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园新村纪念馆
渡江胜利纪念馆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雨花台烈士陵园
雨花台纪念馆
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
1、南京梅园新村纪念馆导游词
各位朋友,你们好。我们现在来到梅园新村纪念馆参观。梅园新村是一组欧美式的建筑,尽管经历了岁月的风风雨雨,但依然保持着当年的风采。这几幢在我国革命史上意义非凡的小楼,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共产*代表团办公原址。从年5月到年月,周恩来同志率领中共代表团在这里与国民**府进行了十个多月的和平谈判,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留下了不朽的一页。历史跨过了半个世纪,为了充分展示中共代表团在梅园新村的斗争生活,年在这里筹建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年正式对外开放;年兴建了国共南京谈判史料陈列馆;在年我们敬爱的周恩来百年诞辰之际,又建成了周恩来图书馆并成立了“周恩来研究会”,以缅怀和研究伟人的丰功伟绩和崇高品质。目前,纪念馆已接待了国内外观众多万人,每年观众数保持在50万左右,是全国优秀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下面,我先介绍陈列馆的情况。年1月8日,中共中央*治局、谈判期间曾任周恩来*治秘书的宋平同志为史料陈列馆开馆揭幕。同年7月,时任中央*治局的乔石同志专程来此为周恩来铜像揭幕。陈列馆的馆名是由时任国家主席的杨尚昆同志题写的。陈列馆工程曾获年全国优秀建筑设计一等奖。陈列馆是一座富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建筑,由庄重的展厅和典雅的庭院组成。建筑创作既强调历史环境的再现,又考虑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在庭院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这尊周恩来全身铜像,铜像高.米,重公斤,是以当年周恩来步出梅园新村0号大门的一张照片为原型塑造的,神形兼备,表现出周恩来坚定、沉着、机智、从容的革命家形象,气度非凡,风采卓然;铜像下没有基座,仿佛周恩来正迈步向我们走来,表现了他一生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铜像脚踩红色大理石铺成的路,象征了他一生走过的是革命的道路。铜像上方是高大的拱门,拱门上一组铁花拱圈门头线,是以中共代表团办公原址梅园新村0号大门为原型,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设计的,能让人感到真实、亲切、熟悉,与铜像相配令人依稀如见周恩来在龙潭虎穴中,谈笑风生出入梅园的情景。铜像后高高竖起的墙面上开着许许多多镶玻璃的小窗孔,是用夸张的艺术手法反映了当年特务监视的眼睛,西面山墙上四扇浮雕式的老虎窗就是当年军统特务监视站的历史再现。山墙上变形组合的马蹄莲花饰及雕有梅花图案的石刻透空窗就象征着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在狼眼的环视中处变不惊,从容自若,傲霜斗雪的英雄气概和坚强意志。下面请到室内参观。进入陈列厅,您现在看到的是展厅中央的这块汉白玉浮雕。浮雕高6.5米,宽.米,上面雕刻的是中共代表团领导成员与工作人员的形象。从下往上是:周恩来、邓颖超、董必武、吴玉章、叶剑英、陆定一、李维汉,这七位是代表团的领导成员。当时,代表团对内称中共中央南京局,上面那位女同志就是南京局组织部长钱瑛,她左边是协助周恩来工作的廖承志。后面三位刻画的是代表团工作人员的形象,没有具体的姓名。浮雕上人物由大到小呈“S”形排列,一方面象征着中国革命道路是艰难曲折的;另一方面预示了革命事业后继有人,源源不断。人物的身边还有一些风和云的图案,表示他们都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代风云人物。浮雕后是一幅大型的油画——《梅园春色》,反映的是中共代表团办公原址的场景。油画上方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的亲笔题词——为真民主真和平而奋斗到底!这正是中共代表团在南京与国民**府和谈的宗旨,也反映了我馆陈列的宗旨。下面请随我参观史料陈列。请看第一部分——国共重庆谈判。由于中国共产*的英明领导和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国人民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当时,中国共产*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团结、和平、民主”的号召。但是,国民*企图独占抗战胜利的果实,坚持“内战、独裁、分裂”的方针。中国面临两个前途、两种命运的关键时刻。然而,由于在抗战期间,蒋介石躲在地处大后方的四川保存实力,国民*大部分军队都退到了西南和西北,所以在抗战胜利后一时来不及将兵力调往内战前线。国民**府为了争取时间,加紧运兵、部署内战,同时又迫于国内外舆论的压力,不得不摆出和平的姿态,一连向延安发出三份电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共商国是”。中国共产*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决定接受美国*府的调停,派出代表团与国民**府进行和平谈判。年8月8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由延安飞往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和蒋介石多次单独会面,经过4天的谈判,“国共双方会谈纪要”也就是《双十协定》在重庆签定。不久,毛泽东返回延安。1月16日,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到达重庆,一方面参加*治协商会议,另一方面继续国共之间的和谈。1月日,美国总统杜鲁门任命马歇尔来华调处中国内战,周恩来对他的来华表示欢迎。年1月,国、共、美三方代表签订了《停战协定》。月,签署了《整军方案》,《方案》规定,中共部队缩编为十个师,仅为国民*军队的五分之一,表明中共为和平做出了真诚的努力和让步。但在这些《协定》和《方案》签订期间,国民**府并没有停止过对解放区的进攻。年5月,国民**府还都南京。5月日,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也迁来南京,分别居住在梅园新村17、0、5号。常驻南京的领导成员是周恩来、董必武、陆定一、邓颖超、李维汉。这里陈列的是国家一级文物,中共代表团在南京期间的户口卡,还有证件、徽章。当时、在代表团工作过的同志先后有00多人,国民*警察机关为了监视代表团工作人员的活动。对所有工作人员及其家属都进行了登记、备案。请大家注意看,当时每张卡上的户主都是周恩来,表明这是一个特殊的大家庭!户口卡是南京谈判的历史见证,十分珍贵,具有特别重要的历史价值。再请看这块红绸,它也是国家一级文物。当年,同在《新华日报》南京办事处工作的鲁明和林同两位同志结婚,大家欢聚在一起,邓颖超同志剪下了这块红绸,董老题了“天作之合”,同志们都在上面签名表示祝贺。周恩来和邓颖超还对新婚夫妇讲了正确处理夫妻关系的“八互”——互敬、互爱、互信、互勉、互助、互让、互谅、互慰。这块红绸让人感到当年婚礼的简单与朴素,但题字、签名、赠言又无不体现出这个特殊大家庭的温暖。请看第二部分——国共南京谈判。首先是“制止中原内战”的谈判。中共代表团到达南京时,国民*军正以0万兵力,将我中原部队6万多人层层包围在湖北宣化店一带,妄图一举消灭,内战一触即发。周恩来揭露了这一阴谋,驳斥了国民*当局散布的“中原无战事”的谎言。在他的据理力争下,年5月5日,国、共、美军事三人小组及工作人员60余人赴宣化店就地调处。途中遇上了大暴雨,到了黄陂县十颗松河时,河水冲断了木桥,吉普车开不过去。为了争取时间,年届48岁的周恩来不顾个人安危,带领中共代表毅然蹚过了多米宽、齐腰深的冰凉的河水。而当时,美方和国方代表都是被老百姓背过河或坐在吉普车里被抬过河去的。到达宣化店后,周恩来立即与中原部队司令员李先念、王震等一起研究,布署中原部队突围的具体方案,周恩来一夜未曾合眼。离开宣化店不久后的6月6日,正如周恩来所预料的——蒋介石挑起了内战,扬言“要在48小时内一举歼灭中原共军”。然而,我中原健儿早已成竹在胸,全部顺利突围。为这一切,周恩来付出了多少心血!这张珍贵的照片就是历史的见证。接下来是关于“黄河堵口复堤工程问题”的谈判。黄河原经河南转东北方向经山东流入渤海。年夏,国民*为了阻止日军进攻,炸开了河南郑州花园口的堤坝,使黄河朝东南方向改道。抗战期间的故道两岸连成了大片的冀、鲁、豫解放区。国共南京谈判期间,国民**府借口抗战胜利了,要让黄河回归故道,在花园口强行抛石堵口,实际上是企图以水代兵冲垮解放区。为此,周恩来亲赴花园口实地视察,最后终于达成协议“先浚河复堤,后堵口放水”,保护了数万解放区军民的生命安危。年7月,美国*府任命司徒雷登为驻华大使,协助马歇尔调处中国内战。但由于在庐山借口避暑的蒋介石对谈判毫无诚意,一再提出要我方无条件退出大片解放区等无理要求,遭到我方拒绝,致使马、司调解宣告失败。马、司调解失败后,国民*军又占领了张家口,蒋介石以为大局已定,便宣布要召开“国民大会”,谈判面临着破裂。当时,一些民主*派和民主人士组成了“第三方面”竭尽全力在国、共之间奔走调解,希望能够恢复和谈。中共代表团为了教育人民、团结“第三方面”人士,接受了调解。但所有的调解努力都由于国民*一方面在军事上不断进攻解放区,另一方面在*治上召开了一*包办的“国民大会”,致使谈判大门被其一手关闭。就在“国大”召开的第二天,即年11月16日,周恩来在梅园新村17号举行了告别性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他指出:中共坚决反对、坚决不承认一*“国大”,中共愿和全国人民一起为真民主、真和平奋斗到底。根据*中央的指示,周恩来、邓颖超、李维汉三人提前返回延安。年1月,美国宣布退出中国调处。同年月,国民*当局发出通知,要求中共代表团成员返回延安,这就正式宣告了国共南京谈判破裂。年月,董必武率中共代表团全体成员离开南京。董老在南京机场向送行的朋友们说:“再见之期,当不在远”。后来,时局的发展正是这样,代表团离开南京后,仅经过两年零一个半月的时间,我中国人民解放军就解放了南京。在二楼展厅,首先请看第一部分——领导和发展爱国民主运动。在国共南京谈判期间,国民**府不断扩大内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对。年6月,上海数万群众集会欢送“和平请愿团”到南京和平请愿。当他们到达南京下关车站时,遭到国民*特务的包围*打,造成了震惊中外的“下关惨案”。周恩来闻讯后,医院慰问了受伤代表,周恩来握着马叙伦的手说:“你们的血是不会白流的!”马叙伦回答;“中国的希望只能寄托在你们身上了!”第二天,周恩来就向国民**府提出了严重抗议。就在“下大惨案”发生不到半个月,国民*特务又在云南昆明接连暗杀了著名民主人士李公朴、闻一多。周恩来闻讯后悲痛不已,愤然写下悼词:“今天在此追悼李公朴、闻一多两先生,时局极端险恶,人心异常悲愤。但此时此地,有何话可说?我谨以最虔诚的信念,向殉道者默誓:心不死,志不绝,和平可期,民主有望,杀人者终必覆灭!”他还公开对中、外记者们说:“我们随时准备好了接受李公朴、闻一多同样的命运,要怕就不敢来谈判,来了就不怕!暗杀决不能阻止我们为中国之和平、民主而奋斗!”大家请看,这是周恩来同志和董必武同志的仿真塑像,是以他俩在梅园新村0号院内的合影为原型塑造的。请问大家是否知道他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吗?告诉大家,董老比大一轮,所以他们是同一属相,而且他们的生日都是月5日。请看下一部分——为祖国统一大业不懈努力。国共南京谈判破裂后,解放战争打响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摇摇欲坠的国民*当局开始向我*乞求和谈。年1月,毛泽东发布《关于时局的声明》,提出了进行和谈的八项条件。月,国民*代总统李宗仁宣布接受中共的八项条件。月,以张治中为首的南京*府和谈代表团抵达北平。然而,国共双方代表在北平达成的《国内和平协定》最终被蒋介石所拒绝,致使建国前夕的“北平和谈”宣告破裂。但是,以张治中为首的南京*府和谈代表团成员毅然决定全部留在北平。年4月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时隔两日,即年4月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年10月1日,开国大典隆重举行。建国以后,*和*府一直积极寻求解决台湾问题的途径。50年代中期,毛泽东提出要“和为贵”。年,周恩来会见新加坡《南洋商报》特派记者曹聚仁时说:“国民*和共产*合作过两次,第一次合作有国民革命军北伐的成功,第二次合作有抗战的胜利,这都是事实,为什么不可以第三次合作呢?台湾是内*问题,爱国一家,为什么不可以来合作建设呢?我们对台湾,决不是招降,而是要彼此商谈,只是*权统一,其他都可以坐下来共同商量安排的。”60年代初,根据周恩来概括并经毛泽东审定的中国共产*对台*策,归纳为有名的“一纲四目”。——“一纲”: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四目”;一是台湾统一于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台湾之军*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二是台湾所有军*及经济建设一切费用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拨付;三是台湾的社会改革都可以从缓,必俟条件成熟并尊重蒋的意见,协商决定后进行;四是双方互约不派遣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举。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受到海内外人士的普遍赞誉。90年代,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请看第三部分——梅园风范,万古长青。这部分主要展现了建国后原中共代表团领导成员以及现在的中央领导同志视察参观纪念馆的图片资料,体现了他们对纪念馆建设的重视和关怀。另外,还有近年来纪念馆开展的各项活动的照片。还展出了纪念馆的部分研究成果及获得的奖状、奖牌。下面请参观办公原址。各位观众,我们现在来到的就是梅园新村0号,是当年周恩来同志和邓颖超同志办公、居住的地方。这幢房子是国民**府安排给代表团使用的。在代表团没来之前,他们就在这所房子的周围安设了许多特务据点。马路对面的梅园新村9号、号和离我们最近的1号都是特务监视站。国民*特务常利用1号的这两个窗口偷看偷听代表团的活动。同时他们还在这附近的街头巷尾布置了许多化了妆的流动特务——“裁缝”“鞋匠”“黄包车夫”“算命先生”等,跟踪、盯梢来访的客人们。郭沫若先生曾访问梅园新村,对代表团所处的环境深有感触。他在《南京印象》一书中曾写道:“……仿佛在空气里面四处都闪耀着狼犬那样的眼睛、眼睛、眼睛。”代表团到达南京之后,为了安全,首先将0号院墙加高了近一倍,防止外面流动特务的偷看和破坏。接着,又在传达室上加盖了一层小楼,挡住了特务的监视视线,还可以通过楼上的临街窗口观察外面流动特务的活动情况。代表团离开南京到现在已经50多年了,这个院子仍然保持着当年的原样——那两棵柏树、这棵垂丝海棠(周恩来当年十分喜爱!邓颖超说过他选中北京的西花厅也是因为那里有海棠的缘故),还有围墙边的那四棵石榴树,它们都是当年的原物。这幢房子的楼上,是代表团的机要科和秘书室。上面是三间低矮的小阁楼,一伸手就能摸到屋顶,在南京炎热的夏季里,里面就像个大蒸笼。窗户很小,通风又不好,但是为了防止1号特务的偷看和偷听,日夜都得用红、黑两层窗帘紧紧地遮住。最热的时候,机要科的同志们只好打一盆凉水,把脚泡在水里解暑,他们就是这样在艰苦的环境下汗流浃背、不分昼夜地工作着。周恩来和邓颖超十分关心大家,常常上楼看望同志们,给他们送一些菊花茶和绿豆汤解暑,并把代表团仅有的一台电扇送上楼给大家用。周恩来同志还风趣地说,你们是干保密工作的,要注意安全,我住在楼下,给你们放哨!一席话让同志们感到十分亲切,也忘记了工作的疲劳与艰苦。楼下这间是代表团的会客室。当年周恩来和董必武常在这里接待来访的民主人士、新闻记者、国际友人,也有国民*的谈判代表。请看,在会客室的桌上,放着一碗雨花石,这是代表团去雨花台凭吊革命烈士时,周恩来、邓颖超同志捡回来的。邓颖超同志说:“每当我看见这些雨花石,就使我想起无数革命先烈来。”他们还以此对代表团的青年同志进行气节教育。郭沫若先生对这碗雨花石感慨万分,在《南京印象》中有这样的描写:“雨花文石的宁静、明朗、坚实、无我,似乎象征着主人的精神。”会客室墙角是落地收音机,当年立下了不少功劳。因为,每当代表团在会客或开会时,隔壁的特务们总是竖起耳朵偷听,同志们就将收音机打开,将音量开大,干扰敌人的监听。会客室墙上的照片,是周恩来、邓颖超、李维汉在提前返回延安时与留守的董老就坐在这两张沙发上照的。会客室的里面一小间是代表团的小餐厅。当年周恩来同志很少在这里就餐。他一般都是与大家一起到17号的大饭厅里吃饭。这里平时就作为同志们的阅览室,现在里面的桌椅、报纸与报架也都是当年的原物。请看对面两间,外间是周恩来和邓颖超的办公室。墙上的照片就是年初夏深夜他办公时的情景。当年,邓颖超负责妇女界的工作。她就坐在靠门边的座位。里间是周恩来同志和邓颖超同志的卧室。里面是两张简单的小木床,床上的棉被他们使用0多年。橱柜上的小皮箱是年周恩来处理“西安事变”时开始使用的,在南京谈判期间用它存放衣物和文件,后来又带到北京使用。衣架上的太阳帽和黑西服是周恩来当年在这里时穿戴过的。周恩来同志十分爱惜这件西服,在工作或吃饭时总是习惯地戴上护袖,防止衣服弄脏磨破,所以尽管穿了很多年,看上去却还是很新。周恩来同志在生活上非常艰苦朴素,克勤克俭。他有一副刮胡刀具从青年时代留学时就开始使用了,到年南京谈判期间已经相当旧了,刀架一边的一只脚已经磨掉,刀片上下都不方便,用起来很不顺手,可是周恩来同志却坚持不愿换新的。后来一直使用到年,直到刀架上的另一只脚也磨掉了,坏得实在不能再用时,才重新换了一副刀具。下面请看汽车间,这辆小汽车是周恩来同志当年乘坐的,是原物,现在还可以开动。当年这部汽车一出去就会有特务的汽车跟踪,司机段廷英不仅机智聪明,而且有着高超的驾驶技术,他经常利用十字路口绿灯将要转换成红灯的刹那间,出其不意地加快马力冲过去,甩掉后面跟踪的特务。在南京谈判期间,它还护送了许多地下*和民主人士,从未发生过事故。这间是周恩来的*治秘书宋平、陈舜瑶夫妇的卧室。这间是董必武的*治秘书欧阳方、邹德馨夫妇的卧室。这里是梅园新村5号,是董必武、廖承志、钱瑛、李维汉四位同志办公、居住的地方。当年代表团由于住房拥挤,就以廖承志同志夫人经普椿的私人名义买下了5号。代表团在这个小院里加盖了这两座对称的小平房,既挡住了1号窗口的特务监视视线,也解决了住房问题。左边小间是当年宋平等同志办公的*治研究室,右边一间居住着董老的警卫员刘国安。楼上居住的是李维汉和钱瑛两位同志。楼下这间是廖承志同志的办公室和卧室。廖承志同志是代表团的对外发言人之一,当年他主要负责宣传和外事工作,墙上的照片是他年1月从重庆出狱时照的。这间是董必武同志的办公室。当年他在代表团工作时已61岁了,年龄最大,大家都叫他董老。现在桌上的公文包是年董老代表解放区人民去美国旧金山参加联合国成立大会时使用的,谈判期间一直用它。桌上的铜墨盒是当年叶剑英、李克农、徐冰三位同志在北平军调部工作时送给董老六十寿辰的礼物。董老学习过的书籍还在这里。当年,董老的学习兴趣很广,除了学习马、列著作外,还有英文、哲学、历史等。相通的一小间是董老的卧室。虽然只有8个平方米,当年却居住着董老和夫人何莲芝以及三个孩子一家五口人。床上的用具都是他们全家使用了二十多年的:两床棉被是年重庆谈判时开始使用的;毛巾被是年时董老从武汉的一家旧货店买的;里面床上的印花床单由于使用了多年,一再缝补,最后何莲芝同志只好将它从中间剪开,把两边好一点的再对缝起来,继续使用。这里是梅园新村17号,是当年代表团的办事机构驻地。右边这幢房子的楼上有代表团的军事组、妇女组、*派组和电讯室。楼下是小会议室、新闻组、新华通讯社南京分社抄报室、十八集团军驻京办事处处长办公室和卧室以及外事组的办公室和卧室。左边这幢房子的楼上是代表团同志们的宿舍,楼下是大饭厅。当年,国民**府召开了一*“国民大会”的第二天,周恩来就是在这里举行了告别性的最后一次记者招待会。至此,梅园新村纪念馆的情况全部介绍完了。谢谢大家。、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导游词
渡江胜利纪念馆旧址坐落在六朝古都南京挹江门城楼上。挹江门城楼地处扬子江畔,石头城北,与风景秀丽的狮子山、八字山相连,该城楼建有一座仿明宫殿式样的两层宫殿式门楼,门,飞阁流丹,画梁雕栋,古色雅致。新馆是年南京市委市*府为纪念渡江战役胜利暨南京解放60周年而异地新建的,位于渡江路1号。现存挹江门开辟于年,当时只有一个门洞,原称为海陵门。年为使孙中山灵枢顺利送往中山陵,将其扩建为三道拱门,易名挹江门。"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年4月日解放南京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就是从这里浩浩荡荡入城的。4年4月日,为纪念南京解放5周年,经过重新整修后,在此城楼建立了渡江胜利纪念馆。馆内珍藏着丰富的文物和史料,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选择,记载了中国革命史的发展历程,阐述了中国共产*和中国人民为寻求真理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业绩。挹江门城楼面积近平方米,展厅面积46平方米,担负着渡江战役的文物资料征集、保管、研究、陈列宣传等工作。现展出渡江战役历史珍贵文物资料及照片、图表、复制品、实物等近千件。陈列分为四大部分:渡江战役前的国内形势;将革命进行到底;百万雄师过大江;把红旗插遍全中国。整个展览生动地反映了解放战争史上,人民解放军将士们在中国共产*的领导下,团结人民,英勇顽强,浴血奋战的光辉战斗历程,展示了革命战争史上的伟大革命战争场面和史实。馆藏照片有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在小山沟茅屋前五人合影,展示了以邓小平、刘伯承为首的淮海战役总前委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办公的情景,受到观众的敬仰。在珍贵历史图片中,有展示举行渡江宣誓大会的场景,有反映千百只渡船冒着枪林弹雨直奔南岸的,有护厂工人为迎接解放而英勇斗争使用过的大锤、扁担、铁钩等武器,还有渡江将士使用过的望远镜、指南针、军大衣、毛毡等物品,显示了百万雄师过大江威震山河的历史史实。这些文物和史料充分说明,人民军队和老百姓组成的渡江大军是无坚不催、势不可挡的。展出的实物有:江北人民为子弟兵运粮草救伤员使用的木制三轮手推车,解放军渡江使用过的各类枪炮与缴获的国民*军队使用的外国制造的轻重机枪,原"总统府"秘书长办公室门牌及美制餐具等。馆藏的毛主席等领导人在淮海等三大战役中制定签发的部分作战指令、文件等,更具有较高的收藏研究教育价值,是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该馆于年被列为南京市青少年思想教育阵地,成为青年少参观学习,获得历史知识和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传播渡江精神的重要基地。挹江门位于南京下关黄土山与八字山之间,城门上建有双檐翘角敌楼9间,是目前南京较为完好的城楼之一,也是市区交通要道年4月日解放南京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就是从这里入城的。挹江门于年开辟,当时只有一个门洞,称为海陵门。年扩建为三拱门,易名挹江门。4年4月日(南京解放5周年纪念日),在此城楼成立了渡江胜利纪念馆。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同志书写了馆名。展出大厅面积为46平方米,各种文物、资料近千件。全馆共4个展厅。第1部分“渡江战役前的国内形势”重点展出年7月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东北、华北、华东三大野战军相继发起了著名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解放了东北、华北、和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奠定了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第部分“将革命进行到底”。着重反映解放区广大军民加紧训练,准备渡江迎接解放的史实;第部分“百万雄师过大江"主要展出国民**府最后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毛主席、朱总司令发布了向江南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在西起九江。东至江阴的千里战线上发起了规模巨大的渡江战役。第4部分“把红旗插遍全中国”介绍中国共产*领导的人民解放军仅用年多时间,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辉煌胜利,年10月1日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渡江胜利纪念馆展出大厅有各种文物、资料近千件。全馆共4个展厅。第1部分“渡江战役前的国内形势”重点展出年7月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东北、华北、华东三大野战军相继发起了著名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解放了东北、华北、和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奠定了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第部分“将革命进行到底”。着重反映解放区广大军民加紧训练,准备渡江迎接解放的史实;第部分“百万雄师过大江"主要展出国民**府最后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毛主席、朱总司令发布了向江南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在西起九江。东至江阴的千里战线上发起了规模巨大的渡江战役。第4部分“把红旗插遍全中国”介绍中国共产*领导的人民解放军仅用年多时间,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辉湟胜利,年10月1日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主馆区(新馆)
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主馆区(新馆)从年4月日起对公众实行免费开放,上午还举行了大型广场演出——《永远的风帆》,4月4日下午江苏省委、省*府,南京市委市*府举办了隆重的开馆仪式,省委书记梁保华、南京军区副司令员王洪光、省长罗志军、南京军区原司令员向守志、总后勤部原*委周克玉、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朱善璐等领导同志参加了开馆仪式。渡江胜利广场上,彩旗飘扬、鲜花绽放,49“颗”红星式样的风筝在天空高高飞翔。省市和部队领导、在宁老同志代表、解放军和各界群众代表等多人,共同参加新馆开馆仪式,纪念渡江战役胜利暨南京解放60周年。建设渡江胜利纪念馆主馆区,就是要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展览展示,追忆那段惊天动地的革命历史和激情燃烧的岁月,铭记革命先辈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丰功伟绩,牢记历史,开创未来,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我们一定要把渡江胜利纪念馆新馆完善好、管理好、利用好,把它建设成爱国主义教育的坚强阵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生动课堂,成为南京城市文化的“红色地标”。现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由主馆区、挹江门城楼馆区(老馆)和渡江胜利纪念碑组成。主馆区位于位于长江与秦淮河交汇的三汊河口公园,由胜利广场和主馆区两部分组成,总占地面积平方米,总建筑面积0平方米。渡江胜利纪念馆兴建于年4月,为纪念渡江胜利暨南京解放60周年,南京市委、市*府在长江之滨、秦淮河口新建了渡江胜利纪念馆,渡江胜利纪念馆已经成为南京市的一个红色地标。渡江胜利纪念馆由主馆区、渡江胜利广场、渡江胜利纪念碑、挹江门城楼等部分组成,总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约0平方米,展厅面积余平方米。纪念馆介绍
渡江胜利纪念馆是为了纪念南京渡江战役胜利而建造的。9年4月南京市委、市*府在下关热河路广场中心,建设了渡江胜利纪念碑,4年4月在挹江门城楼成立渡江胜利纪念馆。主馆区使用仿木结构的外立面,并做成“木船”形状,寓意“驶向胜利之船”。入口处上方镌刻邓小平7年4月题写的“渡江胜利纪念馆”馆名。在主馆区旁建有临时展厅。主展厅内共展示各类文物和复制品余件,珍贵历史照片余幅。展览共分为六部分,分别为序厅,“风雨仓皇”,“天翻地覆”,“人间正道”,“胜利之都”,纪念厅。渡江胜利广场上矗立着大型“千帆竞渡”群雕。群雕共分为六组,呈红色直线柱体形式,截面为红色五角星。其中最高的一根红色立柱长49.4米,象征着年4月日南京解放。到了夜晚,49颗红色五角星连同49根大型红色立柱在江边闪耀,犹如灯塔一般指引着革命者奋勇向前,又似连天烽火,让人们追忆起60年前那段峥嵘岁月,追忆起百万雄师过大江的雄风与豪情。渡江胜利纪念碑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整座纪念碑如同一艘乘风破浪的战舰。碑座正面镌刻邓小平手书“渡江胜利纪念碑”,背面镌刻毛泽东手迹《七律·人民解放军占南京》。渡江胜利纪念碑呈双帆船形,碑座为紫绛色船体,白色双帆正中悬挂一枚直径.5米,重约公斤的铜质渡江胜利纪念章。挹江门城楼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挹江门开辟于年,原称为海陵门。年为使孙中山灵枢顺利送往中山陵,将其扩建为三道拱门,上下共五层,易名挹江门,其字由时任国民*府考试院院长戴季陶题写。年4月日解放南京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就是从挹江门入城的。挹江门城楼为仿明宫殿式样的两层宫殿式门楼,黑瓦雕门,飞阁流丹,画梁雕栋,古色雅致。城门上建有双檐翘角敌楼9间,是南京保存较为完好的城楼之一,面积近平方米。现作为渡江胜利纪念馆资料研究、文物征集、渡江老战士交流和临时展厅。渡江胜利、南京解放是重大历史转折性事件,它宣告了国民**权的灭亡,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结束,新中国的诞生,同时赋予了南京英雄之城、胜利之都的历史文化内涵、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导游词
尊敬的各位贵宾,你们好!现在我们参观的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年9月18日夜,日军炮轰沈阳北大营,爆发了“九一八事变”,东北全境沦陷。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爆发了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年11月,为保卫南京,由唐生智指挥国民革命军15万人与日军作战,后战事失利,史称南京保卫战。年1月1日南京沦陷,日军在侵占南京后的长达六周的时间里,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0万同胞惨遭杀戮。
为了铭记血的历史,5年南京市*府在南京大屠杀江东门集体屠杀和万人坑遗址之上建起了这座遗址性历史纪念馆馆。5年8月15日正式建成开放。纪念馆由中国著名建筑学家、东南大学建筑所所长齐康院士担任设计师,曾荣获“中国十大建筑”。5年、年以及年纪念馆又先后进行了三次扩建。
纪念馆目前含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展、“三个必胜”主题展、“二战中的性奴隶——日军‘慰安妇’制度及其罪行展”等三个基本陈列,共展出张照片,件各类文物,6部影像资料。表达了暴行、抗争、胜利、审判、和平五大主题。纪念馆是关于南京大屠杀历史、日本“慰安妇”制度、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综合型博物馆。
纪念馆7年被评为全国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年被国务院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被评为全国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年被国家旅游委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年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全国文明单位。
从年1月1日起,纪念馆作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的固定举办地,历史的主题得到固化和升华,并将持续不断地向中国和世界传递“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声音。
广场上的这些雕塑是由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教授创作的,曾荣获年中国最佳雕塑奖。第一座,就是远处最高的雕塑,名为“家破人亡”,塑造的是一位受难的母亲怀抱着死去的孩子仰天长啸的情景。之后依次排列了十座铜制雕塑,名为“市民逃难”,每一座雕塑都是根据历史事实和幸存者证言创作而成的,再现了当年南京人民有家不能回、被迫逃难的情景。
请看迎面的主题铜制雕塑,名为“冤*的呐喊”,高1米,长19.9米,采用劈成两块三角形为造型,右边的棱块上刻有无辜百姓被屠杀的场面,左上方是一只直指苍穹的手,象征千千万万冤*在呐喊,在抗议,在指责侵略战争的罪行。整个雕塑表现着正义的力量,昭示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抗和最终的胜利。
我们现在看到的纪念馆新馆整体设计形状为“和平之舟”,从侧面看,它又像一把被折断的军刀。寓意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它是由华南理工大学何镜堂院士主持设计的,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也是出自这位大师的手笔。
眼前我们来到了集会广场。广场地面铺着灰色的脊背石,可以踩踏,走在上面,沙沙作响,代表遇难同胞的呐喊与控诉!年首次国家公祭就是在这里举行的。
远处黑色的墙叫灾难之墙,上面刻有中、德、韩、西班牙等十一种文字的“遇难者0”,灾难之墙的左侧是一个十字架型的标志碑,上面刻有南京大屠杀的起止时间“.1.1——.1”,标志碑下铺着一层层碎石,说明场馆是建立在“万人坑”遗址之上的。
灾难之墙的中央摆放着国家公祭鼎。年1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和大屠杀幸存者代表夏淑琴以及死难者遗属代表共同为公祭鼎揭幕,公祭鼎正面铸有字的铭文,记述了南京大屠杀激发全民抗战,中国人民最终取得胜利的历程,表达了铭记历史、警示未来,维护和平、圆梦中华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灾难之墙的右侧是一个寓意为“倒下的0的抽象雕塑”,它是三根黑色的三棱柱和五个褐红色的圆圈组成了三十万的数字,中间为一个倒下的“人字”横梁,钟架上挂着和平大钟,每年的1月1日,和平大钟就会响彻南京的上空!
远处是一座名为“古城的灾难”的组合雕塑,由残破的城墙、残缺的军刀、遇难者的头颅和手臂、历史的桥梁组合而成,寓意为站在历史的桥梁上,回眸发生在0世纪0年代古城南京的一幕人间特大惨案。
迎面看到黑色石板上用中、英、日三种文字书写了展览主题——“南京大屠杀史实展”。黑底白字寓意:黑的就是黑的,白的就是白的,铁的历史事实,是决不允许否认和歪曲。
我们左边是一面巨大的档案墙,分类摆放了0多盒有关南京大屠杀的个性化档案资料,分别是幸存者、死难者以及第三方证人的档案。
迎面看到的是“1秒”流星装置。人们常说,生命如繁星。每隔1秒就有一颗流星从高空坠落。在南京大屠杀期间0多万同胞在六周内被屠杀,如果用秒来计算,每隔1秒就会有一条生命消失。缓缓呈现又消失的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姓名。
步入序厅,中央聚光灯照亮的“死难者0”的纪念装置凸显对死难者的缅怀。上方圆形装置是0块由树脂包埋的城砖围成,寓意城破后的大屠杀。
序厅的周围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照片墙,共展出11张照片。左右两边对称排列的张是已经离世的幸存者的黑白照片,而后面墙上对称排列的张彩色照片是截止年9月0日登记在册的在世幸存者,仿佛他们仍然在凝望着这段历史。目前登记在册的幸存者已不足百人。
壁龛里陈列的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名录铁书,共展出18本,约0多个死难者名单。将死难者名字镌刻在“铁书”上,说明了这些死难者名录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铁证。
序厅顶面满天星空的设计,是运用现代的设计语言营造出庄严肃穆的缅怀氛围。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高大扭曲的南京城城门,有雨花门、光华门、中华门、中山门等七座城门。年1月初,中日双方最后的激战正是在这几个城门前展开的。城门上各有一块南京明城墙的城砖,寓意南京城破之后南京大屠杀发生。现在,我们就穿过城门,开始参观史料陈列。
第一部分南京沦陷前的中国形势
19世纪下半叶,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抬头,逐步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在沈阳蓄意制造“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很快全境沦陷。年7月7日,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军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
8月1日,淞沪会战爆发。国民*府投入70万兵力进行顽强抵抗。虽中日军力日益悬殊,但中国守军仍勉力苦战三个月,直至11月1日,上海沦陷。中国军队以伤亡0万人的代价毙伤日军5万余人,以浴血奋战展示了一个民族面对侵略所表现出的抗争勇气,粉碎了日本侵略者妄想“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图谋。
当11月1日上海沦陷时,中国江南的大片土地并未形成有效防御力量,急速西进的日军先后侵占了苏州、无锡、常州、江阴、镇江、芜湖等地。日军所到之处,大肆屠杀、焚烧、抢劫、奸淫,鱼米之乡生灵涂炭,江南民众陷入悲惨境地。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就选择了破坏最大的袭击方式——空袭。年8月15日,日本海军航空队首次越洋对南京进行了第一次空袭。在之后的轰炸中,日机将一枚医院、下关电厂等地落下。只有在阴雨天才能得到短暂安宁,因此,雨天竟成了“好天气”。
我国著名雕塑家滑田友的作品《轰炸》,塑造了一位逃难的母亲惊恐回首,两眼盯着天空中又来轰炸的飞机,右手紧紧搂着怀中的婴儿,左手牢牢拉着年幼的儿子,惊惶失色地逃离。
无差别轰炸在南京持续了数月之久,致使古城南京遭受严重的毁坏。曾经热闹繁华的南京城到处焦土瓦砾,一片废墟,在冰冷的月光下格外凄凉。空袭后有40%的居民逃离南京。
11月0日,国民*府宣布迁都。南京部分高校、工厂以及文物等纷纷西迁,无数难民被迫逃离家园。
第二部分日军进犯南京与南京保卫战
日军侵占上海后,向南京进犯。为了保卫当时的首都南京,国民*府确立“短期固守”方针,布下约15万兵力守卫南京,并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组建南京卫戍军。1月1日,日本大本营陆军部下达了进攻南京的作战命令。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所辖的10多万的日军展开了向南京的进攻。
日本作为当时世界上的工业强国之一,国力雄厚,在发动侵华战争前已完成整军备战,中国方面,近代以来积贫积弱,各项工业指标严重薄弱,军队装备落后,战斗能力低下。南京保卫战就是这样敌强我弱的战略态势下展开的。
1月初,在南京近郊句容、汤山、湖熟、淳化、秣陵等地,中国守军与日军展开了约一周的外围激战,拉开了南京保卫战的序幕。年1月10日午后,日本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正式下达了对南京城的总攻击令,中国守军在各个战线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守军誓死抵抗的战斗勇气终究无法对抗日军先进的飞机战车以及不断增援的兵力,加上后援不继,战局不断恶化。1日傍晚守城部队接到了卫戍总部下达的撤退命令。1日凌晨南京各城门陆续失守,悲壮惨烈的南京保卫战画上句号。
1月1日,南京沦陷。17日,日军部队举行占领南京“入城式”。松井石根骑马率部从中山门进入南京城,宣扬他们的武威。日本国内也用各种方式彻夜狂欢庆祝南京陷落。
沦陷的南京陷入了一片恐怖之中,南京人民正面临着一场劫难。
第三部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
日军侵占南京后,在城内外大肆搜捕、屠杀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和手无寸铁的平民。在此过程中,公然违反国际公约,实行“彻底消灭俘虏”。日军在幕府山、中华门外、仙鹤门等地搜捕的大量中国军人俘虏并将他们全部屠杀。
日军还在城内外大肆搜捕青壮年。幸存者杨品贤证实说:难民登记时,有五关难过。一光头关,二手上老茧关,三肩膀上老茧关,四头上帽印子关,五套头的卫生衣关。在这五关上死的人很多。
长江边是日军进行集体屠杀的主要地点。这处情景通过日军在江边屠杀南京难民的照片、中山码头集体屠杀遗址出土的遇难者遗物、集体屠杀使用的机枪以及日军焚尸用的铁桶等组成,用六位长江边大屠杀幸存者的证言来呈现这段历史,辅以半景的船、清冷的“月光”、江水翻涌的声音等,为观众还原了长江边屠杀的场景。
日军到处搜捕,连安全区的中国警察也被他们押往汉中门外集体屠杀。
日军在南京城内、郊外随意杀人。被日军集体屠杀的尸体堆积如山、遍布乡野。我们通过江东门集体屠杀遗址出土的遇难者的簪子、铜钱、钮扣等遗物,说明日军集体屠杀的对象有男女老幼的无辜平民。
前方是一个巨大的“黑匣子”,里面是年纪念馆三期扩建时发现的死难者遗骸。考古人员在遗骨坑中共清理遗骸具,经法医鉴定,确认这批遗骨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遗骸。遗骨坑的顶部有个巨大的洞口,是当时建造陈列馆时的出料口,而这个洞口的位置正对着遗骨坑的中央。当太阳升起,洞口形成一道天然光束照射进来,仿佛“苍天有眼”将深埋半个多世纪的事件真相大白于天下。在“黑匣子”的四周,还镌刻了包括江东门在内的日军屠杀地点地名和死难者名单,表达对逝者的哀悼和尊重。做这种装置,也是遮挡前来参观的少年儿童的视线。
这是日军在南京进行集体屠杀的主要地点示意图,每一处屠杀地点我们采用红色子弹弹痕标注。
日军在疯狂地进行集体屠杀的同时,还在南京的大街小巷、庭院住宅、寺庙庵堂、村庄田野等地零散屠杀,手段残忍。大量的中国平民惨遭屠戮后暴尸街头,连岁孩子也未能幸免。
1月14日,《东京日日新闻》刊登个日军少尉军官在进攻南京时进行了“百人斩”杀人比赛。这篇血腥的报道当时在日本受到战争狂热分子的极力追捧。直到战后东京审判时,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中国检察官办事处获得了这份报纸。报道的题目是《百人斩超记录》,配发的图片异常醒目,少尉军官向井敏明与田野毅相约以砍掉中国人头颅的数量进行“比赛”。最终向井敏明杀了人,野田毅已杀了人。但是,分不清到底是谁先杀满人,胜负未决。于是,向井与野田便又相约,重新开始以杀满人为目标的竞赛。国民*府致电盟军总部强烈要求将两个杀人犯绳之以法,并要求引渡到南京接受审判。年1月,经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审判,判处他们死刑,在雨花台执行了枪决。
南京大屠杀期间的性暴力是极端野蛮和残忍的。据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南京大屠杀案审理后确认:“被占领后的第一个月中,南京城里就发生了将近万起强奸案。”
日军在南京实施“慰安妇”制度,先后开设了多处慰安所。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于年1月正式对公众开放。这是唯一经在世的“慰安妇”——朝鲜籍慰安妇朴永心现场指认的慰安所旧址。
这里有0个土罐,里面分别存放二十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丛葬地的泥土。其中十七处丛葬地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11”我们举行国家公祭仪式时,十七处丛葬地也在同步进行。
第四部分人道主义救援
南京大屠杀期间,二十多位外籍人士冒着生命危险留在南京,利用其中立国国民等特殊身份,在南京建立安全区,设置了5个难民收容所,德国人约翰?拉贝先生被推选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他与其他国际安全区委员会成员一起,拯救了5万多中国难民。
这个大型场景塑造了拉贝先生在战时写日记的情景,身后是日记的内容摘录。《拉贝日记》详细记录了日军烧杀淫掠暴行和外籍人士艰难救助难民,保留了大量图片、信函、备忘录及文件的副本,为世人留下了十分珍贵的南京大屠杀第一手资料。
拉贝先生竭尽全力救助难民,他将位于小粉桥1号的住宅作为难民收容所,保护了多位难民,是难民们眼中的“活菩萨”。国民*府在年授予拉贝先生的采玉勋章,表彰其救助中国难民的义举。
这是当时留在南京的唯一的外科医生罗伯特?威尔逊。威尔逊医生虽是美国人,却生于南京,长于南京,他常用“我们”来称呼中国人。威尔逊医生的手术任务十分繁重,仅在1月14日一天,他就做了11台手术。到了18日,需要他直接治疗的伤者,多达人。为了支撑着完成手术,他甚至用针筒往自己的身体里注入激素。
这座雕塑的主人公是明妮?魏特琳女士,任教于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期间,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成为妇女和儿童的庇护所,高峰时达一万多人。正如雕塑表现的那样,魏特琳多次张开双臂挺身在前,“像抱窝的老母鸡带小鸡一样保护着”难民。由于长时间精神高度紧张,魏特琳得了严重的精神抑郁症,回美国后在家中打开煤气自杀。她留下遗嘱:“如果我还有一条生命,仍然会为中国人服务。”这是魏特琳墓碑的照片,上面镌刻着四个汉字“永生金陵”。
在安全区外的南京城郊,有一座由丹麦人辛德贝格、德国人京特共同管理的江南水泥厂难民收容所。他们利用德、丹两国国旗,先后庇护和收容了万名难民。
前方观影区播放的是南京大屠杀纪实影片,这是留存至今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唯一动态画面。(播放了两部影片:一部是约翰马吉的儿子大卫马吉回忆父亲的纪录片《马吉的证言》(分钟),另一部是反映中外人士人道主义救援的《人性之光》(10分钟)。
影片的拍摄者是美国牧师约翰?马吉。南京大屠杀期间,马吉牧师手持这台16毫米摄影机,秘密拍摄了日军屠杀暴行。这是马吉当年使用的摄影机和胶片盒。00年10月,约翰?马吉的儿子大卫?马吉先生捐赠给我馆。年10月,南京大屠杀档案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约翰?马吉16毫米摄影机及其胶片母片列入其中。
除了马吉牧师的记录还有费奇、魏特琳等,这是金陵大学美籍教授贝茨逐日记录日军暴行;阿利森、罗森两位外交官分别向各自国家发送了反映日军暴行的系列报告。目前发现的最早有关南京受损情况的调查报告,是金陵大学美籍教授斯迈思撰写的《南京地区战争灾祸》,战后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采信。
腥风血雨的日子里,我们的同胞守望相助。参与救助同胞的中方人士有:齐兆昌、程瑞芳、寂然法师等。
第五部分世界所了解的事实与日本的掩饰
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自始至终都有外籍人士亲历、亲闻。他们以第三方的公正立场,记录并报道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引起国际社会的
最早报道南京大屠杀的西方记者是美国记者斯蒂尔。年1月15日的《芝加哥每日新闻》刊登了斯蒂尔题为《大屠杀故事——日军杀人数千》的报道,该篇报道成为南京大屠杀的最早报道。
《纽约时报》年1月18日刊登了德丁题为《所有俘虏均遭屠杀日军在南京制造恐怖平民也遭杀害》的报道。
田伯烈是当时英国《曼彻斯特导报》的驻华记者。年初,他撰写了《外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一书,第一次完整地向全世界公布了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真相。中文版已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
对于日军在南京的暴行,中国媒体也陆续进行报道与揭露。逃离南京的大屠杀幸存者郭歧写的《陷都血泪录》;蒋公穀以日记体写成《陷京三月记》;孙积诚撰写的《金陵日记》,均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与所见所闻,记述了日军占领南京前后的暴行。中国共产*主办的《救国时报》于年1月5日刊登的《日寇在南京的暴行》的报道。
南京沦陷后,多个日本记者、作家、评论家来到南京,他们被称为“笔部队”。在日本战时新闻统制*策下,日军在南京暴行的报道和残暴的照片被盖上“不许可”的印记,禁止公开发表,以掩盖日军的罪恶行径。而在日本国内的报纸上只能报道这些炮制的假新闻,沦陷的南京竟然被粉饰成“一派祥和”的景象。
对于这些虚假报道,当时留在南京的外籍人士拉贝先生和魏特琳女士分别进行了反驳与揭露。
第六部分大屠杀后的南京
大屠杀后的南京城一片破败,日本为加强对南京的控制,由特务机构操控成立了伪南京市自治委员会。年1月1日,在鼓楼举行伪南京市自治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日伪统治下,劫后余生的南京市民在贫困与悲痛中挣扎。
为了让死者入土为安,预防瘟疫传播,自年1月下旬至年11月,世界红卍字会南京分会、中国红十字会南京分会、南京市崇善堂、同善堂等慈善团体,以及伪*权和南京市民,都参与了死难者尸体的掩埋。其中,慈善团体先后累计掩埋遗体达19万余具。
饱尝古城之殇、民族之痛的南京市民穷困潦倒,生活无以为继。经历战争的南京城已然瓦砾一片;穷困的人们只能在一片废墟中搜寻可用之物。
第七部分战后调查与审判
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发布《终战诏书》,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当年《大公报》刊登日本投降消息时,用了“日本投降矣”五个大字,字字滴血,力透纸背。
9月日,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签字仪式在东京湾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9月9日,“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典礼”在南京举行。由此南京成为一座胜利之城。
战后,国民*府及南京市有关部门对日军在南京罪行进行调查与统计,这是南京市民纷纷呈文控诉日军暴行。
日本侵略者制造的南京大屠杀惨案震惊了世界,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都对此进行了审理,做出了法的定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于年1月19日在日本东京成立。法庭由中、美、英、苏等11国法官组成,对东条英机等8名日本甲级战犯进行审判。
法庭对日军在南京暴行进行了调查与审理。医院美籍外科医生罗伯特?威尔逊博士出庭作证。作为一名美国医生,他的第三方身份和医生职业,使他的证词更具说服力;出庭作证的外籍人士还有金陵大学美籍教授迈纳?贝茨、美国牧师约翰?马吉等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尚德义、伍长德等人出庭作证。法庭在判决书中对“南京暴行”事实进行了认定。
南京大屠杀主犯、原日军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被判处绞刑。
年月15日,中国在南京励志社设立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对侵华日军的乙、丙级战犯进行审判,史称“南京审判”。法庭对南京大屠杀惨案进行了调查。法庭庭长石美瑜等人在中华门外等地挖掘、勘验和鉴定死难者遗骸。南京大屠杀案主犯、原日军第六师团长谷寿夫被引渡到南京接受审讯,最终被判处死刑,在南京雨花台执行枪决。
法庭在对谷寿夫判决书中对南京大屠杀案进行了认定。其中对集体屠杀和零星屠杀人数进行了认定:被害总数达三十万人以上。
第八部分人类记忆和平愿景
抗战胜利后,人们以各种方式举行悼念活动,铭记南京大屠杀历史,寄托对死难者的哀思。年1月1日,南京市举行了第一次公祭仪式。纪念馆自5年建成开馆以来,接待许多外国*要和国际友好团体,他们在这里留下谴责侵略、呼吁和平的正义之声。
年月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1月1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年1月1日,首次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公祭仪式并发表讲话。
年10月9日,“南京大屠杀档案”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南京大屠杀历史不仅仅是城市记忆、国家记忆,也应成为世界记忆。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是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时,周恩来总理提出的。这是纪念馆建馆的理念,也是建馆的目的。
迎面看到石壁上镌刻着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馆名“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悼念广场上有一条长40米、宽1.6米的“历史证人脚印”的铜版路,铸造了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和重要证人的脚印。铜版路开端立着两座青铜雕塑,她们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倪翠萍和彭玉珍。
悼念广场的西面,也有一座青铜塑像。她叫张纯如,是第一位让欧美人士翔实地了解南京大屠杀史实的华裔女作家。她所写的《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为西方世界了解南京大屠杀历史做出了重要贡献。年11月9日,6岁的张纯如因抑郁症在美国加州自己轿车内开枪自杀。
眼前看到的这一大片鹅卵石,象征着南京大屠杀中无辜遇难的累累白骨;广场中央寸草不生,则寓意没有生命迹象;在鹅卵石周边种植的青草以及院墙外的常青树又寓意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抗争精神,形成了生与死的强烈冲击。
广场中散落的几株枯树,代表当年南京城有三分之一的建筑物被焚毁。广场中矗立一座4米高的花岗石雕塑,名为“母亲的呼唤”。伤心欲绝的她,右手攥紧拳头,强压住内心的愤怒;左手向前伸展,苦苦地在成堆的尸骨中找寻她的亲人。
下面我们沿着小路向前参观。在小路两旁,安放着鱼雷营、中山码头、草鞋峡等地所立的17块形状各异的小型纪念碑,石碑上分别刻有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的碑文。全市17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所立的纪念碑在这里进行了集中展示。
墓地广场南侧,是一组青铜《浮雕墙》。共分为劫难、屠杀、毁圮、祭奠四组浮雕。沿着浮雕墙向西,是被老百姓称之为“哭墙”的遇难同胞名单墙。
江东门是当年日军大规模进行屠杀的地点之一。当年日军将解除武装的中国士兵和平民万余人,押至江东门集体枪杀。数月后,由南京慈善团体收尸一万多具,就近掩埋于两个大土坑内,故称为“万人坑”。这里就是年4月至9年1月,新发掘的遇难者遗骨坑。坑内遗骨分七层,表层达08具,占地平方米。经过法学、医学、考古学和史学等多方专家考证,确认这批遗骨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遗骨。1号遗骸为一具60岁女性骸骨,其颅骨前额处有一弹孔;5号遗骸为一具6岁儿童骸骨,其头骨至于胸肋之上,下颌及部分肋骨散布于头骨周围,推论掩埋前已经头颈分离;6号遗骸为一具19岁女性骸骨,其头骨两侧有铁钉,右侧骨盆上有一明显刀刺痕迹;8号遗骸为一具中老年女性骸骨,上下颌骨严重分离,推论为掩埋前口腔内有堵物。08具遗骸中一共有具遗骸。
这座大厅是冥思厅。出口处刻着“六个让两个把”,即“让白骨得以入睡、让冤*能够安眠、让孩童不再恐惧、让母亲不再泣叹、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把屠刀化铸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冥思厅是由镜面花岗岩贴面营造了一个发人深思的悼念环境。
走出冥思厅,仿佛走出黑暗的历史空间,一抹光亮出现在眼前,仿佛从黑暗走向了光明。这里就是和平广场。
水池右边的这面巨型浮雕墙名为“胜利之墙”,上的浮雕以象征胜利的V字造型为中心向两边延展,在中心塑造了一位中国军人的形象,只见他脚踏日本侵略者的钢盔和屠刀,斗志昂扬地吹响了胜利的号角,形象生动地点明胜利主题;右边以黄河咆哮为背景,塑造了中国军民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众志成城,义无反顾抗击日本侵略,铸就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左边则以滚滚长江为背景,形象刻画了日本投降后,举国欢庆以同胞之血换来的来之不易的胜利的喜悦场景。
远处是名为“和平女神”的高大汉白玉雕塑。雕像塑造了一位年轻的女性。只见她左手托住幼儿,满怀对儿女的深情厚爱;右手高举和平鸽,期盼孩子能在和平的环境下健康成长;而选取的汉白玉材质,凸显了母爱的纯洁、无私和伟大。雕塑采用这样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中国人民向往和平与安宁,期盼美好与发展的愿景。
整座雕塑通高0米,寓意悼念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0万同胞;雕塑的底座共有九级台阶,祈愿人类将走向持久和平。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警示人们,要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本次讲解就到这里,谢谢各位。
4、雨花台烈士陵园导游词雨花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纪念圣地,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雨花台位于南京城南,高约米、长约米,顶部呈平台状,由东岗、中岗、西岗组成,地理位置险要,从古至今为兵家必争之地。因南朝梁高僧云光法师在此设坛讲经,感动上苍,落花如雨,雨花台由此得名。年以后,雨花台沦为反动统治者屠杀共产*人和革命志士的刑场。从年到年间,共有十万多共产*人和革命志士在此牺牲。其中有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邓中夏,中国青年运动领导人恽代英,以及罗登贤、孙津川、何宝珍、金佛庄、袁咨桐等共产*员先后在此牺牲。新中国成立后,年1月14日,南京市*和*府决定建立雨花台革命烈士陵园。雨花台革命烈士陵园现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红色旅游示范点。雨花台北大门,是陵园入口的正门,由两根花岗岩门柱组成,正面雕刻着由梅花和万年青组成的两只花圈,门柱高11.7米,寓意7年11月7日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大门内为陵园广场,广场南面原烈士北殉难处,矗立着烈士就义群雕像。烈士群雕像9年落成,高10.米、宽14.米、厚5.5米,重达吨,由块花岗石拼装而成。雕像塑造了九个革命烈士就义前的坚贞不屈的形象,其中有*的工作者、工人、战士、农民、学者、学生、报童等。“九”,为阳数之最,在这里代表着在雨花台牺牲的无数先烈。雕像上部以写实手法,着重刻画烈士们面部神态,表现出革命者视死如归和临危不惧的气概。下部虚刻,刀法写意,表现出烈士形象的崇高和立场的坚定。作品由我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和王朝闻指导。纪念碑位于海拔60米高的雨花台主峰。原纪念碑是0年毛泽东同志亲题的“死难烈士万岁”六个大字。现碑是东南大学教授齐康设计,9年建成,碑高4.米,寓意年4月日南京解放。碑身南面为邓小平题写的碑名“雨花台烈士纪念碑”8个大字。碑身北面是江苏省和南京市人民*府撰写的碑文。碑额表现了火炬、旗帜和鼎。碑座为四方斜坡式。碑座南面有一尊烈士铜像,高5.5米,重5吨。手中挣断铁链的烈士形象,表现出革命者誓死反抗反动统治和“宁死不屈”的决心,以及追求自由的信念。烈士铜像前是长明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前夕,年9月8日上午9时9分,长明灯点燃。长明灯造型取自雨花台烈士陵园园徽“日月同辉”,中心圆球代表太阳,四周线条表示月亮围绕太阳运转的轨迹。“寓意烈士精神与日月共存。长明灯火种取自泰山圣火,一方面寓意雨花台先烈的献身,重于泰山;另一方面寓意先烈们创建的新中国“国泰民安”。纪念碑南面广场中央有三个石雕花环,花环两侧各有五具雕刻着花圈的石棺,平台前端还有两尊纪念鼎。纪念碑二层平台四周是碑廊,碑刻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宣言》,列宁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及组成部分》,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由全国著名的书法家赵朴初、武中奇、萧娴等6人书写,碑刻全长米,共块黑色大理石,全文字。前方长方形的水池叫倒影池,水面倒影出南北两侧的纪念碑和纪念馆,增添了景观的壮丽。倒影池北面是《国际歌》碑,上半部刻着由欧仁·鲍狄埃作词、皮埃尔·狄盖特作曲的《国际歌》的五线谱和汉语歌词,下半部分别刻着蒙古文、维吾尔文、藏文和壮文歌词全文。在倒影池南面立有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碑,其形式与《国际歌》碑相同。国歌碑的东西两侧,分别侍立着持枪脱帽的军人和右手抚胸少女致哀的雕像,表现了青年一代对先烈们的无限缅怀。过两旁装饰有4只花岗岩花圈的雨花桥,南面是雄伟壮观的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纪念馆于8年7月1日正式落成,馆平面为凹字形,是一座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两层现代建筑,浅色花岗岩墙面,中央有三座堡垒,堡顶为乳白色琉璃瓦,整座纪念馆显得古朴坚实,庄严肃穆。纪念馆由建筑大师杨廷宝设计。纪念馆南面门额上是邓小平书写的“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馆名,上方是雨花台烈士陵园“日月同辉”的园徽。馆内分序厅、基本陈列厅、光荣厅、专题厅、幸福厅五个部分,展出了位烈士的生平及事迹,用5个小故事讲述了革命烈士的感人事迹。雨花台牺牲的烈士平均年龄0岁,年龄最小的只有16岁。馆内收集文字资料多万字,实物1多件,整个展出面积共0平方米。纪念馆南面是忠*亭、忠*广场、《思源曲》水池、《忠*颂》浮雕。忠*亭是整个陵区中轴线的最南端,正面有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的“忠*亭”三个金字。这是6年南京市0万*员交纳的特殊*费建造的。寓意警钟长鸣、居安思危,不忘中国革命史,继承先烈们的精神。《思源曲》水池寓意“饮水思源”,不忘先烈。两侧的《忠*颂》浮雕主题分别是“狱中斗争”和“刑场就义”,表现了先烈们为共产主义奋斗和献身的大无畏气概。雨花台还有一些较著名的景观:江南第二泉、雨花阁、杨邦义剖心处等等。请大家自由参观游览。雨花台烈士陵园是现代纪念建筑的优秀典范。它设计简洁流畅、庄严肃穆,主题和审美融合。雨花台烈士陵园青山叠翠,气势宏大,烈士精神永留史册,光照汗青!雨花台讲解就到这里,谢谢。5、雨花台纪念馆导游词
1、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于8年7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是著名建筑大师杨廷宝先生生前设计的最后一座建筑。年,如今已是中科院院士的齐康,接手恩师杨廷宝的未竟事业,主持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碑)的总体规划和建筑群设计。馆形似一“凹”字,正中为一重檐主堡,整个建筑是以乳白色琉璃瓦为屋顶,花岗岩贴墙面,白色的大理石为窗框,加上精美的石雕、石廊、石几、石栏、石阶,把纪念馆装点得更加庄重肃穆,典雅古朴。邓小平同志题写的"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馆名镌刻在门额上方,檐下正中还雕着象征烈士英灵永存的"日月同辉"的馆徽园徽。、本次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新展陈以“信仰的力量——雨花英烈生平事迹展”为主题。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雨花英烈的重要论述——两高一大“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及*的十九大精神,本着“见人见物见精神”的陈展理念,分为光荣北伐革命先锋、力挽狂澜前仆后继、奋起抗战中流砥柱、迎接黎明血沃新天四个部分,以烈士遗物、照片、史料为主体,辅以场景、视频、多媒体等多种展陈手段,集中展示了位雨花台烈士的生平事迹。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展陈面积平方米,分为上下两层,展线长度98米,纪念馆的展厅由五个部分组成:序厅、基本陈列厅、缅怀厅、家书厅、尾厅。、序厅,走进展厅,迎面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一段话:“在雨花台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名。他们的事迹展示了共产*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要注意用好用活丰富的*史资源,使之成为激励人民不断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这是年1月他在江苏视察时指出的。序厅主题是“信仰的力量”五个红色立体大字。在白色背景的烘托之下,鲜艳的立体字构成了展厅内的第一重视觉冲击。“根据原有的空间,在立体字周围设计了1块丰碑,10块写满了死难烈士姓名,还有两块无字碑,象征无名烈士事迹。”“这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一个鲜活的故事,这些故事共同的内核,就是信仰的力量。”4、基本陈列厅介绍。本次的基本陈列共分为大革命时期的——光荣北伐、革命先锋;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力挽狂澜、前赴后继;抗日战争时期——奋起抗战、中流砥柱;解放战争时期——迎接黎明、血沃新天;四个部分来展现英烈事迹。在本次新展陈中,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共设计了六个以史实为依据的真实场景。6个场景分别以邓中夏、恽代英、罗登贤、许包野、中共南京地下*组织、北平五烈士等烈士个体或群体为原型,分别表现邓中夏狱中的钢铁意志、恽代英探索革命道路的艰辛历程、罗登贤领导东北抗联的坚定决心、许包野为革命奉献生命而半个世纪不为人所知的牺牲精神、中共南京地下*组织八挫八起屹立不倒的悲壮、北平五烈士从事隐蔽战线情报工作的艰险和忠诚,体现了中国共产*人上下求索、前仆后继、舍生为民、视死如归的精神气概。雨花英烈中不少人不仅是献身革命的烈士,也是研究中国革命道路和理论家。早在年,恽代英就撰写了《未来之梦》,之后又发表多篇文章,阐述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构想。馆中精心设计的“未来之梦”,以黑白影像为主基调,将恽代英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其发人深省的的话语交织叠映,辅以大树、长城、烛火等具有象征意义的元素贯穿其中,共同构筑起与先烈对话、与自我对话的意境空间,进而触发观者深省,启迪冥思。5、缅怀厅,以9位烈士的9件典型遗物雕塑为主体造型的缅怀厅中,不仅有郭纲琳在狱中磨制的“永是勇士”铜心,还有陈子涛主编革命刊物《文萃》时使用的公文包等,每件遗物背后都有一段惊险跌宕的革命历程。这里的9件烈士遗物模型,让我们再一次回想雨花英烈用青春和生命唤起民族觉醒和崛起的壮丽伟烈的人生,感受他们炽诚的“初心”,他们身上闪耀着的的理想信念光芒,是我们后来者前行的坐标。家书厅,以简静优雅为主格调,墙面上的一封封烈士家信,字迹或苍劲、或娟秀,文笔或平实、或蕴藉,都潜藏着英烈们心底最为真实的悲欢喜乐和理想情怀。6、尾厅,,主要展示了雨花台建陵建馆的一些珍贵史料照片,同时也展出了近年来雨花台红色主题教育、宣传方面的一些事件资料图片。6、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导游词
《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位于南京市鼓楼区狮子山西麓的古静海寺遗址上,该馆通过4个展厅共10余幅(件)图片、史料和实物,向人们展示了英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腐败的清*府屈膝求和、割地赔款这一中国近代史上屈辱的一幕。馆内新增的条约陈列室,陈列着中国近代(至年)与外国*府签订的1多个条约,其中大部分是不平等条约。静海寺位于南京城西北部狮子山下,建于明永乐年间,是明成祖朱棣为褒奖郑和航海的功德,同时为供奉郑和从异域带回的罗汉画像、佛牙、玉玩等物品,和奇花异木的活株而敕建。赐额"静海寺",取意四海平静,天下太平。复建后的静海寺被辟为《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并于年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它北倚狮子山,东接天妃宫,西临护城河,占地约两万平方米;有大雄宝殿和天王、正佛、观音、伽蓝、轮藏、弥勒、祖师等殿宇,还有潮音阁、钟楼、井亭、华严楼、玩咸亭等建筑共80多楹。规模宏大,可谓金陵名刹。郑和晚年曾在此生活过。《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位于南京市狮子山西麓的古静海寺遗址上,该馆通过4个展厅共10余幅(件)图片、史料和实物,向人们展示了英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腐败的清*府屈膝求和、割地赔款这一中国近代史上屈辱的一幕。馆内新增的条约陈列室,陈列着中国近代(至年)与外国*府签订的1多个条约,其中大部分是不平等条约。年6月,英国悍然发动了侵华战争,史称鸦片战争。年英军侵犯南京,清*府被迫在静海寺与英国*府议约,双方共在寺内议约四次。8月9日在英军旗舰"康华丽"号上正式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静海寺因此成为中国近代史起点的象征。五百多年间,静海寺历经灾难与战火,解放之后仅乘偏殿数间。7年在旧址复建68平方米的仿明建筑,由于不是原貌的修复,故称为“古静海寺旧址”,年被辟为《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为了迎接香港回归,6年底,进行了扩建,使陈列馆的占地总面积达到平方米。整体建筑具有江南园林风格,古朴典雅。举世闻名的明城墙依伴着狮子山蜿蜒而过,像一幅展开的历史画卷,静海寺恰似画面上独特的一景。静海寺集荣辱于一身,是极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场所,7年被评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院内有“三宿岩”、“天妃宫碑”、铜镜“史鉴”和警世钟等景点。给人们以不忘国耻的警示。展览以“百年沧桑,国耻毋忘”为主题,分四个展室进行展示,让参观者穿越百年时空,看到中华民族从屈辱走向强盛的里程。第一部分“英军入侵”,主要介绍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和战争的简要过程。通过英国东扩示意图,揭露英国殖民主义者侵略扩张的野心;通过烟民吸食鸦片的图片和烟枪灯具等实物,说明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沉重灾难;通过巨幅油“虎门销烟”,表现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通过介绍鸦片战争的经过,揭露清*府的腐败无能。第二部分“城下之盟”,主要介绍《南京条约》产生的过程。这一部分通过展品:静海寺原貌沙盘、油画“签约场景”、“康华丽”号模型、《南京条约》木刻文本照片及奏折和图片资料,比较详细地介绍《南京条约》谈判、签订的时间地点和过程以及条约的具体内容。第三部分“丧权辱国”,主要介绍《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这一部分的主展品是,由个中外旧约章以展开的巨大线装书的形式,组成的一“条约墙”。辅以其它的图片资料,形象地表述了《南京条约》给中国历史带来的深重灾难。第四部分“香港回归”,主要以图片资料介绍香港回归的历史进程,以表明中国人民和新中国三代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收回香港所进行的不懈努力。以美丽的维多利亚港湾风景制作的巨型灯箱――“香港的明天更美好”,表达了全国人民的美好祝愿。静海寺《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的展览共采用图片18幅;图表4幅;文献资料10幅;灯箱9个;实物79件。表现手段和制作方法上都颇具特色,如巨幅油画“虎门销烟”、沙盘原型“静海原貌”、《中外旧约章汇编》条约墙、军舰模型“康华丽号”、巨型灯箱“香港的明天更美好”等,都是一些富有新意的主展品。史料展:7年8月9日,由《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和团中央南京市委联办的《南京条约》史料展在香港开幕。展览展出图片80余幅,展出时间一周。展出团由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周福龙为团长,中共下关区委宣传部部长李汉桥、陈列馆馆长陆从东参加了展出团。9年月日,“静海寺·天妃宫”部分史料展作为“澳门·南京文化周”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澳门置广场开展。展出图片7幅,实物两件--天妃宫拓片和“回归石”。展出时间五天。下关区文化广播电视局局长王德明、陈列馆馆长田践为“南京文化周”代表团团员。铸造警世钟:为了迎接香港回归,以洗百年国耻,各界人士决定捐款铸造警世钟,省市区各级*府,各界人士对此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