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制高点和细节处
我的好基友老何(学名盛京大志),每天要花四个小时,从一个五环到另一个五环来回。在后厂村日常繁忙的日子里,他还是花了三个月,坚持把我们去年的俄罗斯游记写了下来。因为是三个男生同行,标题指的是这是一场没有姑娘参与的北方游。
和每一次旅行一样,你对城市的记忆都是由具体场景构成的,有点松散,没有逻辑。我们花了一个傍晚和半个下午找到海参崴的的制高点,得以窥见这个城市的全貌,就像看完一本书的导读和前言。以金角湾大桥作为背景,我给老何拍下他45度角仰望的照片。而书的前传是,他坐的那个位置,是我们另一个朋友坐过的(这里曾是中国领土,现在被誉为东方旧金山)。
如果没有下机场时不知如何打车的窘迫,没有酒馆点菜看不懂菜单的尴尬,没有领略不受外界轰轰烈烈影响的安静,这场三人行也许会沦为大众化的打卡。幸好,我们在伯力这一站,收获了旅行的意义:那就是“意外”。对于远东的游客来说,服务生小姐姐比chickenwings动作的酒馆,大叔车里响起的俄文歌曲《Aleksandra》,未能达成的跟船看凌晨烟火……这些是专属于我们的,而经过的人没有名字,唯有城市接近不朽。
以下摘自老何游记:
写在前面:是的,标题很耿直地告诉你——这是一篇没有任何女人味的游记。在远东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我心中最真实的形容词只有一个——故土,即便不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也会在某个时刻神往曾经的岁月,历史着实应该铭记,现实也要被温柔以待。
迟到的游记,区区远东6天的行程,需要记忆或者说值得回味的有多少?总在问自己,什么是一篇对于自己,对于读他的人真的有意义的游记。常言的我手写我心,不过是一个老梗,聊以自慰的借口。
浮于文稿之上的几千字,敲打出的是一种快感,这个焦虑的人生,能静下来记录思考一些有趣、可爱或者无奈的东西,算是对自己的一个怜悯吧。如果文字可以取悦自己,那这种游戏也是蛮有趣的。
01
与远东有关的日子
曾经,说起远东这个词儿,历史和地理老师们都告诉过我,这是一个欧洲中心主义思想和亚洲侵略殖民历史的产物。在我的故乡沈阳,有一座远东大厦,那是一座曾被我鄙夷的建筑,不仅仅是毫无审美的外观,更因为这个充满殖民色彩的名字。但并不妨碍它至今依旧矗立在古老的沈阳。
如今,远东这个词儿在我这里已然被默默接受,旧观念是被用来打破的,如果站在每一次侵略殖民的历史上去考量一个词汇的意义,于它自是承受不起之重。无需多言,远东,权当是一个地理宏观的描述,无他。
去年的暑期,我曾游历了哈尔滨-长春-延吉-图们-珲春这条线,在珲春的中朝俄三国交界处防川,我留下这样的感慨——珲春此行,防川最深刻。登上防川制高点,眼见中、俄、朝三国边境接壤,虽有图们江航道,却被朝俄两国生生切断;远处15公里可见日本海,咫尺距离因为历史原因把出海口拱手让与俄罗斯。俄罗斯民族对出海口的贪婪,延续了当年彼得大帝对波罗的海出海口的志在必得,前有圣彼得堡,今有符拉迪沃斯托克的真实写照。一日防川,一眼沧桑,一心遗憾。下面这张图拍于去年的防川,远处青蓝色便是15公里外的日本海。
今年8月底开始谋划国庆节出国去哪里不用担心拥堵、哪里可以清肺、哪里可以度过无聊夜晚。思来想后,这个可以让你“瘫痪”的地方可能就是并不遥远的远东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和哈巴罗夫斯克。在谷歌地图上直观感受下地理位置。
哈巴罗夫斯克,原来是属于中国的领土,我们称之为伯力。年被俄罗斯侵占并建立军事哨所,以17世纪沙俄侵略军头目哈巴罗夫的名字命名“哈巴罗夫卡”。年《中俄北京条约》,伯力城及其乌苏里江以东至海的广大地区被沙俄割占。年改名为“哈巴罗夫斯克”。
符拉迪沃斯托克原名海参崴,清朝时为中国领土,康熙年间和沙俄签订的《尼布楚条约》中明确海参崴所在地区属清朝。年清*府和沙俄签订不平等的《瑷珲条约》,规定包括海参崴的乌苏里江以东地区为中俄共管。年《中俄北京条约》,清*府割让了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40万平方千米的领土,其中包括海参崴。俄罗斯将其命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俄语意为“统治东方”。
两座远东城市的历史梗概大致如此,关于目的地行程的规划,本着不坐红眼航班和相对不紧张的行程,哈尔滨将作为我们的集合点,哈尔滨—伯力(直飞1小时),伯力—海参崴(直飞50分钟),海参崴—哈尔滨(直飞55分钟),这样的安排基本将行程中的时间做了最充分的利用,在哈尔滨集合也为两位从未出过山海关的同行好友打好适应气候的基础。关于签证,代理机构收到你的护照和照片原件,大概10天就会办理妥当,没有什么相对复杂的门槛限制。至于上网问题,去当地买个当地MTC的电话卡比较稳妥,实操显示介于3G与4G之间的网速。
9月26日晚上,我和深老师从北京直飞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怼怼老师从上海经停抵达夜幕下的哈尔滨,关于远东的旅行正式开始。
02
落没的哈尔滨,要加油鸭
比起《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历史篇章》读后那种Nothingtolose的无奈感,读完美国人迈克尔的《东北游记》后对书中那句“在东北,能够对中国的过去一探究竟;但没有料到,在这里我能一瞥这个国家的未来”更记忆铭心。我这个沈阳人,短暂见证了东北经济衰退前的荣光、伴随了东北经济跌下神坛、饱含了东北经济重现曙光的期许。
哈尔滨这座城市,我熟悉的不能再熟悉,过去五年里,几乎每年都要至少来一次。
深老师对哈尔滨的印象,用了一个很俏皮的词汇——土味。我无法反驳他,毕竟近年来的哈尔滨越发与各色旅游攻略里描述的“东方巴黎”不符。我更愿意用“落没”来形容它,虽然这里仍有很多值得记录的建筑风景,但终归抵不住文化缺失的失血后遗症。中央大街的老建筑的确很漂亮,但你会觉得少些内涵,更多的是浮于视觉效果的冲击,而缺少了城市的灵*。
历史上的哈尔滨,这是一座借中东铁路发迹的城市,在二十世纪初也是东北亚地区最大城市,那是真正属于“东方巴黎”的时代。而如今剩下的,是待*府拆迁的老式巴洛克民宅,以及待*府招商开发的伪巴洛克建筑。靠功利的开发为一座城市还*?这的确很“东北”。
关于哈尔滨,廖凡和桂纶镁主演的电影《白日焰火》便取景于此。我不知道电影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但想来白日里的焰火注定是短暂的灿烂,如同城市一般辉煌一去不复返徒留现实的落没,寒冷是这里的标签,焰火易冷,昙花一现的即视感。我闭上双眼去体会这座城市,脑海里更多浮现的是,一座城市无奈地徘徊在寒冷的夜幕下,如同电影镜头里的色彩一样孤独、冷淡,城市不去诉说什么,只是默默地接受现实,无声地日复一日。这张拍摄于松花江铁路桥的《白日焰火》剧照,暖色调和冷色调的冲突,沉默的环境和悸动的感情冲突每每让我感到很扎心。
因为正值索菲亚教堂翻修,这次没有走近一览这座地标性的建筑,教堂原为沙俄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修建中东铁路的随军教堂,意外的是后来成为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教堂。去年在哈尔滨曾经参观过教堂内部,觉得里面的历史图片展才是教堂的精髓所在,那里记载的是城市的兴起、历史与现状。至于教堂的外观,恐怕也是哈姆莱特式的评价吧。
城市即使落没,也并非一无是处。我接触的每一个哈尔滨人,每一个哈尔滨家庭,都很重视音乐上的教育,这里的琴行和音乐培训机构比比皆是。松花江畔的斯大林公园,94岁的耄耋老人依旧伴着手风琴的旋律合着节拍,舞动的手指是跳跃的,身体可以衰老,但追求音乐的心永远年轻。百年来中西方文化的融合,造就了这里特有的市民阶级,他们或许是计划经济时代标准化流水线的工人阶层,但并不妨碍艺术音乐这些代表自由博爱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
关于哈尔滨,最后想说个插曲。在斯大林公园,我们三人想找路人帮拍一张合影,却始终无法得到满意的照片,要么拍的乱入元素过多,要么人像不聚焦。而一位身着红衣,颈带金链的东北光头大哥找我帮拍照,拍照需求简单明了——拍那个桥、那条船,不要岸边的人。简单粗暴地要求,却把需求说得清楚明了。这简直是照亮了做甲方的路啊,想来我们的职业,我们的工作,形成定式的思维下,能否在一次旅行点滴中受到启发,才是真正的换个心情,放空自己。
03
初来乍到的俄囧,伯力你好呀
伯力与中国隔着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如果你对与苏联的自卫反击战有所了解,你会知道历史上著名的珍宝岛保卫战就发生在此处。伯力隔江是抚远市,前些年一直想去抚远看看,怎奈从哈尔滨出发的列车要十几个小时,不过去年抚远东极机场开始运营,从哈尔滨有国航的班机直飞抚远,不到1个小时的飞行还是很便捷的。
落地伯力后,俄方的边检比较严格,你不用说任何话,也不用去表达你来到“战斗国境”的好奇与热情,乖乖把入境卡给过去就好,每个人的办理时间大概5分钟的样子,切记入境卡一定要保留好。
从哈尔滨到伯力,我们意想不到的是机场出关后便遇到俄囧。俄囧有两层意思,首先它是落地俄罗斯后遇到的第一只猫咪,因为颜值和神态颇有些“囧”的特效,便给它取了这个名字。看看这张高清猫照,就问你像不像!
其次是我们遇到切身的俄囧,三个不会俄语、英语不精的家伙在没有做任何交通攻略的前提下就飞到了伯力这座机场没有出租车、公交车人工售票语言不通、叫车软件是俄文系统的城市,那么如何去酒店都成了问题。好在我们在机场遇到一位中国在伯力的留学生,帮我们叫了一辆伯力的“黑车”,本以为司机会狮子大开口,岂料到酒店20多公里的路程3人一共元人民币,还是很良心的价格了。
这里需要着重说一下,飞机安全落地时并没有像传说中那样客舱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以感谢机长不杀之恩。我们购票时显示是乘坐俄航的飞机,但实际执飞的则是奥罗拉航空(AuroraAirlines),这是俄航专门运营远东地区航线的子航空公司,比起俄航欧洲地区的机长,显然这家航司更能体会国人长久以来对安全感的看重。
伯力虽然贵为俄罗斯边疆区的行*中心,但城市真心不大,从共青团广场到列宁广场这段大约3公里长的中心街区,便是最繁华的所在。摩天大楼是不存在的,人流汹涌也是不存在的,这座60万人口的城市随处可见的是老式气派的建筑和悠闲的人民。你很难把这里和区域中心城市联系在一起,地处远东偏远的坐标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这里的发展。去年伯力当地的伯力能源队还在踢俄罗斯顶级联赛,俄超联赛16支球队,剩下的15支几乎没有任何一支球队愿意从欧洲区飞到远东来踢客场,最后的结局也是伯力能源这个赛季降级到了俄罗斯第二级别联赛,起码这个联赛里还有同为远东地区的海参崴光能队在陪伴它。至于光能队,在海参崴特地去看了下他们的比赛,后文会提到。
对英文语境的排斥深入俄罗斯民族的骨髓,在我看来这是冷战结束后,*治和人文环境下固定的模式,一个骄傲的民族,一个辉煌过的国家,这里很多地方是看不到英文注释的,当地的大部分俄罗斯人也不会英语,至少在伯力,我们乘坐出租车和公交这样大众交通工具,说英语是无用的,还不如靠比划。
如果你问伯力有什么好玩的?我觉得这个问题太泛化了,这里不是什么旅游胜地或者艳遇之都,阿穆尔河(也就是黑龙江)畔的这座城市可以带给你安宁和悠闲,品味地道的俄餐和俄式建筑,一句话概括,就是这里真的是“最美不过夕阳红”,适合养老。我们住宿的索卡酒店是当地一家高档酒店,就坐落在阿穆尔河岸边,如果你在伯力想用国内三星酒店的价格体验五星酒店的设施,那么这里值得选择,良心推荐。关于酒店,有趣的梗是在房间里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