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尔维亚、科索沃
啊,朋友再见......
全文字数:阅读时间:7分钟
11月26日晚,国际问题研讨会举行了本月第4次集体学习。本次集体学习的主题为:“塞尔维亚、科索沃,啊,朋友再见”。主讲人为国际*治系19级的姚宗远同学。
本次集体学习中,主讲人回顾了巴尔干半岛的历史,并详细介绍了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解体后塞尔维亚的乱局。从斯拉夫人进入巴尔干,杜尚帝国昙花一现的辉煌,再到两次世界大战的阴霾与硝烟,“团结”的南斯拉夫联邦,最后在炮火声中再次分崩离析……主讲人用深情的文字为大家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加强了同学们对巴尔干问题的认识,受益匪浅。
“神圣之地·纠结之地·伤心之地”
首先,主讲人以南斯拉夫著名电影《桥》中的《啊,朋友再见》作为集体学习的开端。在歌声的映衬下,巴尔干半岛和塞尔维亚民族充满悲剧色彩的千年历史在大家面前缓缓展开……
主讲人姚宗远同学
巴尔干半岛的主体民族“南部斯拉夫民族”源自于公元1世纪开始西迁的斯拉夫民族。由于6~8世纪外族的入侵,“南部斯拉夫民族”与其他斯拉夫族群间失去了联系,加之巴尔干地区崎岖的地形,“南斯部拉夫民族”几乎从未统一,并逐渐演变为成斯洛文尼亚、塞尔维亚、克罗地亚等民族。
外族的入侵,千年的流散,斯拉夫民族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烙留了自身的足迹......
尽管曾经在14世纪中后期,塞尔维亚人在当地建立了强大的杜尚帝国,但由于地处亚欧非三洲的十字路口,巴尔干地区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在历史的长河中,希腊人、罗马人、德意志人、土耳其人接踵而至,他们带来的不仅是战争与杀戮,还有复杂的宗教信仰与文化——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拉丁文、西里尔文……帝国的铁蹄加剧了兄弟民族间隔阂,也为日后的动荡埋下了祸根。年,决定塞尔维亚民族前途与命运的科索沃战役正式打响。塞族青年奥比利奇在战争中成功刺杀了土耳其苏丹,虽然这并未扭转战局,但却将“奥比利奇”和“科索沃”两词永远载入了史册,“科索沃”也由此成为塞族人民心中神圣与英雄史诗的代名词。
神圣的战役,悲惨的结局,塞尔维亚与科索沃从此结下“不解之缘”......
年的沉沦,没有磨灭掉一个伟大民族的初心。近代国家意识的觉醒,两次巴尔干战争与一战接连的胜利,给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带来期盼已久的解放,但酝酿已久的大塞尔维亚主义也在暗中慢慢发酵。二十年多年的美好光景在法西斯的入侵中被击得粉碎,屠杀、仇恨、种族清洗也随之而来。当战争结束时,曾为塞族圣地的科索沃,早已变成了阿尔巴尼亚族和穆斯林的“天下”……
二战期间,由克罗地亚族共产*人铁托领导的游击队在反抗法西斯主义的斗争中赢得了巴尔干人民的信任,在战后建立了国人熟知的社会主义南斯拉夫。铁托凭借着自己的威望,将共和国与民族的碎片“粘”在了一起。但是,为了团结各个民族——亦或是为了报复曾在战争中曾屠杀本族人的罪行——铁托的“铁掌”始终“按”在人口约占40%的塞族人头顶,还给予了已经是阿尔巴尼亚族占主体的科索沃地区与塞尔维亚同等的“联邦主体”地位。
他是南斯拉夫人民的大救星,却又亲手“毁”了这个国家......
好景不长,随着“粘合剂”铁托与世长辞、大塞尔维亚主义者米洛舍维奇当选塞尔维亚总统,民族矛盾、宗教分歧等水面之下的暗流纷纷涌出。巴尔干的兄弟间“祸起萧墙”,半岛又一次笼罩在战争的阴霾之中。
“巴尔干之虎”死了,在猎人开枪前死于体内的顽疾。在*客的叫嚣与坦克的轰鸣声中,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后一场战争,在科索沃拉开了序幕……
“塞铁”不再?
接下来,主讲人将大家的思绪从历史的迷雾中带回现实,以现任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在今年二月迎接中国援塞医疗队时亲吻五星红旗的情景出发,阐述了新世纪塞尔维亚的外交状况。
早在本次医疗队援塞之前,塞尔维亚与中国就已经展开了包括中欧陆海快线、“一带一路”等在内的宽领域、多层次合作,武契奇总统甚至称中国为“亚洲大陆上最关键的战略伙伴”。加之两国间有着共同抵抗北约暴行的记忆,许多国人都亲切称塞尔维亚为“塞铁兄弟”。
同学们认真听讲
但现实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与中国开展互动的同时,塞尔维亚也在积极寻求与北约和欧盟合作:在年至年期间,塞尔维亚不但加入了北约“和平伙伴”计划,还成为了欧盟的候选成员国。其实,塞尔维亚的抉择与其*治生态的“内外交困”密不可分:每况愈下的经济、南联盟的消亡、国土面积的日益紧缩、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等前南国家的转型成功“,“同文同种老大哥”的俄罗斯自身难保,塞尔维亚不得不选择“东西平衡的两扇门”外交的策略:一方面希望从欧盟和美国获得经济援助,另一方面又希望获得俄罗斯的资源和中国的基建。与此同时,年以后,科索沃的“独立”与西方社会的广泛承认已成为既定事实,欧盟对塞尔维亚提出了苛刻的要求,规定其必须承认科索沃的“合法地位”,这也迫使塞尔维亚不断寻求与科索沃地区“关系正常化”的途径。
向东还是向西?复杂的地缘让新世纪塞尔维亚难以适从......
进入新世纪后,战争的伤疤逐渐褪去,越来越多的塞尔维亚人放下了仇恨,塞科之间的坚冰正缓慢的融化:双方在年签订的《布鲁塞尔协定》中迈出了关系正常化的第一步,塞尔维亚是“弱国无外交”的典型范例:不论武契奇对中国表现出多少善意,出于国内外的状况,塞尔维亚仍不得不向西方倾斜。一个高傲的民族,终究在无奈的现实面前低下了头颅……
“火药桶”恐难真正熄灭
简单梳理完塞尔维亚和科索沃历史与现状,主讲人又为大家就疫情期间塞尔维亚与科索沃之间的互动展开讲解。今年九月,在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斡旋之下,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与科索沃地区领导人霍蒂签订了“经济正常化协定”,而协订中的其他内容却更加出乎世人意料。
协议要求,塞尔维亚需将驻以色列大使馆由特拉维夫迁至耶路撒冷,并从境内移除所谓“不受信任的5G供应商”以及推进自身能源供给的多元化,这无疑是美国意志在本协议中的体现。这也侧面反映出,作为大国间的“角斗场”,巴尔干国家和地区仍然难以实现内*外交上独立自主的诉求。同时,协议也没有就科索沃地区的“未来地位”做出规划,巴尔干仍旧阴云密布,塞科间的“爱恨情仇”也将势必延绵下去……
“经济正常协定”签署后,”迷茫的武契奇“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这似乎预示着一切远未结束......
最后,本次集体学习在热烈地掌声中落下帷幕。
主讲人与获奖同学合影
图|李小晔
文|王嘉禾
辑|王璇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