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口分布:
是人口在某一特定时间内的空间分布形式。
主要指人口数量的地域差异。一般以人口密度为衡量指标。
二、人口密度:
一定时期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
是衡量人口分布多少的指标,单位:人/平方千米。
三、人口分布密集的地区:
1、亚洲东部、南部:
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悠久,农业发达
2、欧洲、北美洲五大湖区和大西洋沿岸地区:
经济发达;城市密集
四、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一)自然因素:
1、气候:气候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气温和降水实现的。气候温暖、湿润,适合人类居住;世界大多数人口分布在中低纬的沿海平原地区。过于寒冷、干燥、高温、湿润的地区不适合人类居住。如热带雨林地区,气温过高,雨量过多,使土壤肥力难以保存,且细菌滋生迅速,疾病易流行,同样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2、地形:平原、丘陵、盆地,人口较密集;山地、高原,人口较稀疏。3、河流:
水路交通便利;用水方便;土壤肥沃;
4、(淡水)水源:
河流、淡水湖众多,生产与生活用水充足。
干旱区人口分布大多依水源呈点、线、片状分布。
5、土壤:
土壤肥沃,便于从事农业活动。
古代农业发达地区,人口密度大。
6、矿产资源:
产业革命以来,某些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成为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如矿业城市。
7、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频发地,人口数量少。
居民点布局要避开地质灾害、洪涝灾害多发地。
8、生态环境
二、社会经济因素:
1、经济水平:影响显著
2、水陆交通:交通便利,人口较多;
3、开发历史:开发历史早,经济水平较高,人口多;
4、工农业基础:工农业发展水平高,人口密度大;
5、其它:*治、宗教、习俗、*策等
五、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一)自然因素:
1、气候:
如美国退休的老年人从东北部向西部、南部“阳光地带”迁移。
2、水源:我国西北地区人口从河流下游迁往上游。
3、矿产开发:如俄罗斯人口从欧洲迁往乌拉尔山以东。
4、土壤
5、迁入地与迁出地之间的距离:如“闯关东”多山东人
(二)社会经济因素:
1、主导因素:经济水平差异
2、交通
3、其它因素:
通讯、文化教育、家庭和婚姻;*治
自然灾害、环境恶化、大型工程建设等
注意:
1、人口迁移是迁入地的拉力,迁出地的推力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当前我国人口迁移的基本规律:城市是拉力,农村是推力;
东部发达地区是拉力,西部落后地区是推力。
2、随社会发展,自然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在减弱;
社会经济因素影响在增强。
六、人口迁移产生的影响
(一)对迁出地
有利:
1、加强与外界联系,增加财*收入,促进经济发展
2、缓解人地矛盾,减轻基础设施压力、资源、环境压力。
不利:
3、造成部分人才外流。
(二)对迁入地
有利:
1、缓解劳动力不足,加强资源开发,促进经济发展。
2、促进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发展。
不利:
3、资源、环境压力增大。
4、增大就业压力;治安混乱;加大交通、住房压力。
(三)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共同影响:
促进区域间的文化的交流、融合、发展。
七、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1、首要因素:资源丰富程度
2、经济水平
3、科技水平、
4、对外开放程度
5、人口受教育水平
6、负相关因素:消费水平。
精选试题:
1、南亚部分地区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M岛人口分布南稠北稀。试分析南部人口稠密的自然原因。(6分)
↓↓↓
↓↓↓
↓↓↓
↓↓↓
↓↓↓
M岛位于北印度洋,南部由西南季风带来丰沛降水,淡水资源丰富;南部地势较高地区,气候凉爽,适宜人居;沿海平原,地形平垣,利于农业发展。
2、近些年,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务工的外来人口约30%来自安徽省。
请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吸引大量安徽人前来务工的主要原因。(6分)
↓↓↓
↓↓↓
↓↓↓
↓↓↓
↓↓↓
就业机会多(劳动需求量大)(2分),收入水平高(经济发展水平高)(2分);距离安徽近(交通成本低;地理环境接近)(2分)。
3、读长江中下游与青海、西藏地区部分资料表,完成问题。
地区/项目
年生物量(万吨)
可承载人口(万)
最大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长江中下游
青海、西藏
4
(1)青海、西藏的环境承载力远远低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地势高、气候寒冷
B.生态环境脆弱
C.自然资源丰富
D.生物资源少
(2)西藏的人口合理容量正在减小,原因可能是
①消费水平迅速上升
②生产活动破坏了生态环境
③青藏铁路的开通,加强了西藏与外界的联系
④自然灾害的增多
A.①②④B.①③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
↓↓↓
↓↓↓
↓↓↓
↓↓↓
(1)C(2)A
(1)结合表中数据和西藏、青海地区的自然环境,可知该地区环境承载力小的原因为海拔高、气候寒冷、生态环境脆弱、生物资源少;自然资源丰富可以提高环境承载力。选C。
(2)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要从消费水平、生态环境及地域的开放程度等方面考虑,开放程度越高,人口容量越大,故③错。选A
本文素材和试题来源于网络
更多推文可通过输入关键词搜索历史消息查看,码字不易,喜欢的话别忘了分享哦??
既然来了,点个“在看”再走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