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自殖民时代到立国至今,都矢志不渝地重视文化艺术建设,其原因在于美国人内心深处的文化自卑与精神依恋。早期的移民者脱离了欧洲的文化脉络,来到蛮荒而富饶的美洲开辟殖民地。在他们立足、独立、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根植欧陆文化传统的美国人无论变得多么富裕、强大,都无法与欧陆的精神贵族在文化上比肩。这种文化身份游离和精神认同焦虑的状态,迫使美国人不遗余力地发展文艺事业。于是,从国家*府到大商巨贾,奖掖提携艺术家、捐赠购买艺术品、兴建维护美术馆的风气始终蔚为壮观。发展到20世纪50~80年代的“文化冷战”,文艺作为冷战手段之一,成为美国与苏联角力天平上的关键砝码。美国中央情报局成为了史上最牛“艺术批评家和投资家”,直接促成了抽象表现主义、波普艺术、涂鸦艺术等流派在世界范围内的大勃兴。最重要的是,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天然地拥有多元性和包容性,刚好就能成为一片艺术繁昌的沃土。盎格鲁-撒克逊文化、法兰西文化、希伯来文化、非洲文化、拉丁文化、东方文化、斯拉夫文化、穆斯林文化、摇滚文化等等在这里奇迹般地融合、碰撞、演绎、派生。萨尔瓦多?达利、罗伊?里岑斯坦、凯斯?哈林、马克?罗斯科、爱德华?霍普、马可?夏加尔、安迪?沃霍尔、蔡国强、陈逸飞、村上隆、草间弥生、杰克逊?波洛克、伊夫?克莱茵等辈竞相怒放,一时瑜亮,各领风骚。
那么作为艺术容器的美术馆呢?一言以蔽之,其魅力仍然在于其他传统文化大国无法企及的多元化与包容性。万类霜天竞自由,各路大师、各种风格在这片大地上都能找到自己的最赏识的业主和最宽容的公众。西萨?佩里、谷口吉生、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都为曾为MOMA而设计,路易斯?康金设计金伯利美术馆、安藤忠雄设计沃斯堡现代艺术博物馆、矶崎新设计洛杉矶当代美术馆、贝聿铭设计国家艺廊东厢、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设计密尔沃基美术馆、扎哈?哈迪德设计辛辛那提美术馆、赫尔佐格和德?穆隆设计德?杨美术馆、理查德?迈耶设计盖蒂艺术中心、莱特设计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作为建筑师和鉴赏者的我们,在这些美术馆之间穿梭,如同爱丽丝漫游仙境,历经无数艺术奇遇,而臻至马斯洛所说的审美的“巅峰体验”。
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马克?罗斯科
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同与其只有一街之隔的迪士尼音乐厅相比,实在相当低调。比起对面由盖里设计的银光闪耀的音乐厅,矶崎新设计的艺术博物馆颇有大隐隐于市的意思——采用土红色石材饰面,将大量设施设置于地下。
日本建筑师在美国做美术馆的好名声和好运气恐怕是从矶崎新开始的,他对空间的晦涩解释让美国人着迷,充分展示了日式魅力。使用半室外的悬挑、架空作为美术馆的入口空间,这种“模糊空间”破除了绝对意义上的空间划分和刻板的功能划分,这也是日本文化中“朦胧”二字的深意。建筑形体修辞上,张扬了矶崎新“本质主义”的特点,他用最基本的几何体——圆柱体、四棱锥、立方体相互搭配,唯一形体较为自由的地方是地下一层入口大厅处,被人们亲切称之为“梦露曲线”。矶崎新似乎并不排斥调侃和杂糅,在洛杉矶当代艺术美术馆的设计中甚至隐约可见摩尔在新奥尔良意大利广场的后现代主义手法。
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的下沉式入口空间
进入美术馆,一整个房间都悬挂着马克?罗斯科(MarkRothko)作品。马克?罗斯科的抽象艺术注重精神内涵,力图通过最少的色彩和最简的形状来反映最深刻的象征意义。他说:“我对色彩与形式的关系以及其他的关系并没有兴趣……我唯一感兴趣的是表达人的基本情绪,悲剧的、狂喜的、毁灭的等等。许多人能在我的画前悲极而泣的事实表明,我的确传达出了人类的基本感情,他们和我在作画时具有同样的宗教体验。”这种武断的情感表达无法自证更无法他证,但确确实实存在着。一间展厅全是他的巨幅画作,无可名状的色块环绕着你,不需要多少慧根,情绪就悄悄开始发生变化。他创造了一种情绪化的抽象艺术形式,对色彩、形状、平衡、深度、构成、尺度等形式因素的形而上
会员权益重磅升级,
现加入咪咕阅读会员,
全站图书任选3本+50章免费读!
切尔诺贝利核灾难背景年4月6日凌晨1点3分,乌克兰普里皮亚季邻近的切尔诺贝利核电厂,第四号反应堆发生了爆炸,连续的爆炸引发了大火,这些辐射尘涵盖了大面积区域。
这次灾难所释放出的辐射线剂量是二战时期爆炸于广岛的原子弹的倍以上。在乌克兰、白俄罗斯及俄罗斯境内,超过33万居民被迫撤离。60万人暴露在高度辐射线物质下。
前苏联几乎是以成千上万的人命为代价,阻止了第二次爆炸——如果那真的发生,整个欧洲将无法住人。前苏联最后一任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说,为这场核事故,苏联付出了亿卢布的代价——当年一卢布可相当于一美元。是近代历史中代价最“昂贵”的灾难事件,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被称作历史上最严重的核电事故。切尔诺贝利城因此被废弃。
31年前,这里可是前苏联精心设计的“五星级”模范城镇。走在如今的废墟上,你才意识到,这个城镇在年是多么先进:这里有文化宫、酒店、电影院、游乐场、大型超市,有15所幼儿园,6所学校,3所医院,35个小公园,3个室内游泳池,还有美丽的红树林。如今,这里却成了*城。
30年过去了,切尔诺贝利核灾难禁区变什么样了?35岁的奥地利摄影师RolandVerant冒险医院、学校和游乐园,带我们领医院现今的样貌。
纽约时报说:每一页都是残忍的故事,就像那些残留在幸存者身上的辐射。
而事故发生0年后,生态学家们惊奇地发现“石棺”周围的“死亡区”竟成了动植物的“天堂”。这里生存着70多种鸟类,繁茂的植被为野猪、鹿等动物提供了栖身之所。一个不该再有生命的地方还有活物,生命是顽强的,但也或许是畸形的。
阿列克谢耶维奇,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她冒着核辐射的危险,深入切尔诺贝利,采访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她曾在访谈中说到:“你来到某个村庄,村里的人已经全部搬走(有些村庄连同茅屋、水井、圣像都一起被埋了起来)——只留下一尊列宁纪念碑。我还记得,有一次黄昏时分,我们乘车开进一座村庄,那里只有阵亡烈士墓、公墓和列宁纪念碑……对于可触可见的牺牲物,我们已经司空见惯了。我们等待出现双头的雏鸡、无刺的刺猬。最初,谁也不理解所发生的事件的规模,谁也不了解可以杀死你身上的未来。”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年4月6日,史上最惨烈的反应炉事故发生在车诺比。这是史上最浩大的悲剧之一。
我们不知道的事,死亡能有多美起初,问题在于谁该负起责任。然后,当我们懂得更多时,我们会开始想,我们该做什么?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自从知道这一事件的影响不只是一两年,而是好几代人时,我们便开始回顾过去。
事情发生在周五晚上。当天早上,没人预料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我带着儿子去上学,我丈夫去理发。丈夫回家时,我正在准备午餐。
“核电厂好像起火了,”他说,“他们说要大家随时开着收音机。”
我忘了说,我们住在皮里亚特,就在反应炉附近。我还记得那耀眼的深红色光芒,反应炉看起来像在发光一般。那光芒太过耀眼,并不是一般的火灾。那景象看起来很美,就算在电影里也看不到这样的画面。
当晚,所有人都跑到阳台上,家里没有阳台的,也去了朋友家里的阳台。我们家在九楼,视野很好。人们带着孩子出来,把孩子抱起来说:“看啊!要记住这景象!”
那些在反应炉工作的人——工程师、工人、核能技术指导,他们就站在黑色的烟雾中谈话、呼吸,对眼前的景象感到讶异。人们开着车,或骑着脚踏车,从各处蜂拥而来围观。我们并不知道死亡能有多美,不过味道却不怎么好闻——那并不是春天或秋天的气息,也不是泥土的味道,而是另一种东西,让我们的喉咙发痒、眼睛流泪。
我整晚没睡,听到楼上的邻居在踱步,他们也睡不着。他们似乎在搬东西,不时发出碰撞声,也许他们在打包行李。我吃了一些止痛药来抑制头痛。第二天早上起来,我环顾四周,我还记得当时的感觉——这不是我添油加醋,当时我真的感到有所不同——我感到有些不对劲,某些东西已经永远改变了。
早上八点,街上已满是戴着防*面具的士兵。当我们看到这些士兵和军车时,我们并不感到害怕——相反的,还更为安心了。既然已派出军队来支援我们,那一切都会没事的。我们当时还不知道,看似无害的原子能置人于死地,人类在物理定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收音机一整天都在告知大家要准备撤离:他们会把我们带走三天,清洗所有物品,并且仔细检查。小孩们则需要带着他们的课本。即使如此,我丈夫仍然将我们的一些文件和结婚照放到行李箱里。我只带了一条纱布手巾,以防天气变糟。
打从一开始,我就觉得我们变成了切尔诺贝利人,我们已经成为了另一种人。晚上,载着我们的巴士停在一个小镇上。人们就睡在学校地板上或集会场所,没有其他地方可以去了。
一个女人邀请我们去她家休息。“来吧,”她说,“我铺床给你们睡,你们的孩子这样好可怜。”
她的朋友却把她拉到一旁:“你疯了吗?他们都被污染了!”
我们在莫吉廖夫停留时,我的孩子开始去上学,他第一天从学校回来时满脸泪水。他们要他坐在一个女孩旁边,那女孩却不愿意,说他有辐射。我的孩子读四年级,他是班上唯一从切尔诺贝利来的。其他孩子惧怕他,他们都叫他“亮晶晶”。他的童年就这样提早结束了。
当我们离开皮里亚特时,有一列军队与我们反方向而行。我看到来了那么多军车,这才开始感到害怕。但我心里却忍不住想,这一切都与我无关。我眼里满是泪水,四处寻找食物。我抱着孩子入睡,使他安静,但身为一个旁观者的心态,却在我心里挥之不去。
到基辅时,我们都领到了一些钱,但我们什么都买不到:有数十万人离开了家乡,他们早已把所有东西买光吃光了。在火车站和巴士上,很多人当场就心脏病发作或中风。我母亲曾经救过我一命。她现在年事已高,好几次都变得一无所有。第一次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她的牛、马和房子都被人夺走了。第二次是一把火,她从火场里唯一救出的就是我。现在她说:“只要我们还活着,这一切都会熬过去的。”
我还记得一件事。在巴士上,大家都在哭。一个坐在前面的男人对着他妻子大吼:“我真不敢相信你会这么蠢!其他人都带了该带的东西,而我们却只带了这些三升的空罐子!”
那位妻子说,既然要搭巴士,不如顺道带一些空罐子给住在途中的母亲。他们的座位旁摆着装得满满的大袋子。一路上,我们不时被这些袋子给绊倒,他们就带着这些空罐子来到了基辅。
现在我参加了教堂的唱诗班。我开始读经,上教堂——只有在这里能听到人们谈论永恒的生命,这样的言语可以安抚人心。你会很渴望听到这样的话语,这是在其他地方听不到的。
我时常梦想着,能在皮里亚特的阳光下和我儿子一同骑马。那里现在是一座空城了,但我们仍骑着马欣赏着玫瑰。皮里亚特有很多种玫瑰,有一大片一大片的玫瑰。我还年轻,我的孩子也还年幼。我深爱着他。在我的梦想里,我已经忘却了一切恐惧,从头到尾我都只是一个旁观者。
——娜杰日达·彼得罗夫娜·维戈夫斯卡雅,从皮里亚特撤离的居民
▼
本期推荐好书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会员任选免费
作者:S·A·阿列克谢耶维奇
简介:年4月6日,史上最惨烈的反应炉事故发生在切尔诺贝利。这是史上最浩大的悲剧之一。作者访问了上百位受到切尔诺贝利核灾影响的人民,有无辜的居民、消防员、以及那些被征招去清理灾难现场的人员。他们的故事透露出他们至今仍生活在恐惧、愤怒和不安当中。
本书将这些访谈以独白的方式呈现,巨细靡遗的写实描绘,使这场悲剧读起来像世界末日的童话。人们坦白地述说着痛苦,细腻的独白让人身历其境却又难以承受。
网友辣评
千寻:我以为照片比文字更具有冲击力。然而,我花了一个星期才看完。黑暗、压抑、恐惧、独裁、世界末日。切尔诺贝利事故有8吨多强辐射物泄露,所不知道的是,石棺之下还有00吨核原材料!
布丁:太多思考,关于科技发展、集体主义、信仰、死亡、爱情。纪实文学区别于小说的地方在于你合上书,心里明白一切苦难都是真实存在过甚至继续存在着的。
史密斯先生:伟大的书。每一页都刺痛我心,时常读着读着就止不住的流泪。
人类科学研究员最后一篇哭晕过去。看完后想起了很多往事和细节。除了自己,没有人会对他人负责。
青梅今年看过的最好的书,没有之一。来自各种阶层各种身份的真实声音,渐渐拼凑出那场灾难的全貌。英雄被迫成为英雄。
猜你喜欢会员免费畅读
3个正值盛年的男人
他们不娶妻,不交友,回避繁华
为何要一起抚养一个弃婴
会员免费畅读
跟高晓松一起,重温故国故城故人
为什么晓松说从小不读海明威的书
就完全不能称为文艺青年
阅读原文,开通会员
每月全站图书任选“3本+50章”免费读
最热好书,通通到你碗里来
-本文编辑-
▼
咕咕
我的心愿是世界和平
投稿合作邮箱:cmre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