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月15日,“非常西湖——首届影像西湖艺术现场”正式启动。作为由中国美术学院与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发起的系列主题活动,“影像西湖艺术现场”采用双年展/三年展的形式聚焦当代实时摄影领域的生态样貌。以下“凤凰艺术”为您带来吕豪针对此展览的观点文章。
▲“‘非常西湖’-(首届)影像西湖艺术现场”开幕式现场
▲浙江省摄协秘书长毛小芳主持开幕式
▲中国摄影家协会分*组成员、秘书长高琴致辞
▲浙江省摄协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摄影系主任矫健致辞
▲策展人宋振熙致辞
▲联合策展人姜纬致辞
▲艺术家代表邵文欢致辞
▲浙江省文联*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柳国平宣布展览开幕
照片的诱惑,对我们的影响是在同一时间里提供了鉴赏者与世界的关系以及一种混杂的对世界的单向接受。
——苏珊·桑塔格
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诗赞曰:“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其实西湖岂止是绝景,它更是随着无数的诗画礼赞凝为一个厚重的文化符号,仿佛来此游玩留影便能染得前人遗泽,浸一身人文香氛。作为由中国美术学院与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发起的大型系列文化艺术活动,首届“影像西湖艺术现场”以“非常西湖”为主题,旨在透过西湖这一文化坐标探究当代实时摄影的生态样貌。
▲展览现场
诚如费尔巴哈的预言:当一个社会其中一项主要活动是生产和消费影像,而影像对经济健康、*体稳定、个人幸福的追求又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时,这个社会就被替换为“现代”。
毫无疑问,眼下我们正居处在这样一个影像生产-消费的黄金时代,形形色色的图像不仅遍在我们的生活世界,它们也成为了我们第一手经验的替代物,并强有力地决定着我们对现实的诸种需求。
▲展览现场
▲看见·西湖/说·图研讨会现场
几乎没有人会对此表示怀疑:一张照片就是一个世界的切片,它以一种真理般的姿态宣告着自身的实存和意义,因为镜头之下,一切被摄之物——不论是自然风光还是某个特殊的时间片段——都具备了一种客观化的力量。其实,这只是一种源于摄影的“完美假设”,影像背后的真实逻辑远比它看上去的复杂很多。一张西湖的风景照,一张公共场所的广告写真,哪怕随时随意的自拍都不是完全静止的纪念物,相反,它们以一种隐喻的方式不断形塑着我们自身和周遭的关联。摄影家拉斯洛·莫霍伊-纳吉(LaszloMoholy-Nagy,-)将摄影的内涵类比阿波利奈尔、艾略特等人的现代主义诗歌,认为此二者都暗示着断裂的形式、不连贯性以及补偿性统一。换言之,摄影其实依据的往往是任意的主观要求,将事物从它们所属的来龙去脉(contxt)中抽离出来,以新视角去“观看”,再把它们简率地糅合到一起。由此,一种信息概念的新型意识开始形成——任何东西皆可因拍摄角度而脱离解体,并把社会现实视作由无数个小单位构成。美国学者苏珊·桑塔格(SusanSontag,-)同样洞察到了这一点,她进一步指出:“照片的诱惑,对我们的影响是在同一时间里提供了鉴赏者与世界的关联以及一种含混的对世界的单向接受”。在此意义上,摄影或许会天然产生某种“危险”——略过了时间和社会的距离——将观者局限在对被摄对象的最狭隘解读之中。在影像泛滥的今天,我们亟需超克这种困境。
▲现场展览图
▲展览现场
▲手工书展览现场
▲作品《格物致知——关于杭州的记忆》
▲作品《西湖肖像》
▲作品《西湖边讲故事》
回到影像艺术现场,“非常西湖”共分三大板块:“非常西湖”主体展,“看见·西湖——实验摄影邀请展”和“说图——摄影作品收藏展”两个平行展单元(含手工书特展环节在内)。正如展览主题“非常”二字所示,由余位艺术家近件作品构成的艺术现场既是一次对影像艺术的表白,又是基于当前影像生态的反思和提炼。透过展览,我们可以看到经典美学视域下的西湖景致,也可看到那些被庸常岁序遮蔽的非常态影像。凭借爬梳、打散、并置、再结构(r-structur)的策展理念,“非常西湖”试图将那些寓于影像、思想情感、社会(环境)、观看机制、生产者与消费(收藏)者等一系列的深层关联逐一剖开,从多重视角切入当代影像的生产机制,重启鲜活的问题意识,以期修复行将风化的当代影像认知。
▲小女孩背影
▲马格南摄影师作品:年,在温泉里的自拍
▲马格南摄影师作品: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的街头
▲肖像照片系列中国美术学院提供
▲肖像照片系列中国美术学院提供
▲肖像照片系列中国美术学院提供
▲宝丽来照片中国美术学院提供
▲宝丽来照片中国美术学院提供
照片是一种即时古董,它凝固了拍摄者的思想、心境,同时也勾画出某些隐秘而深刻的社会关系。在网络数字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影像的意涵早已不再是单纯的记录,它既是一种社会仪式,一种减轻焦虑的方法,又是一种权力工具,将一切经验转化为影像,从而使经验趋于民主化。作为整个展览架构的“双翼”,“看见·西湖实验摄影邀请展”邀请到了不同背景的学者、艺术家、思想家参与进来,就当代影像文化中的前沿议题进行探讨;与此同时,“说图——摄影作品收藏展”则以收藏者为主体,对单向度灌输式的精英主义传-受模态发起追问:多年以来,有关摄影(影像)的学院教育、理论研究、媒体引导是否取得了切实的成效?影像收藏的实情与愿景之间存在哪些可见不可见的异同?对收藏者而言,我们又该如何定义一个健康、有意义的影像生态?
▲《对弈》,51x62cm,
▲李梦颖,墨,50x33cm,年
▲李舜,格物致知-关于杭州的记忆,xcm,年
▲刘轶恒,孤山泛舟,60x90cm,年
此外,本次“非常西湖”影像艺术现场有意拓展了视觉文本(visualtxt)的社会人类学(Socialanthropology)意涵。选展作品并不止于纷呈艺术家个我的表达,经由作品缔结成的文脉一方面成为当代艺术家们进行田野工作的写照,一方面也提示出某些内在于影像(生产)机制的冲突和可能。例如除了集中呈现当代实验影像的风貌,本届影像艺术大展也遴选了诸如林海钟、王冬龄、邵大浪、管怀宾、杨劲松、曹晓阳等活跃在不同领域的艺术家作品。跨越传统/现代,门类和题材的阙限,这些作品在回应“非常西湖”主题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相互映射、比证,丰富了彼此的唯度:当传统山水的“师法自然”、“聊写胸中逸气”遇上当代影像叙事,剥落出古/今人是如何完成对自然、社会以及自身的想象?不同时代,书画和影像同样作为确认自我经验和渲染道德立场的媒介,它们各自遵循怎样的运作机制,其中的差异又会对社会现实产生哪些不同影响?而这些源自不同背景的视觉文本究竟能否激发出深层的共鸣,并将当代摄影/影像的研究创作推向新的高度?
▲卢意,荷尔蒙氤氲症剧照,影像,年
▲邵文欢,变暖的风景系列——园林,xcm*3联,年
▲吴力,望湖,77x34cm,年
最后,或如本次展览传达出的期许:作为年的年终大展,“非常西湖”既是对当下摄影界的一次整体回顾,又是面向来年重塑当代影像元气的蓄力和展望。承续千年流转的人文情怀,“影像西湖艺术现场”力求成为一个集当代艺术、思想、文化交汇共享的平台,尽管此间征途依旧漫长,但它也确实开启了杭州——这座人文时尚设计之都——的影像新篇章。
作者简介
▲作者吕豪
吕豪,青年学者、独立策划人。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致力于工艺美术、视觉文化与思想史研究。现工作生活于北京、武汉。
(凤凰艺术独家报道特约撰稿人/吕豪责编/L)
这么好的新展览不点图去看看?
▲德国影像:艺术家的传奇
▲汪一个展“美地”
▲三生万物,国际当代首饰设计艺术大展
▲三人画展:夏小万、毛焰、马轲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
phonix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