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拉那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马佳妮周作宇ldquo一带一路
TUhjnbcbe - 2020/12/30 15:14:00

DOI:10./j.cnki.-..12.11

摘要

教育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议题,已经成为中国与中东欧17国关系拼图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教育合作不断深化拓展,然而,复杂的民族宗教关系、个别地区*局不稳定隐患、地缘*治环境带来的风险、尚不深入的教育交流机制,使得我国与中东欧国家教育合作成效面临挑战。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教育合作机制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为推动双方教育合作机制进一步完善,需要进行周密设计以及各层次参与者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

“一带一路”倡议;中东欧;教育合作;境外办学

一、引言


  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其中民心相通是人文交流层面的“软联通”。作为民心相通的重要议题,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年,中国*府颁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明确指出,以“民心相通”为“根基”,提出“扩大相互间留学生规模,开展合作办学……深化沿线国家间人才交流合作”等具体举措。年8月,教育部牵头制订《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提出“开展教育互联互通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培训合作、共建丝路合作机制三大合作重点”,进一步彰显出教育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地位。


  “一带一路”沿线所及国家和地区中,东亚有11个,西亚有18个,南亚有8个,中亚有5个,独联体有7个,中东欧有16个。中东欧16国概念是由中国*府年首次提出,之后被广泛使用的。年,希腊成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正式成员,“一带一路”沿线中东欧国家扩容至17个。中东欧17国地处欧洲东部与中部,包括9个东南欧国家(希腊、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塞尔维亚、波黑、北马其顿、黑山),4个中欧国家(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以及3个从苏联独立出来的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中东欧地区连接亚洲和西欧,是“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议题,已经成为中国与中东欧17国关系拼图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梳理中国-中东欧国家教育合作的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挑战,提出相应的*策建议,对于进一步完善双方教育合作机制具有积极意义。

二、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教育合作现状

(一)设立*府磋商机制,定期对话成为常态


  年6月,首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教育*策对话会在中国重庆举行,与会方达成了《重庆共识》,包括“16+1”合作成员国之间彼此共享教育领域的最新进展,促进学历学位互认,加强校际合作与交流,推动大学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建设,加强共同研究。除教育*策对话外,教育领域的另一个重要成果是“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以下简称“联合会),是《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布加勒斯特纲要》提出的一项教育合作举措。联合会于年正式启动,来自中东欧国家的12所高校和中方的16所高校签署了《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成立宣言》。联合会通过定期磋商机制致力于构建成员大学间共享信息与资源的平台,每年轮流在17国举行。自年以来,“中国-中东欧国家教育*策对话”已经举办了七届,“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已经举办了六次会议。

(二)搭建教育交流平台,拓展中国与中东欧教育合作的发展空间


  自年保加利亚设立中东欧首家孔子学院以来,中国与中东欧17国合作建立了36所孔子学院和44个孔子课堂。此外,还成立了“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年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期间通过的《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贝尔格莱德纲要》明确提出,定期召开中国—中东欧国家高级别智库研讨会,支持组建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中心。年,在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苏州会晤期间,各方共同签署《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苏州纲要》,明确提出支持组建“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定位为国际性智库协调机制与高端交流平台。“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为中国与中东欧双方合作决策咨询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促进双方人员互联互通,为*治互信提供坚实的民心基础


  人员互联互动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高等教育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至年,中东欧国家的来华留学生规模增长43.1%,中东欧来华留学生人数由年人增长到年人。攻读学位的来华留学生人数占中东欧总来华留学生数的比例有所提高,由年24%增长为年的27.1%。中国已同8个中东欧国家签署了互认学历学位协议。此外,中国在中东欧国家建立了5个中医中心、3所文化中心,中国与中东欧8个国家签署了互认高等学位的协议。“中国—中东欧青年研修交流营”已连续举办三届,成为推进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教育学术交流的重要机制。

三、“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中东欧教育交流面临的挑战

(一)中东欧国家民族宗教关系复杂,个别地区存在*局不稳定隐患


  1.中东欧国家内聚性弱异质性强,民族分布交错复杂。中东欧国家的民族分布长期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且呈现出交错复杂的特点。目前,中东欧国家和地区共有16个主体民族,包括斯拉夫民族(南斯拉夫和西斯拉夫)和非斯拉夫民族。其中,西斯拉夫民族主要分布在波兰、捷克和斯洛伐克;南斯拉夫民族主要分布在巴尔干半岛的波黑、保加利亚、斯洛文尼亚、北马其顿、克罗地亚、黑山和塞尔维亚;而非斯拉夫民族则主要分布在匈牙利、希腊、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和波罗的海三国。除此之外,不少民族跨国而居,同一民族在不同国家可能是主体民族,也可能是少数民族。民族分布的复杂性及其由此引发的矛盾与冲突对国家的统一建构乃至对外关系都产生较大影响。比如,塞尔维亚与克罗地亚因民族矛盾导致武装冲突的后续影响,阿尔巴尼亚与塞尔维亚在科索沃问题上的矛盾,匈牙利与罗马尼亚、斯洛伐克与匈牙利在跨界民族问题上的分歧等,对中国-中东欧国家教育合作可能产生一定挑战。


  2.中东欧国家*治状况复杂,个别地区存在*局不稳定隐患。中东欧国家之间的*治态势差异明显。一方面,中东欧的部分国家成为了欧盟成员国、欧元区成员国、申根区成员国或欧盟候选国。然而,也有部分国家并未加入上述组织。如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希腊、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都已加入了北约、欧盟,除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克罗地亚之外的国家都是申根国家的成员。阿尔巴尼亚和黑山是北约成员,阿尔巴尼亚、北马其顿、黑山和塞尔维亚等4个国家是欧盟候选国,波黑还未取得欧盟候选国资格。另一方面,部分中东欧国家*局不稳,给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间开展有效合作带来了诸多障碍,一些已达成的合作意向会因中东欧国家*局突变而无法得到有效推进。以中国和捷克两国教育交流历程为例,捷克独立后的首位总统哈维尔,其执*期间中断了与中国的一切关系,并明确表示支持“藏独”和“ ”。哈维尔的这一*策使得捷克人民对中国产生错误的认知,也导致捷克高校师生、科研人员抵制两国间的教育交流活动。直到哈维尔执*结束,克拉斯当选捷克总统之后,两国关系才得以缓慢恢复,两国开展教育交流重新获得契机和支持。


  3.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仍然面临着来自中东欧认知和心理层面的挑战。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地理上相距遥远,价值观、社会文化和社会制度存在差异,加之中东欧国家主流媒体对中国的负面报道较多,使得中东欧国家不少人尤其是年轻人对中国缺乏了解。有中东欧国家学者直言不讳地指出,“中东欧国家的普通民众和*治精英都对中国了解过少,对中国有太多的情绪和偏见,加深了原本就存在的价值观分歧。”此外,东欧剧变后,在欧盟和美国的压力及要求下,中东欧国家在台湾、涉藏、人权等问题上与中国分歧增多,时常成为干扰双方深化合作的障碍。尽管中东欧大部分国家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基本持积极参与态度,但双方合作仍面临来自中东欧方面认知和心理层面的挑战。包括对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的动机存在误解,波兰国家级智库马莱克·卡尔普东方学中心在其发布的研究报告中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是为中国经济的扩张进行华丽的“包装”,构想的目标是将中国的形象塑造成一个“温和的”超级大国。认知层面的挑战还包括一些国家认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愿景华而不实。一些中东欧国家尽管在合作机制建立之初表示积极态度,但是由于难以找到明确的合作需求,缺乏具体项目跟进等,出现了“合作真空”现象。

(二)中东欧国家是大国关系的交集地,高等教育合作面临着地缘*治风险


  中东欧在地缘上属于俄罗斯与西欧之间的缓冲地带,在*治上处于东西方两大阵营斗争的前沿阵地。由于中东欧国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一直被视作为敏感的大国争斗之地和地缘*治地带。中东欧国家与大国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同欧盟、美国和俄罗斯等国亲疏远近关系存在差异。


  欧盟在中东欧国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欧盟在该地区的总体战略是以欧洲一体化为基本框架,推动东扩,保持欧洲凝聚力和地缘影响力。德国、奥地利等欧盟核心国家将中东欧视为自己的后院,警惕域外国家的染指。近些年来,中欧之间的合作和竞争成为常态化,欧洲日益把中国视为竞争对手。欧盟担忧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将使得自身在中东欧*治影响力衰落,更担心整个欧洲由此形成分化东西的态势。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日渐兴起的欧洲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势力积极鼓吹“中国威胁论”,要求对“一带一路”倡议投资全方位加大审查力度。此外,欧盟内部的难民问题、英国脱欧等,都对中国-中东欧国家教育合作产生不确定性影响。


  美国在中东欧地区的总体战略是为中东欧国家提供军事安全担保以及其他形式援助,借助中东欧国家制约欧盟和俄罗斯。美国的高校纷纷落户中东欧,通过在中东欧国家建立的海外分校以及“美国大学”宣传美国的理念和价值观。作为北约组织的实际掌控者之一,其对加入北约组织的中东欧国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美国对中国在中东欧地区*治话语权和影响力增强表示警惕,认为“中国在此地区的影响力将直接影响美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的牢固度”,再加上受近期中美贸易摩擦影响,中东欧国家对与中国合作的态度和立场可能会受到干扰。


  俄罗斯在中东欧地区也有着重要的利益关切,试图通过能源经济、*治遏制和军事威慑,抵御美欧战略挤压并希冀能够分化欧盟和北约。俄罗斯担心中国借助中东欧逐渐进入其“后院”并挤占其空间,因而在一些领域或一些问题上给中国和中东欧国家施压。


  以上所述可以看出,外界对于中国与中东欧合作存在着误解:其中之一便是误认为中国要谋求地缘*治影响力,并将会卷入中东欧地区冲突。受到欧盟、美国、俄罗斯等对“一带一路”倡议在中东欧地区影响力的防范和警惕甚至阻扰的影响,未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教育合作将会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可能造成中东欧国家在与中方合作评判时,不得不顾忌美、欧、俄利益,从而中断“一带一路”倡议下教育合作项目的落地。在发展同中东欧17国教育合作上,如何应对地缘*治风险,做好风险评估和风险预防显得尤为重要。

(三)中国与中东欧高等教育合作方面交流尚不深入,仍有很大合作空间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在高等教育合作平台与机制、学生交流、教师交流、研究合作与合作办学诸方面都较为薄弱,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1.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互不为对方的留学生主要目的地国。学生流动是两国高等教育交流的重要方面,但总体来看,两国留学生流动水平偏低。一方面,我国出国留学生中选择中东欧国家留学的学生人数极其有限,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研究所数据中心公布的数据,年我国出国留学选择匈牙利(人)、波兰(人)、捷克(人)、爱沙尼亚(人)、罗马尼亚(92人)、希腊(42人)、立陶宛(35人)、斯洛伐克(34人)、拉脱维亚(26人)、斯洛文尼亚(25人)、保加利亚(20人)、塞尔维亚(13人)等国的留学总人数为人,而当年出国留学美国的学生数已达到人。

另一方面,来华留学的中东欧国家留学生人数也偏低。以年来华留学生来源国为例,居前十位的为韩国(人)、泰国(人)、巴基斯坦(人)、美国(人)、印度(人)、俄罗斯(人)、日本(人)、印度尼西亚(人)、哈萨克斯坦(人)、老挝(人)。但是,同期来华留学的中东欧17国留学生总数仅为人,与当年来华留学数排名前十位国家相差甚远,中东欧17国留学生总数更不及加纳一国年来华留学生数(人)。其中,年中东欧17国来华留学生总人数为:波兰(人)、捷克(人)、罗马尼亚(人)、匈牙利(人)、塞尔维亚(人)、保加利亚(人)、立陶宛(人)、斯洛伐克(人)、希腊(人)、阿尔巴尼亚(人)、拉脱维亚(人)、斯洛文尼亚(人)、波黑(人)、克罗地亚(人)、爱沙尼亚(人)、黑山(74人)、北马其顿(66人)。(见图1)此外,中东欧国家来华留学的学历层次偏低。年在中国就读的中东欧国家留学生中,大部分在语言培训班和进修班学习,学历生仅占来华留学总人数的27.1%,远远低于当年来华学历生占总人数的49.38%的均值。其中,只有9.7%的攻读本科学位,14.1%的攻读硕士学位,3.3%的攻读博士学位。学历生占来华留学总人数的占比增长缓慢,年学历生占当年来华留学总人数的比重为24%,年这个比重也仅为27.1%,学历生占比的增长速度远低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再次,年中东欧国家来华留学学历生中,有50.8%的学历生为中国*府奖学金留学生,自费留学生比重较低,一定程度表明来华留学对中东欧国家学生的吸引力较低。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虽然签署过互换留学生协议,但留学生数量远远落后于多数“一带一路”国家的留学生规模,已经不能满足现有双方发展需要。

与此同时,通过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研究所数据中心公布的中东欧17国学生留学的主要目的地国进行分析(见表1),提取中东欧17国中每个国家学生留学目的地国前十位国家,发现美国是中东欧17国学生留学的主要目的地国,在中东欧17国中每个国家都位居留学目的国前十位。除了塞尔维亚和波黑,在其他15个国家中英国位居这些国家学生留学的留学目的国前十位,且是保加利亚、爱沙尼亚、希腊、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等国的首选留学目的国。除了美国和英国,中东欧17国学生留学的主要留学目的地国还包括奥地利、法国、意大利、丹麦、瑞士、澳大利亚、瑞典、西班牙等欧美发达国家,以及与中东欧17国地域较为接近的国家,包括土耳其、罗马尼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匈牙利等国。然而,中国并没有进入任一中东欧国家留学目的地国前十位,并不是中东欧17国的主要留学目的地国。


  2.双方合作办学仍有较大空间。整合优质教育资源“走出去”是大势所趋,目前我国在中东欧17国的境外办学仍处于空白状态,与中东欧国家的教育交流水平仍处于较为浅显的层次。目前我国与波兰开展了合作办学项目,其他东欧国家与中国未有任何合作办学项目。与海外分校输出国的“龙头”英美国家相比,差距不可小觑。如美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在中东欧国家布局设立海外分校和创办“美国大学”。美国纽约大学在阿尔巴尼亚、捷克和希腊,麦克丹尼尔学院在匈牙利,西雅图城市大学在斯洛伐克,克拉克大学在波兰,罗切斯特理工大学在克罗地亚,印第安纳波利斯大学在希腊设有分校。美国还在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建立了罗马尼亚美国大学和保加利亚美国大学。尽管中国与中东欧17国合作建立了36所孔子学院和44个孔子课堂,但是与在美国、英国等国家建立的孔子学院相比,孔子学院在中东欧国家数量依旧偏低。


  3.双方高校实质性合作较为有限。尽管我国与中东欧国家搭建“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平台,然而我国与中东欧高校的实质性合作少。双方签署合作协议的高校往往缺乏对彼此学科优劣势的认知,仅仅基于对自身更高地位和声誉的追求以及*府*策导向而建立合作联系。在具体合作方面形式比较单一,仅停留在如学生互换、教师互派、共同举办学术会议等合作的浅层面。此外,在学历互认方面,截至年5月,我国已与2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订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但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塞尔维亚、波黑、希腊、北马其顿和黑山9个中东欧国家尚未包括在内。

四、“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中东欧教育合作的*策建议

(一)做好顶层设计,探索构建并精心设计中国与中东欧教育合作机制


  中东欧国家民族宗教关系复杂,内聚性弱异质性强,存在*派斗争和*局动荡等安全风险,且与中国在价值观和社会制度等方面存在差异性。基于此,我国与中东欧17国教育合作的顺利前行,需对差异性和复杂性进行深入分析,探索构建并且精心设计中国-中东欧国家教育合作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在“一带一路”和“17+1”总框架下探索构建中国-中东欧国家教育合作长效机制、制定《中东欧教育合作中长期发展规划》等可持续发展的全面规划,集聚双方优质教育资源,打造多层次的教育交流合作平台。实施“中东欧国家国际访问学者项目”和“中东欧国家青年领袖项目”,培养青年精英对中国的了解和“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认知,为中东欧“一带一路”合作奠定坚实的民心基础。健全质量保障体系,推动我国与中东欧国家包括学位、学历、学分等高等教育资历的关联互认。我国与中东欧国家应共同设立“中国与中东欧教育合作专项基金”,用于支持急需的高精尖人才培养,扩大奖学金规模,加强师资能力建设,推动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等。

(二)协调好与欧盟以及美俄的利益关切,制定差异化的、多元的教育交流与合作策略


  一方面,地缘*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中东欧合作的领域、程度、规模及效果。作为欧盟的成员国或准成员国,以及俄罗斯的西部邻国,中东欧国家与中国深化合作不可避免地给大国和其地缘邻国带来心理压力,需妥善协调处理。第一,在发展中国同中东欧国家教育合作关系中,考虑双边因素的同时,也要重视欧盟的关切。欧盟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中东欧国家教育合作机制的建设,需协调好欧盟与中东欧国家的关系。注意欧盟与各成员国法律的平衡,尤其要注意欧盟在贸易协定上的规则。第二,基于美国在中东欧地区总体战略部署,中国需审视美国战略部署对中东欧国家所带来的影响和挑战,在高等教育合作方面提出新的策略。此外,中国-中东欧教育合作难以绕开俄罗斯,需寻找中、俄和中东欧国家的利益契合点,妥善处理影响三方关系的潜在问题和矛盾。还不能忽视的是,中东欧国家教育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国情差别较大,与中国合作过程中的诉求不同,且对“一带一路“倡议看法存在差异。总体来看,捷克、波兰、爱沙尼亚、斯洛文尼亚的教育发展程度在中东欧17国中较高,而北马其顿、波黑等国家教育发展程度较低。我国需结合各国教育发展状况,制定差异化的、多元的教育交流与合作策略,推动与中东欧国家合作。

(三)积极引导高校在中东欧开展境外办学,加快境外办学立法步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自身发展水平及国际认可度的不断提升,加之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对于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我国与中东欧国家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迎来新的机遇。有条件的高校在“引进来”的同时,需增强“走出去”的意识,向中东欧沿线国家输出中国的优质教育资源,包括在沿线国家设立中外合作项目、举办海外分校或者具有东道国独立法人地位的境外高校等。与中东欧的教育强国进行合作,根据年QS发布的“QS高等教育体系实力世界前50名排名”,中东欧国家的捷克、波兰和爱沙尼亚高等教育体系实力较强(依次为第38名、第43名和第49名)。应根据中东欧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对高等教育的不同诉求以及潜在办学风险等因素科学论证高校走出去的国别优先顺序和特色资源等,还需考虑到东道国居民习俗、*局稳定性、合同法律风险的审查等问题。需要注意的是,我国高校在主动输出优质高等教育时还需注重办学质量而非数量,避免一拥而上。此外,我国相关部门需加快制定关于高校境外办学的指南以及完善相关条例。可以借鉴美国早在年出台的《海外以非美国人为对象的国际教育项目良好实践原则》(PrinciplesofGoodPracticeinOverseasInternationalEducationProgramsforNon-U.S.Nationals),制定《中国创办境外国际教育项目良好实践准则》条例,鼓励和引导我国高校开展境外办学项目。

(四)着重与中东欧沿线国家开展特色学科人才培养,加大联合培养学历学生的力度


  地方*府、教育部门和高校着重与中东欧沿线国家开展特色学科人才培养。诸如工程制造与服务业是斯洛文尼亚的优势学科领域,我国高校可以与斯洛文尼亚开展该领域的合作办学,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克罗地亚在海洋科技方面具有传统优势,在地震科研与技术、兽医药研究及生产管理、造船技术、化工、电子、机械制造等领域均有一定特色,我国应积极促进相关专业人才的交流和学习。我国与希腊在运输、造船、修船、船员劳务、船舶注册等领域均有合作,双方可以进一步加强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已经与沿线国家开办孔子学院的中国大学可以考虑在现有汉语言文化教育的基础上,与当地的中资企业或本国企业联合,对中东欧国家所需的各行各业的专门人才展开培训,提升孔子学院所在国家的教育水平和人员就业能力。


  高校应扩大中东欧国家来华留学生规模,提升学历生比重。加大联合培养学历型研究生的力度,挖掘特色教育资源,主动对接中东欧国家的教育需求,拓宽和创新留学生教育渠道,如创设致力于培养中东欧国家精英和行业领袖的“中东欧国家硕士”“中东欧国家高级研修班”等项目。我国高校有必要加大对中东欧研究和中东欧国家小语种教学的扶持力度,支持区域与国别研究中心建设,同时可在高校课程设置中增设中东欧相关选修课程,为中国-中东欧合作储备人才资源。加强与中东欧国家高校间的交流合作,扩大我国出国留学生规模。中东欧国家方面,应全面提升中东欧高校对中国学生的吸引力,促进中国-中东欧人才的双向流通。

(五)深化双方国际研究合作,加强中东欧科学家引智工作


  促进双方高校教师与研究人员的流动,扩大双方学者长期或短期访学进修的机会,鼓励双方学者建立常态化工作联络。积极开发并充分利用中东欧国家的人力资源优势,加大对中东欧科学家和学者的引智工作。深入开展中东欧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项目和举办科技培训班。创设“中东欧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计划”,探索吸收中东欧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家到我国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科研工作的机制。深入开展“中国-中东欧国家科技创新伙伴计划”,由*府主导搭建国际科技合作平台,改善国际科技合作相关的*策和制度环境。鼓励我国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与中东欧国家相关机构基于国际前沿或者各方优势建立科技合作联盟,建立“中国-中东欧联合实验室”,鼓励共同发表前沿创新成果并加以应用。我国可以与中东欧国家的高校和科研机构通过欧盟的伊拉斯谟项目、我国的丝路基金、我国与中东欧各国的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率先开展科研合作,定期组织学术交流会和专家研讨会,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协同支持有影响力的合作项目,真正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作者

马佳妮,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讲师,北京 

周作宇,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北京 

原文刊载于《中国高教研究》年第12期第65-71页

栏目

“一带一路”倡议与高等教育发展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

投稿平台

1
查看完整版本: 马佳妮周作宇ldquo一带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