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最高领导人的个人Chong拜问题,就像一款流氓到家的流氓软件,一旦装上,就连战斗力巨强的卡巴斯基,也无法卸载。
斯大林时期,就大搞斯大林的个人chong拜,搞得非常肉麻,肉麻到赫鲁晓夫一上台,就做了《反对个人Chong拜及其后果》的报告,不但从根本上否定对斯大林的个人Chong拜,而且要求肃清个人Chong拜在各个领域的流**。
但话音未落,针对赫鲁晓夫本人的个人Chong拜,又如火如荼地搞了起来,而且肉麻程度一点也不比斯大林差。
所以后来勃列日涅夫一上台,又立刻着手批判对赫鲁晓夫的个人Chong拜,同样要求:坚决肃清“个人Chong拜”的流*。
“灰衣主教”苏斯洛夫批判得最起劲:
赫鲁晓夫的每一次出行,无不引来大量的综合报道。赫鲁晓夫的每一次讲话,所有的机关报刊都要发表,广播和电视也纷纷转播,在这些转播中,甚至连赫鲁晓夫的每一个喷嚏、每一个姿态,都统统加以记录。这些报道让我们所有人大倒胃口。
但批判赫鲁晓夫个人Chong拜的话音还未落,正是这个苏斯洛夫,很快发出通知:
《必须加强列昂纳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同志的威信》
一场关于勃列日涅夫的个人Chong拜,又轰轰烈烈地搞了起来。
领导在台上,个人Chong拜不叫个人Chong拜,叫个人威信;
领导一下台,个人威信马上变成个人Chong拜;
批老领导的个人Chong拜,是新领导开展工作的抓手;
而加强新领导的个人威信,是给更新的领导留下“骟口”。
全苏联开始到处张贴勃列日涅夫的肖像,谢列平非常看不惯,对手下人抱怨:“干吗要到处展示领袖人物的肖像呢?”勃列日涅夫听到后很不高兴,有一次专门叫住谢列平:“尼古拉,你可不敢伤害人民对领袖的感情!”
勃列日涅夫时期,遇到苏联领导人肖像要一起挂的场合,就特意把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和列昂纳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做得一样大,而其他领袖都小半寸,暗示勃列日涅夫和列宁一样伟大,苏联人把这个叫:
两个伊里奇:从伊里奇到伊里奇!
年,在乌克兰建起了一座二战纪念碑,碑上密密麻麻地镌刻着1万多名战斗英雄的名字。出乎所有人意料,这些名字中居于首位的竟然是勃列日涅夫,而真正的战时领袖斯大林的名字,被刻在最后。事实上,直到战争结束,勃列日涅夫还只是个默默无闻的小军官,根本没什么战功。
年,莫斯科筹备击溃德军的20周年纪念活动,邀请苏联的英雄城市派代表参加。新罗西斯克城没有收到邀请。勃列日涅夫最得力的吹鼓手卡皮托诺夫听说后,马上打电话给莫斯科市委书记:
——为什么新罗西斯克的人一个也没有邀请?
——那并不是英雄城市。
——可是列昂纳德·伊里奇在那里战斗过啊!
于是新罗西斯克被邀请,但只是列席,并没有安排发言。卡皮托诺夫又打
——为什么不让新罗西斯克的代表发言?
——那并不是英雄城市的代表。
——可是列昂纳德·伊里奇在那里战斗过啊!
于是新罗西斯克的代表被安排发言,而且是第一个发言。
苏斯洛夫要求《真理报》在每一篇社评里都必须加赞美勃列日涅夫的段落,忘掉就要挨严厉批评。苏联所有的报纸和电视,每天都报道勃列日涅夫的照片和讲话,就像当初报道赫鲁晓夫和斯大林。报道中特别爱使用“亲自这个”“亲自那个”,给人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以至于年传出勃列日涅夫的死讯,人民不禁纷纷反问:
真死了?亲自?
不学无术的勃列日涅夫,突然就变成了伟大的理论家,在《真理报》上发表文章:《论发达社*会*主*义》,连载了好多期。勃列日涅夫自己看到后,有点不好意思:
还是别发了吧,文章的理论性是不是太强了?我不是学者,我写不出这样的文章。
苏斯洛夫坚决反对:不行!许多大学生开始根据这篇文章撰写学位论文;一百多位顶尖学者已经申报了发达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课题。
勃列日涅夫的发达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影响了苏联当时的学术界,文章和著作成千上万,随便挑几个名字听听:
《论发达*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苏联职业技术教育》
《发达社*会*主*义条件下*对社会*主*义竞赛的领导》
《论发达社*会主*义阶段苏共领导作用的加强和列宁式的领导》
《基于发达社会*主*义的列*宁主*义领导战略研究》
……
勃列日涅夫做报告的时候,明确要求观众席必须有掌声。后来还专门派人统计掌声,《真理报》在报道中这样描述:
第一书记的讲话被78次掌声、40次长时间掌声和8次暴风雨般的掌声打断……
勃列日涅夫一生,唯一值得一提的英勇事迹,就是二战时期在克拉斯诺达尔州一个叫“小地”的地方战斗过。克拉斯诺达尔州的州长于是花费大量资金,精心打造“小地”,建立博物馆大肆宣传,接待来自全苏联的参观者。每次给博物馆追加拨款的时候,只需要一个理由:
必须保护好列昂纳德·伊里奇。
一辈子连一本书都亲自读不完的勃列日涅夫,突然就成了伟大的文学家,一口气写了三本回忆录:《小地》、《复兴》和《垦荒地》,被称为“勃列日涅夫三部曲”,一出版就被列为全国大中小学生和军人的必读书,发行量达到天文数字。没过多久,又获得苏联文学的最高奖“列宁文学奖”。苏联的文学评论家高度评价三部曲,并很认真地认为:勃列日涅夫已经进入俄罗斯文学巨匠的行列,超越了当时所有的作家,可以直接与普希金相提并论。
这个肉麻的评论,据说连拍起马屁来不要脸的卡皮托诺夫都受不了,他私下对自己的秘书说:论起不要脸来,我还是比不过那些些知识分子!
但勃列日涅夫看到这样的评论后,居然很高兴,给手下人说:同志们都说我的三部曲写得好,那天给我弄一套,让我也看看。
《小地》里的精彩片段,由苏联的功勋艺术家吉洪诺夫到处朗诵,功勋音乐家帕合马托娃还专门为此谱曲,唱响整个苏联大地。其中最为人们传诵的经典片段是:
年4月的最后几天,朱可夫元帅致电斯大林,汇报说可在未来四天内攻下柏林,他请斯大林同意这个计划。斯大林答复道:“朱可夫同志,我认同你这个计划,但请给我十五分钟,我要听一下勃列日涅夫上校的意见。”
但朱可夫本人退休后出回忆录,却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书稿早早就送去中央审查,但一直杳无音讯。过了很久,终于传来一个暗示:书中增加点歌颂勃列日涅夫的内容,才可以出版。
这可给朱可夫和编辑们出了个天大难题,因为战时的朱可夫元帅与勃列日涅夫没有任何交集。后来,聪明的编辑想出一个美妙的主意:就说朱可夫战时曾去前线视察,在某个地方遇见一位军人,就向其打听勃列日涅夫在哪里,但最后没能见到,因为勃列日涅夫同志正冒着炮火在最前线战斗。
朱可夫增加了这一内容后,将书稿再次送去。第二天,就接到了克里姆林宫打来的可付印!
权力决定一切,包括历史。
(未完待续)
往期精彩:
勃列日涅夫(1)
勃列日涅夫(2)
勃列日涅夫(3)——最没文化的最高领导人
杨小耶欢迎赞赏,谢谢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