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晖不老人
——记老作家郑恩波
文/于学忠
“一个不热爱自己母亲的人,就不会热爱自己的故乡;而一个不热爱自己故乡的人,又岂能侈谈热爱自己的祖邦!”他阔别家乡数十年。然而,他始终不忘盖州这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沃土,孕育他成长的艺术之源。
他是文艺界的翘楚,他的文章几多起伏,气势雄壮,语句老练。他时常活跃在艺术研究、中外文学、中国作协、中国译协等各个领域,剧作家、作家、诗人——郑恩波的介绍中总是离不开文学。但是鲜有人知道的是,他事业的起点,其实是一名翻译研究者。
郑恩波老先生,辽宁盖州市人。中国艺术研究院当代文艺研究室主任、中外文学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译协会员、南斯拉夫“兹玛依”儿童文学家协会终身会员、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理事、刘绍棠研究会副会长兼学术交流中心主任、中国欧美同学会理事及东欧分会副会长……
郑恩波老先生潜心发掘阿尔巴尼亚的民族文化精神、行走在半世纪的真爱中、一面反映新时期文艺主潮的“多棱镜”,以及那文学旅途上的眷恋与忠诚……
——题记
家国情怀赤子心
“不同的时代,不幸的童年,成就一个作家”。有幸与著名作家郑恩波相识,已经是足有八年前的事了。年5月,时年75岁的郑老受邀回到家乡盖州举行他的一部散文选《故乡情丝》的研讨会上相识的。年4月,我怀着非常喜悦的心情,出席郑恩波老先生创作《我与阿尔巴尼亚的情缘》(中华文化出版社出版)作品研讨会,对于我这个以新闻为职业、业余文学创作的人来说,这是莫大的荣誉和激励。之后几年的交往,我更多看到的是一位研究刘绍棠、乡土文学和当代文学的专家和散文家。走近作家郑恩波,走进一个“悠悠故乡情,拳拳游子意”。他除了写作,还喜欢阅读、藏书,这都是他的悠然生活中的一部分。
郑恩波,男,满族,共产*员。年4月出生于盖州市九寨镇五美房,小时候在归州外婆家渡过,年读高中时开始发表习作,曾用笔名:红山鹰、洪英、章正博等,以写作散文为主。
为了报答周总理的恩情与期望。据郑老讲述,年7月在北京大学俄语系毕业,先后留学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5年。多次为中、阿两国高级领导人任翻译,谙熟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和俄语。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亚得里亚海岸的山鹰之国阿尔巴尼亚成了与我们最要好的兄弟友邦。随着中阿友谊迅猛蓬勃的发展,阿尔巴尼亚语翻译成了中央各部委非常紧缺的人才。年8月,他完成了陪同中国专家在阿工作的任务回国以后,总参谋部和人民日报国际部为争调他的事情,到了周总理那里,因为从建国以来,报纸的国际宣传工作,一直是在周总理领导下进行的。周总理对报社国际部负责人戴枫同志讲,不要争了,最近一个时期,他在报纸国际版上,经常读到署名“红山鹰”的阿尔巴尼亚通讯,文章写得不错,看来作者是懂阿尔巴尼亚文的。为了加强报纸对阿尔巴尼亚的宣传,国际部是否可以考虑调这个“红山鹰”到报社工作?戴枫同志告诉周总理,“红山鹰”正是他们要调的郑恩波。周总理高兴地说,噢,是这样,那样的话,郑恩波还是到报社国际部工作合适。于是,总参某部便把事先准备好的调用干部必备的材料主动地转交给了人民日报。报社以“特事特办”的办法给周总理打了调人报告,总理很快地作了批复。这样,报社国际部便很顺利地从他所属的已经人事冻结的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简称“学部”,即今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把我调到了人民日报。9月16日,他满怀一个贫寒的车夫之子彻底翻身,当了国家主人的幸福感、荣誉感和非同一般的责任感、使命感,兴冲冲地走进王府井大街号虽不很高但却显得异常神圣、庄严的人民日报大楼,成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的翻译,记者,以笔为武器的新闻战士。这件事乐得他几天合不拢嘴,他反复地想:一个三十岁刚到的毛头小伙子,能得到驰名中外的伟大*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武双全的一国总理周恩来的
作者简介:于学忠,民俗文化守望者。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营口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现已结集报告文学集《凝聚的力量》、《山高人为峰》、《岁月深处是芳华》三部。
01
配乐散文《古城夜色》文\于学忠‖诵读\怡声
02
梅花香自苦寒来——记盖州市青年艺术家张镇恒
欢迎投稿
电子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