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拉那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今天,想起一位湖南青年的ldquo初
TUhjnbcbe - 2021/3/30 13:59:00

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治局常委赴上海瞻仰中共一大会址,赴浙江嘉兴瞻仰南湖红船,沿着早期共产*人的足迹,探寻我们*的精神密码。他说:这里是“我们*梦想起航的地方”。

历史拉回到将近年前,在标志中国共产*成立的中共一大召开前两个月,有一群年轻人从这里乘船起航,开始了向着北方的一段漫长旅程,终点莫斯科。有一名22岁的湖南青年,就在其中。

改叫“卫黄”

在湖南宁乡花明楼,有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山村,名叫炭子冲。年11月24日,这里的一个普通农家喜得贵子。父母根据家族谱系为他取名绍选,字渭璜,有“渭水之璜”的美好涵义。

8岁时,父亲送他去附近的私塾读书。父亲对他的未来期望并不高,很想让他以后做一名中医郎中。懵懂幼童对此并没有什么意见。

不过到了年夏天,在外当兵的哥哥回家探亲,讲了许多外面的新鲜事,使得这个不满14岁的少年心思开始异动了。

几个月前,哥哥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事件。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他所在的湖南新军也采取行动,攻占了长沙巡抚衙门,可算是直接参与了改变中国历史的辛亥革命。

哥哥送给他一套《辛亥革命始末记》。少年读后,大受触动,立即请姐姐帮自己剪掉了辫子,决定响应辛亥革命的口号,要与封建王朝决裂。

宁乡花明楼

三年以后的年5月,因袁世凯接受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群情激愤。少年当时已到宁乡玉潭学校读书,闻此消息,他和一些同学当即刺破手指,写下“誓雪国耻,毋忘国耻”的血书,加入到学校的游行队伍中,成了骨干分子。不久,又投身到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示威活动中。

经历这些运动的过程中,这位少年思想逐渐成长。他立下了爱国的志向,把自己的字“渭璜”改为“卫黄”,以表达保卫炎黄子孙的决心。

漂在北方

年,少年从玉潭学校毕业,就读于驻省宁乡中学。这期间,这少年逐渐成长为青年,开始思索自己未来的人生了。

他自小聪明,成绩优异,曾因酷爱读书被乡亲们称为“刘九书柜”。然而,以前听过的岳飞精忠报国、马援“马革裹尸”、班超“投笔从戎”等等故事的影响,发生作用了。他想到了从军报国。

于是,年,这位不满19岁的青年进了长沙陆军讲武堂。讲武堂的学制是一年半,前半年学习文化知识,接下来一年是军事课程。可是,正当他学习军事没多久,护法军与北洋军在长沙交战,讲武堂在战火中损毁。

想学军事的梦就这样被战乱粉碎,这青年只得回家了。他需要寻找新的出路。

年初,在家实在等不及了,他进入长沙私立育才中学毕业班,打算取得一张中学文凭。正在他即将毕业时,五四运动爆发。在遍及全国的新思潮激荡中,还没拿到毕业证,他就从湖南赶往北京,成了一名“北漂”。

他的目标是上大学。经过一番刻苦复习,他真的考上了,而且是他向往已久的五四运动中心北京大学,那里是接收新思想新知识的著名学府。

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五四运动浮雕

然而,得到录取通知,一阵狂喜之后,却又悲从中来。北京大学学制长、费用高昂,他实在无力负担。思虑再三,不得不忍痛放弃在北大读书的梦想。

不久,又听说保定育德中学有个留法预备班,半工半读,不收学费,还能赶上赴法勤工俭学。这是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办法,且性价比高,听起来是个不错的前途。他便辗转去了保定,并四处奔走筹措去法国的路费。

怎料时局多变,一战后法国军人回到国内,当地劳动力又转为过剩,于是阻止中国学生入境。法国也去不成了。

多次努力都失败了,就这样,远离家乡,这漂在北方的湖南青年,前途无着,很是困顿。他一度寄居在北京鼓楼大街的同学家,生活十分拮据,无钱吃饭,常常处于半饥饿状态中。

有办法了!

不过,这位经常饿着肚子的青年,却在坚持阅读进步报刊,以惊人的热情饱餐着当时潮涌而来的各种新思想。这其中有空想社会主义,有无*府主义,也有马克思主义。各种主义论争不休。比如一些不同意马克思主义的人,把相信马克思主义的人称为“马子”“马孙”,见了就骂,就要斗争。

而在各种思潮纷纷乱乱的论争中,他经过慎重思考,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据他自己说:

“我们在当时接受马克思主义并不是随便接受的,而是经过了研究、考虑、和无*府主义者辩论之后,认为它确实是真理,确能救中国,才确定接受的。”

“(俄国十月革命)把全世界想要革命但又没有找到出路的人都惊醒了。特别是在中国,我们那时感觉到了亡国灭种的危险,但又不晓得朝哪里跑,这一下就有办法了。”

年冬,他听说长沙正在筹备成立“社会主义青年团”,发展团员,于是找到船山学校校长贺民范,经贺民范介绍,加入了青年团,准备赴苏俄学习十月革命的经验,探求革命的真理。

此时如何说服家人,争得他们的支持,又成了新问题。母亲从未听说过苏俄这个新国家,又听说路途冰天雪地,千万里之遥,如何放心?她坚决不同意儿子去。

青年只好请来表哥帮忙劝说,自己也恳切地反复对母亲说:“我离开祖国远行,离开母亲,正是为了祖国,也是为了母亲啊!”母亲看到他决心如此之大,挡也挡不住了,只好同意。

到苏俄去!

年初冬,这位湖南青年乘船到了岳阳,然后换江轮顺长江而下,来到上海,在上海外国语学社学习俄文和理论知识,为去苏俄留学做准备。

那时,陈望道刚刚翻译了《共产*宣言》,常去给他们授课。青年一有时间就研读这本著作。多年以后,同学回忆起来,对他的印象还很深:他总是在学俄文,读《共产*宣言》,思考着中国革命问题。

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宣言》

年5月,他们一行同学终于如愿,前往当时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新生的苏维埃俄国。

然而,那时去苏俄求学,实为一场惊险的“取经之旅”。母亲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长途旅行,经由漫长的海路,再接漫长的陆路,不仅交通不便、气候差异大,还经常有被逮捕和扣留的危险。

到达海参崴时,当地正闹鼠疫,对往来人员的检查格外严格。很快,这帮南方人的行踪就引起了张作霖所设领事馆的注意,他们怀疑这几个人是孙中山的南方革命*府派往苏俄的代表。

一天,领事馆的人突然将几个人带走审讯。面对审问者的厉声盘问,青年很镇定,他一口咬定说自己是到海参崴做裁缝的。由于他说的是湖南话,审问者听不太懂,问了好多次也问不出什么名堂,最后无奈便把他们放了。

一行人立即抓紧时间赶路,一路辗转终于到达苏俄管辖区。也遇到过鸣枪检查,好在都有惊无险。乘上火车后,离莫斯科越来越近了。不过,火车上的最后一段旅途也十分艰苦。天气严寒,有时没有煤炭烧,就烧木炭,没有了木炭,还要坐火车的人到山上去背,背回来以后才能开动火车。

就这样,走走停停,经历了七千多里的艰难旅程后,一行人终于抵达莫斯科。此时已是年7月。而当月下旬,就在他们启程的上海,中共一大秘密召开。

见到了列宁

路途上的一切艰难困苦,都是值得的。他们一到莫斯科,就赶上了正在召开的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最令人难忘的是,他们见到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导师、苏维埃俄国领袖列宁!

在会议结束前的最后几天,这几个中国青年去协助会务工作,并旁听了大会。当他们看到主席台上就座的列宁时,都十分激动,对共产主义的信念更加坚定了。

会后不久,他们进入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的中国班学习。该校的宗旨是为苏俄东部各自治共和国和帝国主义殖民地、附属国培养革命干部。

莫斯科东方大学旧址

当时的苏俄,正处于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期,全国实行战时共产主义*策,在莫斯科的学习条件很艰苦。他们与红军享受同等待遇,却也常常感到饥寒交迫。分得的面包,每餐只敢切一点,切多了,下一餐就没有吃的了,冬天晚上要挤在一起取暖。

但对于他们来说,这一切都算不上什么。若干年后,他曾重访苏联,回忆起这段经历,还对苏联朋友们说:

“当时你们的国家处在革命后的最困难时期,我们看到了并且亲身经历了这些困难。我们当中有部分人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发生了动摇,但是我们另一部分人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却因此而更加坚定了。”

在莫斯科入*

中国共产*成立的消息终于传到了莫斯科。

这位身为团员的青年,立即认真考虑入*的问题。他主动与*治教导员交流、谈心,和同学讨论这个问题。多年以后,他与侄女聊起过当年入*的事:

当时我把《共产*宣言》看了又看,看了好几遍。从这本书中,我了解共产*是干什么的,是怎样的一个*,我准不准备献身于这个*所从事的事业。经过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最后决定参加共产*,同时也准备献身于*的事业。

年冬,东方大学中国班第一批由团员转成的共产*员,组成了中国共产*在莫斯科的第一个*组织,后来发展成为中共旅莫支部。他就是其中一员,并担任了支部委员。

他后来回忆在支部里的生活:

“当时我们学得不多,倒是我自己的革命人生观开始确定了。懂得组织上的一些东西,讲纪律、分配工作不讲价钱、互相批评、一切服从*,这些东西我脑子里种得很深。”

年初,东方大学要求他们每人填写了一份《团员调查表》。这青年也认认真真填写了一份。他在该表中写道:

“资本主义已不能统治全世界了,社会主义的社会组织必将由人类的努力开始实现,我们处在这时代的人,应把无穷的希望,促进这段历史。”

他在该表的签名栏中,签下了一个名字:刘少奇。据说他以前就常说,要“少有奇志”,这或许是这个名字的来源。

年春,这位在东方大学学习了八个多月的中国青年,接到*的通知,由于国内急需干部,要求他即日回国工作。于是,他再次经历数千里长途旅行,回到上海,将他的初心之旅画了一个完整的圆圈。

他被*组织分配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工作,立即投入到工人运动中去。

这一年,他24岁。

刘少奇曾说过:

“我们*从最初起,就是为了服务于人民而建立的,我们一切*员的一切牺牲、努力和斗争,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福利和解放。”

这,就是他和他们那一代人的初心。

许多年过去了。

今天,是他的生日。

怀念他,不忘他和他们的初心。

刘少奇访问苏联期间在莫斯科宾馆的办公室里

文/沈鹤

图/网络

编辑/大本钟

欢迎投稿:huangchenggenxia

.
1
查看完整版本: 今天,想起一位湖南青年的ldquo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