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拉那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老成都系列二老成都的老电影院
TUhjnbcbe - 2021/2/17 0:11:00

想法丨发现丨习惯丨人文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拥有温度

电影是人们最喜爱的娱乐方式,在没有电视的那个年代,电影几乎成为人们视觉欣赏的唯一形式。

五六十年代,《成都晚报》每天下午出版,在第四版的下方就是电影戏曲预告。作为西南地区的文化中心,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成都就有了电影院。如《智育电影院》、《新明电影院》、《昌宜电影院》、《国民电影院》。还有《蜀一大戏院》、《永乐大剧院》,《蓉光大戏院》、《新又新大舞台》、《三益宫戏院》、《春熙大舞台》等等。以前成都电影院分为两种,一种是专业的电影院,另一种是可以演戏剧又可以放映电影的影剧院。成都的电影院影剧院最火的时候有三十多家。每当新电影上映的时候,这些影院几乎是满负荷运行,大大小小的影院全部爆满。每场开映前,还有不少影迷在影院门口等候退票的,成都人称为“钓票”,就像钓鱼一样,非常形象的。

老成都的电影票价为四种:宽银幕三角,普通银幕二角五分,学生票一角五分,儿童票一角。成都晚报的电影预告上,凡是带有一个三角形的就是学生专场,带有一个五星的就是儿童专场。就那个年代人们的收入来比较还是非常便宜的。买一斤猪肉的钱可以看三场电影。

现在,看电影已经成了一种时尚消费,电影院已经升级成为影城。在有空调、沙发座椅的影院里,手捧爆玉米花,喝可乐,成为时尚人们看电影的标配。看电影已经成了一种高消费。回忆起老成都的电影院还是很有意思的。五六十年代甚至直到七八十年代,成都的电影院设施非常简陋,座位几乎都是木制的翻板座椅。没有空调,冬天还好办,多穿点就行了。夏天天气炎热,电影院里人多又闷又热,降温就只有靠电风扇,一些电影院天花板上安装有吊扇,不能安装吊扇的影院就在两侧的墙壁上安装摇头风扇。本来观看电影最好的位子应该在中间,但是,到了夏天两侧边上的位子因靠近电风扇反而成了好位子。于是,观看电影时又有了另外一种音响,这就是电风扇转动的嗡嗡声和人们手摇扇子哗哗的声音。一些有庭院的电影院在放映夜场时干脆就把门全部打开以降温。夏天电影院门前最常见的就是卖冰糕的小贩,他们挎着木制的保温箱,满头大汗地大声叫卖:“果子冰糕四分儿,牛奶冰糕五分儿!”看电影时举着一只冰糕进场,那是很得意的。还有就是“黄果兰两分钱一串!”,如果你旁边正好坐了一位戴了黄果兰的女士,一股股淡雅的香味会不时传来。电影开映后,有手拿电筒的查票员帮助迟到者找座位,遇到无票看电影的就拎出去,看到有观众在抽烟就用电筒指着他喊一声:把烟闭了!一般来说观众还是听招呼的。老成都的各个电影院,电影胶片是轮流使用的。于是就有了一个专门的行业:跑片员。跑片员或驾驶摩托车或足蹬自行车,穿梭在各电影院之间。时间都是计算好了的,不能出差错。有时会因为各种原因迟到,电影正看得起劲,突然断片了,银幕上打出幻灯片:送片未到请稍候。随即灯光大亮,引起观众一片叹息声。但是,一般很快胶片就送来了,于是灯光熄灭,继续观看。其实,观众不知道,这个过程是很麻烦的,甲影院放完一两本影片后,放映员马上用手摇倒片机把胶片倒过来,然后交给送片员送到下一家影院。放映员和送片员都非常辛苦,尤其是夏天,小小的放映室又闷又热,放映机还要发出不小的热量,更是热上加热。《人民电影院》有时会在《成都晚报》的电影预告上注明“单机连放”(应该是用双机交叉放映)的字样,说是用一台机器不间断地放映电影,也可能这是一门独家技术,因为只有《人民电影院》会这样写。文革前,参加了工作有一点收入的年轻人最时髦的是,骑一辆上海或天津产的自行车,转铃按得叮当响,手腕上带一块上海牌手表,衣袖挽得老高以露出手表,随时作看表状:“今天晚上,我要到人民电影院看电影!”然后一甩分头,骑上自行车走了。那是非常扯眼球的。学校也经常组织孩子们到电影院看电影,一角钱。每次学校组织看电影,我们都非常兴奋,像过节一样。星期六晚上,位于古中市街的成都市少年之家还要放映坝坝电影,票价五分钱。我家就在少年之家附近,于是,每到周末就要尽量表现好一点,争取大人给五分钱去看电影,这是最大的乐趣。文革开始后不久,电影院就只放映毛泽东接见红卫兵的电影了,免费观看。后来稍微开了一点禁,放映像《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等战争片和几部原苏联的电影什么《列宁在十月》、《列宁在一九一八》等影片。再后来就增加了那几部样板戏。不久又开始放映从阿尔巴尼亚越南罗马尼亚朝鲜等国家进口翻译的电影。在万马齐喑的局面下引起了人们观看电影的热潮。大概是年,我国又引进了几部日本拍摄的二战影片,如《山本五十六》、《军阀》、《啊!海军》等等,这些电影是作为批判对象放映的,内部发票,只有机关单位的工作人员才有资格以“批判的眼光”去看这些电影。但是,似乎人们早就厌倦了那几部样板戏,这些被批判的电影反而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想方设法地去搞到一张这样的电影票。那时人们流传着这样一个顺口溜:“越南电影飞机大炮,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朝鲜电影又哭又笑,日本电影内部发票,中国电影新闻简报。”真是恰当地反映了那时的状况。从年底开始,文革中被禁止放映的老电影开始解禁,又一次引起了人们观看电影的热潮。我印象最深的是年初,重新放映的印度电影《流浪者》,火爆空前,各家影剧院最早的场次居然排到了早上七点!这是空前绝后的。一位老同学买的票,天还没亮我们就赶到位于东郊建设路的沙河电影院去看《流浪者》,真是瘾大。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可以说是中国电影发展的黄金时期,留下了许多可以称为经典的作品。成都的电影院也达到了空前绝后的数量。老成都比较著名的老电影院有:东风路上有《东风电影院》,现在已经变身为卡拉欧克厅和商店了。祠堂街上有《新又新大舞台》后来叫《锦屏大戏院》,五十年代初更名为《四川电影院》。提督街上有《解放军影剧院》,这也是一家老字号的电影院,它的前身是建于年之前的《国民电影院》,后来成为成都军区影剧院,改名为《解放军影剧院》。老成都人称为“军影”。顺城街盐市口南侧的《人民电影院》是成都第一家专放宽银幕电影的电影院,它的前身是《蓉光大戏院》,再后来就是《西南影都》,现在是一家什么院线的影城了。以前,除了《人民电影院》,其他的影剧院只能放映普通银幕的电影。后来到七十年代,我国进口了许多朝鲜电影,而朝鲜电影基本都是宽银幕的,于是,成都的电影院几乎都改成了宽银幕。东大街上利用城隍庙旧址开设了成都第一家立体电影院。人们第一次戴着眼镜看电影,很是新奇。透过眼镜看到逼真的场景不时引起观众的惊叫。文化宫内有两座电影院,就是《文化宫影剧院》,以及后来新建的《工人剧院》。文化宫,大门中看到的建筑就是文化宫影剧院。(照片来自网络)人民南路的《锦江大礼堂》是成都乃至西南地区最大的礼堂,是省市**部门举行会议的地方。在没有会议任务时,大礼堂也放电影,但基本上都是内部发票的电影,只有在省市级机关工作的人才有机会搞到票。还有《红旗剧场》、《草堂影剧院》、《和平电影院》、《工农兵影剧院》(文革前叫《李家巷影剧院》)、《四川剧场》、《成都剧场》、《锦江剧场》、《星桥电影院》、《新声剧场》、《望江剧场》、《红光影剧院》、《沙河电影院》、《胜利影剧院》、《百花电影院》。值得一提的是,像《工农兵影剧院》、《锦江剧场》都有宽敞的庭院,建有回廊,绿树茵茵,鸟语花香。墙壁上贴有最新的电影海报,后来还挂起了22位电影明星的照片。等候观影的时候在这样的环境中小憩片刻也是一种享受。西玉龙街有一家《玉龙影剧院》,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专门上映老电影。这家电影院设备及其简陋,但是门庭若市,经常爆满。人们在成都晚报上看到电影预告,就来这里购票观看。那些以前没有机会看过这些老电影的影迷就可以在这里过瘾了。春熙路上还有《新闻电影院》,原来的名字叫《三益宫大戏院》。《春熙大舞台》也是这条繁华街道上著名的老招牌。春熙路基督教青年会里还有建于年的电影院,就是后来的《大华电影院》。在春熙路附近还有《新明电影院》,即后来的《青年宫电影院》。位于梓潼街的西城区第二文化馆里有一个小剧场,地方不大,但环境优雅,这里经常演出传统川剧,也放映电影。除此之外,成都还有一些企业、学校的礼堂改建的电影院。比较著名的有《五冶》即第五冶金建筑公司的电影院、《》即新都机械厂电影院、《空压》即成都空气压缩机厂电影院、《成铁》即成都铁路局电影院、《铁二局》即第二铁路勘测设计院礼堂成都人把它叫做铁二局、四川地质局电影院等等。尤其是成都第十三中学校礼堂改建的华协电影院曾经红极一时,甚至带动了其所在的青龙巷商铺的火爆。位于暑袜街的四川电影公司放映厅几经改建,现在也成了成都著名的影城。现在,随着城市的发展,许多老电影院都消失了,起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影城,而且其中不乏高档影城。人们看电影已经不单单是视觉上的享受了。但是,那个年代的电影及电影院,给人们带来了多少值得回味的乐趣。

作者简介:杨全,年生,年赴云南支边,年考入云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学习,年分配回成都,在中学任教至退休。本文转载自公号“波哥龙门阵”。

老成都系列:

老成都系列(一)老成都的街名大全

我们对这个世界,知道得还实在太少。无数的未知包围着我们,才使人生保留迸发的乐趣。当哪一天,世界上的一切都能明确解释了,这个世界也就变得十分无聊。人生,就会成为一种简单的轨迹,一种沉闷的重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老成都系列二老成都的老电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