从此沉醉在建筑与歌剧中。他要建造一座童话般的城堡,实现对心爱女孩的承诺;他要成为天鹅骑士,“在一个万众嘱目的情况下出现,身披金甲圣衣,脚踏七彩云来娶她;他和紫霞仙子一样,只猜中了前头,可是却猜不中这结局……”他只能在舞台上,歌剧中,不断重复着上演着自己的梦。20岁,二哥病逝,垂死的,曾经威严无比却又略带乞求的老国王,不得不将王位传于无意、也无力治国的路德维希二世。新国王路德维希二世也曾想过励精图治,但*治从不是艺术,从未有过善良和美,父亲也未来得及教授治国之道,新国王很快心灰意冷,重新回到精神世界,以歌剧为武器,创作并上演那些正义战胜邪恶的故事。他邀请最崇拜的理查德·瓦格纳来到他的国家,倾其所有资助这位天才的创作;他义无反顾地开始修建梦幻城堡,仅仅是用来盛放心爱女孩临别时送给他的那只瓷天鹅;他逃婚,即使是茜茜公主亲自挑选的苏菲公主,不惜付出由此可能引发战争的代价……他终于病了,在他41岁的时候,部分皇室成员和大臣,宣布这位深受民众爱戴、被百姓们称之为“我们亲爱的国王”,精神失常,不再行使国王权力直到病情好转。对此,路德维希二世大概终于松了一口气,他迫不及待回到那个快乐与自在的世界,他最后一次巡视即将落成的、超越现实想象的那个城堡……走出城堡,压抑的心情,在明媚阳光和清新空气的环绕中,瞬间烟消云散了。绕城堡一周,转到后山一侧,不久就可以到达玛丽安桥。这座铁索桥,悬浮在高达百米以上的陡崖之间,桥底铺上了厚重的木板,山风却依然轻微拂动铁桥。此处,实为近观新天鹅堡全景的最佳之地,但此时,城堡似已隐现,浮现半空的赫然是路德维希二世的音容笑貌:“他是那么‘无可救药地’英俊、富有智慧、热情洋溢且气质高雅,以至于我担心,在这个尘世中,他的生命会像一个绝美的梦般逝去……”这是瓦格纳第一次觐见这位国王时的记录。依靠在吊桥的铁索之上,思虑万千。“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触景生情之处,不知为何,伴随地竟是无限的唏嘘。或许路德维希二世没有做错什么,他的新天鹅堡更没有错,正如唐玄宗之《霓裳羽衣曲》、南唐后主之“春花秋月何时了”、宋徽宗之瘦金体,难道它们是历史的谬误吗?事实上,它们仅仅是理想、是情感、是意象,是赋予了灵*的完美之在,是深沉的意志和恢宏的想象,更是岁月悠悠的见证,我宁愿相信,这根本就是历史的吊诡。“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物我两忘,本就已是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的至高的自然境界,未曾想过冥冥中仍有通情应物、物我两融之超然境界。“人可以为自然立法”,但绝不可以主宰超然,因为人不是神;或者说超然非人力企及,这也是康德理性无法到达的彼岸。超然世界中,物我两融,人是物,物也是人,说穿了不过冥冥中的宿命罢了。人可以选择命运吗?按照柏拉图的说法:“在再生之前,每个灵*都要自己选择命运,以及与此命运相应的人物。”有谁会去选择成为悲剧的主人公?复仇的俄瑞斯忒斯、盗火的普罗米修斯、正直的俄狄浦斯,这是悲天悯人的哀号,这是命运对人生的嘲讽。到底是人生如戏——风水先生柳子言的人生?柳子言踏了一辈子坟地真穴,但一心为自己造穴却将假穴错认为真,儿子原来是要当大官,威风八面的官,现在却只能在戏台上扮演了……还是戏如人生——戏子段小楼与程蝶衣的人生?五子中的“戏子”,那么让人瞧不起。在台上,却总是威风凛凛,千娇百媚。头面戏衣,把令人沮丧的命运改装过来,承载了一时风光,短暂欺哄,一一都是英雄美人。我宁愿相信,这本身就是人生的荒诞。洁白无瑕的城堡耸立半山,环山环湖,一片山峦叠翠,古木参天的景象。大片大片的草地,覆盖在起伏的山坡上,远远望去,无边的绿野上漫步着稀稀疏疏的牛羊,远方终年积雪的阿尔卑斯山似乎又笼绕着淡淡的云雾,无尽宽广的湖水清澈静谧,幽深而又碧绿的湖面映射出雪山孤寂的倒影,遗世而独立;湖边却分明有一个男孩儿,跑跳着在与白天鹅嬉戏玩耍。湖光山色、水乳交融,犹如童话仙境一般……乾坤自在,天地真如,我宁愿相信,国王,骑士、公主、魔法、精灵……这些古老传说就蕴含在其间。司晨报晓,前往阿尔卑斯山著名的楚格峰。大巴绕行群山之间,迂回向上攀行。数以百计的山峰时隐时现,洋葱式尖塔建筑若有若无,经过古老的木桥、断断续续的隧道和“风急天高猿啸哀”的山口,一路抵达楚格峰山脚。楚格峰,海拔米,但已是德国的最高山峰。顶峰下米的平坦处,是德国最高也是唯一的冰川滑雪场。欧洲人来楚格峰大都是滑雪的,仅此而已。因为不是滑雪季节,基本都是外国游客过来观光。搭乘齿轮火车上山,车速不快,但明显越来越冷。车窗回望身后,就象旅游指南说的那样:这里的植被随高度变化分层,山下是秀丽的艾比塞湖,镶嵌在一片绿色的丛林中;从山下到山顶,依次排列着山毛榉阔叶林,柏树为主的针叶林,然后是中欧特有的矮矮山松林,接着是片片草原和灌木丛,最后则变成一片冰雪和山岩。在这里,人们可以领略到不同的季节环境,大概是这样了。近1小时,已抵达海拔约米的冰川平台。在这里已经到处是终年不化的冰川和积雪了,但又并非白雪皑皑,茫茫一片的景象,应是片片白雪,自由地散落在连绵的群山,寂静不动;反而缕缕烟雾,四处升腾,弥散在山头和峰峦,浮躁翻滚;亘古不变的,若现若隐的,是浅灰又裸露着岩石的座座山峰,挺拔隽秀,却也粗犷狰狞。远远向下望去,这时的艾比塞湖愈发显得惊艳,很明显是山上冰雪化成,清澈透明,宛如巨大的碧玉,静静地镶嵌在大地上。这里足够空旷,尽管不是滑雪季节,但也有一个小小滑道可供人体验。无人收费管理,器械使用全凭自觉,大家只要有次序即可。在此吃了午饭,小孩子玩了好一会儿,改坐高山缆车,继续向上登顶。缆车晃晃悠悠地穿行在云层之间,白雾缭绕,能见度不高,仿佛飞鸟翱翔一般,很快就上到楚格峰顶了。极目远眺,群山绵延,峰峦耸立,厚厚的云层不在头顶,而是缠绕峰间;四周景物的色彩不再是丰富多姿,已经抹成单调的灰白主色。只有积雪在强光照射下,偶尔会闪现出诡异的红色光芒。一个巨大的铜质十字架矗立在高高的石崖,标识着楚格峰最高点的刻度,此时散发着圣洁的金色油彩。峰顶不仅观景,也有科研气象观测站,圆球状主体建筑占据了峰顶一角。远处,居然有个小小教堂,一层斜顶平房,岩石构造,屋脊直立烟囱再竖立十字架,毫无疑问这是德国最高的教堂,应该是全德国最接近神的地方了。峰顶温度较低,待久或许会有冻僵的感觉。但周围的人似乎没有畏惧寒冷,有喝着咖啡聊天的,谈笑风生;有举着相机拍照的,不求与众不同,但求大家相同;有工作人员似乎打算要清理积雪,还有年轻人正在准备动力滑翔伞的飞翔……身临其境才知道,这里和我们的登高望远还是区别明显啊。在我朝登高,没有点文化底蕴那就只能叫爬山。古人登高,或踌躇满志的“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或家国感伤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或游子思乡的“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或文士不遇、壮士悲歌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可见,登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并非简单爬爬看看而已,实乃指点江山、忧国忧民、咏史怀古、睹物兴情,哀时感伤、居家旅行的不二之选!追本溯源,孔子曾曰:君子登高必赋,小子愿者何?韩婴文学作品。卷七:孔子游于景山之上,子路、子贡、颜渊从。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小子愿者何?】德国诗人都去哪里了?海涅、歌德、席勒、荷尔德林呢?或许这是中西文化上的差异,阿尔卑斯山在欧洲文化中和诗词歌赋没啥关系,不同我国随便哪个山头,文人骚客要题诗,那是风雅;各级领导要题词,也算个附庸风雅;平民百姓也不是不可以写,如果有苏轼“题西林壁”的文化底蕴、乾隆皇帝“虫二”的技术水平,当然多多益善,如果仅是个“到此一游”,无异于随地大小便。天或晴或雾,呼吸着清新而又凛冽的空气,寒风拂面,也情不自禁吟七律一首:就这样被你征服,切断了所有退路;我的心情是坚固,我的决定是糊涂。就这样被你征服,喝下你藏好的*;我的剧情已落幕,我的爱恨已入土。或许,阿尔卑斯山没有那么多诗情画意,在西方文化中的寓意就是征服,至少我是这样理解。阿尔卑斯山横亘东西公里,大致上是欧洲南北部的自然分界线。从历史的角度看,翻越阿尔卑斯山常常意味着征服,这个命题在大多数时候都是正确的。强悍的罗马军团、武功显赫的查理曼大帝、战斗民族的英雄苏沃洛夫和拿破仑·波拿巴,其功勋与荣耀无不与翻越阿尔卑斯山相关,但最精彩的莫过于汉尼拔了。公元前年,迦太基统帅汉尼拔和他的非洲—伊比利亚—高卢杂牌雇佣军团及40头大象,在冬季成功翻越了,罗马人认为无法逾越的阿尔卑斯山,进攻罗马本土。“你们必须获胜,否则便是死亡。要么胜利,要么死亡,命运使你们不得不投身于战斗”,尽管翻越过程中损失了超过半数的兵力和几乎全部大象,但汉尼拔由此拉开了人生中最辉煌的一幕,与强大的罗马展开长达16年的搏杀。原来如此,刹那间心中涌起莫名的顿悟和狂喜,啊,原来人生的本质在于征服!征服个鸟,战争的本质在于征服还差不多,管你人生鸟事。这样啊,那人生的本质在于超越,不断地超越。“最先和最后的胜利总是征服自我”,征服自我就意味着不断地超越自我,这次不会错了,柏拉图也这样认为。柏拉图似乎是说过这些话,不过传销窝点也都这么说。街边或机场,封面上印着成功人士大头照的书里,不插广告地播报——人生的本质就是追求超越,无论是谁,只要活着,就一定有追求,生命不息,追求不止!天天超越,这是打了鸡血的人生,不是真实的人生。征服是把双刃剑,时刻梦想着征服,不排除可以登顶,但也可能错过沿途风光,或许错过的才是更加真实的人生。回到阿尔卑斯山,回到征服,回到战争,“战争中一切行动追求的都只是可能的结果,而不是肯定的结果。那些不能肯定得到的东西,就只好依靠命运或者幸运去取得。”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军事著作。】事实上,人生的本质不在于征服,不在于超越,在于可能的结果,在于不确定性。换句话说,什么都安排好了的美满人生或许是虚假人生,正如《楚门的世界》,也可能是阴谋。真正的人生是自由的人生,真正的自由是各种各样的可能,即不确定性。不确定才是外在世界和内心世界真实的存在,唯一的确定。事实上,我们都是楚门。只不过楚门不接受既成事实的事实,最终走出了他的世界,而大多数的我们或许终其一生都将在其中徘徊。聊以自慰的是,只要自己可以令自己信服,找到一种愿意持续的生活,那就是精彩人生。慕尼黑:酒神狂欢的召唤图片来自网络慕尼黑是巴伐利亚州的首府,地理上基本是欧洲的几何中心点,位于北纬48°的阿尔卑斯山北麓,尽管接近德国最南端,但纬度上等同于黑龙江省的中部,所以即使炎炎夏季,也感觉早晚的凉爽。德国酒店,大部分无空调设施,风扇也不完全是房间标配,如有需要可自行去前台领取。慕尼黑保留着原巴伐利亚王国都城的古朴风情,巴伐利亚王国历史悠久,独立性强且文化底蕴丰厚,可以说是归属德国却最不像德国的地方。大巴驶进市区,明显感觉交通状况不比一路走过的城市那样齐整有序,第一次遇到短暂塞车,且个别路桥限车身高度,大巴车尝试却无法通过,只能绕行。按计划本来要拜访下拜仁慕尼黑的主场——安联球场,也是因为交通不畅,不想耽搁时间太久而临时放弃了。但这个也不算遗憾,因为很难和当地球迷交流并解释,我们足球行*化和职业化的区别;也无法回答为什么足协掌门人长期由排球、乒乓球、田径或水上运动专长的人出任?这让贝肯鲍尔和普拉蒂尼情何以堪啊。即便仅从交通状况看,也明显能感到这里人口密集众多。慕尼黑是德国第三大城市,却并不属于官方定位的3个国际化都市。但事实上,这里是真正的国际多元化城市,因为大量外来移民随处可见。大街上金发不讲德语的,大多来自北欧东欧或巴尔干国家;黑发黑眼睛的,意大利、西班牙移民居多;操着流利德语,带着伊斯兰口音,尤为明显的是始终保持高生育率的土耳其人;黄皮肤的越南人较多,经营街头巷尾的杂货、干果等小店。据杨导介绍,慕尼黑生活成本很高,市区房价竟然直逼我帝都。熙熙攘攘的人群,川流不息的移民,又明显感到这里的经济繁荣发达。慕尼黑自古以来都是德国最富裕地区之一,微软、思科、雅培等众多跨国公司的欧洲总部就设在慕尼黑。大巴在市区穿行时,总部位于此地的宝马、西门子的LOGO最为抢眼。德国一向以制造业立国,不像英国学美帝玩什么虚假金融的。德国制造闻名全球,无需赘言。究其根源,宗教改革运动发源于德国,宗教改革其实质及精髓正是新教伦理精神。或许牵强附会,但至少个人相信,马丁·路德是新教伦理精神的代言人,他公开抗拒神权及世俗皇权,掷地有声地声明:“这就是我的立场,我只能如此”,或许德国制造深得新教精神的精髓——“我们独自与我们的良心站在一起,我们只能如此。”绕开堵塞的车流,远观安联球场后,抵达宝马博物馆。这是一座极为现代的建筑,一座极为动感的现代建筑,类似强劲运转的螺旋桨造型,似乎嗡嗡作响,急于展翅腾飞;又似平地一股旋风,经久不散,旋风中的房屋倒又未倒下,站又站不起,一种带着节奏和韵味的动态美。对面就是高22层的宝马汽车总部,银灰色外观,四个圆柱形引擎汽缸叠加在一起的建筑造型,成为慕尼黑城市地标建筑。比邻而居一只大碗状的建筑,是早期的汽车博物馆,有通道与新博物馆连接。步入馆内,更能体味现代建筑之美,展厅极大,完全为环绕式立体空间,顺着指引前行,是一条街道般相互交错的参观路线;又不会迷路,因为人走在其中,自然会上下分层,前后迂回;其设计理念是汽车行驶环境的完美展现,因此整个建筑内部,可以看作是系统的“交通综合体”,环境基本要素如街道、广场、桥梁和房屋等一一体现。博物馆主要展品毫无疑问是宝马汽车。自年第一辆宝马汽车下线,直到如今的最新款型,及非量产的概念车,总之什么款什么型都可以找到。动感一点形容,文字就无法表达了,读图的时代还是看电影吧:《碟中谍》系列的I8、《非常人贩》系列的i、《速度与激情》系列的M5、《》系列的Z8……汽车之外,最大看点是宝马摩托车,一样酷炫到爆;居然还有船和其他特种车辆等,一点不奇怪,宝马最早是生产飞机发动机的。逛了整整一圈,感觉汽车展品之外,这里更注重汽车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有一个空间专门是宝马在全球宣传的广告,声、光、电等多种方式绚丽多姿,生动演绎了BMW的成长与发展;也终于搞清楚了BMW,根本不是“别摸我”,而是“巴伐利亚发动机厂”的德文缩写,蓝色象征天空,白色象征螺旋桨。还有几个空间专门展示了空气动力学的动态模拟解释、流线型造型的设计理念、自然吸气式直列六缸发动机的工作模型、内燃发动机氢燃料的实际探索等。在这里,无论是谁,都可以领略到科学技术的力量和工业设计的美感。BMW,可以借用一句广告词:“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临别之时,专门逛了下宝马纪念品店,各类BMW品牌衍生品内容繁多,从衣服箱包,到水杯钥匙扣应有尽有,只是大都标识着MADEINCHINA,抢购一点,也算支持国货吧!慕尼黑素有“欧洲建筑博物馆”之美名,各式现代和后现代风格的建筑,一座又一座;但中古及近代的建筑却毫不逊色,即使在现代化的城市中,也丝毫无法掩映其绚丽和深邃。宁芬堡是历代巴伐利亚王室的夏宫,类似大清的颐和园或避暑山庄,但非中式园林而是巴洛克风格代表作品。宫殿坐西朝东,由一幢幢方形楼房环环连结而成,正面横长米。主建筑顺延伸展,像鸟的两翼自然展开,外观看起来并非富丽堂皇,而是宁静雅致,也很亲民。小孩子们无意这些建筑,更喜欢宫殿前的喷泉和草地,还有在人工河中游弋的天鹅野鸭,流连玩耍迟迟不肯离开。进入宫殿后,内部装饰得匠心精美,典型的洛可可式风格,一望便知。介绍上说,宁芬堡是来自意大利的建筑师和洛可可艺术家们精心打造,路德维希二世出生于此,直到今天仍然是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的财产。洛可可风格常常烙着精致华丽的印记,现场所见金属质感的石膏、门廊细腻繁琐的雕饰、墙壁上冷峻明快的油画,天花顶精细斑斓的壁画,愈发显出这里的高贵与华丽。印象较深的是中国之阁,里面陈列及装饰均是来自大清王朝的黑红漆画、瓷器和屏风,山山水水、花鸟鱼虫,浓郁的中式风情,不言而喻是当时欧洲皇室追求的时尚。还有就是美女画廊了,36幅美人油画像,在没有自拍也没有化妆的年代,不得不说风情万种、玉质天成。美人画像不仅有王室贵族,也有平民中产,是当时审美标准中理想的美女形象。据说画像与真人基本属实,不存在贿赂宫廷画家之说,大都是有故事的人。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是最后一幅的拉丁舞女,作为国王的情人,因为名分问题,皇权受到百姓强烈质疑,国王被迫退位,看来欧洲王室不爱江山爱美人的传统源远流长啊。皇权之外就是神权了,慕尼黑头号地标建筑,必须是高达百米的圣母教堂。徜徉在市中心玛利亚广场,走到哪里都在圣母教堂身影覆盖之下,其实在市区内的任何地方均可望到教堂标志性的双子塔式的洋葱顶。哥特式教堂为何变了味,改成洋葱顶?其实很简单,与时俱进而已。旅游指南讲得很清楚:圣母教堂建于15世纪,但教堂的尖顶却一直没有竣工,直到16世纪,人们才决定完成此塔顶的建筑。当时,哥特式建筑时代已被文艺复兴风格所取代,教堂也免不了被安上了时髦的圆顶,人们将其称为“浪漫国家的”帽子,它的意思也就是“异国风味的”或者也可以说是“意大利风味的”,正是这种圆顶风格成为了以后巴伐利亚众多教堂建筑的典范。走进看了下,教堂其实大同小异,这里只是更高更大,主体为红砖建造,晚期哥特式风格,没有繁复的装饰,一样显得十分庄重。同样为哥特式教堂,有的感觉凝重,也有感觉轻快些的,为何此一时彼一时?这就要说说天主教和新教的区别了。避开教义不谈,简单讲,天主教礼敬圣母玛利亚,认可其神圣;新教不崇拜圣母玛利亚,不认可其神属而是人,人有原罪不能崇拜。天主教堂通常有耶稣和玛丽亚像;新教不进行偶像崇拜,一般只有十字架。宗教改革以来,天主教和新教在信仰上出现了严重分歧,并由此大打出手。30年宗教战争前后,大体沿莱茵河、多瑙河划分宗教势力范围,德国中北部为新教主导,南部特别是与哈布斯堡家族联姻的巴伐利亚,成为德国天主教中心;而前文提过的罗腾堡,虽与慕尼黑同属巴伐利亚,但刚好是天主教与新教的激烈交锋的战场,那个醉了三天三夜的老市长笃信新教,入侵者首领,实为哈布斯堡家族支持的天主教红衣主教。走出圣母教堂,可见哥特式的新市*厅、古罗马式的国王广场,转个弯就是著名的马克西米利安大街,德国最著名的繁华商业街,大街两侧是一排排的古典主义风格建筑,大多为国际品牌或慕尼黑本地定制品牌店。穿过商业街不远,一座更宏伟的古典主义建筑出现在面前——巴伐利亚国立歌剧院。慕尼黑不仅是德国反宗教改革的中心,同时也是德国文艺复兴艺术的中心。艺术这东西形式多样,但形式怎么多样,华丽的歌剧也是其中的阳春白雪吧。歌剧这门舞台表演艺术,着实是没接触过,不在国外生活估计是不会有歌剧环境或氛围的熏陶。那相声还是一门语言表演艺术呢,似乎有那么点难登大雅之堂。说说我们的国粹,京剧是门舞台表演艺术,这个准没错;想当年四大徽班进京,京剧由此诞生,那是乾隆爷钦点的;昆曲本戏,翻改成京戏皮黄剧,那是老佛爷亲自主持的;“他是人的,就得听戏,不听戏的他就不是人,什么猪啊、狗啊,它就不听戏,是人吗?它畜牲,所以,有戏就有咱们梨园行……有个叫青木的,他是懂戏的;青木要是活着,京戏就传到日本国去了……”无论如何,京剧总是咱天朝传统文化的象征,虽然也不懂,但至少听过:“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即使这样,国内唱歌剧的好像瞧不起唱京戏的,喜欢讥讽京剧唱腔是“片儿汤”,这个倒也是事实。京剧唱腔较为单一,基本以“西皮”和“二黄”主打,略显雷同;反观歌剧,最注重的是音乐,基本以歌唱、和唱和音乐表达剧情,完全是唱出来的。好在京剧唱、念、作、打,一应俱全,这样又立体丰满许多。其实,无论什么艺术方式,受众需求的是心灵的愉悦和艺术感染力的体味;其实,歌剧与京剧完全风马牛不相及,勉强比照,只能说京剧是“角”的艺术,个性化演员的艺术;歌剧是“曲”的艺术,作曲家创作的艺术。巴伐利亚国立歌剧院常年盛装出演莫扎特、理查德·施特劳斯等人的作品,尤为喜欢上演瓦格纳歌剧。要了解德国,回避音乐是不可思议的事;要了解音乐,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瓦格纳,即便是说有贝多芬和巴赫。贝多芬或许不太符合真正的德意志性格,严肃狂傲、野性自由,他更适合激昂壮丽的法兰西大革命和混合着斯拉夫味道的维也纳。巴赫确实代表了真正的德意志性格,庄重严正,深刻抒情,他是巴洛克时代音乐殿堂的穹顶,但这只是德意志性格的一面。另一面,毫无疑问是瓦格纳,狂热浪漫,阴郁魔幻,“他的音乐给十九世纪晚期影响极深,单凭其震慑人心的感染力,就能够在听众心里或启发或唤起或创造全面的狂喜状态,既美感又神秘,这是一切浪漫主义艺术梦寐以求的目标。”这样看来,估计听瓦格纳的歌剧肯定不是娱乐,而是一次洗礼,精神的升华。其实我也保存了他的《尼伯龙根的指环》现场版,只不过完整听一遍至少要16个小时,想想都有些小激动啊!等下,我找找碟片藏到哪里去了先。据说他的狂热崇拜者希特勒,这出剧听了遍。每逢纳粹*举行集会,现场一定要播放瓦格纳《诸神的黄昏》篇章,那是一种节奏感的激情和音律饱满的振幅,那就是意志与秩序!统一的节拍,统一的节奏,统一的音符,统一的德国!希特勒经常说:“凡是想了解国家社会主义的德国人,必须了解瓦格纳。”可是,要了解瓦格纳,必须对德国的历史、宗教、哲学有相当的了解,这个是要有文化底蕴才行滴。何谓文化?文化就是……我读书少,解释起来不容易啊,只能简单举个例子说明一下吧:每逢佳节端午或中秋,如果知道屈原投江、嫦娥奔月的故事,那就是中国人;如果还知道屈原投江投的是汨罗江洞庭段、嫦娥奔月住的是广寒宫B座1号,那才是文化人;如果只知道啃粽子、咬月饼,那就一吃货。瓦格纳执着一生的命题是,人如何通过救赎来获得自由?他的音符表现的是,人如果要获得自由,就要打破无理性的欲望……太费脑了,算了,我不得不承认自己没文化,就一吃货。游*似的晃了一整天了,必须去吃下大餐,瓦格纳音乐的碟也没找到,还是听听鸟叔的“刚刚斯达”吧!品尝德国大餐最好的地方毫无疑问是宫廷酿酒屋,一般也称“皇家啤酒屋”,历史上曾是巴伐利亚王国的皇家酿酒厂。歌剧院步行过来就可以了,中世纪建筑,有鲜花装饰着拱顶,只是这个时候嗅觉已牢牢占据了神经中枢,没心思再去欣赏什么建筑了。这里绝非“屋”的概念,应该是“广场”或“花园”的模式,据说可以容纳0人就餐。即使这样,仍似乎感到有点拥挤,不过没有人在意,个个脸上都洋溢着满意的笑容,食物的香气和啤酒的泡沫可以说明一切了,更何况还有乐队演奏着巴伐利亚的民谣小曲。杨导一大早就来过这里预订了相对不错的座位,主厅的侧面,人声鼎沸,觥筹交错,的确是热闹非凡;随意转一转,菜式其实远不如中华饮食那样花式繁多,主菜基本是猪肘、烤鸡和香肠类,但出品很好,色香诱人;最为著名的就是啤酒了,这里的黑小麦啤酒驰名全世界。顺便多说一句,即使拥有宝马、西门子等品牌,慕尼黑工业的支撑,啤酒业牢牢位列第一;一年一度的啤酒节是这个城市最光彩的名片。点了特色的猪肘套餐,很简单,完整的一只大猪手,配一点土豆泥,还有一超大杯黑啤酒。啤酒馆,到处洋溢着轻松欢乐的气氛,现场弹奏着愉悦的乐曲,德国人应该没有人愿意提起90年前的往事,只是让慕尼黑啤酒馆闻名于世的正是那段往事。年11月8日,阿道夫·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冲锋队的同志们,就是在这里宣布“全国革命已经开始了”,打着“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两面大旗,向市*府进发,准备暴力推翻当时的魏玛共和国*权。暴动1天即被镇压,但希特勒和他的同志们,却由此声名大噪,从无人知晓的地方组织而最终走向权力巅峰;慕尼黑也同时成为纳粹兴起的发祥地。慕尼黑,留下最深印象就是那些风格各异的建筑。无论古今,或许这里每一栋建筑都是静止的史诗,硬朗的石壁,高高的穹顶,它们历久弥新、它们生机勃勃、它们似乎拥有自己的精神和灵*,它们并不在意风雨雷电,它们更
1
查看完整版本: 再见,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