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拉那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目睹阿尔巴尼亚之变
TUhjnbcbe - 2021/2/25 12:02:00
硕鸣灼见

有价值的资讯、知识、观点和思想。

作者简介:邓伟志,中国著名社会学家,上海大学社会学院荣休教授。

阿尔巴尼亚是个神秘的国家。不同的国家对它的说法不一样,他们国内的人对自己国家的评价也有差异。她曾被人称作“欧洲的明灯”,可至今尚未加入欧盟。她被人描绘成秩序混乱的国家,导致很多人不敢去他们那里。一个商人出身的大国总统居然问别人“阿尔巴尼亚在哪里”,足以说明对阿尔巴尼亚所知甚少。在阿尔巴尼亚年7月大选前后的日子里,我作为学者怀着探讨之心到阿尔巴尼亚访问。虽属浮光掠影,但是也多少看到了一些社会现象。

阿尔巴尼亚

翻天?覆地?

阿尔巴尼亚的上层人士讲他们28年来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说“翻天”是有道理的。国家的*治制度和价值观念都有很大改变。原来执*40多年的劳动*(又名共产*)被推翻了。一*制变成了多*制。阿尔巴尼亚现有60多个**。原来的“一个主义”“一个领袖”变成了竞选总统。早在年国有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97%,年国有商业占全部流通额的77%。脱离生产力水平的单一公有制现已变成了无所不在的私有制。原来是“唯一无神论”国家,现在变成了“多神论”国家。一个小城市有几十处清真寺和教堂,不仅有多种宗教,而且一教中有好几个教派并立。原来言论不自由,现在无话不能谈。原来连阿尔巴尼亚百姓都进不去、也不知道的“军事基地”如今变成了游览胜地。小别墅鳞次栉比,小宾馆一个连一个。碉堡,不论是侵略者的碉堡还是霍查时代为防御而建的数以万计的碉堡在变成咖啡屋、小吃店或小石堆。多年来所实行的不怕孤立的孤立主义不复存在。阿尔巴尼亚已同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阿尔巴尼亚已同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说“覆地”虽也有部分根据,但在阿尔巴尼亚的土地上变中有不变。30年前,阿尔巴尼亚的城市化率是30%多,前些年因国内矛盾,1/3的人口出国,大部分去希腊等国打工。阿尔巴尼亚的城市化率一下子上升到60%以上,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变化。想不到后来希腊等国发生金融危机,外出打工的人的只好回来。由于他们在外学到了种水果、蔬菜的好手艺,回到国内,不愿进城,坚持留在农村,又把城市化率回归为30%多。官场上,像过去那样以言代法、残杀异己的*治腐败有所减少,但是官场上“以‘钱’毁法”的经济腐败比比皆是。从当局公报的数字上看,信教的人数占到90%以上,可是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调查62.7%的阿尔巴尼亚人不信仰宗教。从阿尔巴尼亚学界调查的数据上看,他们国家信仰宗教的人数跟霍查的无神论时代相差无几。上述“地‘不’覆”的状况,引人深思:为什么?

“EN”?“NE”?

阿尔巴尼亚的培拉特市是一座依山而建的千年古城,因为家家户户的每面墙上都开有六扇、八扇窗户,又被称为千窗之城。不过,更美的是因地壳多次变动,这山的石脉、流水、色彩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被联合国列入世界自然遗产。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山上的一道道石脉,在以霍查为首的阿尔巴尼亚劳动*执*时,人们左看右看这石脉像是“EN”。霍查的名字叫“恩维尔(ENVER)”。既然这石脉像“EN”,那么这山有人认为就应该改称“霍查山”。年后推翻了执*的劳动*,有人再看这山上的石脉,怎么看都是“NE”。“NE”是“NEVER”(意为“永不”)的前两个字母,因此有人说这山就是“永不霍查”的山。山没变,解释迥然不同:前者是对霍查功劳的肯定和尊重,后者是对霍查的仇视和蔑视。哪个对呢?

从我对阿尔巴尼亚的访问调查看,应当是各打五十大板,各发给铜牌一枚。

阿尔巴尼亚培拉特市

先说前者“EN”派的说法有合理的一面:恩维尔·霍查领导的共产*建国有功。千百年来,阿尔巴尼亚都处于被异国统治之下,饱受痛苦。先是古希腊、古罗马、奥斯曼帝国的殖民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奥匈、意大利、法国占领。二战后期德国法西斯血洗阿尔巴尼亚。是恩维尔·霍查领导的共产*奋起抵抗,带领日益壮大的游击队,赶走了德国法西斯,举国欢腾。霍查也因此受到拥戴。独立后国内有南北矛盾,又是霍查的包容,用双头鹰的国旗标志南北一家。在阿尔巴尼亚以烟囱衡量经济状况,一般家庭有三个烟囱。霍查出生于只有两只烟囱的家庭。在读中学时他受老师影响,悄悄地、满怀激情地学习了《共产*宣言》。他带头反法西斯示威,被法西斯缺席判处死刑。霍查读大学时在法国《人道报》上发文章,说明他富有才华。他精通五种外语,与外国交流,比翻译更能听懂并领会对方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立即对答如流。因此许多国家称他为卓越的外交家。他从不以权谋财,人人皆知。截止年,《霍查全集》已出版了71卷,其数量不是所有国家元首所能相比的。尊重他这位开国元勋无可指责。但随便把古老的大山改用*治家的名字命名是草率的,有个人崇拜的元素夹杂在里面。

阿尔巴尼亚前领导人恩维尔·霍查

再说后者“NE”派的说法,也有合理的一面:霍查执*后,发动过一场又一场排除异己的清洗运动,杀害了一批又一批无辜,包括好几位*治局委员。在六七十年代,我们中国人都知道阿尔巴尼亚部长会议主席谢胡是霍查最亲密的战友。后来,只因与霍查*见有点相左,被霍查指责为“最危险的叛徒和国家的敌人”,年12月被迫自杀,整个家族(他的妻子、儿子和其他的亲戚)被逮捕并囚禁。我在这次阿国之行中,随机问过好几个人:“你怎么看霍查?”回答都一样:“不喜欢!他杀人太多。”杀人多,仇人多,四面树敌导致四面楚歌,遭人诅咒是必然的,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不过,诅咒人毕竟不是好事。霍查是载入历史的人物,怎么可能“永不”呢?就是他的*治主张,也不是一无是处,不可能“永不”!

“矫枉”?“过正”?

霍查为国家独立做贡献,在治国上独树一帜,有独到之见,有独断之为。可是他随着独断而来的是“专行”,随着专行而来的是专制。专制必败。从年起变革霍查的*治主张,是必要的“矫枉”,可是也有“过正”的地方。把霍查时代的“国营大厂”统统关闭,纺织厂成废墟,发电厂不冒烟,现在阿尔巴尼亚没有重工业,很少轻工业,经济结构不合理,这是走了“极端”。把军事基地变景点是可喜的,可是路边的“豪陶儿”(HOTER)也许有个体美,但各行其是的结果,严重缺乏整体美,不是错落有致,而是犬牙交错。这是过度私有化的恶果。现在阿尔巴尼亚人权受到尊重,是对霍查时代超前的“过度大公”的否定,可是走上另一极端,膨胀为“钱能通神”,“见钱眼开”。失业率高达12.2%,为危险点的两倍以上。过去全国有8个机场,现在只剩1个。年7月初的大选,只有22.9%的投票率。这在告诉我们什么,值得思考。

阿尔巴尼亚街头

真理是具体的,多向前迈出一步就会变成谬误。物极必反,一不留神也会出乱子。霍查因矫枉过正而失败,今天怎么可以再重蹈矫枉过正的覆辙?变革*治制度的目的是发展社会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困难是暂时的。注重发展生产力,对内增强凝聚力,对外提升吸引力,阿尔巴尼亚仍会成为欧洲真正的明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目睹阿尔巴尼亚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