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拉那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江子写作的七个理由纯粹现场
TUhjnbcbe - 2021/3/22 0:58:00
北京治手足癣好的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604561.html

文末福利:来自纯粹读书社群的邀请

11月12日,广西师大出版社·纯粹特邀著名散文家江子举办了主题为“让我们去旷野——江子《去林芝看桃花》新书线上分享会”活动,今天纯粹特整理出语音直播音频及文字版活动实录,以饕读者。

点此收听江子《去林芝看桃花》分享会音频

读者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江子,非常感谢大家来参加我的散文新作《去林芝看桃花》的线上分享会。《去林芝看桃花》加上续和后记是28篇文章,是我这些年与旷野进行交流的成果。这28篇文章分别写了浙江、广东、四川、新疆、云南、西藏、福建、台湾、江西这9个地方,大概20万字。我写了桥、树、桃花、石、梅花、月亮,我写了大海、山川、城市、村庄,我写了官员、文士、使臣、工匠、烈士。这本书整个跨度是10多年,其中里面最早的一篇文章是《马皮鼓上的新疆》,发表于年,《南方有嘉木》发表于今年。我为什么要写这样的文章,要出《去林芝看桃花》这样一本书,我想还是有很多理由的。下面我给大家介绍我创作《去林芝看桃花》和我为什么要用文字去拥抱旷野的几个理由。

第一个理由是中国文学是从旷野出发的,我写这本书是为了让自己延续这一伟大的文学传统。从山海经到诸子百家,从屈原到李白、杜甫再到苏东坡、辛弃疾等等,整个中国文学的一条主线就是以旷野为主题的。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这首诗里我们可以看到有雎鸠,有河,有洲,有荇菜,有左右流之,这里面呈现出了一个整体的旷野风貌。庄子的《逍遥游》更是旷野之作,“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北冥、南冥、鱼、鲲、鸟、垂天之云等等都是旷野的景象,让人读来特别过瘾。包括屈原的《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首诗有北竹,有秋风,有洞庭波,有木叶下,有鸟,有木,这些都是旷野的形貌。这首诗让我读到了眺望的感觉,又有很多的花草之香。

我是江西人,江西有一篇非常著名的文章叫《滕王阁序》,里面描绘了很多植物山水、天光云气,充满了旷野的感觉。不要说陶渊明的田园诗,孟浩然的山水诗,李白更是一个旷野诗人。“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他个人与敬亭山之间进行物我交流,那是多么美妙的旷野之感。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个诗人用酒杯与天地进行交流,这些诗也是写的旷野乡间非常自然的状态。

*原里面有大量的旷野之精气,里面有一个*的相,这个相是这个作品最有魅力的地方,而这个相肯定是来自于旷野。而现在的许多文学作品,是密室文学、书斋文学,少了旷野气象,难免有缺血缺钙之感。我个人认为要让自己的文学有更好的气血,必须重新构建文学与旷野之间的关系。

网友“胡子不瘦”所做本次分享会手绘笔记

我写《去林芝看桃花》的第二个理由是旷野里有充沛的精神,是人修行的天然庙堂。高山、大海、河流、沙漠、湖泊,花鸟虫鱼,山形水貌,日出日落,雷电风霜,河海潮汐,时序变换,大自然中的色彩形状和光影无比的丰富,会让人体会到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不拘,蕴含的丰富精神能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文天祥的状元殿试对策卷,提到的“臣闻天地与道同一不息,圣人之心与天地同一不息,上下四方之宇,往古来今之宙,其间百千万变之消息盈虚,百千万之转移阖辟,何莫非道”,也是这个道理。大自然中有丰沛的精神,我们作为君子要从中吸取能量。文天祥是我的老乡,我是吉安人。他提到的理念就是旷野的理念。天地有大道,也就是自然有精神。在这样的自然中我们每个人吸取它充分的能量来锻炼自己的体魄,冶炼自己的精神,这是我们每个人的修行。

我在《去林芝看桃花》这本书的后记里这么写自己对旷野的情感:我愿意承认我稍稍有些恋草木癖。在春天里我喜欢到野外去,看到每一朵花开都会忍不住凑上前去闻它的香气;脚边青草头顶新叶我都会摘下一片掐了,然后举着手指甲放在鼻子下贪婪地呼吸。我经常停落在一个异乡的菜地里,像真正的主人那样煞有介事地数着隐藏在南瓜藤里的南瓜数量,看到紫色发光的茄子我会忍不住上前去摸一摸;一棵老樟树面前我会情不自禁地张开臂膀抱一抱以量一下它的腰围;一棵秋天的树落下的红叶子会让我得到宝贝似的拾起——即使上面有虫眼和旧伤口我也毫不介意。如果说我在人群中稍稍有些呆板沉闷,我敢保证,只要一进入山林,只要与植物在一起,我就像一个陷入恋爱中的少年那样,神*颠倒,眉宇飞扬。

我的许多旅途的记忆其实就是植物的记忆。新疆喀纳斯湖畔的白桦林让我迷醉。它们身材消瘦,腰杆挺拔,皮肤白皙,外型时尚,就像殿堂之上一支男子合唱队里穿戴整齐的英俊的歌者。在新疆,我还会给胡杨行注目礼。新疆到处可见的胡杨老迈,沉默,坚忍,仿佛寡言少语却目光坚定的老酋长。秋天的神农架就像情书一样美——满山色泽深浅不一的红叶,就像一个沉醉于爱情的男子信笺上费尽心思讨着爱人的欢心的言辞。那山中偶尔升起的岚气就是这封情书中欲言又止的部分。江西石城县世代种莲,莲花开放的时候,我受石城朋友邀请去看莲花。只见途经的路上,莲花像是从地上开到了天上!莲叶滔天,莲花浮动,那种铺天盖地的美,简直让人眩晕乃至窒息。

这篇后记的最后,我这么写:我也是一个渴望走向草木的人。我向往着以山水为家,与松竹为邻,把一间小小的房子筑在山水之间。在房子不远的地方开辟小片的菜地和茶林,在山顶上放牧白云和月亮。我向往在草木间生活,比如跟随一条山泉到它的尽头;研究一只蝴蝶的飞行线路;观察一片秋天的叶子从树枝上掉落的速度和姿态;削一根竹子,凿空为笛,斫一节木头,雕琢为琴。然后我用这笛子和琴,模拟高山与流水的声音,找出草木间日出月落的节奏与情绪。

我写作《去林芝看桃花》这本书的第三个理由是旷野中有丰富的文化层,是文化极为肥沃的土壤。一个有艺术直觉、有自己追求的写作者必须要到旷野中去。横向看,那些散落在大地之上的古驿道、古桥梁、古城墙、古村落、古战场、古废墟,那些代代相传的文化习俗、制作工艺、民间记忆,那些极为丰富的不同民族的音乐、舞蹈、绘画、书法、文学都具有丰富的文化信息量,是写作十分珍贵的素材。比如说,我去四川泸州江阳区东南部的分水岭镇,看到了制作油纸伞的作坊,由此触发了我了解我国油纸伞的文化意义,和分水岭镇制作油纸伞的经历。因为去了江西赣州大余的梅关,我了解了梅关古道在整个中国历史中的显著地位,以及整个汉民族的南迁史。

四川泸州江阳区分水岭镇的油纸伞

纵向看,大地保留了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段的遗迹,与咱们国家的历史一一对应。任何的文化遗迹都是历史的通道,沿着这些遗迹可以抵达历史现场。比如说,我在浙江省建德市看到一个叫青柯院的仿古建筑。通过这个建筑,我知道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在这里印制的。从这里,我看到了文明传承的韧性,从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到出版的近百年时光,多少文人志士为了这部巨著的出版,进行了辛苦的接力。而这些,都源于建德所属的严州的书籍出版业的发达。再比如,我在江西吉水阜田镇一个叫陈家村的地方,看到两棵古树,一棵是柏树,一棵是柰树。他们都是明朝的风物,是与郑和齐名的明代早期外交家陈诚从西域带回来的。通过他们,我了解了陈诚五次出使西域的历史、功勋,陈诚在明朝外交史上的地位,以及明朝的西域外交*策。

比如我在江西丰城很多乡间看到很多隆起的上坡,后来知道,那是列入唐代六大青瓷名窑的洪州窑的窑址。那些在普通人们眼里土不拉几的窑包,在我的眼里,就成了晋代王羲之的砚台,唐代李白杜甫的酒杯的来处。旷野中这么丰厚的文化层,完全可以成就作家。余秋雨、夏坚勇、郑骁锋等优秀的文化散文作家的成功,就是勇于从旷野中打捞文学素材,提炼文学精神。

这里我特别提一下我的朋友、浙江金华的郑骁锋。他是一个真正属于旷野的人。他出生于年,无业,专职状态的历史文化散文作家。他一年有近乎一半的时间在外面。他把自己称为野物。他写下了《眼底沧桑》《逆旅千秋》《为客天涯》等拥抱旷野的历史文化散文专著,他是真正从旷野中的文化层获益的人。他给我的其实是,旷野从来不会亏待任何一名善待他的写作者。谁尊重旷野,谁就是旷野的获益者。

我写《去林芝看桃花》这本书的第四个理由是可以满足我做行吟诗人的愿望。我心中有一个做行吟诗人的愿望,因为我喜欢的很多中国作家都是行吟诗人,比如李白、杜甫、苏东坡、辛弃疾,刚刚我已经对他们的作品进行了举例,这里不再重复。我还要举一个现代作家的例子,我早期的文学偶像是沈从文,他的《湘行散记》是我的文学教科书。他因为母亲生病就回乡探亲,当时的状态是一个新婚丈夫。他的妻子叫张兆和,他们俩相约把他回乡之行的文字写下来给他的老婆看。这本书里他的身份就是多重的,一是爱人,他是新婚的丈夫;第二是赤子,是一个去看望生病母亲的儿子;还有一个是游子,他是一个到外面旅行的人回到自己故乡的人,他一路呈现的就是行吟诗人的状态。因为这三种身份,他笔下的文章就显得无比圣洁、慈悲、深情,同时还有壮阔,这可是我向往的文学境界。

江子与著名作家张承志(右一)的合影

我还喜欢的一个作家是张承志。年我在江西吉安工作的时候曾经接待过张承志,我认为他就是典型的行吟诗人。那时候他已经辞了职满世界行走,把行走化为文字出了一本本书。我陪他参观了文天祥的纪念馆,最后按照他的要求找了一辆车送他去了福州,到福州他又开始了新的旅行。我非常难忘的记忆是当时下雨过赣江,我的老家吉水段还没有通桥,我们坐在轮渡上,他还给我打伞来着,这是我一辈子都难以忘怀的一个美好记忆。我非常羡慕他这样的文字状态,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行走才成就了张承志先生的文学。我以这些行吟诗人为偶像奔走于旷野,我希望自己也成为这样的行吟诗人,边走边唱,这是一个写作者多么迷人的状态,我希望我的文字能在这样的行走中不断得到冶炼和提高。

我的第五个理由是这本书可以为行旅生活提供一个样本。旅游越来越成为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通过报旅行团、穷游、自驾游、骑行、徒步、探险等方式,中国人正游历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大地上。比如山东文学编辑杜立明,是个诗人,他曾经骑着自行车独自在中国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骑行一万四千公里,抵达过拉萨、漠河、海南。他说他的际遇,有时候骑着自行车到拉萨,一直从低往高处走,天黑了又下大雨,他内心的那种绝望体验说出来让我特别迷恋。我另一个朋友也是山东人,名叫鲁青,是个八零后,未婚,每年都要以徒步的方式穿越各种险境。今年他穿越的地方是西藏、青海、云台山和太行山。

当旅行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旅游服务业也在急剧增多。有很多旅行社,有专门卖户外装备的,有民宿,有帐篷节,有各种各样的文化旅游节,也有旅游小吃产品等等。中国人都游走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大地上,我们怎样记录自己的生活,旅行怎么与自己抵达的自然历史文化景观展开交流,这是一个技术。我希望我的书写能够为行旅生活的提供这样一个样本。

比如说去丽江,看雪山是一个固定项目。但雪山与丽江构成怎样的关系?人为什么喜欢雪山?我写了《雪山在上》。我是把雪山人格化了来写,我认为雪山是一种人格,一种高迈、深沉、隐忍、睿智、沁凉、慈悲及圣洁的人格。在中国历史上,孔子是一座雪山,老子是一座雪山,诸葛亮是一座雪山,朱熹是一座雪山,沈从文是一座雪山……又比如,很多人去温州,必去梅雨潭。因为朱自清写过《梅雨潭记》。那怎么去欣赏梅雨潭?我这么写:我想,这小小的潭水,何尝不是朱先生自己。年10月,温州客居的朱先生随朋友来到这梅雨潭,这个拘谨、严肃的人,竟表现出少有的兴奋,并在不久后又重游了一次,还写成了流传甚广的散文《绿》,乃是在这潭水中看到了自己。他的北大出身,他的受过五四洗礼的经历,他得之旧学的读书人责任,让他的性格自然潜藏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绝,就像这潭子之上,自有瀑布从天而降,在无路处不顾一切地跃下山崖。他给自己取字佩弦,是催促性缓的自己,能日日像拉满的弓一样奋力,而这瀑布,何尝不是一张自然间的弓。可真正的他,并没有不废江河万古流的雄心。他只是这样的一潭绿水,面积不大,却是无比丰饶的生命体,如镜潭面,正可以倒映蓝天白云,隐居山间,正可以与清风明月为伍。他与天地独往来,酿成这无比丰富的绿色,向着世界奉献出不灭的绿意,他的人格,有着严格的洁度,仿佛这透明的明暗浓淡相宜的绿水(自清)。他与世界之间,赖着这流出山间的涓涓流水沟通,正像他自己,一生从事教育工作,以自己的学识,润物细无声地滋养国家与民族的未来。

浙江温州梅雨潭

我努力用这样的小潭子跟朱自清的人格进行比对:他真是这样一潭绿水。他身材瘦小,如果说高大的人是一座高山,那他就是人群中的一座水潭。他所从事的的文学,是诗歌,是散文,如果其他篇幅长的文体是大海和河流,那诗歌与散文,不过是文学体裁中的小潭,而他满足于此。他似乎从来没有写长篇的兴致。就是学术文章,他也不喜欢拉到很大的篇幅。他的确是个惜墨如金的人。与他同时代的人相比,鲁迅、林语堂或许如磅礴大海,胡适或许如广大深沉的湖泊,沈从文或许是河岸不宽但热爱远方的河流。而朱先生只是一个山中水潭,一个梅雨潭。他客居的温州仙岩山间的梅雨潭,正是朱先生自己的精神幻象。他没有生活在一个安定的国家与时代,命运压制着他,让他像一个河流一样奔向远方,时代逼迫着他让他像大海一样掀起巨浪。他本是个沉默寡言的人,可是他不得不呐喊控诉。他身不由己,结果他的能量支撑不了他走那么远,过那么颠沛流离的人生。河流在他50岁时断了,他被自己的浪头打翻在地,过早的得到了永久沉默的判决。而梅雨潭已经附会为朱先生的精*,人们走近它,很可能是为了去看他——一个热爱山水的读书人,一个即使在乱世依然努力保持自己精神洁度的人,我们没有理由不爱他。

看这样的景色,我是不是有我独到的地方,我跟这种地方的交流有没有很充分,那就需要我们的读者朋友们来判断。我们要与自然“相看两不厌”,从自然中吸取我们所需要的能量,从文化中不断冶炼自己的才华,这才是我们旅行的目的所在。

我写《去林芝看桃花》这本书的第六个理由是可以丰富自己的写作。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写了散文集《田园将芜》,这是我年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的一本书,那本书多多少少有些影响,因为乡村问题总是很容易引起很多人的共鸣。我还写历史,我非常想了解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在井冈山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的一个山里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我的故乡为此做出了多少牺牲,又从中得到了多少精神,因此我写了《苍山如海——井冈山往事》。我还写了一本书《青花帝国》,是我跟广西师大出版社缘分的开始,写的是景德镇,因为我想了解景德镇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景德镇有很多丰富的元素,这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是一个很兴奋的题材,所以我在这样一个题材里耕耘了三年,写了一本并不厚的《青花帝国》。这是我写作的全部吗?肯定不是,我还想让自己的题材可以更加宽广一些,或者说我想写得远一点,写得更任性一点,写得更自我一点,写得更有意思一点。写作总归是一件好玩的事情,那么我将自己的行走记录成文,对我的写作将是一个很好的丰富。所以就有了《去林芝看桃花》。

《青花帝国》

作者:江子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11

我的第七个写《去林芝看桃花》的理由有点形而上,我想通过写这本书,通过行走与写作,让我自己成为理想的那个人。我热爱文学,文学对我来说是一种修行。人在生活中或许要扮演很多假人,但是在文字中我是我自己。“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读书人应该有的理想状态,行走是很好的思考人生、修行自我的方式。我希望通过行走与写作,通过认识世界、认识旷野从而认识我自己,最后成为我希望成为的那个人。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我希望我成为一个胸怀宽阔、精神刚健、内心敏感慈悲丰富自由、举步从容的人。我在旅途中获得的很多东西,我想通过这样一本书分享给大家。

接下来我还会继续行走下去,继续写,写这样一本书的姊妹篇,或许它不叫《去林芝看桃花》,它是另外一个名字。我还有很多地方没去,我还要继续行走,有很多声音、很多地方在召唤我,我希望我永远成为一个在路上的人。感谢大家的收听,非常希望大家喜欢《去林芝看桃花》这本书,天南地北,只要我们有缘,我们终会以各种形式在各种地方、在不同的季节相遇,也许是一棵桂花树下,也许是一座河流旁的岸边,也许是在某个乡间,也许是在大海中漂泊的某条轮船上,我期待这样的相遇。

提问环节

提问1:请教江子老师,在写作中您遇到过瓶颈期吗?该如何寻求突破口?

江子:谢谢这位读者的提问。几乎每个写作者都可能遇到瓶颈,这种瓶颈期有着某种周期的特征,过一段时间就有那么一次。我最糟糕的时候就是这两年,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感觉自己对文字的敏感度不够了,有的时候没有写作的冲动。这两年我想办法去突破这个瓶颈,我做得最多的是:一,通过读书。读书可以引起新的思考,读历史书、文化书、小说、散文,甚至读大自然,读很多很多,还有美术鉴赏等等这些书;第二是朗读古诗词、古文,古诗词是中国文学传统最精华的部分,我通过与这样的一些经典的交流重新找回自己对文字的敏感;第三是远行,我让旷野激活自己的灵性,因为一个人置身旷野,自己的灵会迅速打开,你会不断的让自己变得兴奋,不断受到外界的刺激;第四是继续写作,根本不管是不是瓶颈期,不管写下的文字是否有效,我依然继续写,我一定要写。我以日记的方式,每天我把自己的想法变成文字,慢慢我就会续借上过去写作非常活跃的状态。有时候我想重新写回诗歌,因为我最早从事的写作就是诗歌,《去林芝看桃花》这本书有的读者朋友告诉我里面有诗性,因为我最早的写作是诗歌开始的。我以后如果还碰到这种文笔枯竭的时候,我就换一种写法试试,重新当回诗人。

提问2:去过西藏,也去过林芝,尤其在林芝桃花沟,看到那漫山遍野的小小桃花,一树树一片片,就像一幅画毯一样铺向天际,粉粉的小花与皑皑白雪交相辉映,别有一番韵味。也曾想写出这种感受,可是总觉得写出来的东西又不是自己想要表达的,所以特别想知道江子老师写这篇文章的触动点是什么?您是怎样根据这个点来成文的呢?

江子:这个朋友问得非常有意思。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就是桃花是熟悉的风景,整个背景完全不一样,有雪山,还有绿色的青稞,还有河,还有田地,这种景色在我们南方是没有的,非常打动人。我看到了林芝的桃花,首先想到的是桃花与历史文化的关系,然后想到的是桃花与西藏的关系,再想到的是我要重新嫁接我跟这个林芝桃花的关系。桃花在中国古代文化里是最让人亲近的花朵,是最先开放的报春花,中国很多美好的词句都是桃花,桃花的诗都让人感觉特别美好。你了解桃花在林芝的历史就知道桃花在林芝得到了非常多的拥戴,每年都搞一个桃花节。桃花有和平的愿望,桃花是我在西藏的亲人,通过桃花看西藏我就获得了一个新的看西藏的角度,我后来写的就是通过桃花看西藏怎么看,这种写作中一般植物怎么写,这个有技巧的,它要通过拟人化、动态化让桃花富有精神和灵*,这样桃花就是有生命的,通过桃花看到的西藏肯定也是别样的西藏,非常个性化的西藏,这是我的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提问3:江子老师您好,您在旅行中有遇到过无法用文字描述的景色吗?

江子:太多了,我刚说过我去过很多地方,但是我只写了26篇文章,包括序、后一共28篇。我觉得这世上很多地方是文字无法抵达的,我在这本书的自序里写过我喜欢大海,我去看过很多的大海,比如台湾海峡的海,浙江岱山的海,舟山的海,海南的海,广西的海,还有北戴河的海,泉州的海,我甚至还有一个偶然的机缘去了阿尔巴尼亚看地中海,沿着地中海跑步。我每次去看海洋都会目不转睛,因为海洋承载的东西太多了,有多少伟大的作家因为海洋赋予的灵感成就了明天。看到海洋我就会兴奋,但是我到现在为止没有为大海写一篇文章,因为我个人觉得大海是不可描述的,这可能是我的一种谬论,也可能是因为我是河边人,对大海不了解,所以我不敢冒然去写它。我对大海无比敬仰,不知道怎么样去写它,我觉得还没有到写它的时候。我曾经尝试过去构思大海的文章,最后都放弃了,这是文字无法抵达。

新疆赛里木湖

还有一种是文字你会感觉到它是多余的,不需要文字。比如我去新疆看赛里木湖,那个湖泊太漂亮了,我觉得它根本不需要我,虽然我写了文章,但是我认为我的文章没有达到它的美的万分之一。赛里木湖李白、杜甫、孟浩然都没去过,它没有很多的历史和文化感,因为它离得远,它不是中原文化的一部分,它甚至不是文字的一部分,我们写下的东西在它那里就显得多余。还有陶渊明说的那句话,“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个地方太漂亮了,语言这时候反而是多余的。美到极致的时候文字就显得多余,无法描述。

提问4:江子老师每一本新书涉及面、文风截然不同,是怎么做到的?

江子:谢谢这位读者朋友,对我非常关心,了解到我有不同的文风,书的涉及面都不同。文学对我来说是一件好玩的事,文字首先是有趣的,任何的重复都会带来无趣、平庸甚至灾难,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切口、不同的表达和叙述方式就会造成不同的文风。我在写每一篇文章的时候都会努力避免跟我以前的文章有重复,我觉得这样才是一个作家应该有的尊严。我写每一篇文章的时候同时会想到未来能容纳它的作品集应该是什么样,就是每写一篇文章的时候我会有一本书的概念,有一本书的目标,这样的一本书它是什么样的立意,它的温度是什么样,它的气质是什么样,而且这样的一本书肯定跟我以前的书都要区别开来,这样一来出版的时候书就基本成型了。

提问5:老师在前往目的地之前,会做哪些准备呢?

江子:谢谢这位读者朋友,我每次去一个新的目的地之前可能会花很少的时间做一些即将前往的地方的资料收集和了解工作,这一方面所花的时间带有随机性,时间不多,我可能更喜欢与陌生的风景劈面相逢的感觉,带一种偶遇气质,跟它在一块找到第一眼的眼缘,我喜欢那样的感觉。去一个比较重大的地方我会做一些基本的案头工作,但是不会花很多时间。我花相对比较多的时间是用来了解这个地方的吃、喝这些事,我觉得饮食是每个地方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一个实体的表现。通过舌尖跟景色进行对话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且刺激的行为,很有意思,因为每一个地方菜系不一样,出产不一样,不同的地方肯定就有不同的风物、物产及饮食。第三我会做的是腰部按摩,我马上过几天又要出发,我今天会找到非常喜欢的一个按摩师按摩,因为我的腰不太好,多年的伏案造成的腰椎间盘突出,我想这也是很多读书写字的人最容易患的毛病。我会找医生去按按摩,吃饱喝足让自己的身体恢复到最好的状态,这样就有体力去感受旷野丰富的美了。

提问6:西藏是一个值得一去再去的地方,您觉得待多久合适呢?

江子:我去过两次西藏,一次是年,一次是今年,每次都差不多是七八天的样子。西藏绝对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地方,第一它跟我们内地每个地方都不一样,远天远地,它有它固有的文化体系,包括宗教、饮食、景色、山川、大地、生活方式等等,在这样陌生的地方人会特别兴奋,容易癫狂。我第一次去西藏的时候就是去林芝看桃花,当时温度很高,第二天全部是雪,整个山川湖泊都被雪覆盖了,它的雪跟南方的雪完全不一样,南方的雪下下来是有声音的,它一点声音都没有。今年七八月去西藏日喀则一路上看到的山峦景色也非常棒,但是我待得时间都太短,因为我的工作不允许我待太久。如果要问我待多久合适,我觉得是二十天到一个月。二十天到一个月你的心会静下来,你可以不把自己当做一个游客,可以深入到这块土地的日常,让你的心脏跟这块土地真正在同一个频率上。只有当你深入到这样一个地方并让自己跟西藏完全融为一体,你甚至慢慢把自己当做一个西藏人的时候,这是你跟西藏肌肤相亲的时候,也才是你在西藏比较合适的时候。

网友“且听风吟”所做本次分享会组织架构图笔记

提问7:请问江子老师如何兼顾家庭与文学写作的呢?

江子:这位读者朋友问了一个非常生活化的问题。我是这样认为的,家庭是非常重要的,其实在某些程度上写作远远没有家庭重要。我可以不写作,但是我不能没有家庭,在我的生活中我会努力去肩负起自己作为一个家庭成员的责任,爱父母,爱兄弟,爱妻子,爱孩子,再用余下来的时光去阅读去写作。如果家庭与文学发生冲突,我肯定首先选择的是家庭,我在家庭中还是挺能干的,我会做饭、洗衣服、拖地,我觉得对付家庭不需要很多技术,它比写作容易多了,但是它比写作更重要,好好生活,照顾家庭,余下来的时间去行走、去阅读、去写作。

提问8:作为一个七岁男孩的母亲,想问下江子老师,孩子一出生,那双泛着童真的眼睛就开始领略各种风景,有人,有物。近些年,童书出版界也非常流行儿童诗歌。那么在您看来,散文这种体裁的创作有年龄起始的说法么?孩子在什么年龄段适合尝试用散文的形式去描绘心中的风景呢?谢谢老师解答。

江子:7岁是孩子入学、开始启蒙的时候,母亲一定希望孩子能够很早的去介入到文学之中,其实我个人不主张很早的时候就让孩子开展文学创作,我觉得比起文学创作来说首先是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孩子对生活、对生命、对世界、对艺术的感受力。孩子在学校里有写作文要求的时候,用自己的话、自己的思维来表达更重要,他到了一定的时间我觉得自然会分辨他应该去写散文还是应该写诗歌。如果按小学的教育来说引导孩子写作文,写作文就是散文的前兆。我觉得不要在乎孩子写的是什么,关键是他怎么写,用自己的话去写,写得有意思,这个很有意义。

提问9:对于散文的“形散意不散”,江子老师您是怎么理解的呢?

江子:散文的“形散意不散”或者另一个说法“形散神不散”是陕西的文学评论家肖云儒提出来的。这样一个理念在当代文坛中饱受争议,我个人认为相比于这样的概念,我更倾向于理解散文是液态的,它就像水一样包容万物,水过去的地方可以把所有的东西吸收,发洪水的时候什么东西都要席卷而空,这很像散文。因为散文可以讲很多东西,可以加小说的叙事,加诗歌的跳跃,可以加摇滚的节奏。思维是什么形状,散文就是什么形状,没有一定之规,我觉得这才是散文。散文难以建树理论,因为它是液态的,没有固定的形状。真诚是散文的灵*,自由是它的方向,真正的散文作家的作品一定要真诚,有一颗自由之心,这样的话他的散文才有质地、有内容、有新意、有情感。

提问10:江子老师印象最深的地方是哪里呢?为什么?

江子:我走过很多地方,印象深刻的地方很多,比如西藏、阿尔巴尼亚。我去过阿尔巴尼亚的首都,那里是加缪创作《局外人》的地方,在那里读《局外人》,我感受到《局外人》不是现代主义作品,是现实主义作品。我所碰到得几乎所有人都是他笔下的莫尔索,目光呆滞,手里拿杯咖啡,永远不知道自己下一秒会发生什么。那些年轻人随时介入到不可知的世界、不可知的事件里去,非常神奇,而且那里也是很多艺术家成名的地方,莫奈的《睡莲》就是在那里画的,它成就了很多艺术家,是很多艺术家的温床,我很喜欢那个地方。同时我也很喜欢西藏,远天远地、那里的云朵等等,第一次去我没有高反,第二次去高反很厉害,给我带了一点不适感。我最喜欢的地方是新疆,因为它最多地保留了史前的面貌,那么博大,空旷,磅礴,壮观。那么变化无穷,每一步都是不一样的景观。那些云朵、戈壁滩、白桦林、湖泊,那些羊群、牧人,那些色彩、光影,都让我十分震撼。那里还有丰厚的文化库存,多民族的文化交织在这块土地上。可以说,去新疆,我会觉得我的眼睛不够用,我的心每时每刻都很兴奋。

去林芝看桃花

作者:江子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7

《去林芝看桃花》共计26篇文章,作者围绕浙江、广东、四川、新疆、云南、西藏、福建、台湾、江西这9个地域,或以该地域的自然风物为切入,或以该地域的民俗故居为切入,从这些或宏大或细小,或具象或抽象的事物着眼,将与之息息相关的人、物、事娓娓道来。如浙江的“双龙六帖”“梅雨潭”,四川“泸州的油纸伞”,新疆“赛里木湖”,西藏“林芝的桃花”,福建“五店市的马”,江西“瑶里的月亮”“丰城的窑”等。所到所见之处便幻化成作者笔下瑰丽的奇景,所忆所思之处便是与过往密切相关的奇闻轶事。

作者引经据典,笔触细腻柔美,内容丰盈饱满,不止是单薄地吟哦风景,而是以风景、风物为屏风,在介绍过屏风的秀美之后,绕过屏风去寻访其背后隐着的人、物与事。作品兼具散文的优美与故事的精彩,读来引人入胜。

江子,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居南昌,供职于江西省作家协会。出版有《田园将芜——后乡村时代纪事》《苍山如海——井冈山往事》《赣江以西》《在谶语中练习击球》《青花帝国》等,其中《青花帝国》为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散文奖提名作品,并于今年荣获第三届江西省文学艺术奖。

大地上的事情

(增订版)

苇岸著;冯秋子编

★★★★★

苇岸最新、最全、最严谨增订版本,由苇岸生前挚友、著名作家冯秋子受苇岸家人委托,历经数年整理、选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年10月倾力呈献。

《大地上的事情》(增订版)新增苇岸遗著:散文、随笔20篇、诗歌22首、书信1封、译文2篇,共计45篇(首);此外,延用的苇岸《后记》,附录的《苇岸生平及创作年表》和《苇岸作品的后续传播》,对于记录苇岸生平和研究苇岸及其创作,提供了更为全面、准确和翔实的史料信息。该增订版是苇岸作品目前为止最完全版本。

苇岸日记(上中下)

苇岸著;冯秋子编

★★★★★

苇岸日记《泥土就在我身旁》书名,来自他年4月14日的日记:“……我应该能看到生命,每天发生变化,感到泥土就在我身旁。能够战胜死亡的事物,只有泥土。”

苇岸日记从年1月1日记至年4月6日入院接受治疗止。1年为1辑,三册日记共14辑,总量近80万字,加上附录《苇岸书信选》《苇岸生平及创作年表》《苇岸作品的后续传播》等,全书总量90万字。

苇岸自觉摒弃日常生活中纯粹个人性事物,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把人文精神与文学承载的可能,以及书写者气质、方式影响下的思想格局的探索融为一体,把认识世界、助力文明生态作为自己的责任,那些掘进的、尝试辨识前路的孜孜努力,在日记中留下了深刻印记。他的日记多有对于大地道德信念、切身体验的自然与人文进程的叙述,及与作者交往的不同年代作家,他们的阅历、观念、创作状况和个人意趣,所处时代影响下的文艺现象,亲历半个中国的旅行见闻,阅读过的诸多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类著作。此外还有苇岸非常节制,但仍自然流露的对于出生地和对于亲情的准确、生动描述,对于内心紧敛但是诚实的欢喜或沉重的表述。日记内容丰富,语言质朴,有理性、有真性情,伸展出来日常中的人不平凡的日子,打开了一个真实的人的世界,从中可以感受苇岸心智和精神的成长历程,他在普遍意义上的行迹和不同于他人的特立独行之处。

董其昌传

孙炜著

★★★★★

著名艺术家杨先让,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许杰联袂推荐,著名艺术媒体人孙炜最新力作。一部个人传,一部晚明史,解密董其昌骂名背后的真相。随书馈赠特制6款纯宣纸精美藏书票。

最好的里尔克

里尔克著;秀陶译

★★★★★

《最好的里尔克》是诗人秀陶所译奥地利诗人里尔克代表诗作选译集。本选译本之所以叫作《最好的里尔克》,在于译者译笔严谨,音律韵脚安排讲究,少有增减、切割、含混之处,读来确属各译家中之上乘成品。书中所选的作品涵盖诗人里尔克主要作品和名篇,令人喜爱的里氏作品少有漏掉。

江南旧闻录:

故园归梦长

朱学东著

★★★★★

《江南旧闻录:故园归梦长》是一本兼具社会学、民俗学史料和文献研究价值的怀乡思故之作,是作者朱学东对江南故乡已经消失和正在消失的生活方式和场景的记录和回忆。

大地书写

赵雪松著

★★★★★

《大地书写》是一本以散文随笔和书画艺术作品为基础的跨界表达文本。在本书中,有观物,有纪行,有怀旧,有新知,有读书,有读人……作者以敏锐的观察、细致的思考和丰富的情感,生动还原了我们居住环境中与大地精神相关的纯朴心灵。

象语者

[南非]劳伦斯·安东尼

[英]格雷厄姆·斯彭斯著

邬明晶张宇译

★★★★★

南非原始森林里大象感人至深的故事,与野生动物对话,咏叹灵性之美。

著名作家,《与虫在野》作者半夏:《象语者》的作者劳伦斯·安东尼说——“如果这个世界上一定要有笼子,我希望是一个空空的笼子。”任何生命的身心灵都不应该被禁锢,它们都应该自在地徜徉在天地之间。

山林间

[意]毛罗·科罗纳著

★★★★★

一个不会登山的木雕家不是一个好的作家,毛罗·科罗纳意大利图书畅销榜上榜力作,意大利版《瓦尔登湖》。

相似之书

[法]埃蒙德·雅贝斯著

刘楠祺译;叶安宁校译

★★★★★

纯粹译丛之埃蒙德·雅贝斯作品系列《相似之书》共分为三卷,分别是“相似之书”“暗示·荒漠”和“不可磨灭·不能察觉”。书中充满了雅贝斯式的哲学思索,从语言到文学,从宗教到传统,焦虑与困扰在作者灵*的拷问中不断明晰、坚定,从而无所顾忌、无所约束,见证了诗人为实现诗意语言和哲学人生的梦想的努力。

我消失的影子

高博洋著

★★★★★

作为都市悬疑小说,《我消失的影子》构建出了一个真实又怀旧的庞大镜像。

舞者阿布拥有令人羡慕的身姿线条,尤其是投影在幕布之上的影子极富魅力。他好不容易争取到在一出备受瞩目的“影子舞”里跳主角,自己的影子却无端消失了,这令他陷入窘境。为了寻找影子,阿布周旋在三个女人之间,却渐渐逼近了一段扑朔迷离的往事,牵涉出了三条命案,以及他不堪回首的童年……

纯粹读书社群

扫码加入纯粹读书社群

每日与您分享好书

●END●

纯粹好书

“儿童粮仓”系列丨杨先让·黄河十四走杨先让文集徐悲鸿丨扬之水·定名与相知丨王学泰作品系列“水浒”识小录丨王鼎钧春秋花果:王鼎钧自选集丨半夏·与虫在野丨黑陶·“江南三书”中国册页在阁楼独听万物密语

冯秋子主编未曾消失的苇岸:纪念丨燎原主编系列诗集海子·神的故乡鹰在言语昌耀·我从白头的巴颜喀拉走下丨自然主义译著系列毛罗·科罗纳貂之舞山林间劳伦斯·安东尼格雷厄姆·斯彭斯象语者丨张清华·海德堡笔记丨庞余亮·半个父亲在疼丨闻中·吉檀迦利丨张锐锋·卡夫卡谜题丨萧耳·中产阶级看月亮锦灰堆美人计樱花乱丨计文君·化城喻问津变丨于赓哲·唐开国丨朱夏妮·新来的人丨新九叶集丨周晓枫散文系列·河山收藏斑纹丨聂晓华·生别离丨上古迷思:三皇五帝到夏商丨汉声·松阳传家丨苏七七·光与真的旅途:电影笔记二十四则丨茅野裕城子·韩素音的月亮丨布鲁诺·舒尔茨·鳄鱼街丨埃德蒙·雅贝斯门槛·沙丨江子·去林芝看桃花丨刘可牧·七千里流亡丨更多纯粹好书相关资讯请查看

1
查看完整版本: 江子写作的七个理由纯粹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