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拉那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一部电影一座城
TUhjnbcbe - 2021/2/26 18:17:00

上世纪七十年代,看电影是人们最重要的娱乐方式,好像没有之一。

那时作为求知不太渴的小学学霸的我,除了抱紧教科书,也就是看看打仗的小说、小人书啥的。听广播分被动与主动,被动听是每天早上老爸必听的广播版新闻联播“新闻与报纸摘要”,主动听则是中午放学飞奔回家,抱着饭碗听“岳飞传”、“隋唐演义”之类评书。那时家里没有电视,所以看电影除了娱乐目的,更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尤其是对国门之外神秘世界的认知。

不过当年看到的外国电影实在有限,且毫无例外都是社会主义阵营的片子,从那些影片中认识了列宁、斯大林、保尔、六百工分、托马、铁托等人物形象,也知道了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察里津、平壤、地拉那等城市。对于巴黎、纽约等西方大都市则知之甚少,知道柏林是因为苏联电影“攻克柏林”,还知道有伦敦那么个地方,来源有点厉害,因为谜语:上厕所排队。

但有一座南欧小城,在当年上至耄耋,下至垂髫,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其在中国具有如此之高知名度的原因就是因为一部电影!而这座城市在世界范围内为人所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引爆点,当年却几乎无人关心。

这座小城就是萨拉热窝!这部电影就是前南斯拉夫影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形容当年这部电影放映时的万人空巷毫不为过,放映当天我跟几个小伙伴不知从哪儿得知这部电影放映的消息,辗转三个地方追着看(比起现在年轻人宅在家里追剧,我们那才叫真正的“追”剧)。白天其他单位室内放映混不进去,扒着门缝也要看一段,最后终于在露天晚场看全了(那时放电影叫跑片,拷贝少,一个拷贝各单位轮流放,有时放一半接不上,另一半还得等着放映员骑着自行车送片子来)!

该片放映后轰动全国,其艺术水准在当年不可谓不高,尤其是片中展示了令国人颇感新奇的战争和格斗场面(真假瓦尔特互相打腮帮子的拳法被尊称为“瓦尔特拳”,同学打架都争相模仿,后来才知道那其实就是拳击),还有当年战争片中少见的幽默,就好像白饭里加了一勺老干妈,管饱还刺激!直至今日,很多同龄人对这部影片中的细节仍旧如数家珍,剧中台词张口就来,你说出: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他立马能接下句:是啊,暴风雨来了!不夸张地说,这部影片影响了一代人,今天再看仍然津津有味。

回想起来,小时候压根儿就没敢想长大以后可以到萨拉热窝看看。四十多年后的年秋,当我真的来到萨拉热窝时,才算圆了少年时的梦!

萨拉热窝是我此次南欧四国行(塞尔维亚、阿尔巴尼亚、黑山、波黑)的最后一站,也是最期盼的一站,因为终于可以亲身感受瓦尔特战斗过的地方。

头天下午从莫斯塔尔出发,晚上入住萨拉热窝好莱坞酒店。第二天一大早餐厅里人头攒动,满眼都是参加欧洲跆拳道冠军赛的运动员。运动员们的饭量当真了得!基本是服务员上啥都秒没,急的我左冲右突,到处踅摸才勉强抢到点吃的,好歹也算吃饱了。

出发奔赴第一个目的地—希望隧道。这是波黑战争中的一条生命线,由被塞族军队围困的穆族军队建造,用于从联合国控制的机场向城内守军输送人员、军用物资和食品。这条隧道总长不到一公里,历时四个月挖成,如今可供参观的只有二十多米长。隧道内还有铁轨,便于物资迅速转运。

隧道的出入口改造成小型博物馆,以纪念这场灾难性的内战。墙上依然保留的累累弹孔记录了当年战争的残酷。

内战期间对萨拉热窝近四年的围城,城内严重缺水少食,此隧道对于城内穆族军民可谓杯水车薪。本片的穆族导演克尔瓦瓦茨据说就是因饥饿而亡于城中,年仅66岁。不知当时作为塞族人并已从*的瓦尔特扮演者巴塔得知导演去世的消息,会有怎样的感触?作为对战双方,如果有机会面对面,是顾念旧情,还是刀枪相见……

带着对过往战争的几分沉重,离开隧道,驶向萨拉热窝城区。此时的心情有点小激动,四十多年前电影中的场景仿佛又浮现在眼前,耳边回响起至今难忘的主题曲,德式MP40冲锋枪清脆的哒哒哒声,德军坦克的轰鸣以及*卫军军官冷漠的声音:萨拉热窝的公民们……

萨拉热窝是一个群山环抱的美丽小城,与我此前游历的欧洲大多数小城不同的,是其建城数百年来传承下来的浓郁的穆斯林特色,因此有欧洲“耶路撒冷”之称。市中心有一条东西方文化交汇线,不同宗教的清真寺、天主教堂和东正教堂相邻而建,体现了独特的民族和文化的交融。城市人口主要是穆斯林和塞尔维亚族人,从长相就能大致区分。我们乘坐大巴的司机是穆斯林大汉,导游是塞尔维亚族小美女。

东西方文化交汇线

赛比利喷泉亭

天主教大教堂

城区最著名的参观点,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源地。我们沿着穿城而过的米里亚茨卡河,走到很不起眼的一个街角,旁边就是著名的拉丁桥,年6月28日,一个19岁的塞族青年普林西普刺杀了奥匈帝国皇储费迪南大公夫妇,继而引发了造成数千万人死伤的大混战。

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刺杀地

这条河一般般,这座桥也一般般,但这段历史却血迹斑斑!

从拉丁桥步行十分钟,就到了此行心心念念的电影拍摄地--萨拉热窝老城中心,即将看到电影中的熟悉场景,难掩心中的激动,脚步不由加快。

相距很远就看到著名的贝格大清真寺高耸的钟楼,那是瓦尔特居高临下扫射德军的地方。

进了清真寺大门,眼前的小广场就是钟表匠谢德牺牲的地方。虽说是电影情节,但来到这里,还是有种对英雄慷慨赴死的崇敬。

清真寺的绿顶曾见证苏里和小胖子穿梭跳跃中杀敌。

还有个院子现在是所学校(刚进门,就被一个美女老师给轰出来了),也是苏里与德军交火之处。

在清真寺门外,即是瓦尔特等人被铜匠们掩护撤退时经过的铜匠街。

一条不足百米长的小街都是做铜制品的商铺,据我工科生眼光的观察,现在这里展示的大多数铜制品已经是机器制作而非手工敲制了,街边也看不到电影中老匠人在叮叮当当地敲铜盘的场景,很有点遗憾!

但有趣的是我看到一个店铺门口的中文欢迎招牌,以及店内电脑播放的视频,原来这个店主是电影中一个铜匠的儿子!

不过这个店主懒懒的,还有些傲慢之气,丝毫没有主动揽客卖铜器的意思,可惜了他家的招牌。这要是在国内,这家店早就网红大卖了,店主也必然风光无限,盆满钵满,相比之下,波黑人民还是有点淳朴(OUT)啊!游走老城,在电影场景中徘徊很久,脑海中仿佛回到当年看电影时的热血沸腾。

时空转换,在这个美丽的国家,由于不同民族之间始终存在的历史及现实的矛盾,从古代的屡遭外侮,到二战时的同仇敌忾,再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波黑战争中的不共戴天及种族屠杀,经历了太多的磨难。战争虽然结束二十多年了,但至今在波黑,塞族与穆族有着各自的*府和军队,民族矛盾仍未彻底平息,依然存有潜在冲突的不确定性。

不管怎样,都衷心祝愿这个美丽的国家,各民族共存共荣,永久和平下去!希望鸽子广场上玩耍的母亲和孩子能够一直拥有灿烂的笑脸!

从铜匠街出来,意犹未尽之时,路旁赫然出现一个博物馆--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博物馆!这是为纪念这部电影,于年4月6日刚刚开放的。

预约时间还没到,但博物馆的小伙子看着我们热切期盼的目光,还是很高兴地让我们进去了。这个博物馆可能是我参观过的最小的博物馆了,总共只有几个小展室,但场景布置却非常的熟悉,有谢德的钟表店、吉斯的照相馆和女叛徒米尔娜的家以及电影中的武器道具等,还有瓦尔特的原型及介绍。虽然蜡像制作水平一般,但却丝毫不影响那些美好回忆的延续……。在假瓦尔特身旁,同行一大哥扮上德军,居然完全没有违和感!

如今,这部影片的导演及主演们基本都已告别人世,但留给人们的是如此美好的回忆,当不枉此生!

博物馆出来,到了休闲时间,大家都纷纷扎进商场采购,等大包小包满载后,也到了太阳距西山一竿子高,可以准备看日落的时候了。

我们向城东的高坡走去,沿着老街缓缓拾级而上,不经意中发现这里竟也是电影的取景地!

苏里暗中观察的大门

假瓦尔特在汽车中枪杀已暴露的游击队员布兰克,苏里狂奔报信的那条坡道,坡下是布兰克和伊万接头的咖啡馆。

沿着苏里的足迹前行,小城秋日的夕阳晒在背上暖暖的,路边的猫懒洋洋并警惕地望着我们,围栏中大片的墓碑默默地诉说着历史的过往。

走到山坡高处,就到了网红打卡地—黄堡,这是建于十八世纪的一个废弃堡垒,几番焚毁修缮,现在已看不出其曾经的军事用途,就是一块由多边形高墙围着的台地,堡垒上面仅残存一些曾经建筑物的地基。

作为堡垒,其地理位置优越,居高临下,易守难攻。作为网红景点,亦名不虚传,果然是俯瞰全城,欣赏落日的绝佳地点。当天天气晴好,整个城市尽收眼底,米里亚茨卡河蜿蜒穿城,远处依稀可见清真寺和东正教堂,落日的余晖从西山洒下,将整座城市染成金黄!

如果走累了,黄堡南边小径上坡还有个咖啡馆,慵坐窗前,一杯咖啡一本书,远眺姗姗落日,近享幽幽清风,优哉雅哉!

一边拍照,一边静静地欣赏这个城市随日落而逐渐变幻的色彩,时而回忆影片,时而空白发呆。一部电影,一座小城,从垂髫到知天命,从神往到驻足,人生的旅程如此奇妙!

随着夕阳渐入山脊,萨拉热窝之行即将结束,告别之际,立于黄堡,披着灿如金光的夕阳,望着这座古老、美丽、英雄而又多难的城市,念着*卫军上校冯?迪特里施那句坚定的台词:“看,这座城市,它,就是瓦尔特!”

再见,萨拉热窝!再见,瓦尔特!

此时耳畔不由自主地迸出施瓦辛格的台词:Iwillbeback!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部电影一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