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界
最近几天,我的朋友圈里被一件事不断刷屏。
12月5日,在刚刚上演的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毕业汇报中,出现了与去年南京艺术学院毕业大戏“撞脸”事件。
先来看两个版本的对比视频:
剪辑
RachelJan这里是两个原版视频。
上师大《回家》
南艺《欢迎回家》
在视频中,我们不难看出,最直观有两个部分:
一,台词有高度重叠。
17年南艺《欢迎回家》
18年上师《回家》
这两段台词,从句法结构和修辞上都极度相似。基本上是把主人公名字、发生地点从香港换成台湾后的句型仿写。
如果说句型一致是个意外,那么百德新街真实存在于香港铜锣湾。而在百度地图上键入台北新街,是查无此地的。
南京艺术学院主创拍摄于香港百德新街麦当劳
二,音乐音响完全一致。
在对比视频里,我们可以听到其中不少音乐音响是完全一致的。尤其是上面台词完全重叠的部分,高潮的情绪音乐都是一模一样的。
我用手机识别出了其中一首小提琴配乐,是一首只有2分19秒的solo片段。网易上的评论都只有条,要想在茫茫大海里找到这首并不热门的轻音乐可不容易。
南艺主创团队在采访中称,其中的情绪音乐是在排练时主创四人从各种app里一首首找的。其中有的根本没有名字,现在再想回去找到都很困难。
除了在台词和音乐上的高度借鉴外,南艺《欢迎回家》的编剧赵芸提出,上师的作品中更大意义上的借鉴来自于剧情结构。
“二者叙事方式、部分故事节奏,以及时空交错对话的呈现方式上都有重合之处。”
南艺《欢迎回家》编剧提供的逻辑对比
上师大将故事背景定义在年《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之后,女主人公以为可以与爱人相见,但因为姜思章母亲过世未能相见。
南艺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年香港回归消息宣布后,女主人公钟卉媛以为可以和陆港仁相见,却因港仁祖父过世没有见到。
但事实上,南艺的故事中主人公完全为架空的虚构人物,而上师大故事中的姜思章先生来源于真实故事,而姜思章的生平履历中并没有与临终母亲错过见面的事件发生。
正相反,姜思章先生在现实中回到大陆并见到母亲。
历史上,《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后,姜思章几乎每年回乡一次,直至年其母过世。(资料来源:搜狐历史)
从这一情节设定上来看,首演于年的上师大《回家》和首演于年的《欢迎回家》除了台词和音乐的重合外,的确有剧情内在逻辑上的”相似“之处。
南艺主创团队在当晚的直播中提出对该作品为“原创”的质疑后,12月7日上师大的主创之一在微博上给出了这样的回复。
上师大的主创说创作的灵感来源为凤凰卫视纪实类节目《冷暖人生》,稿件内容“借鉴”了该校年齐越节《我要回家》。在时空呈现方式上参考了包括南京艺术学院《欢迎回家》在内的三篇节目。
并且在网友剪辑了对比版本之后仍然称:十分钟四句话一样不算抄袭。
上师大主创微博评论
还有上师大的网友指出,南艺首演于年,纪念香港回归20周年的《欢迎回家》,抄袭自年上师大齐越节的《我要回家》。
在与南艺编剧赵芸的沟通中获知,她本人至今从未看过上师大所说的齐越节参赛节目《我要回家》。我试图在网上键入关键词“齐越节”“我要回家”也并没有找到相关资料。
在网友给出的这份年截图中,我们能看到的也只是一个以台湾老兵姜思章为主题的作品。看不出与南艺作品的内在联系。
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从上师大的主创声明中不难发现,12月5日直播中的《回家》并算不上原创作品,因为它参考了大量同题材作品。暂且不论是否借鉴了南艺的毕业作品,那么它是否取得了声明中的稿件内容来源原作者授权呢,我们无从得知。
在采访中编剧赵芸称:
大家都是学艺术的,包括南艺也是一个包容性极强的学校。互相学习稿件本就是一件好事,认可我的稿件我也很开心。其实有很多人向我要稿件,承诺不商业演出的,我全部都给了。
只要与原作者提前沟通,无论是直接使用或者改编,都要给予原作者基本的署名权,这就不叫抄袭。
真正的抄袭大概就是,招呼都不打,直接为己所用,无论是台词还是故事结构都称为自己的原创。
每一个编剧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被认可,而不是不打招呼就被“借鉴”,还被借鉴的一方诋毁。
我只希望,对方承认我指出的重合部分,并且给予基本署名权,以及承认我们共同创作的《欢迎回家》。
《欢迎回家》剧照
原创、借鉴、抄袭、致敬,这些词近年来频繁出现在艺术院校的毕业设计中,令人不禁发问,关于此类的知识产权边界到底在哪?
年央美毕业作品《乌合之众》
不久后以《空巢青年》为主题出现在上海地铁站内
央美研究生李某某与清华大学莫芷教师作品极度相似
媒体时代,人人都是发布者。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当下,作品的传播和曝光途径都被无限拓宽,但与此同时抄袭的成本也变得无限低。
其实,关于“借鉴”、“致敬”、“抄袭”似乎是一个永远说不清楚的话题。但我想,得到授权,是对艺术作品和创作者的基本尊重。
(网友评论)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背包中除了灯光镜头照相机,还背着大量的授权书。他们作品中出现的肖像,一定在得到授权后才会发布。反观我们看到的各种摄影展,又有多少作品中的肖像得到过被摄者本人的授权。
我曾经看过这样一则新闻,一位画家请了一个女学生做裸体模特,若干年后这幅作品在展览上被公开出售。而当初做裸体模特的女生已经成为一名老师,起诉画家在没有告知本人的情况下,将作品公开侵犯了她的肖像权。而画家则认为,支付了劳务费自己当然有权支配这幅作品。
关于这个问题似乎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但如果在绘画之初就签订了相关协议,也就不会有后续纠纷。
《欢迎回家》剧照
原创,在中国的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几年前参加过彭浩翔导演的校园分享会,当时有一个学生在互动环节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致敬,算不算抄袭?导演同样分享了一个故事。
如果你要致敬某个人,只要对方活着,那就一定要得到授权后再去使用。曾有人想要使用斯皮尔伯格电影中的一个桥段,向其申请授权。本以为这是一个石沉大海的举动,没想到得到的是斯皮尔伯格寄来的多页授权书。
当互联网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抄袭变得容易,但带来的后果和付出的成本也将更加严重。作为一个艺术从业者,当我们在拍大量的作业、编排各种小品时,在不经意间就会触及到原创与借鉴的问题,又或许在下一个不经意间就流传于网络。
我认识一个姑娘,她很喜欢画画,也拥有很好的外形条件。一度有成为青年艺术新星的可能,但因为作品参考了某知名院校的老师画作,在未得到授权时参与拍卖。而被对方指责抨击,并从此沉寂,令人惋惜。
如果没有快速崛起的各种媒介,我们对于侵权、借鉴或者打着致敬旗号的抄袭根本无从得知。我们得益于媒体时代,也受制于此。因为快速传播的媒体会在真相被揭开的时候毫不留情。
截至目前,赵芸及其团队仍然并未得到应有的尊重,即便是借用了几句台词、两首音乐,也是对他人知识和智力成果的一种侵犯。
设想一下,早在作品创作之初双方就取得联系并且得到授权,我想完全会是另外一种皆大欢喜的结局。
用编剧赵芸发给我的一段话作为结尾:
没有人是天生的作家。
我们读的书,看的事,遇的人,听的道理,都是素材和积淀。
而真正的创作:是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没有任何一个编剧故步自封,所有人都希望互相学习。
但尊重是前提,沟通是基本,并给予原作基本的署名权。这才叫借鉴。
换种说法,借鉴是致敬。
如果你热爱文字,请不负它,也不复制它。
创作真的东西,真的创作东西。
知羹
(阅读原文,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