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拉那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深度丨印度要想赶上中国,究竟差了什么
TUhjnbcbe - 2021/3/1 16:37:00
白癜风患者同享健康礼 http://pf.39.net/bdfyy/jdsb/171020/5777848.html
出品

随水文存文章已授权转载本文长达字预计阅读时间1小时嗯,能读完的都是真爱现在很多中国人觉得把中国拿来跟印度比,简直是埋汰中国,认为印度不配做中国的对手。这种认知之所以普遍,跟我们国家的舆论导向有关。由于*治原因,长期以来中印的舆论彼此互黑,导致两国双方的误解都很深。印度和中国现在的差距是很大,但过去并不是这样的。这两个国家在二战之后建国之初,有很多相似之处——有古老的文明,民族和人口众多,农业社会,文盲数量多,现代化程度低,社会习俗和传统复杂;但印度明显比中国的条件要好——印度本土基本未受到二战的摧残,国内基建设施相当完善,不结盟运动令印度成为美苏两国共同拉拢的对象;中国经历了几十年的军阀割据、抗战、内战已是一片焦土,工业一穷二白,刚建国就在朝鲜跟美国打了一仗,又跟苏联交恶,被整个世界孤立,国内*治运动不断……明明是玩简单模式的印度,怎么会混得还不如困难模式的中国呢?当我仔细琢磨这个国家之后,我发现简单模式是个错觉,印度才是真正的地狱模式。而且更要命的事情在于,包括印度领导人在内的所有人都觉得印度是简单模式——可以抄英国人作业啊!所以本质上印度是打地狱模式的小白玩家,而中国却是打困难模式的骨灰级玩家。一个英国的中国问题专家马丁·雅克(MartinJacque)说过一句话:Chinaisa"Civilization-state"ratherthanaNation-state.这句话有点难翻译,中国网友引申出了一句很有名的话:中国从来就不止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文明伪装成了国家的存在。在世界的历史上,一个国家能够被称为“文明”的,我只想出四个——埃及、罗马、中国、阿拉伯帝国。前两位玩家都早已退场,唯有中国一命通关到现在;阿拉伯帝国将来会不会复活不知道,因为其精神内核伊斯兰文明还活得很滋润,就是内讧有点厉害。古印度的哈拉巴和古巴比伦虽然属于四大文明,但不具有长期、深度、广泛的影响力。为什么华夏文明可以长盛不衰?这个问题也能写一本书,但我个人认为充分必要条件有且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汉字。中国最伟大的发明就是汉字,只有中国坚持不懈把表意文字的技能树一路点亮。其他文明为了节约技能点,都选了更容易的拼音文字。事实证明,这些技能点花得太值了。中国=华夏文明=汉字没有汉字就没有华夏文明也不会有统一独立的中国。秦始皇搞“书同文”也得现有汉字这个基础,要是战国时侯都拼音文字,根本搞不了书同文,只能强行推广某一种语言。我们每天读写汉字,觉得稀松平常,因为汉字对我们来说太平常,所以很多人没意识到:相比较拼音文字,汉字根本就是bug一样的存在。汉字的bug属性体现在两方面:1.只要识字的中国人基本上都可以毫无障碍的读懂几百年前的明清小说,而稍加训练就能读懂一千年甚至两千年前的文言文。而绝大多数的拼音文字语言,每隔几百年就会发生读写变异,具有不稳定性。我们大概率听不懂古人的日常对话,但却能无障碍看懂他们写的东西,这就是汉字的稳定性。2.任何一个在读这篇文章的人,应该都能熟练掌握三千个汉字的运用,并且至少认识五千左右的汉字,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技能。我所在印度泰米尔纳德邦,泰米尔语也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语言。泰米尔朋友告诉我泰米尔语有个字母,我简直被吓尿;转念一想,外国人一看中文数万的汉字量,那还不屎尿屁都吓出来。日本人发明的汉字键盘汉字是地球上唯一还在使用的表意文字,汉字作为文化的载体,是中国长期保持大一统格局的根本凝聚力所在。这一重要性,我们平时感受不到,但你们看那些港独分子,在各种场合都使用粤语化书面语,这就是他们的切入点——用语言的不同,来强调身份的不同。统一语言可以凝聚一个国家,而分化语言则可以分裂一个国家。印巴分治之后,印度立马就发明了印地语(Hindi),以区别巴基斯坦的乌尔都语(Urdu)。而实际上,印地语就是用天城文拼写的乌尔都语,这就好像中国大陆用汉语拼音,台湾用注音法。这几十年来,印地语越来越梵语化,再过个几百年或许就会变成另一种语言,而简体中文和繁体中文则永远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再来看印度。如果说中国是伪装成国家的文明,那印度就是伪装成国家的地区。很多人问我,你在印度呆了这么久,一定会说印度话了吧?我倒是很想学“印度话”,但世界上压根儿没有“印度话”这个东西,而只有我前面讲的到“印地语”。印地语也并不是印度人说的话,过去叫乌尔都语,是一种起源自波斯军营、后来由莫卧儿王朝统治者带来印度的语言。电影《大唐玄奘》里面,玄奘到那烂陀寺一开始跟老和尚用梵语对话,这个没毛病;跑到村里居然都是用印地语对话,这个就很狗血了,那会儿距离印地语被发明出来还有好几百年呢!在现在的印度也只有百分之三十的人母语是印地语,远不如汉语在中国这样的绝对强势。印度*府意识到统一语言的重要性,费尽心机地推广印地语,但在印度南部的收效并不显著。南印度泰米尔语系的族群,都很抵触这种高度波斯化的语言。我有次跟我老婆在南印度这边的一个家具店里讨价还价,我老婆问店伙计会不会印地语,他们说不会,我老婆故意调戏他们:你不会印地语算啥印度人?那人马上急了:我们是泰米尔人!我们首先是泰米尔人,然后才是印度人!印度一共有22种官方语言,在印度会说三种语言的人很多。我老婆会五种语言:英语、印地语、拉达克语、拉萨藏语、汉语。我一开始觉得她会那么多语言好牛逼,深入了解之后发现没有什么卵用——博而不精。印度卢比背面有用15种不同语言书写的面额她的母语是拉达克语,但拉达克语只是藏语的一种方言,性质就跟上海话差不多。而她的藏语是在藏族学校学的,水平也非常有限,拉达克人生活中很少使用藏文读写,除了僧人之外,很多拉达克人甚至都读不懂藏文。她英语的会话和写作水平比我高,但阅读和词汇量似乎比我还差一点。因为我碰到任何英文生词,一查英汉字典立刻就能通过中文得到非常精准的解释,但她却只能通过英英词典来查,对于很多词义的把握就会不确切。比方说我一查anemia这个单词立马就知道是贫血的意思,可要跟她解释anemia就很困难。她的印地语是通过电视电影、以及在德里的日常生活习得到,从未正式学习,非常缺乏系统性,梵语化程度比较高的印地语她就理解困难了。至于汉语,还停留在非常简单的日常对话。按照印度人的标准,我也算是会三语的——普通话、上海话、英语。我相信中国会四语五语六语的大有人在,因为假如汉语用的是拼音文字,一种方言就是一种语言。我老婆虽然会那么多语言,却不具备用任何一种语言进行顺畅深度阅读和学习的能力。印度人从小学开始,就使用英语教材,但英语对他们来说更像是一种工具,日常听说读写没问题,但远远达不到母语使用者的水平。她看台词文本比较俚语化或专业化的英语电影,常常都会听不懂或者跟不上。这就决定了,她如果想要去读一些心理学、哲学、科学方面的专著,还是会存在一定的障碍。我们大多数中国人都可以很愉快地阅读中文版的《人类简史》、《时间简史》、《梦的解析》,而大多数能用英语读写的印度人去看这些书,恐怕很难谈得上愉悦。这种情况并不限于她个人,在整个印度社会都很普遍。印度人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成本学习多门语言,但许多人却难以精通任何一种——会说的往往不会读写,会读写的往往无法精通。这种文本障碍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印度人科普程度低下,缺乏一些常识性的知识。语言的壁垒也限制了劳动力在印度国内的流动。在中国,东北人民可以把海南变成“东北海南省”;而在印度,北方和南方的语言是完全不通的,分属两个不同的语系,印度东北人要是跑去南印度,还得再学一门外语。那些既不会英语又不会印地语的南印度人,跑到印度别的邦就好像我们出国似的,语言文字都不一样。连自己统一语言都没有的国家,在全世界也算是独一份。在古代,印度是个地理概念,指兴都库什山脉以南的印度河流域地带,而并不是国家的名字。玄奘那时候去印度,就好像我们现在去中东,指的是一个地区,而不是某个特定的国家。现代印度的前身是英国东印度公司,这个公司在历史上可谓空前绝后,它以公司的名义,代理着*府的权力。但东印度公司和传统的征服者是有很大区别的,他们遵循的是资本家的思维方式——金钱优先,武力征服只是保证他们挣钱的手段。英国管鸦片战争叫做“通商战争”,他们的目的很明确,逼着中国开放口岸和市场,让自己的贩*行为合法化。东印度公司最早是去印度做生意的,那段时期印度次大陆有各方势力,如莫卧儿帝国、马拉塔帝国、海得拉巴土邦、迈索尔土邦……底下的小土邦更是多如牛毛。没人把英国人当一回事儿,英国人占的都是些鸟不拉屎的滩涂(孟买)、沼泽地(加尔各答)之类的地方。年时期的印度地图,最大的那块是马拉塔帝国,南部被海得拉巴土邦和迈索尔土邦所控制在异国他乡做生意,钱财货物一大堆,为了保障自身安全提防打家劫舍,东印度公司总得雇保安吧,后来这些保安就变成了军队。东印度公司周旋于各个土邦,远交近攻,挑拨离间,巧取豪夺,利用印度人打印度人,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一不小心自己就成了印度最大的势力。后来索性扯下了公司的幌子,挂牌英属印度帝国。但总体来讲,英属印度就像是大英帝国下面的一个分公司。大英帝国是集团总公司,底下有很多分公司(不同的殖民地),就连美国曾经也是分公司。英属印度这个分公司比较特别,搞连锁加盟经营(加盟未必是自愿),每个连锁店有自己的资产和店长。总公司像黑社会老大一样提供保护(只有你听话才保护你,不听话是要打屁股的),加盟店上缴给分公司的利润,大部分都被输送回来大不列颠的总部。英国人并不直接统治印度,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印度的*体,因为英国人本身就不想要一个统一的、团结的印度,他们的目的还是挣钱。日不落帝国当年殖民过的地方(并非同一时期)英属印度最大的时候,连缅甸都是印度的一个省。二战结束之后,大英帝国这个集团总公司破产重组,原来的英属印度分公司就地解散,当时给下面的连锁店三个选择——加入印度,加入巴基斯坦,成为独立的英国自治领。复杂的重组过程这里就不说了,总之曾经的英属印度,变成了如今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缅甸四个国家(缅甸年就脱离了英属印度成立了另一个分公司;孟加拉是年从巴基斯坦独立的;斯里兰卡曾经也是英国殖民地,但不属于英属印度)。英属印度帝国鼎盛时期的疆域地图。这张地图英国单方面将阿克赛钦划入了印度,但藏南并不在其中,如今这两块地方成了争议地区。很多人觉得印巴分治是英国人搞的*,其实这个事情还真不赖英国。这一观点的依据是:当年莫卧儿王朝的时候,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不是能够和睦相处吗?所以肯定是因为英国人挑拨离间。英国人确实有在印度玩平衡术,比方说将势力最大的孟加拉省一分为二。但别忘了莫卧儿王朝的统治阶级是穆斯林,*策都是穆斯林自己制定的,所以才能和睦相处。穆斯林之所以跟印度教决裂,尼赫鲁在国大*内对穆斯林的排挤要担一定的责任。制定分治方案的印度末代总督蒙巴顿当时是真心希望印巴可以不要分治的,而并不像很多人以为的,英国临走还要埋个雷。印巴分治第二年,穆斯林领袖、巴基斯坦国父真纳(MuhammadAliJinnah)就死了,蒙巴顿十分后悔,早知如此他就会设法拖延到真纳去见真主,那样说不定印巴就不会分裂了。但我觉得就算年没分治,后来也早晚会分。以穆斯林的尿性,他们从来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要让他们作为少数派寄人篱下,那还不如拼个鱼死网破。现代印度破产重组以后,跟苏联解体差不多,失去了很多重要资产。但印度人一直有种蜜汁自信,这种自信现今的表现是“中国可以,我也可以”,而在当年独立的时候,则表现为“英国可以,我也可以”。然而现代印度作为一个破产重组后的新公司,无论规模和实力都无法和英属印度相提并论。英属印度之所以能够管得住这么多小王国,因为日不落帝国当时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在科技水平、思想理念上都有着领先至少两三代的碾压级优势,堪称是蓝星最强帝国,比现在的美国牛多了。你现在跑去印度看,就会发现过去英国人殖民者住的那些地方真心高级,论殖民时代老建筑,一百个上海外滩万国建筑群也比不过孟买;但高楼大厦的话,一个陆家嘴就可以PK掉整个印度。可问题是,英国留下的遗产仅限于他们自己生活的地方,一旦跑去下面的乡村,尘归尘,土归土,牛粪狗粪加人粪——一点现代化的痕迹都没有。只有英国人留下的印度铁路系统,堪称一笔巨大的财富。然而英国人当初修铁路,也并非为印度谋福祉,只是为了方便自己掠夺资源。孟买的CST火车站是世界文化遗产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要一分为二看,在经济上无疑是吸血,掠夺了资源;在思想观念上则是输血,带来了先进的文明理念。经济上的落后和观念上的超前,这就造成了印度脚高脚低走路不稳。并且印度这种被催熟的文明也是有问题的,好像大火烤出来的夹生肉,外面焦了里面还没熟——只有统治阶级上层早熟,下层老百姓还是愚昧照旧。这主要是因为英国当时的代理人统治法。印度下面的那些土邦,就像一座座猴山,每座猴山还都各有各的语言、文化、习俗。英国人找出每座山的猴王,他们对猴王软硬兼施让他们臣服,承认英国是他们老大。猴山名义上是独立的,猴山里的大小事宜,由猴王来管,只要不太过分,他们不会干涉。当英国人离开的时候,猴王们都差不多教化成了人,但猴子们还是猴子。印度独立的时候一共有多少个土邦呢?说出来吓死人——个。英国在殖民统治期间对印度进行了最基本的现代文明启蒙。我们现在去印度看到的很多古迹,原本世代居住在那儿的印度人其实根本不知道是啥,也不当回事儿。英国人跑过去一看:乖乖,这个牛逼!那个碉堡!于是才进行了发掘考古,把前世今生弄清楚。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那些当时英国人觉得没价值的古迹,或许就被遗弃破坏掉了。在文化习俗方面,英国人禁止了实在看不下去的一些残忍陋习,比如“萨蒂(Sati)”——自焚殉夫。萨蒂相当于印度版的贞节牌坊,中世纪欧洲人烧女巫,印度人烧寡妇,光是想想就头皮发麻。按照印度的传统,如果丈夫死了寡妇要一起被火化殉葬,最后一起殉葬事件发生在年印度蓝城(Jodhpur)的梅兰加尔古堡入口处掌印,用来赞美那些当年为土邦主殉葬的妻妾,恐怖的贞节牌坊前不久还有一部印度电影《Padmaavat》美化了这种残忍的习俗,此为电影截图但英国人从未尝试对印度进行社会层面上的改革,因此尽管直接或间接地统治了两百多年,印度底层依然有赖于传统的封建礼教和种姓制度在运作。不过也正是因为英国人从未去改变印度社会,避免了激发社会矛盾,所以才能够作为外族统治印度这么久。如今印度的种姓在制度层面上已经被废除了,但在社会问题的层面上依然客观存在。就我的观察来看,除非有一天人类掌握了改变肤色的基因科技,并在伦理上可以毫无争议地大规模使用这一技术,否则印度的种姓问题是无解的。虽然现代印度种姓的概念在淡化,但由于种姓的本质是肤色(种姓Varna这个词就是肤色的意思),使得印度人的社会地位跟肤色相关联。我跟邻居聊天,他们告诉在印度相亲时候,肤色占有很高的权重。大多数印度人不黑也不白,所以他们通过肤色深浅分三六九等,五十步笑百步——肤色深的会被瞧不起;肤色浅的就容易找到好人家。就算没有了种姓,依然会有这个肤色歧视链。在宝莱坞,肤白貌美才有机会出名;电影里的反派不一定肤色深;但肤色深的一定是反派。我这人是个直男,从来都无所谓自己的皮肤被晒黑,但我老婆非常介意,她觉得我晒太黑的话在印度会被人瞧不起。举例来说,肤色深的女孩子,在印度婚姻市场的就会被嫌弃(印度包办婚姻还很普遍),父母不得不准备更多的嫁妆来为女儿找更好的归宿。女儿的嫁妆负担,就导致了杀死女婴、不尊重妇女等各种社会问题。许多印度人有种观念觉得生女儿是一种诅咒——不但从她出生开始就要准备巨额的嫁妆,还要担心她在这个社会的安全。这些问题直到近年来才开始被社会重视,立法禁止了人为选择性别,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针对性别歧视的问题,印度有一个《孕前和产前诊断技术(禁止性别选择)法案》,医院里把这贴在墙上。孕妇家属要是敢问医生胎儿性别,是可以把他送进监狱的。讲完上述的背景知识之后,我们来看看印度的开局是怎么一个地狱模式:一百多个民族,五百多个土邦,一千六百多种语言,其中22种被列为官方语言,没有任何一个民族或语言占绝对优势。包含贱民在内的五个不同的种姓阶级,数百种不同的种姓职业,几乎拥有世界上所有的宗教。整个国家的主要产业是农业,人口绝大多数是文盲,有着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积贫积弱多年。当尼赫鲁发表印度独立的演说时,全国只有1/6的人能听懂他的话。印度的奇葩,自打诞生之时就已注定。我一直觉得我们现在所经历的历史,其实是很偶然的,很多人的出现、很多事的发生都”纯属偶然”,无数个这样的偶然碰撞到了一起,变成了我们现在所经历的历史。“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中国共产*的崛起就是一件很偶然的事情,中共从成立到建国,有许多次都站在岔路口,对手或者自己只要一念之差,就有可能万劫不复,毛泽东在这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毛泽东虽说为人狂妄,但这种狂妄也成就了他的坚持和执着,从而走出了一条前所未有的路来。如果没毛泽东这个人,共产*按照莫斯科的战略路线,早就被国民*给剿了。国共内战打到后来,苏联和美国不希望看到统一的中国,胁迫两*划江而治,毛泽东和蒋介石都不答应,美国人当时甚至不惜要废了老蒋,用李宗仁取而代之。毛主席抓住柏林危机美苏对峙的时间窗口,一鼓作气渡过长江把国民*赶到台湾,才统一了中国大陆。要是当时真划江而治了,中国如今就跟南北朝鲜、印巴两国一样了。毛泽东他当时选了一条最难走、却也是最少后患的路线,始终保持了中国的独立性。客观地讲,毛泽东真的是一个不世出的奇才加伟人,集思想家、军事家、*治家、诗人于一身,这样的人物在整个世界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别说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就算你把凯撒拿破仑华盛顿都算上,毛泽东的成就也不遑多让。但是,就像所有跨越了两个不同时代的个体,毛泽东对世界的认知还是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自身和时代的限制,所以他也犯了不少错误。从某种意义上讲,毛泽东和甘地是同一块硬币的两面。他们两人本质上都属于上个时代——那个可以不需要国际合作、可以闭门造车单打独斗的时代。毛泽东毫不在意树敌,“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他也毫不畏惧核战争,认为即便中国人口打得只剩三分之一,也一样能够重新繁荣——因为历史已证明了许多次;甘地则认为文明的进步是西方社会一切弊端的根源,他向往老庄式的无*府主义田园生活,没有*权和军队,主张以农业、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作为未来社会基础。毛泽东和甘地,在认知上都无法理解和想象全球一体化和技术大爆炸的未来,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这是他们身处的那个时代的限制。毛泽东是一个灭霸式的人物,灭霸不惜消灭掉全宇宙一半生命,来实现他的宇宙新秩序。毛泽东也一样,为了中国的新秩序,直接或间接地令无数生命消逝在各种运动和斗争中。但就像灭霸一样,你很难说他是一个残暴不仁的人(仅限电影版里的灭霸,请不要来跟我讨论漫画原著),他有他自己伟大无私的理想,暴力和权力只是手段。老毛一生熟读史书,中国古代历史上,大规模的死人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从长远来看,只有历史功绩被铭记,牺牲则被遗忘。他的梦想是打造一个全新秩序的新世界,怎么可能不死人呢?如果因为害怕牺牲,那就什么事儿都做不成——这恰恰是印度后来犯的毛病。毛泽东本身是战争和运动的胜利者和幸存者,他最不忌惮的便是用战争和运动实现自己的*治目的。毛泽东有一种战略智慧:要么不打,要打就打一场”终结所有战争的战争”。新中国成立后,打了三场仗——朝鲜战争、中印自卫反击战、对越自卫反击战,每一战的战略目的都很清晰:不为领土不为赔款,而是为了让你消停。这就好像你在学校里被不良少年霸凌,你越是怕他躲他,他越要欺负你。你索性豁出去跟他狠干一架,把他胖揍一顿,他反而不敢轻举妄动了。但你也不能真把他打残打死,不然老师家长就该找你麻烦了。这三场战争收益很大:朝鲜战争之后,提高了国际声望,中国后来几年的发展获得了苏联的全力支持;中印战争之后,巩固了争议领土的控制,换来了印藏边境的长期和平;对越自卫反击战之后,开启了中美蜜月期,获得了改革开放初期所急需的技术和物资,以及稳定的国际环境。老毛主导的前两场战争,牺牲和代价都无比高昂:朝鲜战争把美国得罪了,自己的儿子葬身战场,并且丧失了收复台湾的机会;中印战争把不结盟运动的一波国家都得罪了;与此同时中苏交恶,把苏联阵营也得罪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在国际上都陷入了孤立,这让中国失去了宝贵的十多年时间。按照老毛上个时代的历史观,十几年在历史上不过是白驹过隙;可在二十世纪下半叶,十几年的时间足够把人类送上月球。幸运的是,那些杀不死你的,都会让你变得更强大——中国那段时间“闭关锁国”,就有点像《神雕侠侣》里手足经脉俱断的裘千尺,在自力更生的情况下被迫练出了“枣核钉”这种独门武功。如今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由于比较优势的存在,发展某些工业门类其实是不符合经济利益的,但中国人民对于“深挖洞,广积粮,缓称王”这种备战备荒的记忆太过深刻了。甘地作为硬币的另一面,他是旧秩序的卫道士,不但要保全旧秩序,甚至想要回归更原始的生活方式。他认为印度未来的文明,应当从历史中去寻找——农民耕地的犁、手工业的纺车、印度教哲学。在早期印度国旗设计版本中,就有纺车的图案。未被最终采用的印度国旗设计方案甘地提倡废除印度的“贱民”阶层,但他并不是要进行宗教改革,而是为了把贱民阶层继续留在印度教中。在印度有许多贱民由于社会地位低下,于是改宗伊斯兰教、基督教。在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支持继续维持传统的种姓制度,反对不同种姓之间的通婚,因为这就是他所主张的印度传统秩序。甘地这一套,由于太过理想主义,所以就算在印度国内也只是叫好不叫座,所有人都觉得他很伟大,但没啥人买他账。放着物美价廉的现代工业产品不用,跑去乡下粗茶淡饭男耕女织,作为情怀可以,真要这样过日子,那是疯子。但甘地的思想在印度无疑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在印度社会处处有甘地主义的影子。尼赫鲁受甘地的影响很深。我在之前的文章里说过:甘地是个苦行僧,毛病是理想主义,梦想着老庄式的去工业化田园生活;尼赫鲁是个公子哥儿,毛病则是高傲自负、过度乐观,觉得印度超级大国的地位肯定没跑;这俩货的共同毛病就是脱离现实,很傻很天真。这跟他们的经历有关,打小就丰衣足食过着上等人的生活,从来没体会过现实生活的窘迫。他俩再加上巴基斯坦的国父真纳,全都家境富裕,律师出身,属于上流社会的精英。印度的独立,不是暴力革命争取来的,而更像是一个律师团打官司赢来的。律师的特点就在于擅长各种骚操作,钻法律漏洞的空子。甘地主张的“非暴力不合作”这波操作,本身就很骚——我没有动手哦,所以我没错;你打我,所以道义站在我这边。这种“非暴力”确切来说其实是“冷暴力”,很多时候比暴力还要恶心人。暴力可以见招拆招,冷暴力是无招胜有招。英国人最后一来自己破落了,二来实在被恶心得受不了——老子不管了,你们这帮猴子自己玩儿去吧!印度独立的梦想,居然不费一兵一卒就美梦成真了!所以印度后来就一直活在梦里,年被打醒了一次,然后又接着睡着了,叫也叫不醒。印度这块地方,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之害,都远比中国为甚,印度才是真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由于印度的独立,是打官司赢来的,从来没有进行过“反帝反封建”的暴力革命,留下了很多隐患。“反帝反封建”这个口号我们从小就听得太多,以致于从来没有机会去深思,究竟为什么非要反帝反封建。我听一个美分说过:中国跟美国好不也挺好的嘛,为什么要非要跟美国为敌呢?——你以为你想跟美国好,他就一定跟你好吗?人家凭什么跟你好?你得什么都听他的话,他才跟你好。而且哪天如果他突然不想跟你好了,你到时候就被动了。亲兄弟还祸起萧墙呢,凭啥觉得美国跟中国能一直好下去?我个人理解中的反帝,不止是反领土侵略,还要包括反经济侵略。 和各种制裁其实就属于经济侵略。不反帝,国家就没有办法实现真正独立自主的强大,从长远来看处处掣肘。像日韩这样的国家,即便经济发达了,仍然要仰人鼻息。不反封建,就没有办法将劳动力从土地的束缚和观念的禁锢中解放出来,从而无法发展更高效的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一座不少地压在印度的肩上,我来给大家讲讲印度这三座大山的问题。尼赫鲁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美苏冷战期间,领导了一个不结盟运动。名字虽然叫不结盟,实质上是一个新联盟,而印度的野心就是想要当盟主。印度知道自己无论跟着苏联还是美国,都只能当小弟,倒不如自己拉帮结派,做鸡头好过当凤尾。按照尼赫鲁当时言行规划,印度的野心是接棒大英,开启一个新的超级大国——印度帝国。所以尼赫鲁才在《印度的发现》一书中写道:“印度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印度的帝国梦在年被中国一锤子敲碎,尼赫鲁两年后郁郁而终。搞了不结盟运动,印度还可以名正言顺做骑墙派,美苏两方都得来巴结他——不是因为印度多牛逼,只是不希望印度倒向自己的对手。尼赫鲁这人精得很,又玩了一把骚操作——*治上搞民主,经济上搞社会主义。在北约国跟前,他说自己民主国家;在华约国跟前,他可以说自己是社会主义国家;在不结盟运动成员国面前,他说自己不站队,哪边都不得罪。同时期的中国,简直是一座孤岛,除了朝鲜柬埔寨阿尔巴尼亚,几乎就找不出别的朋友了。这样的形势下,谁都会看好印度不看好中国。事实证明,骑墙派是没有好下场的,到最后只会被两边都瞧不起,顶多把你当成一个棋子来用。中庸之道咱们玩儿了两千多年,各种利弊早就看透了。印度的外交*策,看起来好像八面玲珑左右逢源,实际上给自己埋了一个关乎百年大计的雷,并且大多数印度人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突然觉得八荣八耻教育好有意义),那就是国内顶尖人才的流失。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啊!过去中国人谈起印度在国际上的机遇,有时候挺羡慕的。因为人家是英式教育,受过高等教育的印度人在英语读写上不存在障碍,别管咖喱味儿的口音如何,起码人家到了欧美国家可以无缝衔接。无缝衔接真的好吗?——对欧美国家和追求发展的个人而言肯定是好的;但对印度*府来说,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最优秀的人才,都跑出去为别人做贡献了,替人做嫁衣难道不心塞吗?美国企业一大波CEO都是印度裔,印度人骄傲得很——可这有啥可骄傲的?难道不应该觉得可悲吗?印度人却都把他们当作英雄和榜样,而不是国家的叛徒。据我观察,印度人只要有条件的,都想离开这个国家;一旦留过洋,通常就再也不愿回来了。我的小姨子,也就是老婆的亲妹妹,天资极高,初中高中都是当地的状元,拿到了美国奖学金去了纽约州上大学,如今毕业后打定了主意要成为美国人,再也不想回到印度生活。这跟八九十年代的中国何其相似。但咱们中国以前跟欧美的关系不好,要出国本身就很难,大多数人的语言能力也不行,移民梦绝大多数人是不敢有的。中国虽然也流失了相当数量的人才,但跟印度比起来就是个零头。目前一共有万印度人在海外生活,这里只计算了第一代移民,不包含海外出生的印度裔。而在年,这个数字是万。换言之,过去三十年有万最优秀的印度人才流失到了海外。如今的谷歌CEO和微软CEO,他们都是出生在印度,并且在印度完成本科教育的。人才流失对落后的国家是一种诅咒、恶性循环,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被西方所敌视反倒成了优势。我们有了自己的人才,才能搞出自己的一整套工业体系(尤其是军工体系),实现了独立自主不再受制于人。这条艰难的道路现在还没有走完,但前途至少是光明的。而印度从某种意义上,依然处于半殖民的状态——输出高科技人才到发达国家,再花大价钱从发达国家买高科技。这种模式让人看不到印度未来的希望。在此我也不想颠倒黑白,中国走现在的自强之路并非完全毛主席的高瞻远瞩,乃是被逼无奈;而我们之所以能够幸存下来,或许只因为中国是伪装成国家的文明,换了别的国家多半已经被搞死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许多问题从短期和长期的不同角度来看,往往会有截然相反的结论。一时半会儿,印度的这种现状都很难被改变,因为印度人对洋墨水的迷信比中国人厉害多了,他们对欧美国家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就拿尼赫鲁来说,他生在富有的婆罗门家庭,年轻时去英国留学,是大英帝国培养出来的,有着强烈的身为贵族和精英的优越感。他曾经开玩笑地说,自己是最后一个统治印度的英国人。而对于印度底层的社会问题,尼赫鲁虽然

1
查看完整版本: 深度丨印度要想赶上中国,究竟差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