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拖船埠
鲍邦协
离开拖船埠的几天里,有一种情愫,搅得我心绪不宁,甚至夜不能寐,敬仰、震撼、遗憾、欣慰……沉浸其中,久久不能释怀,常常催生出要吟诵、要歌唱、要大声吼出来的冲动!
拖船埠,潜江市渔洋镇的一个行*村,这个近水知鱼性,听起来充满水波雾霭的普通小地方,受到人们的膜拜,不是因为它唐朝贞观年间香客的云集,也不是因为它清末民(国)初耀世的繁华,而是氤氲在它上空九十多年从未褪色的鲜红。
年2月,中共*员娄敏修、邓赤中等奉命到潜监沔交界处的拖船埠宣传共产*的主张,发动群众,发展了潜江农村第一批共产*员,他们是胡幼松、廖林基、王厚福、周忠建和方先德。至今,当年掩护5只拳头举过头顶宣誓的东岳庙早已消逝在历史的烟雨中,但那字字铿锵的誓言像祥云一样还缭绕在拖船埠上空,“努力工作,服从命令,遵守纪律,保守秘密,牺牲个人,永不叛*……”铮铮誓言似巨石落湖面,溅起信念的滔天巨浪,又似重锤砸大地,碰撞出中国共产*初心的永恒光芒!
5名*员——潜东南大地上5颗红色的种子,聚时一团火,散时满天星。不到一年,中共拖船埠小组成立。之后,又有十多名贫苦农民加入中国共产*。年冬,拖船埠农民协会成立,不长时间,以拖船埠为中心的农民运动风起云涌。以共产*员为骨干的农民协会带领广大农民,猛烈地冲击反动派和农村封建势力,他们惩办劣绅、烧田契、禁鸦片、破除封建迷信、发动妇女剪长发、放裹脚、打击反动会道门组织,革命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由于拖船埠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更是由于早期中国共产*员的到来,星星之火成就了潜江革命历史上多个第一。潜江第一批中共*员;潜江第一个*小组; 潜江第一个农民协会;潜江境内整编的第一支正规军——工农革命军第5军;鄂
中地区第一个苏维埃*府;潜江第一届县委;潜江第一个县级苏维埃*府;潜江第一所列宁小学;潜江第一个共青团组织……还有根据*的“八七”会议精神举行的比湖南秋收起义晚一天的秋收暴动也发生在这里。这些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写就的“第一”,至今仍耀红天际。在国民*反动派和封建势力眼中,是多么的大逆不道,他们无时不刻地挥起反革命屠刀,欲将除之而后快。一时,白色恐怖笼罩,拖船埠的共产*员和革命群众时时处在腥风血雨之中。据不完全统计,在第一次和第二次革命战争中,以拖船埠为中心的村庄,牺牲的先烈就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他们中年龄最大的45岁,最小的只有15岁。国民*反动派和地方封建势力叫嚣,对拖船埠的革命力量“草要过火,石头要过刀”,革命队伍中,有亲兄弟同一天被杀,亲姐妹同一天就义,父子同一天遇害。据《湖北省革命烈士英名录》记载,拖船埠地区被国家授予革命烈士的就有39人之多。
这里,留下了潜江最初四任县委书记战斗的足迹,他们用年轻的生命在潜江历史丰碑上镌刻下了世代不能忘怀的可歌可泣。胡幼松、张光福、钱瑛、杨国均为了人民大众的解放事业前赴后继,浴血奋战。四任书记,除钱瑛幸存,后来成为共和国第一任监察部长,其他三位,在年前后,被国民*反动派残酷杀害。
这里的革命土壤,群众基础和自然条件,理所当然地吸引了年轻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军事家的目光。年至年,贺龙、周逸群、王炳南、段德昌领导的红军往返于洪湖和拖船埠,在这里驻扎9个多月,征集兵员多人。这些拖船埠子弟后来都成为了红军第二方面军的骨干,九死一生的幸存者成长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如的参加红军的廖诗权,曾任红3军连指导员,第二方面军*治部宣传队副队长,八路军师*治部青年科科长,嫩江军区后勤部部长。解放后任锦州铁路局局长、国家铁道部副部长。
至今,在拖船埠村,无数红色遗址尚存。这些遗址,似一座座灯塔,牵引人们敬仰的目光,又将历史和现实的道路照耀得通亮。工农革命军第五军军部旧址、湘鄂西潜江县委员会旧址,红军造船厂旧址,红军油厂旧址,列宁小学旧址,沔西区苏维埃*府旧址,贺龙、钱瑛曾经办公的祖师殿等,这些称不上建筑物的村舍,常年向人们无声地讲述拖船埠革命历史的生动和鲜活。
行走在拖船埠村道上,能轻易地感受到红色氤氲中的长风浩荡,在这浩荡的长风里,有厚重的历史,有沧桑的曾经,还有先烈们欣慰的眼神和后来者继往开来的力量。
数里长的村道两旁,两层三层的气派小楼向人们展示农村新面貌,炫耀改革开放的新气象。“东方迎紫气江山壮观,大地发春华万物更新”“春风化雨九州花满地,爆竹飘香万户喜盈门”。从褪色的春联里,我们似乎看到了拖船埠乡亲们的幸福笑脸。当我们看到贴在新楼外墙上诸如“贺龙率部第九师段德昌住室旧址”“贺龙率部第八师周逸群住室旧址”“贺龙率部第七师王炳南住室旧址”的小蓝牌牌时,心中不免生出感慨。为红色旧址的不可再生而遗憾,为拖船埠村“两委”对已消失的红色旧址挂牌立铭,用心保存而感动。
使人欣慰的是,还有数处各类革命旧址尚存,但在这些旧址面前,使人轻易地联想到衣衫褴褛、佝腰驼背的耄耋老人,一副风烛残年的样子,令人唏嘘不已。红军造船厂厂房摇摇欲坠;沔西区苏维埃*府旧址房顶瓦片残缺不全,椽子裸露在外;列宁小学后院,当年被日冠焚烧后仅剩的一堵残墙随时都了坍塌的危险……当我们用手机对一处旧址拍照时,身后传来一声“都是被你们拍塌了的!”幽默的批评里饱含善意的提醒。是的,我们不能忘记为共和国的诞生而流血牺牲的先烈们,他们当年生活战斗的地方和留下的遗址,是不可再生的红色资源,是进行革命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我们有责任修缮和保护。而“实用”的态度,是对先烈们的最大不敬,是对红色的忘本。
百年前,这里是潜江境内两大集镇之一(另一为兴隆镇)。水网纵横,交通发达,物埠民丰。“四处野鸭和莲藕,秋收满畈稻谷香”是这里的真实写照。在大革命时期,这里,成长起了许多“砍头只当风吹帽”的共产*员;这里的革命者从来不缺“我死后,将我的坟墓向东方,常看家乡的红太阳”悲壮和豪迈;这里,诞生了无数的韩英、刘闯……潜江革命史上的多个第一,足以让这个地方名满天下,永垂史册。我常想,拖船埠应该是潜江的一张靓丽的红色名片,可如今却仍然是一个寂寂无名的小村庄。个中原因,难道只是没有一部《洪湖赤卫队》吗?!
上世纪50年代初,时任国家监察部长的钱瑛欲回拖船埠,走访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看望给予了革命极大奉献的乡亲们,拜访当年同她当年出生入死的姐妹们。可省、地接待官员只提供了天门和公安的拖船埠。彼拖船埠非此拖船埠。这位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任湘鄂西中央分局负责人、潜江第三任县委书记的女革命家,只好抱憾而归。原来,当年的革命老区拖船埠已更名为中桥村,红色拖船埠被隐姓更名。
这些年来,拖船埠和老一辈革命家多少次的擦肩而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拖船埠声誉的扩展。
这些年,拖船埠像一位功勋卓著的老革命,不摆资格,不事张扬,独自默默行走在历史的时光里。拖船埠人民与世无争,他们的日子就像流经门前的运粮河,自顾流淌,波澜不惊。天地悠悠日月迢迢。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员和革命群众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红色拖船埠,经过历史的沉淀和时代的洗礼,如今更加光彩夺目。这里,革命遗址俯拾皆是,红色故事辈辈相传,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拖船埠人民功不可没。
同拖船埠厚重的历史相比,耸立在村委会院内的“革命烈士纪念碑”略显单薄,但在它身影里的“革命老区拖船埠简介”“拖船埠村烈士英名录”“潜江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四任县委书记”“拖船埠革命大事记”“胡幼松”(注1)“廖林基””王正谦(注2)”“萧仁鹄”(注3)等文字背后的不朽,像钢筋水泥浇铸的基石,稳稳地托举起纪念碑,雄姿巍巍直上九霄。那些本该镌刻在大理石上却暂时委屈在简陋宣传栏中的烈士英名,不仅诠释了拖船埠年轻一代对红色传承的力所能及,更是印证了先烈们革命初心的本真颜色。
从地头赶回来陪同我们的村支书朱从庆,这位烈士的后代,跟我们谈起拖船埠的光荣历史如数家珍,谈到他祖辈的革命经历一脸的自豪,当说到对老区革命旧址和革命文物的保护时,不禁面露愧色和难以掩饰的难色。
最后他欣喜地告诉我们,今年*府拨款45万元,用于革命旧址产权的收购保护。我想这是一个积极信号,“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共产*用初心发起的对革命旧址和文物带有抢救意义的工作,深得民心,也一定会取得实质性进展。我相信,不久的将来,一个青春、壮观的红色拖船埠将会重新映入人们期待的眼帘。
(.9.17于北京。参考资料:中国文化出版社《红色摇篮拖船埠》)
注1:胡幼松(-),湖北沔阳人,年7月在拖船埠加入中国共产*。潜沔农民运动主要负责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副军长,中共潜江县委第一任书记。被国民*杀害。
注2:王正谦(-),潜江人,年参加农民协会,年入*,年参加红军,经历了长征。年在对日作战中负伤回乡。年任拖市乡乡长。年出席全国军属荣复退转业军人代表大会,受到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注3:萧仁鹄(-)湖北黄冈人,年参加“五四”运动,入*年黄埔军校毕业。同年8月,受湖北省委委派,领导鄂中地区秋收暴动,后任工农革命军第五军军长,长期战斗在拖船埠。后被国民*杀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